日本茶道,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日本的一切来源于中国

2023-10-27 105阅读 0评论

日本茶道,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日本的一切来源于中国?

这是由于中国五千年来,华夏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着周围地区。当日本往中国派遣使者应是在东汉开始有记录的,但到了唐朝便达到空前的程度,从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260多年间,共派出了遣唐使十九次。其中三次沒成行,两次仅到朝鲜半岛,其余都到了长安。当时,航海是十分危险的事。狭小的船,经不起风吹浪打。但由于遣唐使在国内十分吃香,所以仍有不要命的人冒死前来。朝廷为了发展本国文化科技等,也不惜重金派遣唐使。遣唐使中,只第一把手得金二百两,第二把得金一百两。其他化销就不用说了。所以,派遣唐使是十分烧钱的,日本并不是想派就派去的。遣唐使把中国的文化、技术带回日本,佛教也此时由中国传入日本。鉴真和尚为把佛教传入日本,双目失明仍坚持去日本,到了日本,传扬佛教,心愿得以了却。中华文明对日本影响之深,以至使用的语言文字都是中文。日本古代的书不用学日文都能看懂,因为全是汉字。遣唐使团后,日本大力发展本国国风文化。虽然几个世纪过去了,到现在仍有中国文化的影响。

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并著有茶之书的是谁?

冈仓天心(1863年2月14日-1913年9月2日),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

日本茶道,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日本的一切来源于中国

冈仓天心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晚年,冈仓多次前往印度和中国游历,在美国写出《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之书》等著作,向西方宣传东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

日本茶道节的来历?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的雅号,有广间和小间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叠半"(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为小间。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由专门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动作轻盈优雅。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有哪些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古代流传出去的?

我们都以为和服是唐朝的时候传到日本的,但其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很多和服都是在东吴的时候就从中国传到日本了,在日本很多和服的店面上都写着“吴服”两个字,这些吴服在日本是普通人穿的衣服。

从唐朝的时候传过去的和服只有一些大贵族和皇室可以穿,流传到现在,只有皇室活动上才可以看到唐朝传过去的和服。

日本的武士刀,是唐朝的时候从中国传过去的,当时的唐刀有四个品级,分别是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其中陌刀的品级最高,最稀少,长度也是最长的,是唐朝军队中的重器,轻易不能外传,当时的日本人回国的时候只带回了唐朝的横刀。

日本人偷偷带回了横刀之后,开始模仿冶练,但是日本铁料稀少,技术不稳定,而且日本也没有铁盔甲,因铁矿石稀少,士兵们平时打仗时只能穿着木头和竹子做的盔甲,只有大贵族将领寥寥几人才能穿着薄薄的铁甲上战场,所以日本人在打造的时候,不用考虑破甲的因素,单纯追究锋利程度,最终打出来的日本太刀锋利程度远远胜于唐刀,经过多年的发展,脱胎于唐刀,变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风格,成为了近代三大名刀之一。

樱花和菊花,我们都以为樱花品种是从唐朝的时候流传到日本的,但最近考古发现,日本的樱花实际上是日本本地的品种。虽然如此,但是日本的樱花文化起源与唐朝息息相关,在与唐朝交流之前,日本人是没有樱花情怀的,当日本的使者来到长安城的时候,发现整城都是美丽淡雅的樱花,漂亮极了。

当时日本人崇唐媚中的情绪非常高昂,在日本人的眼里,凡是唐朝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凡是唐朝的文化都是好文化,所以当他们将樱花文化传回日本的时候,樱花文化瞬间在日本成为了全民的热潮,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将樱花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家里种、城里种,衣服的纹饰上都是樱花的图案,樱花文化在日本得到长足的发展,成就远远超出唐朝时,培养出了各种不一样的品种,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樱花之国。

日本的国花是菊花,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樱花,菊花也是唐朝的时候传到日本的,以前的日本没有菊花,菊花传到日本后因为中国诗句中所代表的高雅节操,菊花瞬间成为了日本皇室的家纹,成为了贵族间共同的雅趣,以花对歌。

后来经过战乱,皇权旁落,江户时期菊花成了众多平民百姓的家纹,明治维新之后皇权凝聚,菊花家纹又成为了皇室专用,二战时期的军舰上甚至也有菊花的皇室花纹,在二战之后,美国人出了一本书,叫做《菊与刀》,用日本武士刀和菊花深刻的剖析了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文化,由此可见菊花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国的茶道文化流传甚远,是从多个时期传入日本的,主要是在唐朝以及宋朝,当时的日本僧侣来到唐朝学习佛法,他们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感兴趣,回国后把中国的茶文化带了回去,刚开始在日本,茶道甚至成了佛法的一种。

以前中国的茶都是与现在的日本一样是用炉子煮的,用热水泡的茶是在明朝的时候才出现的,中国的茶文化在宋朝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了全民的一种艺术生活,后来经过元朝的摧残,明朝的改变,最终消亡在历史中。

日本人带回去的有煮茶和抹茶,煮茶是放在锅里面煮,煮出来的茶汤。抹茶是将茶叶磨成粉末,放进沸水里面煮,煮出来的茶汤,日本的抹茶在中国,原先叫做点茶。

当中国的点茶和茶道消失在历史中之后,日本的煮茶和抹茶反而大行其道,成为了日本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道,并在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产生了许多改变,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日本茶道,成为了日本人生活上的艺术享受。

日本的相扑,也是从唐朝的时候传到日本,在秦汉时期相扑叫做角抵,当时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们的热爱,流传到唐宋时期改名叫做相扑,同样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以及平民百姓的热爱,流传到日本后大行其道,成为了日本国术的一种,元之后,相扑在中国彻底的消失,以至于我们现在觉得相扑实际上产生于日本。

生鱼片,在古代有脍炙人口这个词语,脍说的就是生鱼片,炙说的就是烤肉,唐朝以及秦汉战国的时候,脍是达官贵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食用方式,在唐朝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这种食用方式,日本的遣唐使来到中国后,将脍带回来了日本,发展成了今天的日本生鱼片。

日本弓道,日本的弓道来源于中国儒家的射艺,是六艺中的一艺,唐朝的时候射艺随着儒学传到了日本,射艺受到了日本贵族的喜爱,发展到至今已经和剑道一样,成为日本的国术之一。

此外还有榻榻米、艺妓、日本建筑、日本忍道、武士精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或是受古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篇幅有限,暂且不说,如果大家想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可以进我的主页看一下我的文章。

我觉得大家在看待日本文化时不应带着仇恨抵触的情绪,毕竟这些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传到日本的东西,我们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的。

日本人祖先和中国古人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们回顾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一起来看看日本国与我们中国的关系,一定会让你有所了解和认知。

早关于日本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时候的日本没有文字,也没有耕种技术,还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可以说就是野人,茹毛饮血。而当时的中国早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经济文化早就已经领先了他们太多太多。

这群没有文化,没有文字的“野人”倭人就是日本人的祖先。直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倭人还在原地踏步。这时候妄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派遣了一个方士徐福,带领庞大的队伍东渡蓬莱,寻找仙丹灵药,这个时候,日本才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绝大多数史学家(包括日本史学界)认定,徐福东渡到了日本,带来了耕种,养殖,医术,文化等等。这时候处于野蛮时期的日本,才开始有了文明。中日历史中,中国“爸爸”的定义在这个时候就已定定下。更有甚者认为,现在的日本人就是徐福和他带领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

考证,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有关的墓寺碑宫庙神社等遗址遗迹有50余处,传说徐福登陆地有20余处,传说故事有30余种。最为知名的就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这位首相就坚信徐福的传说,还曾到徐福村揭“中日友好始祖徐福碑”。羽田孜曾说,我的祖先就是跟随徐福一起来到日本的秦人!

时至汉朝,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称霸亚洲大陆的世界第一强国,经济文化军事无疑不是世界最强。而此时的日本,终于进入弥生时代。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

到了弥生时代的中期,这时候的日本,开始派遣使臣来到汉朝朝贡。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据说当时因为汉朝打下朝鲜建立政府,摸索出了通往日本的航线,日本人才从这条航线进入中国。当时的日本使臣不懂朝贡礼节,带来的贡品也非常寒酸,是一些鱼干海货之类,当时的皇帝光武帝还是赐给了日本国名和一枚倭奴国印。正是这枚倭奴国印,实锤了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宗国和附属国的关系,换言之,就是爸爸和儿子了。现在这枚倭奴印已经成为了日本的镇国之宝。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后来的日本人来朝贡,也懂得了一定的礼节,带来了一些美女之类的来朝贡。直至三国时代,日本的女皇卑弥呼派遣使臣入魏国,这次带来了几名男人和女人作为贡品。贡品虽然依旧寒酸,魏国统治者还是念在他们文化低下,经济落后,又远道而来,赏赐了金印,铜镜,珠宝,粮食和黄金等等。这让日本人非常高兴,从此定下了定期向中国朝贡的习惯,三国时期次数频繁,进贡了许多日本美女。(有学者认为中国赏赐的铜镜,是日本三大神器之一八咫镜的来源)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

《报倭女王诏》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

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十张、茜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时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最强之国,海纳百川,盛世无双。这时候的日本圣德太子仿照中原制度在国内进行改革,日本终于走出了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刚进入封建社会,日本急需大量的知识文化,所以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派遣使臣,留学生。这时候的日本,已经完完全全将中国奉为天朝上国,吃穿住行,文化经济无一不学习中国。

如果没有这些留学生,遣唐使,日本不可能有着今天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元645年,大臣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推翻当权的豪族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自次年起,颁发一系列改革诏令。这次历史上的“大化革新”,就是在大陆文化的影响下实现的。中央设立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三级政权;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此后又制定法律,立卫府与军团以及防人制度。这些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及律令制度,都是参照了唐朝的;主持改革的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都是曾入唐留学的南渊请安的学生。由于这次革新,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全面变革,迅速形成为封建国家。

很多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为日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吉备真备。吉备真备22岁时随第8次遣唐使入唐,在唐凡17年。他学习内容非常广博,三史、五经、名刑、算术、历道、天文、汉音、书法、音乐、秘术、杂占等皆有涉猎。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与空海和尚根据汉字草书偏旁创造的“平假名”一同构成日文的字母。

这时期日本大量的遣唐使,僧官等等,为日本做出了凸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文化方面(文字,习俗,诗歌,服饰,茶道等),艺术方面(乐器,建筑等),知识方面(兵法,医术等)。日本也至此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宋朝时候,中国GDP早早的就占到了世界第一,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日本根据多年学习中国的经济文化,进入了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绚烂的时代,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的时代。

但是平安时代的日本也是军阀割据,官方向中国的朝贡次数减少,民间的却量猛增,更有甚者日本人将大量的女儿送到中国和中国的男子结合,好生下优良的人种,称为“渡种”

《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同时,中国强大的文化也让日本更加沉迷,例如日僧明庵荣西来中国学习禅法,领得法衣、祖印等归国,将当时中国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荣西不仅是日本禅门之始祖,还将中国的茶文化引进日本,成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开端。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禅茶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直至明朝,日本学习中国,甘当“儿子”的习惯依旧没减少。到了清朝这种观念才开始转变。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日本各个阶层却在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至此,日本终于摆脱了“儿子”的身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