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茶会,优雅的泡茶姿势
无我茶会,优雅的泡茶姿势?
泡茶前对妆容服饰有要求,在泡茶中的坐姿站姿也有要求。泡茶中的礼仪分为肢体语言和动作规范两部分。

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行走、站立、坐姿、跪姿、行礼等诸多方面。行走在茶艺中代表一种动态的美。茶艺员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双肩放松,两眼平视,下颌微收,不要随意扭动上身。这样才能走出茶艺员的风情与雅致。

站立是茶艺表演中仪表美的起点和基础。挺拔的站姿会将一种优美高雅、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美好印象传达给大家。

坐姿在茶艺表演中代表一种静态之美 。它是指屈腿端坐的姿态。跪姿主要出现在日韩等国的茶艺表演中。另外,举行无我茶会时也会采用此种姿势。(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茶会的人都要自带茶叶、茶具,每个人都要泡茶、敬茶、品茶,讲究一味同心。)

跪姿就是指双膝着地,臀部坐于自己小腿的姿态。鞠躬是行礼中最常见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 ,行礼还预示着茶艺表演的开始。泡茶中的动作规范主要可以归结为五条:

一是茶艺员或泡茶者一定要保持美丽优雅的姿势,不能随意乱晃。
二是在泡茶过程中茶叶和壶嘴等东西不可直接用手触碰。
三是要注意礼貌,不能将壶嘴朝向客人。

四是茶艺员或泡茶者在整个泡茶过程中尽量不要说话,以免对茶性的发挥造成影响。
五是倒茶姿势不能过大,以免对优雅的姿势造成影响。
好的泡茶礼仪是令茶客心旷神怡的利器,把品茶者带入你的世界中,是泡茶的最高境界。品饮者的心随你的动作起伏波动,进而感动,心生敬畏。
茶会和雅集有什么不同?
茶会的起源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并逐渐发展到现在成为茶会礼仪。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之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的《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
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地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
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这说明,茶会或许就是由寺庙僧界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一种“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是用于标榜简朴的所谓“素业”。
现在的茶会现今的茶会或称茶话会,意在联络老朋友或者结交新朋友的具有对外联络和进行招待性质的社会性集会。有时重点在“茶”,而有时重点往往在“话”。
现在的茶会种类按茶会目的可分为:节日茶会、喜庆茶会、研讨茶会、品尚茶会、艺术茶会、联谊茶会、交流茶会等。而如今很多人参加各式各样的茶会,更多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引导消费,比如某种或某数种茶的品尝,如xx品牌茶品鉴会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茶会其实就是普通的喝茶聊天。
什么是雅集雅集,源自于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其中的关键词是“吟咏诗文”,古人创制古体诗词都是反复吟咏,最后成稿的。所以“吟咏诗文”不能理解为“背诵前人的现成的诗文”,而是指在雅集现场因时、因地、因主题而重新创意古体诗词。史上较著名的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唐朝让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阁雅集”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以创意诗文为主。所以古代正统的雅集都是吟诗作文唱主角,虽然现场会有其他雅文化元素诸如:琴、棋、书、画、茶、酒、香、花等参与,但只是配角。
茶会与雅集的区别茶会和雅集其实很好区分,一个以茶为主角;一个以吟诗颂词讨论学问为主角,茶和其他元素都是配角罢了。
而如今很多人会以自己喜欢的主题为主角,并称之为雅集,比如古琴雅集、茶会雅集等。
但现在很多茶会准备的比较粗糙,先不说内容,有些开始了还在手忙脚乱找器具,人员三三两两姗姗来迟,噼里啪啦一阵狂拍,亢长无序拖沓的“节目”,你演你的,我玩我的,明明没什么内容,却要名之为雅集,只显得是风雅不足,也就只能刷刷朋友圈装装样子罢了。茶会热得益于“茶文化”热,其呈现形式多来自古人雅集,然而如今茶界的大多数名叫“雅集”的,其实只得一个“集”字而已,因人多嘛!
对此,茶号君只想说,能称为“雅集”的茶会,请先“雅”起来,附庸风雅的茶会,咱就乖乖的叫个茶会算了!
有什么好的茶书推荐推荐?
NO.1 《茶席窥美》
——作者静清和
作者用数百幅亲手拍摄的不同季节、不同背景的高清照片,以散文的笔调,将茶席历史、茶席构成、茶席美学、茶席的插花等,娓娓道来,客观严谨,翔实耐读。
对于喜爱喝茶、刚刚入门的茶友来说,想要了解、学习茶席布置,此书最合适不过。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茶席的简洁朴素,是理性的删繁就简,是心态宁静的表现,是繁杂之后的疏朗,是绚烂热闹之后的静寂,更是虚空之后对茶的真正接纳。——选自原文摘录
NO.2 《下午茶》
——作者简媜
一看起初以为意为品茶鉴茶一类的书,读了前言方知是散文极短篇。
作者借茶感悟人生,笔下文字清新脱俗,摇曳恣纵。文中没有指名道姓,也没有男角女角,清清淡淡地叙以平常故事,可以是你,可以是我。
虽文字婉转多情,在现代看来略显矫情,但喝茶的时候,品的就是悠悠清香,犹如此书,品完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当我想象与你相会在辽阔的草原时,谁在更高的峰顶想我们的来路?并且预设了一步悲哀的棋子?如果那一步棋是无所逃避的,那么,我透过想象在草原上与你饮茶所获得的欢喜,已足以抵挡未来的悲哀了。
因为,那悲哀合当只有我一人承受,你再也不能静候于人世间的街头,引发我任何的想象了。——选自原文摘录
NO.3 《茶事遍路》
——作者[日]陈舜臣,译者余晓潮 龙利方
本书是一本有关茶史茶话的历史随笔。
作者通过饱览各种史料和诗歌文献,亲身游历考察了许多茶产地,以细腻且饱含真挚的情感、生动而又富于哲思的笔触,将茶源、茶品、茶人、茶地等娓娓道来。
此书文笔平易浅显,如同慢慢品饮的一壶清醇甘冽的茶,还曾获得日本第四十届读卖文学奖,爱好茶文化的茶友不可错过。
与唐代相比,宋代显得更为内敛保守。虽然没有盛唐时期的豪华气派,然而实际上,宋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远高于唐代。唐代是贵族社会,留下了恢宏的诗文,然而在其背后,却是为贫困所迫的平民。
在宋代,虽然贵族的浮华收到压抑,然而由于平民生活的改善,其社会内涵非常丰富。先后不断遭受辽、金和蒙古压迫的宋代,绝非雄武强大的朝代,但却大概称得上是一个蕴藏着深厚底蕴、注重内敛的时代。
——选自原文摘录
NO.4 《茶叶战争》
——作者周重林、太俊林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透过茶运看国运的权威著作,透过一杯茶,让我们看到为何英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
所谓全球化,又是如何展开的?首次展现了茶叶影响大国兴衰、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
推荐给想要深入了解茶文化的茶友,在书中,看中国茶再度崛起。
很幸运,在《茶叶战争》一书中,我们不但看到了清朝晚期(上层建筑)的万千现象,还看到了固步自封的、走向衰落的天朝兴衰的本质。问题是,这并不是本书值得称道的,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学者、任何一部学术著作都应该具备的使命。
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那些无法抹去、淡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注定悲剧的时代里,经作者之思之手,宛若跨越时空,让今天的读者倍感真实、震撼,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晚清的衰落。——选自专业书评 杨春
以上是茶道君给大家推荐的几本茶书,希望能给茶友们的品茗时光增添些许书香。
无我茶会详细流程?
1.自带茶具、茶叶。
茶具可据茶类而定,尽量小巧简便。
茶具:壶一把、杯子四只,奉茶盘、茶巾、热水瓶(茶会现场通常是不准备热水的,所以出门前请将热水备好)、坐垫各一。
2.茶具摆放形式
每人依号码找到位置后,将自带坐垫前铺放一块泡茶巾(常用包壶巾代替),上置冲泡器,泡茶巾前芳是奉茶盘,内置四只茶杯,热水瓶放在泡茶巾左侧,提袋放在坐垫左侧,提袋放在座垫右侧,脱下大鞋子放在坐垫左后芳。
3.奉茶方法
按约定时间开始泡茶,泡好后分茶于四只杯中,将留给自己饮用的一杯放在自己泡茶巾上的最右边,然后奉茶盘奉茶给左侧三位茶侣,第一位奉茶人将杯子放在受茶人的最左边,第二位奉茶人将杯子放在受茶人的左边第二位,第三位奉茶人将杯子放在受茶人左边第三位。如果您要奉茶的人也去奉茶了,只要将茶放在他(她)座位的泡茶帽上就好;如您在座位上,有人来奉茶,应行礼接受。待四杯茶奉齐,就可以自行品饮,喝完后,即开始冲第二道,第二道奉茶时拿奉茶盘托了冲泡器具或茶盅依次给左侧三位茶侣斟茶。进行完约定的冲泡数后,就要安坐原位,专心聆听,结束后方可端奉茶盘云收回自己的杯子,将茶具收拾停当,清理好自己座位的场地。
七佛红茶好不好?
品质俱佳。
由青川七佛茶叶有限公司生产七佛红茶产于四川省青川县七佛乡,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茶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山间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冬暧夏凉,无工业污染源,是有机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开发出七佛秀芽、七佛贡茶、七佛红茶等系列产品,在1999年9月获日本“无我茶会”科技开发奖、2001年10 月获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名茶优奖,在中茶杯、甘露杯、茶博会部省级奖项五次,市级奖项二次;极大提高了青川七佛茶叶的知名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