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祭典,那么你最遗憾没有向谁讲明什么事
末日祭典,那么你最遗憾没有向谁讲明什么事?
我就想问问这个提问的人是不是个沙雕~
你愿意百年后跟另一半合葬一起吗?
不愿意。风风雨雨的婚姻这辈子已经够了,一眼望到死,下辈子还是给自己留点想象的空间吧。
如果能魂归大海是最好的结局,自由自在,给儿女省却祭奠的麻烦,今生债今生了,愿来世还己自由身,不染纤尘,不沐世风,不为情羁绊,像一只鸟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生死不惧,来去无踪。
对于烧纸钱你们怎么看?
传统观念认为人生前死后各有各的世界,死后的人在阴间“日常生活”也是需要花钱的,这钱被称为“冥币”用以区别人间的货币。长期以来,在祭奠活动的时候,活着的人除了上香、摆供、放炮之外总要多烧一些金银元宝、纸钱、书信、衣服之类的“送给”死去的亲人,以免亲人在阴间因拮据而受罪。
近年来,传说那边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物价越来越贵……于是,各式花色的冥币面值越来越大,数字后面零越来越多,千亿、万亿、万万亿…令人眼花缭乱;随之而烧的还有纸糊的电脑、手机、汽车、家电、别墅、玉女…名堂越来越多。如此荒唐的“与时俱进”,以示隆重、孝顺、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怀念!
说实在的,如今的公墓环境幽雅,苍松翠柏、鲜花绿地、水系环绕、风水极佳。堪称地下CBD人生后花园!可是一到清明前后,墓园里却鞭炮齐鸣、狼烟动地、纸灰满天飞,满地垃圾一片狼藉,实在是不堪入目。有心多陪陪长眠的亲人,却被熏的头晕眼花呼吸困难,多数人无奈之下只有速战速决草草了事,实在是有违追思亲人的初衷。
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倡文明祭扫,但还有的地方成效不大。这一方面是传统风俗习惯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多多少少还是觉得面子薄,怕被人笑话说“不懂事”。相关部门呢也不关心,宣传的不够。其实很多人更愿意用文明优雅的方式祭扫追思故去的亲人。在整洁宁静的墓园里,家人可以用鲜花装扮墓碑,大家或轻声细语的述说对逝者的思念,或静静的回忆其生前的点滴。用精神上的交流取代烧纸钱这种形式,也许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
明亡说拉低了红楼梦的格局吗?
“吴氏石头记”后28回自问世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抛开并非原文、“仓促粗糙”的文笔不论,主要争议集中在两点:一是情节魔幻荒诞不符合传统印象,人物结局更是颠覆以前的认知;二是主旨从“反封建”变成了“恨清悼明”,有人认为这样拉低了红楼梦的主旨和格局。“吴氏石头记”在喋喋不休的争吵中走过了十年,同时也见证了一部分红迷的观点发生微妙转变的历程。不少人幡然醒悟,“吴氏石头记”后28回看似魔幻的情节竟然和前80回的伏笔契合得严丝合缝,主要人物例如林黛玉、王熙凤的人设不仅没崩塌,反而大放异彩,得到了升华。除了一些喜欢薛宝钗的红迷还在不遗余力地攻击“吴氏石头记”,以捍卫他们心中高大上的宝姐姐,大部分红迷越来越理智了,认同“吴氏石头记”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红楼梦》的主旨思想从“反封建”变成了“恨清悼明”,还是让一些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明亡说”拉低了这部书的格局。果真如此吗?乍一看,说《红楼梦》的主旨思想是“恨清悼明”有点令人想不明白。之所以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看是拜金庸小说和清宫辫子戏所赐,那些对清朝大人物的美化,使得“反清复明”成了闹剧和笑话。所以当《红楼梦》和明亡清兴有关时,连带《红楼梦》也被看低了。还有的人一听“反清复明”就乱贴“狭隘民族主义”的标签。其实,这只是某些人的肤浅理解。是不是狭隘,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当时满清作为外族入主中原,反对外族入侵当然不是狭隘。不能因为满清现在成为中华民族一份子,而将当初的行为斥之为狭隘。当然说《红楼梦》反清复明并不准确,严谨的说应该是“恨清悼明”或者“骂清悼明”,正如蔡元培所说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同样以明亡清兴为背景,会有人觉得狭隘和可笑吗?何况《红楼梦》的思想境界,远超《桃花扇》。只需将主流红学(也就是胡适红学)和民间红学(也就是新索隐派)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谁的解读更接近《红楼梦》的真相就一目了然了。在主流红学家看来,《红楼梦》作者是满清包衣奴才曹寅家的孙子曹雪l芹,写的是曹家家事,尽管这个“曹雪芹”在曹家家谱上查无此人,尽管《红楼梦》不但不避讳“寅”字,而且还埋汰“寅”字,他们还是口口声声说作者是曹家孙子。而民间红学,也就是新索隐派,继承了蔡元培的红学之路,认为《红楼梦》是明遗民所作的以“明亡清兴”为背景的亡国血泪史,书中明示的增删者“曹雪芹”只是一个化名。我这么说似乎有点抽象,下面不妨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看看这两派谁更接近《红楼梦》真相。一、亡家还是亡国《红楼梦》的表面故事是一个家族的败亡。胡适红学认为贾家就是江宁织造曹家,所以贾家败亡等于曹家败亡。而新索隐派认为贾家是影射明朝的皇家,所谓的“假家”,其实是“以家喻国”。中国传统认为家国一体,皇家的兴衰代表了王朝的兴衰。所以书中描写贾家败亡其实是隐喻亡国。很明显,贾家如果只是一个小家的话,那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太小题大做了,批书人动辄“天下人齐来一大哭”更是矫情之至。想想我国那些落马高官、大老虎被伏法败家,有谁能赢得老百姓一滴眼泪吗?除非是亡国,才能激起国人的切肤之痛。事实上在《红楼梦》里,有多处对贾府非同一般地位的暗示。例如,贾蓉说“自古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样的人家?”汉唐可都是朝代,是国家,什么样的人家才能和汉唐相提并论?王熙凤怂恿张华告状,说“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没关系的”,这口气也忒大了。等到张华真的告状了,王熙凤又说人家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拿自家比作皇家?古代“龙”、“凤”这些字眼都和皇家有关,而《红楼梦》里多次用“龙凤”来形容贾家人员。北静王见宝玉,第一句话就夸他“龙驹凤雏”,将来会“雏凤清于老凤声”。赵姨娘愤愤不平宝玉受宠,说贾家得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凤姐生日,宝玉祭奠金钏回来,玉钏感叹“凤凰来了”。就连形容贾家学堂里的族中亲人,也是“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黛玉住的潇湘馆,原名“有凤来仪”,对潇湘馆的描写也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批书人还生怕人看不明白,特意强调一句“颦卿自担的起”。这么多的“龙”和“凤”,贾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家,答案不言自明。最显著的是秦可卿葬礼,东南西北四王以及八公的家人都聚齐了,这哪里是一个孙媳妇、“龙禁卫”之妻的葬礼,分明是国葬!所以,只有《红楼梦》是写亡国,贾家是影射皇家甚至国家时,前80回有关皇家和国家的种种伏笔和暗线才能说得通。“白骨如山忘姓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哪里是曹家一个小家的兴衰能担得起的?有些胡适红学的拥趸总是说将《红楼梦》局限于明亡或者一朝兴衰是狭隘的,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将《红楼梦》局限于小家的家事,才是真正的狭隘。二、人物原型,是帝王将相还是曹家姑婆叔舅主流红学总是诟病索隐是“猜笨谜”,其实乐此不疲地给红楼人物索隐的正是主流红学家。因为他们将《红楼梦》解读为曹家家事、作者自传,于是他们拼命地将红楼人物和曹家的亲戚对号入座。例如,贾家就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曹寅的妹夫李煦必然就是林家的原型。因为贾宝玉喜欢表妹林黛玉,所以“曹雪芹”也肯定喜欢李煦的孙女“李香玉”。贾家有皇妃贾元春,原型便是曹寅的女儿,嫁给了某某王爷——主流红学家几乎是照着红楼梦来讲述曹家故事(虽然曹家的地位和贾家差远了),而小说开篇已经言明《红楼梦》是作者敷衍出的一段故事,又怎么会是曹家家事、作者自传呢?《红楼梦》隐去的真事究竟是什么,主流红学也没有研究和挖掘。红学经过主流红学的解读变成了曹学。这样的解读不但牵强附会,而且与《红楼梦》真相南辕北辙,把一部伟大的作品矮化得庸俗不堪!也难怪曹学的开山鼻祖胡适晚年竭力贬低《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还不如《海上花》。按照胡适红学的解读,《红楼梦》写的就是一个小家的琐碎家事,有啥资格位列四大名著之首?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超越时代,直击人心。有多少人能对一个三百多年前权贵之家的日常生活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对普通国人有什么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吗?当初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把秦可卿说成是康熙废太子的女儿,立刻引起轰动,原本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人因此与红楼结缘。由于曹学的解释,使得普通群众对红楼兴趣索然。而刘心武不过是稍微的走出了曹学的一小步,将人物原型从与大众毫无关联的曹家人变成了大众熟知的康熙太子家人,就能引发红学热潮,可见大众的内心深处对曹家故事是多么不感冒。曹学对红楼的解释,不仅离题万里,更是焚琴煮鹤。一个陌生的曹家的琐碎家事,是很难引起绝大部分读者共鸣的。相比之下,民间新索隐派解读的红楼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红楼梦》的很多情节也是从历史事件演绎而来。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在《红楼梦》里表达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这样的《红楼梦》明显更能激发大众兴趣。例如,贾敬不再是一个陌生老头,而是影射嘉靖皇帝,甚至可以隐喻那些身居高位却不负责任的国家管理者。《红楼梦》是架空故事,依托于明亡,却没有局限于明亡,甚至超越了明亡,探索的是王朝更迭、齐家治国的普遍规律。像凤姐虽然有明显的人物原型,但也有历朝历代权臣的影子。毕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红楼梦》,比单纯一个小家的故事要大气多了。然而,某些主流红学的红迷却接受不了这样的《红楼梦》,他们冒出了很多奇谈怪论,诸如什么红楼如果写成了明亡史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却不思考胡适红学的家事说是曲解矮化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新索隐派看来,《红楼梦》中的很多明朝元素是作者故意设置的开启红楼大门的机关,打开那一道道机关才是揭开《红楼梦》真相的必由之路,最终洞悉这部作品的深刻主旨思想。三、反封建还是总结王朝盛衰的历史规律主流红学家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权贵之家的败落,反映“封建社会必然灭亡”,也就是所谓的“反封建”。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何为反封建?无非是书中揭露了一些所谓封建社会的弊端,例如,包办婚姻、一夫多妻、有主子有奴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等等。且不说这种总结是否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或者夸大其辞,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主流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内容在“吴氏石头记”后28回里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吴氏石头记”后28回对于亡国的反思,甚至涉及到了君主专制,比包办婚姻这些皮毛认知要深刻的多。从“吴氏石头记”后28回散发的思想来看,《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可不是简单的“反封建”,而是在总结王朝兴衰、民族兴亡的历史规律!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出现了很多次,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历朝历代的皇家尽管各不相同,但上演的都是同一个剧本。开国者励精图治,儿孙们醉生梦死。上层纸醉金迷,底层民不聊生。当社会矛盾终于不可调和,民众就揭竿而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然后,一切又从头再来。这样的王朝宿命是否不可避免?历史只能周而复始地重复下去吗?从这个角度上看,《红楼梦》的立意和思想高度远超所谓的“反封建”,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令人高山仰止!伟大作品的产生总是和动荡的时代密不可分。明朝的覆亡不是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和文化的戕害甚至泯灭。明末是文人才子们的爆发期,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等纷纷涌现,他们无比沉痛于代表主体民族的明朝的覆灭,他们不忍看到先进文化被野蛮取代,他们反思明朝覆亡的原因,这是他们作为受儒家思想长期熏陶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他们内心深处被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所激荡,并且他们有足够的才华来书写一部伟大的传世作品,记录一段被清统治者掩盖的历史。《红楼梦》是一个逝去的朝代的挽歌,林黛玉以泪还债、暮春葬花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悼念因抗争而牺牲的亡魂,具有催人泪下的深刻思想内涵。被胡适红学误导蒙蔽一百年的《红楼梦》真相该正本清源了,民间新索隐派承担着这个艰巨而伟大的使命!
1910年鼠疫下的哈尔滨?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每当国家遭遇极大风险时,总会有大能力者悍然出现,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保护中国走过一场又一场的灾难。这两年的新冠里出现的钟南山院士等人就不必再复述,毕竟已经是人尽皆知的英雄。而一百多年前的哈尔滨,也遭受过一场空前的疫情,险些将整个哈尔滨化为鬼城。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医者临危受命,将整个东北甚至是整个中国拯救于危难。
一、鼠疫爆发1910年,在外有诸国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政权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国内天灾人祸不断。就在大家都以为将要熬过这倒霉的一年时,9月底的满洲里却突然发生了离奇的死亡案件,一个客栈里的人先后全部死亡,死者身上都出现紫红色斑点,且这样的死亡很快就遍布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一时震惊全国。有人认为造成这场死亡的应该是一场瘟疫,联想到当时俄国正爆发的鼠疫,再看到当地的多个从俄国回来的打工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埋怨和指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眼下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这场鼠疫,不然很快死亡的阴影就会笼罩全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整个疫情从满洲里传到哈尔滨,只用了十天左右,并且在人口最为密集的哈尔滨发生了爆发式的传播,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被传染,然后发热,死亡。城里的人不知道要怎样才能避免被这个恶魔找上,只能尽可能地躲在屋子里,平日里热闹的街道开始变得冷清,除了不时传来的病人难受的哀嚎和失去亲人的痛哭以外,再无半点生气。而因感染而死的尸体,或因其家人也被感染,或因死亡数量庞大来不及处理,要么被随意堆放,要么无人收尸被直接抛弃。整个城里到处都是死尸,甚至连护城河中都漂浮着无数尸体,犹如人间炼狱。鼠疫这种病,只要一发生,造成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人们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不甘而又无力地等待被收割生命。想想欧洲那场夺去了近亿人生命的黑死病,就能预想到如果这一次在东北的鼠疫没能成功控制,会对中国造成怎样不可承受的伤害。可没人知道应该要怎么解决这样的事情,当时负责紧急处理此次疫情的官员都是些平时只会拿笔杆子,耍嘴皮子的文人,他们除了被每天越来越庞大的死亡数字吓傻,什么有效的措施都想不出来。甚至还因为无作为而让疫情爆发得更加猛烈,白白耽误了最佳的控制时效。仅仅两个月,就让疫区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山东,湖北,河南甚至是北京,都相继出现了感染者,局势就快要控制不住了。二、临危受命或许老天爷也不愿意再让满目疮痍的中国再遭此巨难了吧,向来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这一次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掌权人听取了袁世凯的建议,任命了袁世凯推荐的华裔医学博士伍连德医生为疫情管控总医官,对疫区的所有部门拥有绝对指挥权。一般人这个时候接到这样的任命,早就装病婉拒了,谁还不怕死呢?可是伍连德医生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命,带着赴死的绝然奔赴了疫区。当时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土,很多国家都参与了这场鼠疫的治疗,虽然他们的目的并不纯粹,但那些外国医生的能力还是有的。可一个个医生到了疫区,要么是被感染死亡,要么是抓耳挠腮又指手画脚地找不出致病原因,甚至还因为观点不同,与伍连德发生了争执,不欢而散。凭借在国外顶尖学府学得的医学知识,伍连德敏锐地发现这些死者都出现了肺部感染,于是判断出疫情的传播应该是通过飞沫和空气,可是初到疫区的他,找不到任何有力的证据,也暂时想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当时刚好到了年关,疫情因为人们不断地奔往家乡而传播得越来越厉害,仅仅是哈尔滨一个城市,以傅家甸为中心,确认的感染者已经接近两万五千人,而因疫死亡的人数,也超过五千。在吉林和黑龙江也有四万多人被感染。其他地区的感染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控制疫情已经迫在眉睫,容不得伍连德再温和地处理了。三、控制鼠疫他偷偷解剖了几具因感染鼠疫而死的病人尸体,印证了他们肺部感染的事实,也确认了这次鼠疫是通过空气传播。找到源头后,伍连德立马大刀阔斧地下达了多条命令,诸如立即切断所有交通路线不让鼠疫继续蔓延,将感染者单独隔离以方便观察治疗和杜绝传染,将整个城区进行消杀处理让环境里的感染源被消灭,所有在疫区的人都必须佩戴他自制的口罩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等等。可能是被死亡吓怕了,平时做事能拖就拖的执行部门,这一次却以空前的行动力将伍连德的每一条命令以最快的速度执行到位。原本空荡荡的哈尔滨,出现了无数步履匆匆的行人,他们都是戴着口罩的军人,在不断地敲响每户人家的房门,然后将感染者就地隔离或带走集中隔离,让健康者转移到安全地区,抬走感染者的尸体等。在将居民都安排好后,才开始有人拿着简陋的消毒工具,开始对所有房屋和街道进行消毒。还有人在各个道路口设下路障,关停所有铁路,不允许人们在路上行走。可原本应该得到控制的鼠疫,感染数量却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只呈现出增长缓慢的趋势,看上去好像疫情有所控制,伍连德却很清楚,感染者的数量仍然规模庞大,情况仍然很悲观。四、下令焚尸伍连德在疫区排查了多遍,终于发现了鼠疫不能有效控制的最根本原因。原来他虽然叫人将所有感染者的尸体都集中存放,可这些尸体却仍然暴露在空气中,随时随地都在传播细菌,如果这些尸体不能妥善处理,哪怕再来十个他伍连德这样的医生也搞不定这场鼠疫。可东北都是冻土,想要挖出一个个可以埋葬数百人甚至是数千人的埋葬坑,显然是痴人说梦。伍连德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难以接受的决定:将这些感染者的尸体全部集中焚化,把感染源彻底消灭在烈火中。当下面的兵士听到这条命令时,又惊又怕又不能理解,根本不敢这么做。若是烧光这数万具尸体,死者的家人会不会直接拿刀将他们砍了陪葬?伍连德明白他这个决定有多惊世骇俗,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他却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担心自己的命令不够有公信力,他将这个决定上报了朝廷,摄政王载沣也明白焚尸对防疫的重要性,然后顶着会被百姓唾骂的风险,果断下达了焚尸的圣旨。1911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整个哈尔滨都燃烧着熊熊烈火,尸臭味混合着泥土的腐臭味,弥漫了整个城市。原本应该热闹喜庆的日子里,却满目疮痍,凄凉无比。大火不分日夜地整整燃烧了好几天,照亮了大半个天空,给这座城市染上了一层希望的光。而这样的情况,正在所有发生了鼠疫的城市上演着。没人能说出当时的心情,到底是沉重多,还是期盼多。事实再一次证明伍连德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所有尸体被焚烧后的几天,感染者的数量开始急速下降,而染病的人也因为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抗疫志愿者和抗疫物资的抵达,得到了照顾和治疗,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一场鼠疫,或许真的被控制住了。之后的四个月里,伍连德直接在哈尔滨建立了鼠疫研究中心,寻找更好的防控和治疗方法。直到1911年4月底,席卷了小半个中国,延续长达整整6个月,造成六万多人死亡的鼠疫终于被彻底消灭。哈尔滨整个城市直接空了一大半,虽然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在街上行走,可只要他们还活着,迟早有一天,这座城市还会热闹起来的。伍连德医生也成为了世界上防控这种灾难性疫情的典范,他提出的例如隔离病人,阻断交通,自我防护,环境消杀和焚烧感染源等有效措施,也被写进各国的防疫医学教材,成为沿用至今的防疫手段。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得伍连德,是清朝之幸。参考资料:《白雪乌鸦》《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中国医学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