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24品,什么是几规茶
茶道24品,什么是几规茶?
茶道流传至今几千年历史各朝各代,各个时期都会有添加或删减,但茶道的礼仪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茶,喝的口味,品的是文化,感悟的是人生道理,而不是去讲那么多规则和束缚。能保持基本礼仪,体验茶带来的收获是最好的,如果感悟自己对人生和事物的认识也要规则,那么你就不是感悟和体会自己了,这样没必要。是因为被人管习惯了吗?喝茶也要让人管?要是这样还是去喝矿泉水的好。
一般茶道讲究的“四规”,“七则”如下: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
“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
“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
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
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第一位
到底什么是中国茶道?
这是一个大题目,论文都可以写,只能从历史剪短的来说一下形成过程。
中国人使用茶叶的历史很久,最久从先秦时期到秦汉时期都有文字记载,但是古代的茶叶基本上属于生煮羹饮,所以我用茶叶使用而不是用泡茶的说法,这种生煮羹饮今天在落后的少数民族还有遗存,如云南布朗族的酸茶腌茶等,普洱是个神奇的事情用最古老落后的技术工艺茶种忽悠炒作着最高的天价。
茶叶从食品佐料向饮品转变发生在东晋时期,也是最早出现茶叶与文化佛教相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被异族占领,士族衣冠南渡以后在南方建立东晋,同时也把北方的文化带到了南方,南方历史上第一波大开发,东晋吸取了西晋社会上奢侈铺张的风气引起社会腐化的教训 ,一些社交上就是从聚会饮酒到饮茶的转变,当时社会上玄学盛行,文人雅士之间好清谈,饮茶刚好能能符合当时的需要。说去英国茶的起源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贵妇人下午肚子饿了,吃点点心喝点茶,结果成了风靡英国欧洲的下午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是两餐制,中国也一样,中国到宋代才开始三餐制,东晋时候也是两餐,所以饮茶的时候加葱蒜姜等,说起来也还是肚子饿了。东晋时有位高僧支遁 也是清谈家,而且与王羲之谢安等人关系交好,在佛教地位很高是东晋佛教的代表人物,我们今天知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他提出的,支遁研究的禅学和顿悟,将饮茶与茶净茶净茶静结合起来是最早的茶禅一味的起源,这也是中国古典茶道中的禅宗茶道的起源。
两晋以后经历南北朝到隋唐一统,又是一个大一统时代,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各种茶道的形成提高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主要是以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雄,李季卿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以及茶叶成为贡品进入皇家祭品礼仪以后的贵族类茶道,中国古代四大茶道的贵族茶道,禅宗茶道和雅士茶道的起源就是慢慢积累形成的,其中贵族茶道在北宋末期达到巅峰,宋徽宗的《大观茶记》记载的银丝水芽,龙团胜雪等高档茶叶的制作记忆,已经饮茶中的礼仪。皎然和陆羽之间的茶艺故事,我以前的回答文章中聊过很多,皎然是和尚,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陆羽著的是《茶经》,皎然也著有《茶诀》,自然而然的也将饮茶与佛教相结合 ,佛教寺院比较多的江南浙江这种茶禅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杭州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毛峰的出产地。)
最后的世俗茶道是明清以后,茶叶饮食消费在大众老百姓中间普及了,形成的茶俗习惯,如婚礼中的订婚叫受茶,结婚叫吃茶,定金叫茶金等等,在四川的大碗茶术语,以及端茶送客等等茶俗。世俗茶道在于茶之味,对茶叶口味香味的追求激发对茶叶工艺质量的改进,所以才有了现在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等茶类的出现。(普洱黑茶类是长期作为低档边销茶使用,所以不再改进之列),代表性的就是1915年为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的十大名茶。
到现在来说茶叶就分成两大类了,一类是以消费类的茶叶就是大多数日常使用的茶叶,一类就是以普洱为首的期货金融欺诈忽悠型茶叶了,以吹嘘炒作天价为荣。
酒吧和茶道是二种不同的文化?
茶与酒都是中国的两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传承几千年,
自古茶酒不分家,玉壶提问公道杯;
话说爱喝酒的有几个不爱喝茶啊?喝酒要喝,品茗也不能落下!都说喝茶解酒,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不信!就是爱喝,春天喝点青茶,夏天喝点菊花,,秋天喝点观音,冬天喝点普洱。
茶与酒,都是关乎灵魂,直指人心。每个人一辈子都绕不过去的事。 有道是,“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功业一壶茶。”
茶事,酒事虽小,事事都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茶杯,酒杯,杯杯都是人生。喝着喝着,满是烟火味;品着品着,又都是昊天流云。 一个是老庄孔孟化身的“树叶”;一个是耶稣基督化身的植物胚胎,但都通过水,这个最合乎“道”的精灵融进人的血液里。 它们都是人类与神灵对话的最好中介。
茶与酒,有许许多多的共同点,譬如,都是拿起,放下,正如做人的道理一样:拿得起放得下。 茶与威士忌酒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大众;一个小众。 但老子云: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因此,在阴阳相对并存的中国人智慧里面,大众有大众的喜好,小众有小众的雅趣。
有些人,似假茶,不必在意; 有些人,如新茶,可以回味; 有些人,像熟茶,可以暖心; 有些人,是老茶,值得感悟。 ……茶爱有缘人,茶喜真性情人。
饮茶有什么习俗吗?
茶能洗浊,茶能静心,茶是历史吹不破的人间清纱,4700年的茶文化染得中华大地一片山浓云浅。
黄昏拉下黑夜的帷幕,时光将往事归入过往的浮沉, 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坐在老茶馆中,品着沁人心脾的清茶,凝望着黄昏中如血夕阳,沉淀灵魂深处燃烧着的诗情画意。
茶者,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富人喝得,穷人喝得,南人喝得,北人也喝得,茶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喝法与文化。
“大碗饮豪情,不问茶滋味”
东北天生的豪爽性格,使他们喝茶时少了几缕雅致,却多了几分别具一格的豪情。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并不生产茶,因此大部分东北人对茶的了解和品悟不如南方人深刻,但是谈起对茶的喜爱却不输分毫。
勤劳朴实的东北农民,喜欢在盛夏之际喝上一碗清凉爽口的“大碗茶”, 人们往往习惯在下田干农活之前用“青瓷盆”沏上一盆茶水,青瓷盆的古着与清淡的茶色相互映衬,结合出一种朴素的风雅、朴素的洁净。
山深日暮,务农归来的人们,舀上一大碗青瓷盆中的香茶一饮而尽,一天的辛苦与疲劳都融化在了这一碗平淡,却不平凡的香茶之中。
南方是茶的发源地,南方人对茶有着深深的情愫和依恋。 南方人喝茶十分讲究,素有“以茶待客”的习惯。
“炉火青烟几缕香,关公巡城茶名扬” 潮州人最爱功夫茶,用小陶白釉茶壶和银元大小杯口的白釉茶杯泡上一壶乌龙茶,再将茶壶提到小碳炉子上文煮,
过一会后,几束阳光撒在茶壶上,阳光之上飘起几缕青烟,将三个茶杯摆放成品字形,俗称“关公巡城”。
浓浓的茶香穿过嗅觉,轻轻抿上一口,功夫茶的韵味瞬间沁入心脾之间,令人眉目爽朗。 “片刻功夫片刻闲,半日茶香半日仙”
四川人喝茶讲究个“闲”字,四川的生活节奏慢,人们喜欢聚会、打麻将、摆龙门阵,茶叶配瓜子是四川人的最爱,四川人并不讲究所谓茶具的好坏,而是享受聚会喝茶时的闲适之感,四川人喝的是平民茶、市井茶,看似随意实则喝出了茶的精髓,大繁若简,大工若拙。 “酒神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茶中仙”
北京人喝茶是最为讲究的,老北京人喝茶前要先用盐水再用清水漱口,表现出了对茶的一种尊敬。
北京人最爱盖碗茶,盖碗茶是古代四九城中达官贵人的喝茶方式,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喝盖碗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北京人喝茶讲究“一吹、二盖、三啜”,茶水泡好后,先用嘴吹开浮在水面上的细茶叶末,然后盖上杯盖,片刻之后打开杯盖放出雾气,然后再次盖上,喝茶的时候将杯盖掀起一个小口,浅浅的啜上三口,霎那间,唇齿留香。
茶道的白鹤沐浴指什么?
所谓白鹤沐浴,实质上是一个洗涤茶具、蓄存茶香的过程。洗涤不净,泡出的茶或不香,或有异味;洗涤干净,泡出的茶才清香怡人。泡功夫茶的八道工序:.白鹤沐浴(洗杯)、观音入宫(落茶)、悬壶高冲(冲茶)、春风拂面(乱泡沫)、关公巡城(倒茶)、韩信点兵(点茶)、赏色闻香(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