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道,中国茶艺文化讲解
台湾茶道,中国茶艺文化讲解?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好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为什么很多茶叫工夫茶?
工夫茶是特指乌龙茶独特的泡饮程式,其重视茶叶、器具、水、火技艺,技法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既科学又讲究美感。乌龙茶又以其天然的花果香,甘醇的茶味,饮后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工夫茶作为现代茶艺,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生活,工夫茶深厚的艺术内蕴和文化内涵,使习工夫茶成为众多习茶者的最爱。下面将习工夫茶一些要点陈述,以飨习茶爱好者。
1 工夫茶的类型
十七世纪中后期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适于乌龙茶的品饮方式──工夫茶随之兴起,之后传入毗邻的广东潮汕地区和隔海相望的台湾省。从地域不同工夫茶可分为
闽式工夫茶;粤式工夫茶(即潮汕工夫茶);台式工夫茶。
2 工夫茶泡饮的特点
工夫茶茶多水少:工夫茶下茶量多于一般红绿茶,以茶水比1:22为参考,根据饮用者的习惯口感和茶叶特性(如品种、季节等因素)不同做相应调整。置茶量以约为茶壶壶身1/2~1/3,茶水比约1:18~20为宜。
工夫茶泡饮次数多:一般工夫茶均可冲泡3─5次,品质佳者,冲泡7─10次仍有余香。
工夫茶现泡现饮,泡时短:沸水冲入,即刻出茶。一般冲泡时间约为30″─1′,三泡后时间逐次增加。避免茶汤贮留于壶内,造成滋味过浓且苦涩。
工夫茶沸水冲泡:以现沸100℃水冲泡,便于乌龙茶天然花果香透发。
工夫茶讲究冲泡技法。
工夫茶品饮方式独特:品饮时先嗅其香、观其色,后品其味,采用小杯、小口啜饮。
3 工夫茶泡饮的器具及要求
3.1 紫砂壶(或盖瓯):选择容量50─150ml左右紫砂小茶壶。壶嘴出水要流畅,断水、禁水功能好;壶盖严密,不滴水;壶口、壶嘴、壶把顶“三平”。以宜兴产紫砂壶为佳,泡茶时具保温、保味、聚香的作用。
3.2 杯具:选4─8只容量10─15ml敞口白瓷小杯。质薄如纸、色洁如玉、上缀清雅蓝花细白瓷的若深杯,为首选。也可选择品茗对杯,其中闻香杯以直口为佳,杯身不宜过高,以免操作时不稳当。还可按季节不同选用,夏秋季节用白瓷小杯,而秋冬季用内上白釉的紫砂杯,便于观汤色,又保温。
3.3 茶盅:又称公道杯或茶海,与茶滤配合使用,用于过滤均匀茶汤,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汤色清澈透明。这是台式工夫茶泡饮必备用具,它使匀汤技法简单而便于操作。茶盅的选用,注意容量略大于茶壶,茶盅嘴的断水性能要好,避免分茶时余水沿盅壁滴入杯中。茶滤应选用不锈钢质地,网孔细密,不易变形为佳。也可选用内埋滤网的茶盅。
3.4 茶通:泡茶的辅助器具,一般包括茶滤、茶荷(则)、茶匙、茶针、茶夹等几件。茶漏──置茶时放置壶口,以免干茶外漏。茶荷──用于取茶量茶,避免用手直接抓取干茶;茶匙──辅助置干茶入壶;茶针──用于疏通壶嘴,以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畅;茶夹──用于烫洗杯具和夹取茶渣。
3.5 煮水用具:选用典雅、精致酒精炉具,配透明玻璃煮水壶,便于观察煮水过程气泡与水蒸气变化。3.6 茶盘:以双层可蓄水的茶盘为适用。质地可为瓷质、紫砂、原木,与壶具或杯具相协调配套。 另还有茶托、茶巾、茶洗、茶船、茶罐等用具。
4 习工夫茶的程序及基本要求
习工夫茶者要求心境平和,操作有条不紊。女士动作优雅、柔美、流畅,男士动作刚劲、稳当、利落。
4.1 备器:将茶壶、茶盅和茶杯置于茶盘适当位置,辅助用具茶通,茶罐和煮水用具分别于茶盘左右两侧,干湿用具分开,茶巾、茶托放于靠胸前桌上,便于取用。
4.2 煮水、温壶烫杯:将初沸水注入空壶,约壶身1/2──2/3,盖上壶盖,用单手提把点钮式(即拇指、中指握住壶把,食指点于盖钮气孔上),摇荡壶身2─3圈,使壶壁均匀受热,以提高壶温。而后将烫壶水烫盅和烫杯,使盅、杯温提高,又可起进一步清洁器具作用,还寓示对宾客的敬重。这是工夫茶必不可少程序之一。
4.3 置茶:先将茶漏置于壶口,然后用茶荷从茶罐中取适量乌龙茶,对于外形较粗大长者,用茶匙将茶导入壶中。不应将茶洒漏壶外,以保持泡茶台整洁。
4.4 温润泡:俗称“洗茶”,将现沸水沿壶口回转冲入,浸没茶叶表面,盖上壶盖,随即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盅或杯中。目的是浸润茶叶,以去除表面“火功气味”,便于茶叶香味更好发挥。
4.5 冲一泡、刮沫、淋壶:温润好的茶叶,用沸水沿壶口回转一圈,而后以“悬壶高冲”手法将沸水注满至壶口,随即用壶盖刮去壶口泡沫,并淋洗壶盖,再用沸水淋洗壶身,俗称“春风拂面”“重洗仙颜”,目的是使壶身表面清洁,并保持壶内外温度一致。悬壶高冲时水注要流畅,成圆滑流线型。淋壶时放低水壶嘴,回旋冲洗壶身,以免沸水四溅。“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三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4.6 温洗杯:将温壶、温润泡水合并沿杯壁回转分别注入闻香杯或品茗杯中,而后用茶夹逐个将杯中之水弃去。传统洗杯手法是将一杯侧置另一杯中,以中指抵扣杯底,拇指、食指握杯沿,并迅速转动杯身,依次清洗,使杯子清洁,杯身温热。洗杯动作连贯、流畅,时间长短以控制出茶浓度。
4.7 运壶、干壶:将茶壶底沿茶船或茶盘边缘迅速运行一圈,并用茶巾吸干壶底余水,以免余水滴入杯中,有不洁之感。
4.8 均汤、分茶:传统工夫茶均汤技法,是将蕴育好的茶汤,来回倾注于各杯,最后几滴精华点滴入杯,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一致。俗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取“关公”的公道、公平,韩信“点到为止”之意。台式工夫茶,直接将茶汤注入茶盅均匀,再分均于各杯中。斟茶时要求“低斟”,避免香气散发,茶汤飞溅,沫泡丛生。各杯茶量以七─八分为宜,忌满杯。
4.9 奉茶、品茗:将杯底余水用茶巾吸干,置于杯托中,双手奉于宾客,便于取用。使用对杯时,应先将品茗杯倒扣于闻香杯上,并翻转使茶水注入品茗杯中,再奉于客人。品茗持杯采用“三龙护鼎”的手法,中指托于杯底,拇指和食指端杯身。先嗅香,幽幽花果香泌人心脾,再观金黄透亮汤色,而后小口啜饮,细品其味,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日本有哪些有趣的文化?
日本是与中国一依带水的国家。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孕育出多种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富士山,寿司、歌舞伎文化~等。
1.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1。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2.日本樱花文化的起源。樱花文化起源于中国自喜马拉雅山脉,通过人工栽培之后广为流传,在秦朝时期的宫庭院,后来的唐代自家庭院有栽培,所以日本从古时期就把樱花看作春天的化身,樱花的古代日本人认为开放是否顺利,意味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樱花的品种有多种,唯有粉色樱花开放绚丽多彩的是人们的最爱。
3.日本的富士山的文化。富士山在日本国内为高峰的独立山峰。日本的特点以富士山为日本观光之一景点,富士山的美给人的𢸍憾是富士山的美,在阳光的照耀中,显现富士山的贵族气势,绿色的山脉并有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中变成红色的神圣美景,彰显"赤富士″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富士的白色雪帽越来越小,露出红褐色的地面,加之阳光照耀看起来赤红耀眼。
4.日本的寿司文化的起源。早在1800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 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 本。当时是经商的商旅,用醋腌制饭团不会坏,再用 海产或肉类,挤成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后 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刺 身,并名为“江户散酯”亦称“握酯”,即是现今 最受欢迎的寿司。日本古代时候的寿司,是用盐和米腌制的咸鱼,后经演变形成如今的寿司。食材:米饭,醋,海鲜,寿司醋,芥末,酱油,寿司海苔,肉松。寿司”其实就是咸鱼的意思,在日本古代写作“鮨”(すし),而“鮨”正是指咸鱼,“寿司”(すし)也同样是“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
5.日本的和服文化。日本的和服来自于中国唐代,经过后现代日本的改良,已具有日本特色,也是日本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和服基本上是唐代时期的服装发展至延续,和唐代穿法基本一致,更体现出了现代日本风格,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基本上误认为穿越到唐代而己,其和服孕育出日本风格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服印制高雅美观图案,都是来自日本人的崇尚自然和自然美景的眷恋。
6.日本清酒文化。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神的恩赐。是米、水、酵母不含防腐剂的酒,千百年来,清酒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有清酒。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特级与一级的清酒必须送交政府有关部门鉴定通过,方可列入等级。由于日本酒税很高,特级的酒税是二级的4倍,有的酒商常以二级产品销售,所以受到内行饮家的欢迎。日本清酒虽然有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是不同于中国的黄酒。清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7.日本的俳句诗。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荒木田守武
疑是落花返枝头,
一看原来是蝴蝶。
荒木田守武(1473—1549),连歌作者,俳人。天文九年(1540)完成《俳谐之连歌独吟千句》(又称《守武千句》),把俳谐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定俳谐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含季语。
扩展资料: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来源于中国汉诗的绝句,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8.日本武士精神。对君主的一个卖命不怕死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对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日本武士道的残酷不人道,反观其日本武士的另一面的真实。
福建农林科技大学知名校友?
◎郑作新、唐崇惕、余松烈、谢联辉: 4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劬、宋涛:先后被遭选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司长、中国驻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张健保:香港发明家协会主席;
◎吴振铎:台湾茶艺协会理事长,被誉为台湾茶叶之父;◎贡谷绅:台湾中兴大学第6任校长;
◎颜禧强:美国最大的帽品供应商、香港飞达公司董事长;
◎高益槐: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谢华安:校友在该校学习进修期间,刻苦努力,成为世界杰出的杂交水稻育种家,选育的“汕优63”累计增户1500多亿斤。
◎杨仁崔:学校的知名骨干精莫教授。
什么茶可以陈放成老茶?
个人觉得无论那个茶类都可以陈放成老茶和陈茶.关健是留下来的老茶是否还可以喝.是否有陈化的价值.真正可以看得到.喝得着的陈茶.应该就是比较独特的普洱茶了.它是唯一的后发酵茶.可以见证历史的陈茶.
普洱茶由于茶叶本身的独特性.它可随时间的转化而转化.并且有越陈越香的品饮价值和收藏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