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图,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023-10-19 94阅读 0评论

斗茶图,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标签。就衣食住行来说,我们就以唐朝为例吧,让我们梦回大唐,感受一下盛唐之下的人们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来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斗茶图,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 ,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无复遮蔽,士庶竟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饰。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来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馓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很颇大。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贞观八年(634)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为永安宫,后易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宫殿楼阁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殿、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三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兴建了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势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宫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璘造一座中堂,即花费二十余万。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漏屋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建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唐代养马经历了一个衰而盛的过程,开元盛时,不仅政府拥有许多官马,民间私马数量也相当可观,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车乘方面的尊卑贵贱十分明显,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及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还有供仪仗之用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辟恶车等十二属车。皇后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车乘。民间马车则主要用于运输。

马车而外,牛车、驴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肩舁和檐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叫肩舆、软舆、软舁等,檐子也叫竹舆、兜笼,均要以肩抬扛。

大唐盛世!衣食住行虽然不比我们现代人,但其宁静致远,悠然自得的古代生活也很令人向往!

为什么说宋代是最具有现代文明气质的朝代?

强汉、盛唐、弱宋,一讲到宋朝会被当做是一个窝囊的王朝,从表面上看,宋朝的国力远不及汉唐之盛。提起汉朝,我们能想出陈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起唐朝,我们能想到开放的盛世,万国来朝,饮酒作乐赋诗;提起宋朝,会常想到文弱、伦理纲常的保守、偏隅一安的政权。可深入探究宋人的日常生活,会发现他们的已拥有了强大的经济,现代化的制度,科学技术的飞越,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前无古人,后续的元明清更是没有。

城市

宋朝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化进程,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大量市镇,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市镇多达3600个以上,而市镇的繁多就代表着人口的稠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而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南宋达到22.4%,鼎盛时期达30%。北宋崇宁年间,开封就有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 这里的“口” 依然指男丁,以每户6人计算,26万户即有156万人之众。而同时期的欧洲伦敦、巴特、威尼斯等西欧大城市,人口不过10万。

由于宋朝的国土较小,这导致了很多的农民没有土地耕作,而他们选择了到城市里谋求生活,有的人弃农从商,有的从事手艺活。在北宋的汴梁,人们沿着河道开设市场,街上店铺琳琅满目,到处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

据《梦梁录》记载:农村里会点技艺的人,带着儿女进入城市,在街上、弄坊、桥下、小巷里表演“百戏”,如:“说书、演唱、杂技、魔术、兽戏、相扑、使拳、舞刀弄枪、戏剧、舞蹈”等等。他们通过这些技能在城市里赚钱讨生活。城市遍地的就业机会、繁华的经济、灯红酒绿的生活、都充满了诱惑。

经济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想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使团访华。乾隆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使团,却拒绝了英王的通商之请。假如马戛尔使团访问的是大宋王朝,宋朝则会非常乐意地接受,并快速地与使团商谈贸易协议。在十世纪的宋朝皇帝跟十八世纪的英王一样,也派遣特使分赴海外,招徕贸易。南宋时,宋高宗也说:“市舶(海上贸易)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在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政府在沿海大港口设“市舶司”(相当于海关),在小一些的港口设二级机构“市舶务”,负责管理外贸市场秩序和抽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明代在“隆庆开关”后,海关抽解每年不过区区几万两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北宋末超过2300万贯,在南宋绍兴晚年接近3800万贯。

文明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重在政权集团对百姓教育的投入和社会文明的建设。在宋朝时期,学校也是要收费,知州县小学的学费约为每日一二文钱,宋代底层人每天大概一百文的收入,这学费是便宜的。中央太学(最高学府)的学费为每人二贯钱(2000文钱),这个入学费在宋英宗时取消了,改为免费入学。国家还给太学学生提供住宿并发放伙食补贴,北宋元丰年间,太学的外舍生每月可领850文,内舍生与上舍生每月可领1100文。

但国家的优待也不是白给的,当时太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很大,跟现在高考一样。宋微宋年间,每个季度要考核一次,每次把考试的结果和品行进行测评,一起记录到学生档案,并且排出名次,年终给予校定,来决定这些学生的前途,好的升迁,差的就退回原籍或者除名。

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是向全民开放,包括商人、手工业者、从事杂业的人等底层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由此在文学、音乐、美术开始进入平民化,宋代之前这都是贵族子弟的玩物,才产生了诸多的瓦舍勾栏,供人们评话、看戏、赏乐、吟诗作赋。

《水浒传》中宋江因为在浔阳楼墙上题了反诗,被黄文炳举报因此获重罪。在宋朝“题壁诗”是很多文人学子喜欢干的事,很多旅店和驿站都设有“诗板”,专供旅人题诗,以慰藉旅途寂寞,那些“题诗壁”上还会有人附和,类似现在的“跟贴”、评论”、“点赞”。

科技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在宋代产生的,由此可看出那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在朝延政策对科技发明者的重视。宋朝常常对出色的科技发明者给予奖励,如冯继升改良了火药法,朝延赐衣物束帛。在科技领域有突出才能通常会被列入“奇才异行”名录,可以直接拔进政府机构。同时还设立多种专科学校,包括医学院、算学院、天文历法学校、武学院等,又实行奖学金制度,如医学院学生成绩为上等者,每月给钱十五贯,中等者给钱十贯,下等者给钱五贯。

外国人李约瑟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评价北宋的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当时,沈括对天文、历法、地质、光学、医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过人的研究。在天文上,他发现了日月星体为球形,月球并不发光,其光亮来自太阳光的反射:“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 ,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机械化的工业化技术也是进入现代化的标志,蒸汽机没有产生在中国,但宋朝出现了大量的水轮技术,水力驱动机械被人们利用在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等。王祯《农书》记载了一种水力大纺车,通过水力驱动轮轴,带动其他机械,上下运作,快慢有度,白天黑夜皆能运作,一天就能制造上百斤的纺纱。后来水力纺车传入英国,启迪了十八世纪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从而开启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可惜进入明代后,水力纺车几乎乐声匿迹。

生活

现代城市的繁荣也体现在夜生活,在宋代之前,城市是都实行宵禁制度,晚上出来溜达是要被抓起来的。到了宋代,宵禁制度被取消,城市彻夜灯火通明,笙歌不停,人们出来购物、吃喝、约会、逛窑子,就连女性也可以出来享受都市夜生活。《东京梦华录》说,汴梁的潘楼东街巷,“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连坐在高墙院内的皇帝宋仁宗,都能听到外面民间酒楼的欢乐之声,引得宋仁宗十分羡慕百姓的夜生活。

炽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现在我们生活在室内有空调享受着,没有空调也有风扇或者暖风机。而宋代时期也有了机械式的风扇,当时叫作“扇车”,普遍是大户人家才有,北宋有一位诗人写诗形容扇车:“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知暑。扇车起凉风,冰槛沥寒雨。”根据史料的描述,扇车是一种精巧的圆形机械,由水力驱动,带动扇叶旋转送风。

在宋代看病就医也不用担心,公立医院出现了,而且很有良心,病人在安济坊(类似现在的公立免费医院)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和伙食,并实行病人隔离制,以防止传染。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当时的杭州由于人口稠密,加上连年灾害,造成瘟疫流行,医疗条件不足,造成不少人死亡。苏轼拿出自己的钱财,加上公费,在杭州众安桥旁边办起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三年内医治好了上千人,这个病坊就更名为“安乐坊”。

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引起朝廷的极大关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政府将“安乐坊”接管并易名为“安济坊”,之后,朝延诏令全国各路遍置安济坊,相当于现在的公立免费医院。

总结

这场发生宋代时期现代化的变革,毫无疑问,并非由西方输入——此刻的西方还在漫长的中世纪沉睡——而是基于中国文明自身的积累与演进,基于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形成的,用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这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灭亡后,承继的元王朝统一中国,给中原社会带来了某些落后的影响,对于萌生现代化的宋代而言,是一种美好生活的逆转,并且在元朝之后的明清朝代,经济开放和社会福利也远不如宋代时期,迫使历久以来的中原王朝一度落后于周边的蕞尔小国。

古代文人喝茶的地方叫啥?

茶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拓展资料

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利用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药用

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陆羽煮茶图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

传播。

茶的各种别称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你有哪些有故事的照片可以分享?

杨善洲,心中永远的大亮山

在整理电脑时,发现了这张照片。这是杨善洲老书记去世后,保山人民自发组织掉念的场景之一。

在我的心目中,杨善洲老书记永远象大亮山上的万亩绿林,永远苍翠挺拔,生生不息。

本文所用的照片,均为在采访杨喜洲老书记先进事迹时杨江勇提供。

杨善洲,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他于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后,主动放弃去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施甸县,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捐赠给了国家。2010年10月10日15时08分逝世,享年83岁。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在未来。清廉,自他上任时起。奉献,到他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所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的期望。(感动中国颁奖词)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这是一座在云南不算太险峻的大山,最低海拔2100米,最高海拔2618米,总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站在老场部门口四望,到处是满眼青翠。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天然氧吧”的山林在我眼前显得分外地绿,鸟语虫鸣,花开花香,充满着浓浓的生机

山中有位83岁的长者,22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植树造林。这里成片成片的绿色就是被他辛勤付出染上的,丰硕的果实是被他22年辛勤浇灌而成的。这位长者,就是从原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的杨善洲。如今,这位老人安静地躺在老场部前那几棵高大的雪松下,仍陪伴着他亲手栽种的树木,关心着林场的未来。

若不是提前有人告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很难想象为大地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的老书记竟放弃在省城安享晚年的优厚待遇,退休后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里。

这么小的碗是做什么的?

图看是器形和工艺比较符合宋代或金代时期耀州窑的工艺特点,青釉印花茶盏。宋朝人喜欢喝茶,更喜欢斗茶,比谁的茶盏漂亮之类的。这就是属于那一时期的器形产物。但是您这件看起来新了点。应该是仿古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