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安然,你们有哪些珍藏好久的句子

2023-10-18 88阅读 0评论

医道安然,你们有哪些珍藏好久的句子?

1.良心的底价,是无价。

2.不管怎么走,都有路。

医道安然,你们有哪些珍藏好久的句子

3.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4.敬畏天命,悦纳人生。

5.心头无闲事,便是自在人。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7.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8.说话语气比内容重要得多。

9.人活到极致,是朴素与克制。

10.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

11.把握当下,不要等待来日方长。

12.业,不可不勤,人,不可不善。

13.自己喜欢的日子才是最美的日子。

14.适合自己的活法才是最好的活法。

15.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16.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

17.事踏踏实实做,路一步一个脚印走。

18.把时间留给自己,把其它留给时间。

19.人生过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

20.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21.你发怒一分钟,就失去60秒的幸福。

22.你若不放过自己,便没人能让你解脱。

23.再见,其实不是告别,而是一句承诺。

24.墙,推倒了就是门;心,敞开了就是路。

25.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

26.要喜欢自己的个性,它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27.如果不能赢得整个人生,那么少输就是赢。

28.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

29.出言有尺,嬉笑有方,做事有度,为人有德。

30.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31.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流年静好,且行且珍惜。

32.看淡了,心境才会秀丽,看开了,心情才会明媚。

33.幸福就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34.不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担忧,活好当下,就已足够。

35.世上,没有不快乐的人,只有不肯让自己快乐的心。

36.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37.人最开始老是从心老的,皱纹与青春有关,与美丽无关。

38.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39.最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

40.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41.对于不完美的结局不要耿耿于怀,其实每件事情都不可能完美。

42.学会真诚待人,因为真诚最为简单,最受欢迎,最能常吉久安。

43.在人生道路上,善良,是心灵的指南针,让我们永远不迷失方向。

44.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45.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46.不要因为梦想太美而不敢去追求,也不要因为现实太平凡而放弃改变。

47.挣钱是技术,花钱是艺术;能不能挣钱看智慧,会不会花钱看品味。

48.虽然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49.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50.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51.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 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

52.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也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也就是不简单。

53.生活如水,欲望如糖。并非糖越多,水就越甜,甜到浓时会变苦,适度很重要。

54.耐得住,伤得起,拿得下,放得开,看得准,失得安,活得透,走得畅。活在当下。

55.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快乐自己,能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

56.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不缺谁,不少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57.累的时候歇一歇,随清风漫舞。烦的时候,静一静,与花草凝眸,着急了,缓一缓,和自己微笑。

58.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你就是行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59.肯低头,就永远不会撞门;肯让步,就永远不会退步;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

60.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么不同?

先说答案。

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的“道”,说的是天之道。也就是万物的始源,万理的始源,造化的始源。遵守“道家”的“道”(注意,不是后世道教的道),是常德,上德。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的“道”,说的是人之道。也就是人伦纲常,在孔子是仁,在孟子是义,在荀子,仁义皆不可得,不得已化性起伪。遵守儒家的“道”,是下德。

道家之道到儒家之道

从道家之道到儒家之道,是一个过程,其转变,大致在周朝以后,在那个时期,社会失去道德,不得已要以礼教立人之道,人伦之道,以匡正社会。儒家的“道”讲的是人法天的“人道”,实际上还是敝于天而无道的。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天道而人道,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华夏思想源流

这里,进一步说清楚华夏思想的源流吧。

中国正统的思想和文化,是由远古时期华夏通天之圣观天察地统以人文而来,也就是《阴符经》中所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正统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以天地为根,归于天地,宇宙,天下,国,家,人,或者说人,家,国,天下,宇宙,是一个层层递推的多层结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宇宙道理的根源,都被总结成“易道”的思想。

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不同的社会分工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渐渐出现固化,资源占有不再平衡,天之道的治理体系再也无法平衡社会关系,人不复天真,天道自然消隐。

无法以天真合天道之后,不得已,立人之道以匡正天下。所以道家思想消隐,儒家思想登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人和社会的治理,不再符合天然的道理,而退化成以人为设立的规范准则来维系社会的运行。所以,按正统的思想观来看,华夏从周朝之后,就陷入了失道的状态。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说一说。

世界的诞生

《列子·天瑞》中记载:“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道儒源流

冲和气而为人,华夏人生于至中至和之地,故称中国。伏羲观天地,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进而掌握农时,驾驭了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足够的食物,让华夏民族摆脱了渔猎游牧时代的食物匮乏,人口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增长。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出现,代表着华夏易道思想的初现,从此,华夏文化的总源头,成型了。三皇以来,华夏以天之道治理天下,延续到夏商周三代,社会进入了最后的有道时代。

在孔子的眼中,那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所致力于恢复的大同社会,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到了周朝,天下早已不复为公,周公制礼,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已经在社会治理体系中运行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更加的昏乱,孔子集前代思想大成提出“仁”的思想,是希望回复三代时的小康社会,孔子立教的内容,并不是完全是凭空原创,而是对三代时施行的人伦之道的总结和发扬,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发扬,孔子实质上创立了儒家学说,所以后世通常把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物,把孔子的出现作为儒家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

为什么孔子的时期社会更加的昏乱呢?因为周天子统治之下的封建世袭制,让周王室的直属的土地减少、经济、军事力量的削弱,分封的诸侯国的土地增加、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同样,各诸侯国的封建世袭,让部分诸侯的直属土地减少、经济、军事力量削弱,大臣的封地增加、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这直接导致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室的衰微。为了争夺私利,王公贵族和豪商巨贾互相征伐,天下大乱。

在孔子的心目中,什么是仁,就是通过礼的教化,达到人人皆尧舜的境界,孔子用毕生心血,为华夏民族塑造了人伦道德的底线。到了春秋晚期,孟子的时代,仁不可得,孟子希望用义作为底线,来约束哪些失德之人,可是,社会崩乱,仁义皆失。荀子应运而生,荀子希望能守住最后的“礼”的底线,这就是化性起伪。

终于,“礼”的全面失守,循名责实的法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道、儒、法三家的思想,都源于易道的思想,是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易道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应用。

失道而后礼,失礼而后法,大概就是这样吧。

老子说的道?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唯物主义者,是实用主义者。医易同源,医道同源,源的都是圣人近取的诸身,远取的诸物。

中国古代圣人之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国古代圣人积功累德的成果,是中国古代圣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是经过成千上万年反复实践发现的真理,他们是《易经》的“十年乃字”之言,是《黄帝内经》的“臣斯十世。此之谓也”之言,古人对言的严谨要求可见一斑,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反复试验取得成果又差在哪里呢?黄帝弱而能言的言,绝不是会说话怎么简单,而应该是立功立德之言,真理之言。古人对言的资格要求又是严格的,有成就、有伟绩圣人才能够言,连孔子都自认为没有言的资格,就只能是述而不著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圣人之言传承的载体,经过成千上万年都能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面有科学的东西,也有科学以外的东西。我们这个世界上被认为能力最强,可以毁灭地球数次,科技最发达的美国,目前也还不能造出一片树叶,一粒米。我们不能认识的世界,“虚”的世界,比“实”的世界,我们可以感知的世界,更大、更广,庄子才有“知也无涯”的感叹。人们正常见到的、已经认知的世界之外,是更宏大的世界,更微观的世界,我们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

人的正常视力可以见到的光之外有红外光、紫外光、X光等;人的正常听力可以听到的声波之外,有超声波、次声波。现代科学从实验开始研究,找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看不见的“虚”对“实”的影响功用,实事求是,其中也有求得“虚”如何对“实”产生作用的方面。

象启文明,中华文明由象而启发。中国传统文化是唯象的。“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谓之象。”,“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玉篇》:文,章也。《易·系辞》:物相杂,故曰文。《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这些解释中,我们看见“文”的含义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是有生命的,能够随天、地,随季节变化的而显现,把自性宣发出来,含有生长生活信息,生殖遗传信息,与我们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的基因具有共同的性质,“文”应该就是古人对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基因的称谓。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道是生命体的性元,生殖遗传信息,文的化生,与生存环境协同的生化过程,安生才能够立命,生命体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法自然而化。文化既与物的先天种性,元的性、质因素有关,即与先天之本有关,与遗传有关,易经谓之“泣血涟如”;也有后天的得到天的因素光照、四时寒暖有关,与地的因素地能够提供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有关,还与物自身获得这些的能量、物质的能力有关,即与后天之本有关,易经谓之“泣血玄黄”。寒暑燥湿风火,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物的化生有多少,气味有厚薄,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合而成就本草,本木物之性味,神农本草讲的就是草所本的性味。太一是世界的自性存在,一物的文理结合后,共同归向于太一,即在天地太一自性之道之上,再加上一物自性文、理的宣发。

德是生命体性元,基体,生殖遗传信息,文的率性程度,善化程度,完美状态。 道是来自父体母体二元的文合化而确定的新的生命体一元的文的文化与运化,道可道,万物,所有的生命体都是道化的结果,都是文化与运化共同造就的,是生殖遗传信息与环境协同的成果。“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杂物撰德,辨是与非”。

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是万物,是所有生命体的必由之路,个生命有期有限,因而生命体的道非恒道,永生,万岁只能人类的梦想。皇帝的万岁就只能是一个笑话。

种群的生命又是可以通过生殖遗传延续的,生生不息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生生化化,品物咸彰。道化的生命体同类而个体不同则名同,代不同名不同。父母子女不同名,名可名,非恒名。

文以载道。自然造化万物的能量广大悉被,它的能量潜藏在万物之中,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它的造化中,一意真诚就在人身之内。文而化是天地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生息运动变化的一种动机、反应及成就。文与化是一切道与德的根本及灵魂。文从质上来看,由性情之中达道之理而生就,是得,是德。它的道之德是宇宙之间运化万物的能量,物质与性、理是元精的生长生殖遗传信息,情是性与理、虚、实相合的表达即命。

苏轼讲“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每个人的相貌,其实都暗藏玄机,与你个人的性理、命运相关。这里所说的相貌是包括了五官、身形、气色、骨肉、皮肤润泽等方面在内,人体的所有细节组合成的整体。这些细节就像密码一样,能够帮助我们解读人的性理、命运。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尧、舜、禹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已经开始通过观察人的面貌、气色、语言、声音、身形来选拔人才。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的神相鬼谷子。

道生万物,形现、质成而有器物,有生命体,其介质是物性。“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万物包括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物各有其性,其性是天的一部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有瓜性,豆有豆性。人、物立于天地之间,而操有各自必化之形器。人得天德、地德、祖德之阴,受五行气全,则形器完整,身形匀称,气色与形相宜,骨肉相适,声商音清。这就是所谓坤元合德机缄通,器物有形、有质成而现象。

法阴阳,合术数,效仿治水的上善之行,成就无为的上德,使生命体尽善尽美,尽天年,是人类,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的切实目标。

不揣冒昧,老子所讲的“壮虫”可能是古代的修真者,认识的,发现的,对我们现代科学称之为染色体的形象描述。染色体含有的生殖遗传信息是万物,是所有生命体生化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性状的根本,依据,内因。古人按性状,把动物分成五虫,毛,羽,裸,介,鳞。

楚简《老子》对“道”的表述是:

有壮虫成,先天地生,夺揫独立,不孩(改)后矣,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虞强为之名。曰大,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揫(jiū)”,《尔雅·释诂》聚也;《马融·广成颂》揫敛九薮之动物。“夺揫”就是将聚集起来的东西驱散。“孩”,楚简作“亥”,“不孩”表示“道”是自生,在有天地之前已经存在了,不知谁生了道。“后”指人主,“后矣”表示人认识、体察,“道”,人曲己之性,法天、地之“道”,赞育万物,辅佐天地生养万物。

楚简中的这个

字,代表宇宙与万物,表达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今以“寰”暂时代之,其内涵远超“寰”。这个字由五部分组成,左上方是个“音”字,而“音”是,指代天地,风、雨、雷电,鸟兽鱼虫等一切物体发出的声,人耳接受而听到的是音。音律是万物生活遵循与表现的东西,是天地之道,万物由之的象数。右上方是一只“飞鸟”与一个“勿”字,“鸟”指代天上的飞禽;“勿”的指地上的走兽。中间是一个“水”字,用来指代鱼鳖虾蟹等一切水生动物。最下方是个“臼”字,“臼”本意为地下挖的深坑,这里指代一切地下的蛇虫鼠蚁穴居类生物。所以,这个字代表宇宙与万物、万象。

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道”创生万物,为万物之母,但它自己却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

道是万物万事的本源,是万物在世界和宇宙萌发生长衰亡的第一法则,是孔子认为的形而上的存在,是道家认为的先天一气之化,是命理家认为天髓所滴者,是神功所能妙者,是玄之又玄所能眇者,是天地之根。能够兼容花草林木,鸟兽鱼虫,庄稼牲畜。能够兼容自然,地理,天象,气象,物候,能够兼容农耕,医药,音乐,礼仪,人文,教化,能够兼容伏羲的八卦,连山,归藏,黄帝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

道”不是什么规律,不是什么抽象的“理”,而是“具体的存在”。并且,“道”也不是什么“生命体存在”之外的另外存在。“道”是生命体的存在,是所有生命体无所不在的。“道”的存在与具体生物的存在并非二体,并非有异,又并非无异。但是道不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体之中,当生命体的生命周期完结,成就生命体的这个道就离他而去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既不是抽象的“规律”,也不是生命体之外的“另在”,“道”确实是生命体最真实的、具体的存在,是不离生命体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生命体,是有生命现象的存在,是活的存在,必须能够现象,象必须是变化不断的,诸行无恒。生命体的现象必有有限对立的突破,是人可以体察的。所以生命体必有变化,否则不能成为生命体明了的现象,不能成为圣人可以辨识的现象。所以,中国古代的群经之首“易”,讲的就是生命体的“变化”,卦爻表达的是生命体的真情、真象。

”道”造就了万物,是生命源泉的存在。任何生命体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因果条件的存在,都是符合性、理的存在,“道可道”。因而“道”是自在的,道化又是有限的存在,受环境制约,“道法自然”而“非恒道”。

张伯端在《悟真篇》里说“道是虚无生一炁,便是一炁产阴阳,阴(卵子)阳(精子)再合成三体(受精卵),三体重生(结胎出生)万物昌”。滴天髓讲的三元,道藏讲的三元,道家的三清,应该是精子、卵子、受精卵。它们都有生殖遗传信息,是造就生命体的性状根本原因。

天之所赋者,性元,应该包含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基因,生殖遗传信息。性元即植物的籽粒,成实,种子,动物的受精卵。当性元中具有生殖遗传功能的精微物质,没有外部环境力的作用,力的引动时,精微物质的能量和形体相等,不发生变化,保持原有状态,阴阳平衡,道家称之为无极。

新疆吐鲁番考古队,在阿斯塔那发现一幅《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交尾图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星宿,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也显示了天文的化与天象的运相关,即现代研究发现的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

天地的大的功德便是“化”。“化”体现为生命体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对地载万物而言,宇宙能主要是太阳能转化成植物的生物能,植物的生物能成通过动物的摄入消化吸收转化成动物的生物能,植物的生物能、动物的生物能通过人的摄入消化吸收的转化成人的生物能(精、血、气,人之用),生万物含蕴万物。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成也)万物谓之德,易之道,生也(生阳、生阴)。唯生生不息,然后能得宇宙之平,得见宇宙之常。不有生,则天道尽矣。所以说,天地间之至德莫若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生不可以无宰,俟有道以存之。圣人之大宝曰位。位不可以无寄,有德以尊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伏羲手里拿的是“矩”,是 法度 。矩法(规矩法则),矩则(规章法则),矩设(按规矩设置),矩诲(以规矩法度教诲),矩鑊(规矩法度),矩杀(谓秋季万物凋落)。女娲手里拿的是规,“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说文》。规度,规则法度。规矩相合是万物,是生命体生化必须遵守的法度,是生物体生殖繁衍的法度,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基因,是决定生命体性状的生殖遗传信息,是天文,也是人文。原始天文的含义应该就是生殖遗传信息,是化的规定者,万物都是按照文而化,按照运而化,按照道而化,按照自然而化。

从古人对道的表述中,我个人理解“道”应该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道”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而这其中的“文”类似现代科学对基因的认识,基因造就生物体的性状,可能就是古人所表述的道化中的文的部分,是虚无一炁的炁,是伏羲女娲交尾图手中的规与矩所定者,是命理家滴天髓的天髓,是孔子讲的黄裳元吉文在中的文,是元亨利贞中的性元,是因缘中的因,是机缘中的生机,是天命,天元,天赋,秉受,是来自父体母体的生殖遗传信息。

现代生物科学告诉我们,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也后天的生存环境的息息相关。它们是共同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而后天的运化就是个体的生存环境,是生命体承受的五运六气,山川地理,光照水热,地力水肥,是风物特产,是生活习性,是母体或环境供给能力的强弱,是运,是缘,是遇。儒、释、道讲的都是这个理。

精子和卵子各自携带生殖遗传基因。精子和卵子染色体分裂,精子与卵子染色体各一半相结合的一霎那,新生成的个体的染色体就已经定了。这个后面的因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就是遗传规律,个体的文就确定了,形而上就确定了,天命确定了,禀赋就确定了,天髓滴的多少就确定了,天元就确定了,祖德的多少就确定了,造就个体的蓝图就确定了。就是老子讲的“夺揫独立,不孩(改)后矣”

生命体一物一元的文,基因,确定了生命体的先天因素,文化确定了生命体的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豆的化育程度能不能够率性,文化的完不完全,性元的优良正性能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就取决后天的运化了,后天的成长环境,得到的光照、水、肥,人的赞育适时的种植时间,间苗、除草、施肥、灌溉、排涝,灭虫等田间管理。就是老子在楚简中的这个

字,代表宇宙与万物,表达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命体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道的“非恒道”,“三元八会”。生命体类不同必定状不同,则名不同,即使父母相同,也是性类而状不同,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九子各有其性状,也各有其名,大概“名可名,非常名”吧。

上德不德的无为,是生命体包括人性状的完美表达,是“运”化的最高标准,是治人事天的终极目标,是大道的率性之化,这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中华应该是万物、生命体,生民自性中的“文”完美表达,英华毕现的环境。

以古人的技术条件,生命体的基因,文,天命,天元,天赋,秉受是不能改变的。既然道的“文”化不能改变,那就着力于其“运”化的部分,因为运化也可以制约道化,所以道是“非恒道”的,也是人的赞育可以发挥生命体性的地方,人行道行善的有为。“道可道,非恒道”,古人的山、医、命、相、卜五术都是关于生命体“运化”的技术。伏羲的八卦,连山,归藏,黄帝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以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吕氏春秋,管子都是关于生命体运化和运用“运化”的经典。

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对源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感悟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但是作为自然人,对自身的认识,近取诸身古今一也,中医是离我们最近的最方便体验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是道化的学问之一,用现代科学来表述,中医是利用天地的五运六气,采用中药的四气五味、针灸、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技术措施,对治病患个体脏腑的五行偏气及经络气机瘀滞,造就适宜的人体内外环境,协同个体的基因,生殖遗传信息,健康地演绎个体生命的过程,以尽其天年。

因为花草树木等植物,在玄之又玄的天道作用下,能够按照季节长叶、开花、结果,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果实使人饱口腹之欲,乐表现人的愉悦和高兴。乐有丰登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木字甲骨文

乐字甲骨文

中药大部分是植物,“药”的本义是采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为植物化生化成天的能量与地的物质、物的性质的集合,来对治人体因为食天之气,地之味,以及受五运六气之偏,劳作,起居,情志等不良习性,自身禀赋、天命、基因之偏引起的病邪偏气,也就是所谓的“采气”。

药字甲骨文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唐孔颖达疏:"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于是始作八卦。"意谓观察和研究人自身的身体,身边的事物,以至各种自然现象之后,才制作了八卦 。

中医是我们普通人,践行经典的真理,检验经典的真理,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人人都能行的道,是最方便易行的部分,人人都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黄帝内经的理法,伤寒论的方药就可以践行了。

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个观点?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一个梦想,世界怎么大,我想看一看,但是呢,看看世界是需要时间和金钱。如果物质上得到满足,金钱上特别富有,可以去炫耀诗和远方。

有的人,家里有钱,父母在拼命的工作,挣到很多钱,帮孩子实现了这个梦想。这样的情况,孩子没有经历过苟且,就算在炫耀诗和远方,他的内心深处也不是特别的开心,会想如果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赚来的钱,环游世界该多好,肯定是另一番滋味。

如果是家里条件不好,自己又没有赚钱能力,骗取父母的钱去环游世界,这样特别自私、不孝不知道感恩。没有体会过父母生活的艰辛苟且,考虑父母一生的辛苦付出,来维持这个家。做为孩子应该好好学学,有所作为,来孝敬父母,带上父母去炫耀诗和远方,而不是一个人去炫耀诗和远方。

还有的人,家里条件一般,通过自己的能力,边打工边赚钱,去环游世界,炫耀诗和远方。他经历过了苟且和卑微,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炫耀诗和远方的真正意义。孩子长大了,通过自己的能力,有这样的一种经历,我想任何人的父母也会感到骄傲,会说孩子长大了,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了,我也放心了。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不求回报我们,把你照顾好就可以了。天底下只有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心底里希望孩子们在苟且中茁壮成长,炫耀诗和远方的时候多一份理直气壮。

能以孟婆与月老的关系写一篇虐心小说吗?

预警,这是一个跑题了的故事~~

“投胎要不要喝孟婆汤?”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本少女被自己的脑洞逗乐了,心里痒痒地发紧。不行,再憋下去会屎的,还是放任脑洞一直开下去吧。

已弃疗。

投胎当然要喝孟婆汤了!

左脑是一个善良的小孩子,但他从一出生,就被囚禁在一片黑暗中。因为他体内充满了足以毁天灭地的力量!然而他并没有犯错啊,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唉!

好在老天没有忘记他。这天,来了个漂亮的小姑凉,她不怕左脑,教他善恶、知识,带他走向光明。

后来左脑才知道,前世他也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不懂得善恶,差点颠覆了这世界。他这才明白,拥有力量之前先懂得善恶,是多幸运的一件事。

哦不,后来左脑才知道,要是投胎前不喝孟婆汤,前尘往事依然在心里,怎么走得出来?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切随缘,能得自在。

咦,不对,好像不喝也没什么不好的啊。等会,我捋捋。

如果前世不曾喝孟婆汤,我想我不会如此矫情:一半理性,一半感性,一半兴高采烈,一半莫名悲伤,成为如此这般分裂的混蛋。右脑悻悻的想,他是一个吃货。

如果不曾喝孟婆汤,我想我不会如此挑食。锅巴要脆,苹果要甜,啤酒要透心凉,就连肉夹馍,也得是肉多皮薄咬起来满口香··· ···

话说,你知道孟婆汤有多好喝吗?我是说,当我抱怨孟婆汤里有我讨厌的葱花时,她一脸嫌弃,却耐心地帮我挑出来,然后端给我喝。我哭了,我又想起那个愿意帮我挑出葱花的骚年。

如果不曾喝孟婆汤,我还记得前尘往事。关键是人生经验呀。我会是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菇凉吗?我会弹一首古筝,吹一个小曲儿,赋诗一首,或者呼朋引伴手中骰子上下翻飞吗?

哇哈哈,一片寻常文章能难得倒我?

又想多了······拐回来拐回来。

投胎要不要喝孟婆汤?

当他们问起我这个问题时,我哂然失笑:这是要不要喝的问题吗?必须喝!

是的,本少女就是这么威武霸气!

作为孟婆,我这完全是为了他们着想啊。

前往投胎之路,必经奈何桥,桥下是黑暗地惊鬼、冤魂无数的忘川河。只有喝了孟婆汤才能投胎,否则必须跳入忘川,受一千年之苦。

一千年啊!

千年间,谁煮酒,一生醉笑,千杯难销;谁低眼,情愫暗起,泪湿衣袖?心中苦苦守候的那个人来了又走,一世又一世,早已将你忘得干净。一千年冤魂缠身,守候在时间的河流里,毫无意义,更遑论时人多薄情,我爱你是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是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这么多年了,我站在奈何桥上,目送行人来来往往。没一个与我相关,我只需他们喝下这一杯孟婆汤,就够了。

喝杯孟婆汤吧,喝杯孟婆汤,前生往事皆忘却。

这句话早已念叨到麻木,我也不知道我在等什么。

只是,当他又一次站在我面前时,我盛汤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这么多年了,依然如此。

忘了也好。

大梦三生,一朝清醒。如果梦是真实,那现实又算什么?如果只是梦,那梦里的喜怒哀乐,梦里的离别,奔波,梦里的大半辈子,梦里曾经满心满眼的幸福和撕心裂肺都是假的不成?

我曾经深深地爱着你,如今痴痴地守着他。他也真,你也真,我不知道忘却是否公平,想将自己分割,却做不到。

要不要喝孟婆汤,看不清,不知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