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圣是谁,你觉得诗人李煜是个怎样的人
词圣是谁,你觉得诗人李煜是个怎样的人?
李煜出生于南唐升元元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夜晚,是江宁府的王太子景通和钟夫人所生,在家排名第六。他出生之时恰逢他的爷爷李知诰筹划登基之时,所以他爷爷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预示,于是给他取名为从嘉。李煜满周岁“抓周”的那天晚上狂风暴雨,因为李煜最先看到和摸到的是金印玉玺,所以钟夫人特别担心李煜将来会卷入皇权的残暴争夺中去。但王太子景通劝慰道李煜手拿砚台,坐在古书画卷上,足以见得他热爱的是诗词书画而不是权力。
李知诰死后,景通继承君位,但他想让位于景达,所以他把自己的儿子弘翼赶走,命他留守东都,之后迁往润州。但是弘翼是对皇权非常热衷,而且还把他的六弟也就是李煜看成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李煜目生重瞳。弘翼杀了景遂以后,李煜感到非常害怕,因此常表现得谦退隐忍,对生活满是消极的心态,所以只能通过佛教来寻找安慰,他想隐居山林,把精力投入到诗词、书法、绘画、音乐中去,不想因为政治而引来杀生之祸。
李璟在与北宋的战斗中,连连败退,最后臣服于北宋,南唐国力日渐衰落。而这时李煜的五个哥哥都死了,所以他就成了皇位的继承人。他在建隆二年七月二十九日继位于金陵。
李煜登基后偏安一隅,委屈求全。那时北宋已取代后周,威胁着南唐,所以李煜向北宋上表外交辞令,以求得南唐的苟安。李煜的皇帝生活更是奢靡浮华,奢侈浪费 ,耽于声色,最开始沉迷于大周后,大周后死后沉迷于小周后 。他还笃信佛教,并用大量的钱财广修佛寺,这些都加速了南唐的灭亡。最重要的是他还昏庸无断。潘佑上书,被捕下狱;林仁肇向李煜献策攻打北宋,赵匡胤暗中命人画出他的肖像,问从善这人是谁,从善说是林仁肇,赵匡胤说这个人已经向我们投降了,他马上就来朝见我,所以从善发密信给李煜说林仁肇叛变了,李煜不加思考就派人给林仁肇送去毒酒,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南唐唯一的猛将就这样死于冤屈之中。
最开始李煜坚决拒绝入朝,但又对北宋仍然抱有乞和幻想。赵匡胤先派梁炯规劝李煜入朝,没有成功,后来直接进兵金陵。李煜没有办法,只得派徐铉赴宋舌战,可想而知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宋军在围攻金陵的时候,刘澄临阵投降,李煜自己被皇甫继勋欺骗,朱令赟营救失败,最后对曹并受降。
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被封为极具讽刺意味的“违命侯”。而小周后跟他降宋后被封位郑国夫人,经常被赵光义诏入宫中侍寝,李煜陷入无能为力的内疚中。李煜可以说是受尽了屈辱。降宋以后,李煜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屈辱而悲惨的生活,对人生和未来丧失了追求和信心,最后在悲痛中死去,葬于北邙帝王墓地。李煜的悲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性格中的懦弱与胆怯,是他的致命伤。他只知道享受皇位给他带来的荣华富贵和奢靡的生活,而不知道承担在其位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只能说他是一位优秀的词人。
乌台诗案中哪些人想让苏轼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这一年对于苏轼来说,是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宋朝爆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一代文宗苏轼被卷入风波,差点身死,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案发前夕,暗流涌动
“乌台诗案”发生以前,没有人会想过苏轼有一天会沦为“鸡犬”,连苏轼自己也没有想到,毕竟,他是文坛领袖,朝中大臣,深得皇帝赏识,连王安石王大人都没办法将他怎样。
可是,也正是过于的自信,令苏轼忘记了,政治斗争向来是残酷无情的。苏轼是一位“浪漫主义和务实主义相结合”的政客,这让他魅力四射,但也让他格格不入。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持变法改革,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拉开帷幕。客观地讲,当时的北宋弊病丛生,确实需要变法,但是苏轼却一直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激进的变法十分不满。苏轼常常在新法实行的时候形诸吟咏,借诗词文章对变法中的弊病进行讽刺,对一部分新派人士进行讥讽。
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雷厉风行,他为了确保变法进行,打压排挤过不少反对派官员。苏轼作诗词讥讽新法,新派中早已有不少人对他不满,想要找他的麻烦。熙宁六年(1073年), 沈括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他看到苏轼的诗稿以后,认为其涉嫌诽谤朝政,于是上呈神宗。
不过,这时主持变法的是王安石,尽管宋神宗对他非常信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宗就对他不设防了。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神宗很在意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平衡,他不会让保守派阻碍到新法的实施,但他同时也不会让朝中失去制衡新派的力量。因此,沈括的弹劾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重视。
神宗对于沈括弹劾的忽视令苏轼更加自信,他坚信神宗会秉持正义,也认为自己应当替百姓说话,抨击新法中的弊端。所以,苏轼继续或明或暗的讥讽新政。可是苏轼不知道的是,随着神宗将王安石罢免,变法主持者已经变为神宗本人,苏轼继续抨击新法,早已经令朝中暗流涌动,只是,单纯的苏轼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诗案爆发,举国震动
元丰二年(1079年),外调多年的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这不过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调任,苏轼也按照惯例,向皇帝进了《湖州谢上表》,但他却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还差点让他丧了命。
这年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李定等人认为,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写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是在攻击朝政,抨击新法,讥讽皇帝。这次御史台的弹劾没有再石沉大海,神宗震怒,下令御史台抓捕苏轼。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情谊深厚,他得知消息以后,立刻告知苏辙,让他转告苏轼。苏轼得知自己要被抓以后,仓皇无措,他连忙告假,回到家中。可是,前来押解苏轼的皇甫僎态度却十分强硬,没有给苏轼任何面子,直接将他押解回京。
《孔氏谈苑》里记载了当时的场景:“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曾经的文坛领袖,如今却沦为“犬鸡”,这令人们无法接受,可是,苏轼的苦难却刚刚开始。在御史台的监狱当中,苏轼被连番审讯,审讯人员将他“有问题”的诗文全部列举出来,问他其中是否蕴含讥讽的内容和含义。更加阴狠的是,这些诗文大多都与苏轼的好友王诜,李清臣、司马光、黄庭坚等人有关系。
这样一看,御史台的目的昭然若揭,他们是想借这个机会,将旧派的势力一网打尽,至少也要杀一杀司马光等人的锐气,至于苏轼,他们则想将他置于死地。
可是,御史台的证据却少的可怜,他们的所谓“供状”,大多都是构陷,且十分牵强附会,比如监察御史行舒亶根据《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仔细一看,就可以发现御史台的弹劾很多都是捕风捉影,解释也十分牵强附会,但是这又如何,当他们想要说苏轼的诗文是在讥讽朝政的时候,关在监牢里的苏轼,又能如何辩解呢?更何况,神宗对苏轼,真的起了杀心。
然而,苏轼并非孤立无援,乌台诗案可谓举国震动,不少人都出面营救苏轼。当神宗依旧犹豫不决时,宰相吴充对他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曹太后也替苏轼说话:“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就连已经退居金陵,曾为苏轼政敌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宋史》)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由于苏轼很得民心,他下狱受审以后,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也天天为他焚香念佛,祈祷平安。
众人的营救,加上北宋厚待士大夫的传统,最终令苏轼捡回来一条命,他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束。不过,这场诗案牵连甚广,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西南;苏辙由于家庭连带关系,遭受降职处分;司马光等苏轼好友也受到处罚。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场诗案,令他明白官场的残酷,也让他倍加珍惜自己的一切。苏轼的写作风格在乌台诗案以后有了巨大的转变,这也让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进一步。可能,苏轼苏东坡,本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写诗作词,为民修堤,才是他的归属。
参考资料:
《孔氏谈苑》孔平仲
《宋史》
宋词第一人是辛弃疾还是苏轼呢?
苏轼和辛弃疾皆为豪放派代表,是词坛的两颗巨星,词坛并称“苏辛”在宋词中“苏辛”堪称是并驾齐驱,但又各有千秋。
文坛领袖苏轼,他生于1037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卓悦成绩。(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此成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低谷后来不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其职位低微只挂虚名,因此他便心灰意冷。到任后整天郁郁寡欢。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于是写下了流传的千古名篇《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除诗词之外苏轼善画喜书法。他的书法大家有目共睹,但他的画墨竹却很少见。他的文才可谓是多姿多彩,博学多才 ,不可多得的人才。文武全才与苏轼齐平的辛弃疾,他不但是一名词人也是一员勇将。他生于(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生不逢时他出生时,正当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时。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加之辛弃疾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所以,他青少年便励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铁骨铮铮的男儿,他就是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傾。剑指三秦,一战东归。是他想要光复古土,洗雪耻辱的决心。但跨马横刀驰骋沙场的志向被一一击破。无奈之下他把一切的幽怨都抒发到诗词当中,挥之不去的是他的书生意志与壮士满腔豪情。下面让我们重温豪言壮语美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文坛叱咤风云。在战场是一名勇士。
总结:辛弃疾,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入词,抒写多围绕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词风既有霸骜不驯,又不是婉约风雅,用一句话描述“苏辛”恰如日月同辉,彼此相映,他们诗词坛的两个巨星,照亮了宋词的兴起。
我是若曦,水平有限,不周处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可在下方留言讨论。
我国的至圣亚圣诗圣词圣茶圣医圣各是谁?
酒圣:杜康。夏朝帝王,传说为酒的发明者。文圣:孔丘,今山东曲阜人。史圣:司马迁,字子长,著《史记》。草圣:张旭,唐朝书法家,擅长草书。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武圣:关羽,东汉末朝蜀大将。书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代表作《兰亭序》。画圣: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茶圣:陆羽,唐朝人,嗜茶,著有《茶经》三卷。诗圣:杜甫,唐代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希望采纳!
诗圣分别是谁呢?
这个问题应该不复杂,题主言及的这几个圣人,都是素常我们能通过具体事件感悟到的,感觉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德化中,能称得上圣人的远不止题主例举的这几位,其他的称圣者也是在其擅长的领域独到专擅,实为鼻祖一级的引领性人物。
回到题主问,书圣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毕生心力以字迹见长,留下了很多令人高山仰止的旷世墨宝。比如他自己撰写、书丹的《兰亭集序》,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推崇备至,尊其为史上行书第一。
他的其他书法作品,同样俊逸挺拔、风流潇洒,同样得到了举世公认。比如《快雪时晴帖》《丧乱贴》《二谢帖》《奉橘帖》《七月贴》《得示帖》《行穰帖》《姨母帖》《远宦帖》等等等等,一口气可以说出很多,哪一幅哪一件都足以震撼心灵,诱惑眼球,使人留恋驻足,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河,奔流狂泄,百川归海。
画圣,则是唐代的吴道子。吴道子初学书法,追随张旭、贺知章的墨迹,后来改学绘画,尽得画中三味,独创了一种绘画形态,使人的衣服褶皱看起来随风而动,衣袂飘飘,故此有“吴带当风”的美誉。
吴道子和当时的其他三位并称四绝——吴道子的画作,张旭的书法,裴旻的剑术,公孙大娘子的剑器舞。
后人评价吴道子的画作为“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虎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评价他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吴道子著名的画作有:《天王送子图》《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等。
诗圣,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个诗人,是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并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他叫杜甫,字子美,生于盛唐,流于乱世,卒于舟楫。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或史诗,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写与映照。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虽然身怀济世之才,但始终不为所用,只是做到左拾遗的小官,终被明主所弃,漂泊当世,居无定所,后来被友人接济度日,仍免不了小儿子被饿死的命运。这让他愈加感到辛苦一生如风飘絮似雨打萍,总是在流离飘荡中寻求寄身之寓,却最后客死在一条四处漏风的破船上,一代诗圣就此终结,走完了悲惨又壮阔的一生。
杜诗一直是后世学习的楷模诗章。老杜历经盛唐,又遭战乱荼毒,其诗风愈发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却不乏清新亮丽、胸胆风张之作,毕生追求字词凝练、洗丽,尤在锻铸词意方面独树一帜,后世评价他的诗作千金不易一字,固若金汤。
李杜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很多诗章成为唐诗的压卷之作。比如他的律诗、绝句,都堪称一世之雄,难有匹敌,千古传诵。其代表作可以如数家珍的说出一长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三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等等等,杜甫用诗章把自己举到了巅峰的高度,难以企及,雄峙巅顶。
这三位圣人只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德化过程中的几个代表,其他文化领域的圣者也是明光烛照,辉煌灿烂。比如我们大家都津津乐道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武圣孙子,兵圣韩信,谋圣张良,史圣司马迁,赋圣司马相如,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乐圣李龟年,文圣欧阳修,词圣苏子,酒圣杜康,茶圣陆羽,曲圣关汉卿……
照此罗列下去,还会有很多可以称圣的人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读友们,可以网上搜一搜,绝对会令你大开眼界,茅塞顿开,甚至醍醐灌顶,顶礼膜拜。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