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
别说过去了,就是放到现在,这两句诗都挺“应景儿”,一点都算不上“以偏概全、反应偏激”。
只是因为有很多“吃饱了”的人,完全没有了“同情心”。
根据2020年最新版 《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估计,2019年近6.9亿人遭受饥饿,与2018年相比增加一千万,与五年前相比增加近六千万。亚洲的饥饿人数最多,但非洲的饥饿人数增长最快。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到2020年底可能使 长期饥饿人数新增超过1.3亿人(疫情下突发严重饥饿可能使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
全球平均因饥饿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每6秒钟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粮食浪费,触目惊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全球粮食浪费中,中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够2亿人吃1年,排名世界第一。
此外有3800万五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已在成人中呈全球蔓延趋势。
如果这些粮食中有25%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8.7亿的饥饿人口。
现代比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不知道已经进步了多少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仍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
你还会觉得杜甫的这两句诗是在“以偏概全、反应过激”么?!
你怎样评价杜甫?
近现代文化名人评价杜甫的句子有以下这些:
毛泽东曾经对苏联著名作家费德林说:“他(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鲁迅先生曾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郭沫若在参观杜甫草堂时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2012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活动时,著名书画学者黄锦祥即兴赋诗曰:“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千载历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声不绝于耳。。。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的自称?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是什么意思?
出自郭沫若先生的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十六个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上概括了。因为他替人民说话、说真话,所以他的诗是一部史诗,它反映了世上疮痍,反映了民间疾苦,所以他成为诗中的圣哲,成为笔底波澜。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