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谁写的,为什么自古以来祖宗提倡喝茶

2023-02-27 121阅读 0评论

茶道谁写的,为什么自古以来祖宗提倡喝茶?

中国人自古爱喝茶,这是一种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现象,上到皇帝老儿下到平头百姓,茶之一物极深的融入生活,是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最早以药的形式出现

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植茶、用茶的国家,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开始,中国人用茶的时间几乎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茶道谁写的,为什么自古以来祖宗提倡喝茶

陆羽的《茶经》中记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神农氏是上古部落的一位首领,一般指炎帝,他对人类生活发展贡献可是不小:发明医、制作农具播种五谷、还发明了陶器、开启了人类集市的开端。

据说,在毫无“医疗条件”可言的上古时期,神农为了治病救人在山间遍尝百草。有次他不幸吃到剧毒之物性命垂危。可神农仍然是被上天眷顾的,他身边树叶清香阵阵引起他兴趣,浑身乏力、不能行动的神农竟奇迹般靠吃树叶解读痊愈了。

好吧,这个神奇的解毒之物,就是茶叶了。

《神农·食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这一句话简单概括了先贤对茶“药效”的认知,“久服”坚持一直喝,可以让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茶经》中也有记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这一点也是广泛被现代科学认可的,茶中的茶多酚可以抑菌、杀菌还能解毒,茶碱能醒脑提神、消除疲劳,古人诚不欺我。

茶,是时光中慢慢形成的习惯

这样好的东西想要流传开来似乎并不是难事。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风气是从西汉开始的。

汉代王褒 有《僮约》流传于世,这是个记奴婢的契约。在这里面有两句话: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的记载。可见,到了汉朝,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了。可惜的是,那时候还没有“茶”这个字,而是写作“荼”,“茶”这个字的产生则要追溯到陆羽的《茶经》。

时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候,很多王公贵族已经开始喝茶,由于那时候茶叶产出不多,平头百姓是没有这个福气的,而且饮茶也有南北之分,南方人饮茶多,受游牧民族影响较多的北方人则不习惯饮茶。

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

“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这是魏晋时期,发生在南方小国吴国的一个故事。

吴末帝孙皓喜欢设宴饮酒,常常一喝就是一整天,在坐诸人不管酒量大小、能和不能喝,最少喝个七升再说!喝不完?那就灌!可韦曜这人酒量一直不行,最多也就是个二升的量。孙浩对他比较例外,常常礼遇他让他少喝,或者暗中赐给茶水代替酒。

这也是“以茶代酒”典故的来源。大概也是中国文人热爱以茶待友的滥觞了。

茶,是一种根治与内心的文化现象

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正式登上了文化舞台,饮茶开始风靡天下。

茶,开始大量出想在文人墨客笔下。在古代的诗人中,提到酒就容易想起李白,谈菊花就要说陶渊明,而与茶人而言,最感谢的当属白居易,他可以说是将茶正式代入唐诗的重要人物了。

白居易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现存的诗作中写茶的诗不胜枚举,专门以茶为主的就有8首,涉及茶趣、饮茶的有50多首,醒来喝茶、醉后喝茶、半夜醒来喝茶,人生无茶不欢哪。

不过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茶道是为“煎茶道”,后来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廷筠的《采茶录》中对这种饮茶方法都有记载和更新,这种方法是和我们如今白水+茶的配置完全不一样的。

倘若穿越到唐朝,大概我们对茶的认知会彻底颠覆一下。可能会喝到酥酪牛奶茶、薄荷陈皮清凉茶、葱胡椒姜麻辣茶,水果大枣香甜茶,说不定还有各种肉汤油腥茶……

一直到宋代,才开始了煮茶向简单泡茶转换。

然后,一路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茶的流传是基于健康开始,积淀入文化的一种现象。

它不仅是养生习惯,也是文化追求,是时日积累、流传下渐渐产生的,我如果非要说“倡导”话,我更愿意今天我们都停下来“倡导”下我们的茶文化。

吃,吃茶去!静静心,歇歇神,好好生活!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及其优质成因?

武夷山茶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大文豪苏轼以拟人手法写的《叶嘉传》叙述了汉武帝喜爱武夷茶的传说,徐夤、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以百计歌咏武夷茶的诗篇。

武夷山,山、水、茶水乳交融,茶园大多错落于山林之间,树木间隔和茶园形成的生物链是防治病虫害的天然屏障。所以,武夷茶是典型的有机茶。生产出的茶叶,具备甘、醇、香、甜的品质特征。

茶道中的和敬融理论?

中国茶德,含义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几千年的饮茶历史,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和文化传统,包括各阶层人们对饮茶目的的理解。概括起来,中国茶德大致可以用“理、敬、清、融”四个字来表达。

“理”者,品茶理论,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思,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来客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朋友相会,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中国,饮用最广、消费最大、最受人们欢迎的饮料是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以一物牵动众人之心的也是茶。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层次,各个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

学校的茶文化的邀请函怎么写?

先写邀请函,在写邀请某某人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参加学校茶文化

应该是算美食类还是茶文化类的内容?

就我个人来说,这样按照你写文章的方向来看。

如果你的内容是从奶茶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它的历史这些方面来进行创作的话,就可以归类为茶文化。

但是奶茶文化并不算是我们普通人认为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茶文化。奶茶以前在我国主要是游牧民族饮用,可以补充能量。

如果你从奶茶的种类、味道、制作过程创作的话,可以归为美食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