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的正确姿势,茶艺表演只是是为了好看
茶道礼仪的正确姿势,茶艺表演只是是为了好看?
肯定的回答:两者兼而须有之。即要有娴熟的技法冲泡出一壶好茶,因为茶艺师冲泡出的茶最终是要拿给客人品尝的。又需要具有美感的动作,实现作品与动作的完美统一。这就要求茶艺师在平时多练、多尝、多泡、多记。一、茶艺是茶文化的最直接体现。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台湾茶人提出"茶艺"概念后,茶文化热潮来到中国。茶艺,不仅仅是点茶泡茶之技法,还包括了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我们的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讲究: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有些人喝茶只是为了解渴,消食,提神。记得,很早日本报端就声称:日本人喝茶讲精神,中国人喝茶讲功利。对于小日本这样说我们,感觉气愤冤枉又无奈。要讲茶文化和茶精神,中国不知道比日本早了多少年。其实中国人是最讲精神的。中国茶文化中的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精髓与大众的精神、情操、道德、礼仪互相结合,形成了最完美的中国茶文化。二、茶艺表演的本质。茶艺:把对茶叶的品评过程用文化和艺术的手段体现出来的一种喝茶形式。其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三、茶艺与茶道的区别。茶艺:有名有形,属物质范畴,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可以用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属精神范畴。所以,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四、茶艺表演中的过度娱乐化。❶茶艺表演环境氛围嘈杂,犹如菜市场。❷茶艺师浓妆艳抹,涂着红指甲,带着戒指,穿着露肩衫,这是违背茶艺师守则和职业道德的。❸茶艺师把茶艺表演当成演戏,表情夸张并且在表演中说话。❹只重表演,不重冲泡质量。这些现象都违背了茶道:和、敬、清、寂的根本。(图片来自网络)
到底什么是中国茶道?
这是一个大题目,论文都可以写,只能从历史剪短的来说一下形成过程。
中国人使用茶叶的历史很久,最久从先秦时期到秦汉时期都有文字记载,但是古代的茶叶基本上属于生煮羹饮,所以我用茶叶使用而不是用泡茶的说法,这种生煮羹饮今天在落后的少数民族还有遗存,如云南布朗族的酸茶腌茶等,普洱是个神奇的事情用最古老落后的技术工艺茶种忽悠炒作着最高的天价。
茶叶从食品佐料向饮品转变发生在东晋时期,也是最早出现茶叶与文化佛教相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被异族占领,士族衣冠南渡以后在南方建立东晋,同时也把北方的文化带到了南方,南方历史上第一波大开发,东晋吸取了西晋社会上奢侈铺张的风气引起社会腐化的教训 ,一些社交上就是从聚会饮酒到饮茶的转变,当时社会上玄学盛行,文人雅士之间好清谈,饮茶刚好能能符合当时的需要。说去英国茶的起源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贵妇人下午肚子饿了,吃点点心喝点茶,结果成了风靡英国欧洲的下午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是两餐制,中国也一样,中国到宋代才开始三餐制,东晋时候也是两餐,所以饮茶的时候加葱蒜姜等,说起来也还是肚子饿了。东晋时有位高僧支遁 也是清谈家,而且与王羲之谢安等人关系交好,在佛教地位很高是东晋佛教的代表人物,我们今天知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他提出的,支遁研究的禅学和顿悟,将饮茶与茶净茶净茶静结合起来是最早的茶禅一味的起源,这也是中国古典茶道中的禅宗茶道的起源。
两晋以后经历南北朝到隋唐一统,又是一个大一统时代,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各种茶道的形成提高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主要是以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雄,李季卿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以及茶叶成为贡品进入皇家祭品礼仪以后的贵族类茶道,中国古代四大茶道的贵族茶道,禅宗茶道和雅士茶道的起源就是慢慢积累形成的,其中贵族茶道在北宋末期达到巅峰,宋徽宗的《大观茶记》记载的银丝水芽,龙团胜雪等高档茶叶的制作记忆,已经饮茶中的礼仪。皎然和陆羽之间的茶艺故事,我以前的回答文章中聊过很多,皎然是和尚,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陆羽著的是《茶经》,皎然也著有《茶诀》,自然而然的也将饮茶与佛教相结合 ,佛教寺院比较多的江南浙江这种茶禅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杭州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毛峰的出产地。)
最后的世俗茶道是明清以后,茶叶饮食消费在大众老百姓中间普及了,形成的茶俗习惯,如婚礼中的订婚叫受茶,结婚叫吃茶,定金叫茶金等等,在四川的大碗茶术语,以及端茶送客等等茶俗。世俗茶道在于茶之味,对茶叶口味香味的追求激发对茶叶工艺质量的改进,所以才有了现在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等茶类的出现。(普洱黑茶类是长期作为低档边销茶使用,所以不再改进之列),代表性的就是1915年为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的十大名茶。
到现在来说茶叶就分成两大类了,一类是以消费类的茶叶就是大多数日常使用的茶叶,一类就是以普洱为首的期货金融欺诈忽悠型茶叶了,以吹嘘炒作天价为荣。
陆羽创造茶道有礼仪思想吗?
一般茶道就是待客之道,可以分析
什么是中国茶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讲。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由上可知,饮茶能使人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有哪些关于品茶的人文典故呢?
中华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学茶品茶除了学习茶的泡饮之法,了解茶文化中的人文典故也是有必要的。在这里,笔者为茶友撷取几则关于茶的典故:
一、“苦口师”的由来。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自幼聪慧,气质脱俗。一日,皮光业表兄弟宴请朝廷达官贵人品赏新柑。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奉上一大碗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自此,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二、贡茶得官。北宋徽宗时期,宫廷斗茶活动盛行,贡茶征收名目新奇繁多。《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漕臣郑可简因制团茶“龙园胜雪”而得宠,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后来,郑可简命侄子千里到各地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发现名茶“朱草”。郑可简却将“朱草”拿给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待问又因“朱草”得官。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大办宴席。席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立刻对上一句“千里埋怨”。三、卢仝“七碗吃不得”。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怪异的习惯,即每次喝到第七碗就会茶醉。他在《饮茶歌》写到:“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四、鲁迅论茶。鲁迅爱茶。他居住广州时曾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当年还曾是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地的茶客。他对品茶有一段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