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来历,上虞为什么叫上虞啊

2023-10-05 110阅读 0评论

地名来历,上虞为什么叫上虞啊?

原因是上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地名,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由来。

具体来说,上虞一词最早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一年》中的记载,说的是鲁国的一个地方称为上虞。

地名来历,上虞为什么叫上虞啊

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当时是鲁国的附属国家。

后来,上虞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并陆续更名为其他名称,例如春秋时期的上山国、战国时期的滨国等。

最终,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上虞,并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上虞之所以被称为上虞,是因为它在古代就是一个地名,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而保留至今。

延伸内容是:上虞地名的由来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包含着这个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

对于地名的研究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变迁。

敦化的由来?

敦化市名称的来历

赵大老爷,名敦諴,山东省莱阳县四家楼人。进士出身,是敦化县的首任县知事,当时人们都把七品县官称为大老爷,是敦化县建治的奠基者,为敦化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公元1677年(康熙十五年),清政府颁布《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例》,正式宣布宁古塔管辖一带为封禁区,敦化为清皇室发源地,属封禁之例,但北部驿路沿线却不在封禁之内。当时由于种种条件所

限,虽然明令封了,但却阻止不了外来汉民私自开垦荒地。一传十,十传百,大多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人流不断涌入这号称东大荒的敖东城(亦名鄂多里,又名阿克敦),来开垦这无人管理的土地。加之土匪横行,社会治安状况也很糟糕。公元1878年(光绪四年),吉林将军派员前来视察,并于当年成立了阿克敦荒务局,从此打开了二百年的封禁。赵敦諴调来负责向民众放荒事宜,次年就放出

熟地2774垧,以后逐年都有发放。到公元1882年,共放出熟地近万垧。随之人口也不断增加。

公元1880年(光绪六年)吉林将军铭安奏请建县,公元1881年1月25日清政府批准。当时清廷历法沿用农历,是为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经过一年筹备,包括建城池,搭班子,修县衙,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敦化县正式建成,所以有的材料写公元1882年,有的材料写公元1881年,按惯例,应以批准之日为建县时间。

在阿克敦建县,名敦化,让人有猜测,一说阿克敦进化了,一说赵敦諴前来治理此地,所以在敦字后面加了个“化”字。这两种都有可能。但在封建社会用自己的名字做为县名,定有杀头之罪。于是

从《中庸》中找了一句“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用“敦化”做为新的县名,既合古典,又合知县本

意,更符合阿克敦进化的现实。于是得到朝廷批复,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镇江地名的由来?

名称由来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名字,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l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有兴趣的朋友略说一二可否?

【三岔河的传说】

三岔河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乡东南大约5公里处,辽河、浑河、太子河三条大河汹涌澎湃,在此处交叉砰然汇合,当地老百姓称此处为三岔河。三岔河口河宽水深流急,湍急的河水打着漩涡,由此浩浩荡荡向南流入勃海。

三岔河是一条神奇的河,原本浑然一色的清澈河水流进三岔河口后,河水从河道中间截然分成两种颜色:半边水域明亮蔚蓝,半边水域幽暗靛青。河水流出三岔河口后,马上又恢复了浑然一色。老人们说: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唐王李世民征东过三岔河时,唐王麾下将军大刀王君可掉进河底的宝刀将河水分成了两种颜色:河水明亮的那一侧是大刀刃,河水青暗的那一侧是大刀背。

【螃蟹搭桥助唐王】

话说那一年,唐王李世民御驾东征,途经盘锦三岔河口,当时正值深秋季节,秋风萧瑟,阴雨绵绵,唐王被汹涌的大河拦住了去路,只见三岔河白浪滔天一眼望不到对岸,水深流急,无桥无船,兵马难渡。唐王千军万马被困在了三岔河西的古城子,唐王无计可施 ,遂命大刀王君可在十五日内拿出渡河办法,逾期军法从事。

军令如山,王君可得令后马上派出一队人马沿辽河岸边四处寻找渡船,并每日里派出两个哨探去三岔河口观察情况。转眼之间过去十天,不但河面没有一丁点儿结冰征兆,寻找船只也无下落,眼看唐王期限已到,王君可心急如焚,每日里借酒浇愁,暴燥不安。从第十一天起,每当派出去的探马回来报告说:河面无有异常。王君可便令人砍掉这两个探马的脑袋,以解心头烦恼。到了第十四天,当值的两名探马瞪眼守在三岔河口,一天未见异常,到了晚上也不敢合眼。入夜,从冰冷河面刮来湿凉的夜风,两名消探又困又冷,半夜时分,两名哨探商议道:反正熬到天亮回去报告实情也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就回去报告,就说河面冰冻了,临死前睡个好觉再说。于是,这两名哨探快马加鞭返回军营。

大刀王君可独坐军帐之中,已经几夜未眠,此时正坐在军帐之中唉声叹气,忧愁不已。忽闻探马报告:三岔河河面半夜结冰。王君可闻言未加细想,心中大喜过望,深恐天亮日出冰冻开化,心急火燎地急忙来到中军大帐向唐王报告,并提议唐王立即发兵渡河,防止天亮太阳出来冰河解冻。

唐王自从被三岔河阻拦之后,日夜焚香祷告,祈福神灵相助大唐军队早点东渡。唐王此时刚刚上完三柱高香,正在神灵牌位前默默祈祷。闻听王君可之言,唐王亦心中大喜:果然上苍保佑大唐,不负我一片诚心!唐王立即传喻全军将士即刻起程渡河,又令大刀王君可将军断后,唐王率领三军匆忙先行。

唐王来至三岔河口,只见河面大雾弥漫,昏天黑地,唐王摸索着踏上河面,马蹄仿佛踩在木桥之上,桥面吱吱作声,唐王不觉心中骇然 :按说现在是秋末,尚未到冰冻时节,三岔河怎么会一夜之间忽然结冰?难道是神灵助我大唐?唐王想到此处心中暗喜,立刻传喻:全体将士速度过河,不得怠慢,过河途中任何人不得回头。

天将破晓,东方天际露出了鱼肚白,河面上的雾也渐渐的变淡了。这时,唐军大队人马已基本全部登上河对岸,河面尚有几百人。负责断后的王君可手执大刀跨在马上,一边在河面上走一边心中犯嘀咕,走到河中间时,王君可越想越感觉事情蹊跷,这马蹄走起路来幌幌悠悠,根本不像踏在冰面上,感觉像踩在浮桥上一样,河面上吱吱响声也挺奇怪。王尹可心中十分疑惑,心想:秋天河面怎会结冰?是桥,可是这里分明没有桥,怎么一夜之间,忽然现出这样一座大桥?唐王为什么渡河前传谕全军渡河时不得回头?王君可将军是一个凡事都喜欢较真的人,不甘心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跨过河去。在好奇心的驱驶下,王君可忍不住回头向身后的河面定目看去。不看不要紧,这一看非同小可!映入王君可眼中的景象,让王君可大吃一惊:原来河面即没有结冰,也没有桥梁,只见河面上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的全是口中滋滋吐泡的大螃蟹。王君可惊的大叫一声:螃蟹!话音未落,只听“哗”的一声,蟹散桥无,螃蟹瞬间全部沉入河中,王君可与尚未到岸的军士连人带马全部跌入冰冷的河水,倾刻之间便被螃蟹全部吃掉,半边河水漂起一片红色的血沫。

在此之前,螃蟹的盖上是光滑无痕的,被唐王的马蹄一踩,从此便留下了马蹄的印迹。大刀王君可藏在蟹腹之中,今天的人们扒开煮熟的盘锦河蟹,依然会发现有两根白翅,那就是王君可的帽翅。王君可的大刀沉入河中,将清澈的三岔河水一分两色。

【古城子的传说】

王君可的宝刀落入三岔河底之后,宝刀青锋寒光四射,使原本昏暗的河底,有一半变得明亮起来。

宝刀的光芒惊动了河神,河神将宝刀视为镇河之宝。为了让宝刀永镇辽河,不被他人夺走,河神从浑河、太子河、辽河召来了鳖太子、蚌元帅和鱼将军,命这个三个河妖长期镇守三岔河,看护宝刀。

有一年夏天,三岔河口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身材瘦小,脸色苍白,披头散发,酒糟鼻,鲶鱼嘴,扫帚眉,老鼠眼。瘦小的肩上背着一个大包袱,在三岔河岸上来回走动,不时用脏兮兮的手遮挡住刺目的阳光,费力的睁大眼睛,朝河面上东望望西看看,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

在三岔河西北方向,有一处村庄叫古城子,这里的民居建在一处高于四周地面用黑土堆出的高岗上面,从远处望去,这里就像是一座城墙高耸的城池。据说这座方圆几里地的高岗,曾经是当年唐王征东时驻扎军队的地方 。

古城子地处辽河下潲,十年九涝。唐军到达这里时,正是阴雨绵绵的雨季,遍地泥沼,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适合宿营。十万唐军肩扛手抬,筑土为台,将营帐建在高岗之上。

清朝时,为了开垦戍边,朝廷强迫关内百姓迁徙关外。有几户关内人家流落到此处,远远望见前方有座巍峨城池,大家喜出望外,待奔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凸出地面几米高的一处土岗。在遍地沼泽,芦苇丛生的荒野之地,能够找到这么大一片高岗,也算是可遇不可求的福地。人们便在高地上砍树斩草,搭屋建灶,定居了下来。

由于这里地势高,能够躲避洪水,来这里定居的人们越来越多,高高的土岗上面建满了房屋。由于这里远看像一座城池,人们便把这个村庄叫古城子。

说来也怪,千百年来,辽河年年洪水泛滥成灾,三年一小涝,五年一大涝,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漫不过这座高岗。在洪浪滔天,四周一片汪洋的曰子里,古城子就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傲然屹立,高岗上面挤满了逃难的乡民。洪水过后,有些逃难的乡民就在高岗下面的空地上搭建起了茅屋,定居了下来。于是,古城子村越来越大,成为了这附近十里八乡最大的村落。

人们传说:古城子地下有一条巨大的鲸鱼,这片高岗就驮在鲸鱼背上,既使有再大的洪水,古城子也不会被洪水淹没。

几百年来,经常有从南边来的人到古城子寻宝,古城子的人们称南边过来的寻宝人为“南蛮子”。南蛮子认为:既然这个地方叫做古城子,那么,地底下就一定会埋藏有珍宝。

古城子这个村庄,房舍布局整齐,街道宽阔,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倒有那么几分气像,与四周的村庄相比,倒是有一点“城”的意思。

古城子村中有两条能并行两辆马车的宽阔道路,东西马路横跨村庄中心,道路两傍分布几家小商铺和一家大车店。一条南北大路沿高岗东侧下沿,北通盘山驿,直通三岔河渡口,这条大道经常有南来北往之人,车马不断。在古城子东西南北马路交汇处是一个丁字路口,路口东有一个铁匠铺,专门为过往的马车修钉马掌。路口西南有一个煎饼铺和一个饭庄,食客经常出入。煎饼铺里有煎饼、油条、油炸肉丸子和豆浆,香味儿四周弥漫,十分诱人。丁字路口,是古城子村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小孩子们,喜欢在铁匠铺门前的栓马桩上爬上爬下。村里的老人们,喜欢聚坐在煎饼铺房山头,抽烟唠嗑。还有些村民,拎着用柳树枝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盛着自家产的瓜果,蹲在铁匠铺四周叫卖。一些从外地过来的艺人,也经常在丁字路口耍猴卖艺。

三岔河东岸比较繁华,过了三岔河向东不远,有一座小镇叫做牛庄,牛庄有一个比较热闹繁华的集市,牛庄也是盘锦芦苇的集散地。古城子的村民们,经常在三岔河渡口乘船过河来牛庄赶集,采购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每年冬季河面封冻,到了芦苇收割的季节,古城子通往牛庄的道路便车水马龙热闹起来,一辆又一辆载满芦苇的大马车络绎不绝,大路上人喊马嘶,鞭声响亮,马车前面拴着三匹高头大马,马鼻孔喷着白色的雾气,马蹄得得, 马鬃飞扬,威风凛凛。

盘锦大地盛产的芦苇,在三岔河河面结冰封冻之后,马车源源不断的将盘锦的芦苇运到牛庄进行交易。牛庄东面就是辽南重镇海城。因为有三岔河渡口,古城子村也成为附近比较热闹的所在。

【三岔河夺宝】

这一天,经常在三岔河转悠的那个外乡人,出现在了古城子丁字路口。这个人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南方蛮子”,名字叫黑木藏二。

黑木家族世代以盗墓为生,黑木藏二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听人传言华夏辽南三岔河底有稀世珍宝,才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此地,不料宝贝没有寻找到,人却全部葬身三岔河底。黑木此次前来,是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志在必得。

黑木藏二童年时代,就常听家人讲起爷爷爸爸去华夏寻宝之事,后来爷爷爸爸 杳无音信,才知道两位前辈三岔河遇险身亡,葬身鱼腹。

三木少年时代拜岛国忍者魁首为师,专门修行水下功夫,立誓完成父辈夺宝心愿。经过七年潜心修行,三木练就了一身本领,不仅剑术在同行中屈指可数,还学会了闭气大法,在水下连续潜行七天无需出水面换气。

经过在三岔河口数日观察,反复探索,三木基本摸清了三岔河口情况。原来三岔河底下不仅有一柄宝刀,还有其他宝物。

每到夜深人静时,在三岔河底静守了一天的鳖太子、蚌元帅和鱼将军便开始活动筋骨了。鳖太子的宝物是一颗避水珠,平时含在嘴里,鳖太子只要把宝珠用舌尖卷起伸出口中,河水便轰然一声向四周湧开,原本平坦的河面突然出现一个方圆数丈的孔洞,月光直接照在河底泥沙上面。这时,只见河底泥沼缓缓地隆起,隐藏在泥沙下面的蚌元帅慢慢的张开巨大贝壳,一道眩目精光从贝壳中喷湧而出,照得水下如同白昼,原来这是含在蚌壳之中一颗篮球般大小的夜明珠发出来的光芒。

河蚌刚刚张开贝壳,只听哗啦啦一声响亮,一道银光像箭一样从河面窜出,像是一条银色的飘带在河面上空盘旋飞舞,原来这是一条修行千年的辽河刀鱼,刀鱼的口中含一颗御风珠,刀鱼心念一动,便可御风飞翔。

“我靠!吓坏宝宝了!”

山岔河口刚才的这些景像,让躲在河滩芦苇荡中的黑木看得目瞪口呆,张大的鲶鱼嘴上流着口水,一直合不拢。

黑木发现了三岔的秘密,又惊又喜,惊的是,没想三岔河口竟然藏着水怪,难怪黑木的爷爷爸爸没有拿取到王君可的宝刀。喜的是,经过这么多天昼夜观察,没有想到三岔河口除了大刀之外,还藏着这么多无价之宝。

黑木原本想找个机会潜入河底,取出宝刀,没有想到河中还有三个水怪需要对付。

几天来,黑木天天想着怎么才能打败水怪,不但要拿走河底宝刀,还要杀了水怪夺取三颗宝珠,不枉自己含辛茹苦这么多年所下的功夫。

思忖良久,黑木终于想好了夺宝方案,牙根一牙发下狠心:必须这么办!

这次黑木来到古城子,就是想寻找一个帮手,他知道三岔河不仅仅是下河取刀那么简单,仅凭他一个人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会白白送命。

黑木寻找的这个帮手,其实要求很简单:不需要他有多大的本事,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以。

黑木经过几日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牛二,是古城子人见人烦的一个二流子。牛二除了不务正业,偷鸡摸狗什么都干。

黑木找到牛二,告诉牛二只要好好的配合他,让他从三岔河拿到他想要的东西,事情完毕之后,他就一定重金酬劳牛二,帮助牛买房置地娶媳妇,让牛二过上和大财主一样的生活。

“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吗?”

“是真的,谁骗你是王八犊子!”

“好,我帮你,不就是站在河边递给你工具吗。”

“好,一言为定。”

黑木和牛二两个人谈妥之后,说干就干,定于第二天中午动手。

当晚,黑木请牛二在丁字路口酒家大吃大喝一顿,两人都喝的酩酊大醉。

第二天中午,三岔河口,两岸人山人海,附近村庄的人听说今天有人要下三岔河取壬君可大刀,看热闹的人早早的就来到了三岔河口。正应了那句话:看热闹的大嫌事情大!

“让开,让开,快点让开,大爷我来了!”牛二大声的嚷嚷着,神气活现。从今天开始,从今往后,看谁还敢瞧不起自己,牛二想想就高兴。

牛二分开人群,肩上背着黑木的包袱走在前面,身后跟着满腹心事的黑木。

走到河边,黑木从包袱里面拿出一个紫铜香炉,一盒香。将香炉放在岸边一截枯木上,插上一柱香点燃,双手合十对着香炉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拜完之后,黑木脱下衣服,只剩下系在腰上包着私密的白色布带。黑木一步一步的向河心走去,在头部没入水下一刻,黑木回头看了一眼牛二,冲牛二点了点头,接着就潜入水中,水面上一片平静。

站在岸上看热闹的人,一个个睁大眼睛盯着河面,生怕错过了什么,牛二手上拎着个小铁锹,心情紧张的看向河面。不一会功夫,只见河面咕噜咕噜的开始冒泡,清澈的河水一点点变的浑浊。原本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天空,也慢慢的暗了下来,一朵一朵的乌云从四面八方向三岔河口上方聚集,阳光被一点一点的遮挡住。一股强大的气场从河面向外发散,人们四周的空气也振动起来,风儿越来越大,将人们衣服都吹了起来。

一柱香烧尽了的时候,在靠近牛二的河面伸出一只张开着的脸盆大小的毛绒绒的手掌。

牛二见到手掌,战战兢兢的把手中的铁锹递给手掌,那只手掌抓紧铁锹后,迅速没入水中。

牛二刚才看到了那个大手掌,吓的连大气都不敢出,直到手掌没入河中,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又赶忙在香炉中点上第二柱香,从包袱中取出一根钢钎,握在手中。

刚才看热闹的人忽然见到从河面伸出来一只长满黑毛的大手掌,吓了一跳,慌慌向离河水远一点的岸上退去。谁知道下一柱香过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还是躲远一点好!

第二柱香燃烧还不到一半儿,河水突然沸腾了起来,颜色也由黄色变成了黑色,天空黑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起,河岸上飞砂走石,三岔河口顿时天昏地暗。吓得看热闹的老百姓屁滚尿流,纷纷逃窜,哭喊声风声雷声混在一起,不顾一切的离开这不祥之地。

河岸上只剩下牛二孤零零一人。牛二刚才还嫌人多碍事,现在巴不得人越多越好。牛二看到周围发生的变故也想一跑了之,钱财是好东西,命如果没有了,要钱还有什么用?想到这里,牛二转身就跑,跑出一里多地,四周光线明亮一些,风也没有那么大了,牛二才停住脚步。牛二向四周望望,发现看热闹的人跑的一干二净,周围连半个人影也没有。牛二休息了片刻,感觉没有那么害怕了,觉得钱还是要挣的。在金钱的吸引下,牛二又返回原来的地方。

香早以被风刮断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牛二拾起刚才丢下的钢钎,趴在河岸上,惊恐万状的盯着河面。忽听轰的一声,只见一只磨盘一样巨大的长着蓝毛的手掌伸出河面,向牛二探来,牛二马上闭着眼睛将钢钎扔到那个巨大的手掌心里。巨掌合拢握住钢钎,又马上没入水中。

牛二战战兢兢的从包袱中取出一柄斧头,握在手上。根据黑木的交待,只待三柱香过后,牛二将斧子递到黑木手上,就大功告成!

风越来越大,人若是站着都能被狂风吹到天上去,点香是不可能了。牛二趴在地上,手紧紧的抠着泥土,生怕自己被狂风卷走。

这时,河水变成了腥红色,数百颗大树一样粗的红色水柱,从河面冲向天空,然后又从天空砸落了下来。河岸两边的柳树,被狂风连根拔起,狂风发出凄厉的吼叫,天空变成了血红色,乌云在燃烧,山岔河口一派血雨腥风。

牛二被这景像吓得不敢睁开眼睛,仿佛自己下了地狱一样,压迫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胸口一热,喷出一口鲜血,就昏了过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牛二渐渐的苏醒过来,他还没有忘记自己跑到这里是干什么来了。“挺住,一定要挺住,只要办完这最后一件事,自己就发达了!”牛二不停的给自己加油打气。

这时只听河面轰然一声巨响,从河中伸出一只足球场大小的血淋淋巨掌,乌黑的血带着腥臭味从手掌长毛上哗啦啦滴落,河中发出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吼叫声,牛二感觉头晕目眩,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让自己站起来,可是腿软脚软,力不从心。

牛二眼睁睁的盯着那只巨掌,眼看着那只巨掌慢慢从大变小,忽然一道血柱从那巨掌手心窜出,巨掌轰然没入水中。牛二大叫一声,失去了知觉。

经过昨天一天的折腾,三岔河岸寸草不见,只剩一地黄沙。

牛二躺在河滩上,无光的双眼望着天空,身上爬满了螃蟹。

(完)

西藏地名的来历?

西藏名字的来历:

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

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