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茶宫女,步步惊心八阿哥为什么不求慧妃要若曦

2023-10-02 92阅读 0评论

奉茶宫女,步步惊心八阿哥为什么不求慧妃要若曦?

一来是因为八爷在后宫没有什么根基,八爷能求助的就只有十四爷,因为十四爷的母妃德妃娘娘是后宫的管理阶层,收纳一个宫女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二来是因为若曦是十四爷的好朋友,他知道若曦的脾气很倔,不适合嫁给皇上当妃妾,或者是被冒然指给哪位皇室宗亲,所以就求母妃为若曦选秀的事情动点心思。德妃以为十四爷看上了若曦,就动了让若曦留在身边的心思。

奉茶宫女,步步惊心八阿哥为什么不求慧妃要若曦

若曦在古代生活了多少年?

康熙四十三年的盛夏(若曦13岁),到雍正三年三月二十日 (若曦34岁)大约21年。

穿越前是二十多岁的白领张晓,穿越后是十三岁的马尔泰若曦,在清朝生活了二十多年,这部剧跟以往的不一样,是脑电波穿越,也可以视做张晓的一场梦,反正不是那么太说得清楚。大概入宫前待1年多,入宫奉茶宫女7年,辛者库10年,在雍正身边两年多,出宫在十四爷府不到1年。

若曦绿芜初见是第几集?

若曦绿芜初见第6集,元宵节上偶遇。

步步惊心第6集简介

元宵节至,若曦与巧慧上街看花灯,巧遇十三与绿芜,几人相约去好馆子吃喝,又遇到十四和众位公子。十四见若曦与雅妓绿芜一块,觉得有失身份,急急将其带回交给八阿哥。八阿哥对若曦讲起之前与若兰的故事,让她一时间搞不懂,他到底是喜欢自己,还是把她当成了姐姐的替身。若曦在几位阿哥的帮助下并未被选中秀女,几位贵妃都出面要若曦,皇后不愿得罪任何一方,只得指派她去皇上身边做奉茶宫女。初入宫中,若曦谨言慎行,又加上自己在现代的智慧,渐渐得到皇上的信任,很快混的风生水起,当上了奉茶领班。因知道四阿哥将会是未来的皇上,所以若曦对他的喜好格外注意,还托十三阿哥向其打听。太子在朝堂被人弹劾,皇上命众阿哥议事,十阿哥头脑简单,言语间对四阿哥不敬,为帮他脱身,若曦故意将茶水泼到十阿哥身上,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一举动被太监总管李德全看在眼里,警告她以后少管闲事。但十四阿哥却因为若曦帮了四阿哥,觉得若曦有另攀高枝的打算,警告她不要辜负八阿哥。若曦在宫中与四阿哥偶遇,他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若曦和盘托出,让她以后有什么问题直接来问。

茶文化在宋朝时是怎样发展至顶峰的?

宋朝人的点茶

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

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

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

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

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

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

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

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

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产生泡沫之后,就能用长嘴壶和碎茶叶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

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

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

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

后来这个游戏也一直流传到民间,民间也开始斗茶,不过民间的斗茶就没有这么高级了,不过也算是一种趣味活动,有点类似街头老头下象棋。

宋徽宗《大观茶论》里记载,喝茶已经变成全国流行的了,所以宋朝人的点茶、点茶中的风气、斗茶的习惯都是宋朝人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风尚。

宋徽宗的政和白茶

宋朝人的点茶技艺非常厉害,不过我前文用拉花这个词是方便大家理解,这是我们今天的叫法,在宋朝的时候不叫“拉花”,叫“沫淳”。总之都是白颜色的,你可能会说我前面讲的奶油白的沫子不太相信,起初我也不相信,但是查资料发现,确实是白色的,见于下面蔡襄在《茶录》中的记载。

蔡襄 《茶录》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宋徽宗在它留下的说茶著作《大观茶论》里也经常讲,要知道宋徽宗虽然不会当皇帝,但是其他各个艺术领域皆为宋朝顶峰,尤其茶,他可是真的专精,所以没必要说谎,宋徽宗时期的斗茶要求就更高了,不仅比图案,不仅比泡沫散的快慢,考核的最高标准就是谁的茶沫白、谁的茶汤白,而不仅是看谁的沫子消减的最慢,谁就赢了,说白了还是在玩茶沫。

点茶器具

宋徽宗为什么屡次斗茶能赢?或者说后来为什么斗茶的考核标准变成了以白为主?因为,白茶的茶叶是茶树的变异,致使茶叶是白的,并且异种的白茶芽很肥,点茶的过程中白色泡沫非常丰富且就像白蜡一样,口感也是异常的润滑,人们就觉得这是最好的茶。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福建建州官员郑可简听说了该白茶之后,他把福建北苑皇家御茶园里的白色异种茶芽,制作成茶团,命名“龙团胜雪”上贡朝庭,“龙团胜雪”比起一般的变异茶树还要好,它极其幼嫩的白色茶芽点茶,不仅茶沫是白色,就连它的茶水也是色白如雪,而且最关键的是,茶沫颜色不但雪白,且经久不散,无论从哪一点看这个白茶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斗茶而产生的。

天下好茶出福建,这句话相信大家也听过,确实在宋朝当时的好茶叶是来自于福建建州,今天的建安,宋徽宗在凤凰山那里有一个御茶园,叫做北苑,专门就在那里制作茶叶,这个茶叶在凤凰山上可谓是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产的茶特别的棒,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茶底好。

宋徽宗大喜,就让人专门去做这个白茶,但是因为是变异的茶,漫山遍野的茶树中刚好有一株或两株的变种,所以很珍惜,在宋徽宗没有发现之前就有,当时就已经是茶商口中所说的顶级茶,他们有一些人家中就有这样变异的茶株,于是想办法去培育,最终也还是增加了白茶的产量。

于是,宋徽宗用这种团茶参加斗茶比赛屡斗屡胜,这就带动了一股新的潮流,新的玩法,毕竟在此之前的茶沫不是很白,人们不可能拿白来做重点考核标准,该白茶深得宋徽宗赵佶喜爱,而且还把他“政和”的年号赐给“龙团胜雪”茶产地的建州关隶县,把关隶县更名为“政和”。

在他所著的《大观茶论》里不但专门用一个章节来描述政和白茶,他说:“有的茶是"天生异种"打出来的泡沫就像是白蜡一样的”,这个政和白茶不仅是茶叶好,对茶种跟采茶的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蜡白应该不稀奇,毕竟宋朝人的瓷器确实也让后人难以复制。

贡茶产地——建安

宋徽宗对茶的品味,福建御茶园与《大观茶论》

点茶所需要的茶叶不仅讲究产地和原材料,就连建安的御茶园采茶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都是惊蛰时期就要采了,这比今天所谓的春茶(明前茶)清明节前采摘的更早,春天刚一开始,春雷乍响就是采茶之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刚刚冒尖的茶芽特别地嫩。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这样说关于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焙人得茶天为庆”。他说:“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如果“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则其“色味两全”。如果“时旸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则其“色味所失已半”。

《大观茶论》

并且皇帝的贡品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样,他只要茶的尖,茶的叶是不要的,这才是其中一个要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是这样说的:采茶的时间“黎明,见日则止”。要求“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

茶的品次:“凡牙如雀舌谷粒(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始芽萌,则有白合(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既撷则有乌蒂(茶芽的蒂头),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凤凰山

我们看的出来宋徽宗的要求之多,以至于一片山采摘下来符合他要求的茶,也没剩下太多,并且制作茶饼的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按照他在《大观茶论》里是这样说的:“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火候,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你有独特的技术,这和今天做饭手艺的高低是一样讲究的。

所以,采摘的筛选加上做成茶饼的筛选,再加上本身白茶就很稀少,三项加之,茶饼的数量真的很稀少了,茶饼因为是上贡需要的,茶饼上还盖上各种各样的花样,贡品一般来说都是龙凤印,再用红绢把它包起来。那时候茶饼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普洱茶饼完全不一样,按照蔡襄的记载,这个茶团大概只有宋朝铜板(五铢钱大小)。

茶饼的龙凤印

一般来说皇帝不仅自己喝,还作为赏赐给大臣的礼品,一来是皇帝的恩赐,二来是这茶叶确实好喝,三来是和其他官员交际打点的时候,送这个东西比金子要有效果,就这么点赏赐,大臣如果能得此茶,也是开心的不得了。

茶文化背后的含义

到宋元之后的明朝,点茶的文化就暗淡了,原因是明太祖农民出身,他知道上层的这种需要的背后是万千老百姓的血汗,比如宋徽宗在建安的御茶园,每次到采茶的时候,就需要当地好几万的老百姓上山采摘,很多电视剧里重点会描写这个剧情来凸显“荔枝贵妃笑,跑断百匹马,皇家斗茶乐,万千茶农泪”,所以朱元璋之后他不准再上贡龙凤团茶,可能他本人也不喜欢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一旦没有点茶喝斗茶,喝普通的茶叶就行了,从此龙凤团茶就消失在中国的饮茶习惯里面了,今天的国人也是不喝抹茶的,只在日本在唐宋元时期学习并且在日本一直留传到今天。

你可能会感叹,不就是吃个茶么,非要泡沫干什么,还非要白色的泡沫,这宋朝人真会玩,所以也导致武力的孱弱。其实这样说是不客观的,因为茶这个东西,顶多是个生活调剂品,宋朝人点茶、拉花和斗茶的游戏也不过就和你今天带着女朋友去喝咖啡,哪一家能做出好看的拉花,你就去。或者你吃吃饭,哪一家能玩出新花样,就去瞧一瞧是一样的,之前不是有很多拿铁锹上菜,熨斗堂牛排,轮滑服务员等等的花样,其实都是一回事。

所以我想今天人了解宋朝人喝茶的习惯,应该是去了解这个茶制作背后的文化,以及因为这些而导致的技术发展,比如刚才说斗茶是比泡沫消失的慢,有一个技巧就是把碗加热,这样就可以减缓泡沫消失的速度,用的是黑釉的茶碗,但是这个碗哪个地方都有产,民间也有,你如何能让自己斗茶斗赢?就是只要找一个独特的黑釉碗,于是人们发现只有福建的黑釉茶碗的泡沫不易散开,因为福建黑釉的厚重使得碗降温慢,保温效果好,如果不是通过斗茶,人们不能发现这其中细微的区别,也不会产生古代那么多精妙绝伦后人难以复制的瓷器以及技艺,这就是农业文明经验论对技术的精雕细琢,这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由此看见宋朝将茶文化发展到如何的水平了。

甄嬛传中眉庄一向受太后偏爱?

这个问题其实是电视剧把小说改成剧本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导致很多人觉得太后也太冷情了,眉庄真心实意服侍她那么多年,现在被害死了,太后竟然一句话都没有。

其实是因为原著小说很长,人物多,剧情多,电视剧不能全部拍出来,所以就精简了大约三分之一吧。题主的疑问只讲电视剧是无法回答的,我就联系小说来详细回答。

剧中太后确实是不闻不问,而皇帝在很久以后,太后都去世了,才得知舒痕胶里有麝香,当年害得甄嬛小产。愤怒之下命人搜宫,然后端妃敬妃甄嬛等人七嘴八舌揭发出安陵容做下的一大堆坏事。皇帝给出的处置是杖毙宫人,派人日日掌安陵容的嘴。

但是在小说里,太后没那么早死,也一直关注着后宫;小事不管,但大事还是要管的,所以剧中皇上做的那些处置都是太后做的,而且还更多更狠。电视剧看得意难平,我给题主讲讲小说里的前因后果,题主应该就解气了。

其实我看电视剧的时候,对于安陵容为什么那么受宠很是迷惑,虽然剧中借浣碧的口说她最喜欢装可怜,借甄嬛的口说天下男人个个都喜欢她那样的;后来也提到了安陵容用媚药迷惑圣上,包括皇帝自己都说,以前去了就不想走,如今很久没去也没觉得有多想安陵容。但因为安陵容是配角,剧中没有拍她多少争宠的情节,所以只凭其他角色的转述,还是有些单薄。

但小说中写得就详细了,而且剧情也丰富很多。首先安陵容的心计深,手段高,通过装可怜和下媚药,虽然不是专宠,但也算得宠。而在甄嬛从甘露寺回宫后,安陵容冤枉了一个剧中没有的嫔妃,皇上对她大是怜悯,那天晚上就宿在她宫里。

恰巧另一个剧中也没有的嫔妃那天晚上胎动不安,眼瞅着要保不住孩子了,宫女想去通报皇上,但安陵容宫里的下人拦着,连苏培盛也递不进去话。还是端妃敬妃一起去了才见到皇帝。而这边甄嬛和眉庄赶紧去找太后,因为出了这样的大事,皇后病着,皇帝又不来,一般妃嫔做不了主。

太后向来不喜欢安陵容,一听这边未出世的皇孙差点儿没了,那边皇上却在安嫔宫里,顿时就怒了。而这时候,安陵容白天陷害的那个嫔妃想不开自尽了。本来这事就还没开始调查,皇帝只是想先关着她,谁知这下子没有挽回的余地了,而且再回想整件事,疑点很多,可是人已经死了。太后再次发怒,皇帝也对安陵容有了意见。后来甄嬛和眉庄想办法让钦天监说安陵容不详,祺嫔又给安陵容下药让她嗓子坏了,安陵容终于彻底失宠。

电视剧里浣碧曾建议甄嬛干脆弄死安陵容,甄嬛说她这样骄傲的人活着比死了痛苦。结果后来让安陵容翻身,害死沈眉庄。其实在小说里,甄嬛是没有能力做得滴水不漏,很可能会惹火上身,那就不划算了,所以只能让安陵容继续活着。

而安陵容的翻身仗打得很漂亮,剧中是结合清朝背景,弄那个冰嬉大会,安陵容拿着红梅跳舞,让皇帝想起纯元皇后。小说里则是安陵容直接学跳惊鸿舞,在初雪那天,皇帝带嫔妃们去倚梅园赏梅,她跑出来在白雪红梅中跳惊鸿舞,这比甄嬛当初在宴会上跳舞还让皇帝惊喜。而且皇后还在旁边说,当年纯元皇后有一次感染风寒,也是嗓子坏了,还是皇上一勺一勺喂纯元喝药的。皇帝想到安陵容现在嗓子也坏了,就越发怜惜她了。

安陵容立刻复宠,因为皇帝对纯元皇后的感情太深刻了,所以后来即便宝鹊传话害死眉庄,皇帝对她冷淡了一些,但还是时不时去她宫里,可见纯元皇后简直是天下第一护身符啊。再后来安陵容的父亲被下狱,她在殿前跪了两天,还又一次跳惊鸿舞,皇帝虽然没松口放人,但心里也是有波动的,所以安陵容后来能怀孕。

以上是安陵容受宠的情况,不是我啰嗦,而是安陵容以那样的家世能蹦跶这么久,这些恩宠不得不提。太后倒是一直都不喜欢安陵容,但是碍于皇帝喜欢,她也不好说什么。惠妃死后,太后除非想和皇帝撕破脸,否则她是不能处置安陵容的,毕竟明面上这事跟安陵容无关,宝鹊又已经被杖毙。太后没办法,只能厚葬眉庄,追封为妃,又按贵妃仪制办丧事,极尽哀荣。后来温实初要去给眉庄守陵三年,还是太后看不过眼,说了皇帝几句,皇帝才对安陵容冷淡了几分。

接着就是安陵容有孕要晋妃位,甄嬛使坏,给定了个“鹂妃”的封号。其实小说里更狠,把安陵容的名字都给改了,叫安鹂容。小说是架空背景,皇帝的名字叫玄凌。凌与陵同音,甄嬛说一来为了避讳,二来自己吃醋,皇帝就下旨给安陵容改名了。

这一改名不要紧,封号和名字重了,便也不算封号了,照样和以前以姓为封号差不多,只不过如今是以名为封号。且安陵容这时嗓子已经坏了,再给她鹂妃的封号,简直是讽刺到家了。所以安陵容虽然得以晋封妃位,却成了宫里的笑话。剧中是苏培盛找了50只黄鹂鸟去给安陵容贺喜,小说里则是很多宫苑都养起了黄鹂鸟,谁让安陵容平时树敌颇多呢。皇帝有一次问起来,其他嫔妃说是羡慕安陵容如黄鹂一般多子多福。而且当初给安陵容选封号的内务府小太监还被杖责了,所以全皇宫的奴才都知道不能对安陵容好。

大封六宫的典礼在太庙举行了三个时辰,这还是继皇帝和纯元皇后大婚之后第二次这么热闹。但安陵容因为有身孕而不能参加,所以这个鹂妃也有些有名无实。此时太后再度出手,让把之前被安陵容陷害自尽的那个嫔妃也追封了,封号还挺高。这等于打了安陵容一记耳光,意味着当初她确实冤枉人了。皇帝也被勾起往事,对那个嫔妃怀念不已。安陵容内心十分不安。

反正甄嬛和太后这一连串的出手,让安陵容有苦说不出,整个孕期都心情抑郁。而且这还没完,安陵容有孕后每次去太后宫里请安,太后都让她挺着肚子在门外站半个时辰,然后派宫女传话,说没空见她。转身就更加疼爱眉庄留下的孩子,这让其他嫔妃更加轻视安陵容。

皇后也跟着裹乱,大肆张扬着把血燕全赏给安陵容。甄嬛想赏一些给几个公主,这才发现内务府里没有了。小说里血燕是帝后和一品妃才能吃的,其他妃嫔只能吃白燕。安陵容级别不够本来就不能吃,皇后因为她怀孕,私下里赏的话别人也不能说什么,但就像电视剧里甄嬛说的,这一下子全给了她,别人都吃不到,对安陵容的怨气更重了。那可是足足几十斤血燕,皇后也不怕撑死安陵容233333

终于到了安陵容小产的时候了,虽然没能借此诬陷甄嬛,但是把锅甩到皇帝头上,安陵容也不亏,赏赐不断送到她的宫里,皇上还打算再度晋封安陵容(小说里后宫品级比电视剧里多)。太后更加迁怒安陵容,因为皇帝为此事十分自责,太后毕竟心疼自己的儿子,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陵容。

剧中有个情节,是康常在受皇后指使,打扮艳丽去见皇帝,皇帝发火说她没心肝。但小说里这个嫔妃就是正常穿着,皇帝属于心情不好到处找茬儿。但这一出闹的其他妃嫔也不敢打扮,只能往素净里穿,太后看得闹心不已,说安陵容自己没福气,哪有让后宫都为那个没福气的孩子服丧的。

这时甄嬛再度出手,她把安陵容调制的鹅梨帐中香拿到太后宫里点,恰好又有嫔妃搬了两盆依兰花去讨太后欢心。电视剧里温实初曾提到这二物不能放到一起,但是没有后续。小说里这个伏笔现在就起作用了,太后发现一屋子嫔妃说着说着话,怎么各个满脸通红,春情萌动。这一调查,好么,于是下令搜宫。

搜宫时发现安陵容宫中还有五石散,这个也是电视剧里没有的情节。在甄嬛出宫那几年,皇帝再次选秀,有个得宠的妃嫔拿这玩意儿和皇帝一起用,差点儿把皇帝害死,当时宫里就没查出五石散的来源。甄嬛那时听说后也觉得奇怪,因为皇后很爱皇帝,断断不会损害皇帝的身体。而那个宫妃既然得宠,更没必要用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而且以她的家世,也没有门路弄到纯度这么高的五石散。

现在才真相大白,原来是安陵容给的,就为了除掉那个妃嫔。小说里甄嬛有个哥哥叫甄珩,安陵容入宫前住在甄嬛家里,就喜欢上甄珩了。但是因为要入宫,不能和甄珩在一起,所以她就恨皇帝,在陷害妃嫔之余也不在乎皇帝,所以才弄了这五石散。而且她也不想怀孕,就自己放了麝香在香囊里戴着,还栽赃给那位被她害死的嫔妃,因为香囊是那个嫔妃送的,别人也不会怀疑是她自己想戴这东西。

这一点是太后的宫女竹息提出疑问,说安陵容如果要以媚药争宠,只要迷惑皇上就好了,她自己怎么也被迷了,才糊里糊涂没了孩子。她自己要是清醒,肯定会有分寸,想必不至于伤害胎儿。端妃和其他妃子七嘴八舌给定性为她本来不想承宠,但要是再不怀孕,她父亲就没命了。然后又延伸到说不定当初有麝香的香囊就是她自己主动佩戴的,为了避孕,却陷害到送她香囊的嫔妃身上。还有那个因为五石散被处死的妃嫔,也一并算在安陵容身上。

皇后大怒,因为她十分心疼皇上,就让人用木板打安陵容的嘴,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打状师那样,反正给安陵容打得挺惨。打完之后,皇帝的意思是直接赐死,但太后不解气,说不留人伺候,让她一个人在宫里自生自灭,还要每日派人掌嘴,让她跪在佛前忏悔。甄嬛还让苏培盛去告诉她她爹已经死了。

可惜安陵容懂医理,她每天都要一些杏仁,偷偷攒着,攒了好多天,最后一次吃下去,就挂了。她死后,甄嬛还假装大度,让皇上隆重操办她的丧事,说安陵容得宠这么久,突然父女俩一块儿死了,怕别人误会是皇帝因为她父亲贪污而逼死她。皇帝一想也对,但甄嬛说自己因为舒痕胶的事恨透了安陵容,不想操办丧事,皇帝就让皇后去办。

皇帝亲自下令,皇后不得不接着。但这可着实是个烫手山芋,安陵容是皇后一手提拔上来的,现在又负责操办丧事,皇帝本来就厌恶皇后了;日后想起安陵容和丧事,只能更加厌恶皇后。皇后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她借口头风发作,一切事宜全让宫女去打点,又想了个“鹂音”的封号来贬低安陵容,但是没用啊。

总之安陵容活着死了都给皇后添了不少麻烦。有一点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甄嬛离宫后,皇后再主持选秀,都只要中等家世的女子了——没有高门大户养出来的见识,好控制;又没有小门小户磨出来的心计,不至于控制不住。可见皇后对安陵容也是相当头疼。

总之安陵容的结局就是这样了,虽然没有直接被赐死,但甄嬛和太后的手段相当于慢刀子割肉,安陵容也不比一死了之好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