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儿花花,张居正扮演者

2023-09-30 92阅读 0评论

奴儿花花,张居正扮演者?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演员表如下:唐国强 饰 张居正梅婷 饰 李贵妃冯远征 饰 冯 保智一桐 饰 高 拱巫刚 饰 隆庆皇帝 那笛 饰 奴儿花花 杨雪 饰 玉 娘王小丹 饰 陈太后梅年佳 饰 万历皇帝(成年)王琦 饰 幼年万历王伟军 饰 王国光李超 饰 金学曾那钢 饰 李高白建才 饰 殷正茂王志 饰 吕调阳俞洛生 饰 张四维蒋昌义 饰 戚继光于军 饰 许从军娈祖迅 饰 杨博杨和平 饰 邵大侠任学海 饰 秦雍西梁丹妮 饰 张夫人

用明朝哪个皇帝换掉崇祯?

如果允许走马换将,用明朝哪个皇帝换掉崇祯,可以力挽狂澜,扫平女真?

奴儿花花,张居正扮演者

除了朱元璋还有谁呢?

有人说明朝随便一个皇帝都可以,甚至是明朝昏君,真的都可以吗?

对于这点并不认同,也许可以力挽狂澜,保证明朝不灭,但是要扫平女真,可不能太小看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了,能有扫平女真如此雄才大略的,除了朱元璋恐怕就只有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常年征战,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势如破竹,夺位登基。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使明朝发展达到顶峰,世称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立有不世之功,《明史》上描述“貌奇伟,美髯髯,智勇有大略”、“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文治武功上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开脱了空前辽阔的疆土,五征漠北,可见其实战能力。

如果可以走马换将,除了朱元璋以外,只有明成祖朱棣换掉崇祯皇帝,才可以力狂澜,扫平女真。

其余的明朝皇帝,即使可以力挽狂澜,恐怕都过不了女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铁蹄这一关了。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中演员表?

演员表: 张居正-唐国强 李贵妃-梅婷 冯 保 -冯远征 高 拱 -智一桐 隆 庆 -巫刚 奴儿花花--那笛 玉 娘 -杨雪 陈太后-王小丹 成年万历皇帝-梅年佳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明亡清兴60年间,明帝国与清帝国不但在军事上进行着血与火的厮杀,同时也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着角力。

满清政权的官僚体制不断优化,八旗制度让满清政府机器运转流畅;经济也由前期只依靠战争掠夺到后期建立日趋完善的经济制度,在满足控制地区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为前方战事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持。

反观明朝,臃肿腐化的官僚制度已经让大明这架陈旧的马车无法前行,整个朝堂暮气沉沉,大部分官员都在混吃等死;经济上虽然仍有着比满清大得多的体量,但是财富却被当权者侵占成为了私产。明帝国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与关外的满清政权不得不加征“三饷”。

闯王李自成

在这种内外压力之下,大明帝国在对清战争中日趋疲软,其政治经济上的崩溃直接促使了军事上的溃败。

这么大层面的问题研究本人自知水平还是不够的,这次就在一个很表面的方向上挖掘一下。明军是怎么丧失了对清军最后一点优势的?

最后的优势

自从明军在萨尔浒战役惨败之后,国内精兵损失殆尽,此后明军大多时间处于守势。明朝辽东主帅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死守辽东,打造关宁防线,防止清军入关。此时的清军在虽然在野战中占据绝对优势,但面对明军重兵驻守的城池时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装备火炮的高城时,清军的首选战术是引诱明军出城野战,或者利用内奸打开城门与明军进行巷战。实在没有办法,清军只能身披数层重甲,冒着明军的炮火攻城。在宁远之战中,清军在明军的火炮之下死伤惨重,最后连自己统帅努尔哈赤的命都丢在那里。

清军攻城

此时明军对清军的优势在于自己的火器,红夷大炮让明军在战场上保有最后一丝优势。明朝自天启年间,开始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佛郎机火炮。当时的澳门虽然理论上属于广东省香山县管辖,但实际上已经被葡萄牙人控制。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在澳门的管理权,葡萄牙人为明朝提供了数十门佛郎机火炮,同时派遣葡萄牙教官训练出了一支200多人的炮兵部队。

一个叛将

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盛京

当时的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一个明朝叛将的到来,这个叛将叫孔有德。皇太极之所以如此隆重的欢迎一个叛将,是因为他给后金提供一把无敌的破城锤,孔有德的叛军中有一支完整的炮兵部队以及相关匠人,自此之后后金军有了自己的炮兵。

前文说到,葡萄牙人帮明朝政府训练了一支炮兵部队,这支炮兵部队的前任统帅叫毛文龙,毛文龙在崇祯元年让辽东督师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斩了,而孔有德就是毛文龙的亲信加养孙。毛文龙被杀之后,孔有德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后金兵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受困城内。孙元化命孔有德率军增援辽东。但是孔有德军行至吴桥时,由于军队给养不足,部队哗变,爆发了吴桥兵变。孔有德军由官军变成了流贼,回军登州,在耿仲明的内应下破城,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登莱之乱之乱爆发。

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十三日,眼见登州不保,孔有德率叛军近万人突围,弃城登船而逃往辽东,并与四月在鸭绿江口与清军会合,剃发降金。

皇太极不仅收编了这支火炮部队,同时还利用那些火炮匠人来改良自己的火炮,使得后金军队在火炮铸造、炮兵射术、步炮战术等方面迅速完成了对明帝国的反超。

一个不该杀的专家

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在北京西市一颗人头落地,这颗人头属于前登莱巡抚孙元化,罪名是登莱之乱首犯。孙元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明朝的炮兵专家,他的老师叫徐光启。

孙元化

前文说道,孙元化派出增援辽东的孔有德军在吴桥哗变,而后又回军登州,并占领登州,孙元化战败被俘。囹圄中的孙元化对孔有德等叛将晓以利害,明以大义,孔有德回心转意,请求招安。但巡按王道纯却阻挠叛军的招安,孔有德军再次反叛。孙元化又说服叛军,让他回朝陈明真相。孙元化返京之际,王道纯袭击叛军,乱事扩大。

在兵乱爆发之初,孙元化的政敌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就诬陷其谋反。当孙友元返回北京,被捕入狱,最后被冤杀。

孙元化是明末最出色的火炮专家,“所善西洋炮法,盖得之徐光启云。”孙元化以炮术报国,参与关宁防线的构建,宁远大捷得益于明军的大炮,而这些大炮就是孙元化主持布置的。袁崇焕说:“兵不利野战,祗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但是孙元化死后,西方军事技术无法在明军中推广,明朝在军事上的优势荡然无存。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之所以雅克萨战争最后打成这个样子,虽然看起来不够酣畅淋漓,但却是康熙想要的结果。

1582年开始,大批哥萨克怀着对毛皮的向往翻过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推进,迅速消灭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打开了通往西伯利亚的大门。随后的哥萨克,迅速将足迹延伸到整个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1600年,哥萨克到达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1643年,哥萨克侵入黑龙江流域。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明清交替的历史节点,对遥远的黑龙江鞭长莫及。

等到1683年收回台岛,消灭了中原境内所有的前朝势力,康熙皇帝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北部的沙俄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在东北地区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将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东北纳入版图,并在后来的辽、金、元、明等朝代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但统治的形式多为羁縻统治。即便是少数民族王朝控制力更强,也是对天寒地冻的东北缺乏兴趣,最典型例子如金朝的南下。

所以自明朝盛极而衰以来,特别是1435年明宣宗撤销奴儿干都司,中原王朝在东北的控制力微乎其微,吉林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广大区域,连羁縻统治的机构都寥寥无几,这是沙俄能轻易侵入的根本原因。

而在沙俄1643年侵入黑龙江到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打响,42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始终没有对该地施加任何影响力。

所以到康熙准备着手解决东北问题时,面临的局面不可谓不严峻。

而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已经自1676年开始迅速崛起,台吉噶尔丹有着统一蒙古、消灭清朝光复大元的宏大梦想,并不断向清朝接壤的漠北蒙古进犯,这使得康熙不得不在解决沙俄问题的同时,分出精力对付噶尔丹的问题。

更要命的是,虽然沙俄在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和准噶尔汗国在西伯利亚南部进行了异常激烈的对抗,但因为清朝这一共同敌人,噶尔丹最终和沙俄勾结起来,这让清朝开始同时面临西部和北部两方面的压力。

而问题似乎比想象得还有严峻,相比于已经盘踞了42年的沙俄,清朝在吉林以北地区几乎没有一个据点,连沙俄建立的雅克萨这样简陋的据点都没有,为了向东北运兵,康熙在出兵东北前,从北京向东北方向修建了长达3000里的后勤通道,保证清军的后勤供应。

而对于清朝而言,自中原向北推进,不得不面临气温不断下降,人口不断系数,后勤补给越来越吃力的窘境,这也是为何古代中原王朝北伐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相比之下,沙俄自欧洲来,他们和起清朝的“纬向性”推进不同,“经向性”推进的他们几乎不会受到气候剧烈变化的影响。

更要命的是,一旦战败,他们可以向更北放的西伯利亚逃跑,而这里距离清朝的大本营越来越远,清朝进行持续战争的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更为了离间沙俄和准噶尔汗国的关系,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彻底消灭这群入侵的哥萨克。因为消灭了一批,还会有一批,清朝就永远需要疲于奔命。

因为准噶尔汗国的牵制,清朝不能长时间和沙俄在东北死扛着。

1685年,清军第一次围攻雅克萨,因为清军用了火炮等先进设备,哥萨克很快不敌,清军在其放下武器后,烧毁雅克萨城,并允许哥萨克撤走。

但清军刚撤军,这帮哥萨克就卷土重来,不仅人数增加到800人,还修建了更为坚固的堡垒。而千里之外的清军,直到第二年才知道。于是1687年,清军派出了更多军队围攻雅克萨。但由于第一次战役的速胜,让清军产生了轻敌情绪。虽然人数很多,但全军只有50杆火枪,没有携带重炮,这就让攻城变得难于登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改变策略,在雅克萨城外修筑围栏,实行围困,前后围困了9个月之久。

在这9个多月的时间里,城内粮食耗尽,瘟疫横行,总共只剩下66人,首领托尔布津被打死。

面对这样的局面,沙俄两度派遣援军顺黑龙江而下救援,但均被清军水师击败和消灭。

眼看雅克萨成死城,敌军死亡殆尽,清军给他们送去粮食和药品,帮助他们苟延残喘。

而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迫使沙俄接受谈判。

果然,僵持不下的沙俄终于在1688年派出使者到清朝谈判。虽然清朝做出了让步,但最终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定了东北的边界,将沙俄从黑龙江流域彻底赶走,从此清朝得以抽身重点解决蒙古问题。

相比于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康熙皇帝明显更喜欢面积广大的蒙古区域。因为战争的出发点就是解决蒙古问题,所以被蒙古牵制的清朝不可能有彻底消灭沙俄的可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