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灰加茶油,农村里面的哪些职业已经消失了
鹅毛灰加茶油,农村里面的哪些职业已经消失了?
一、爆爆米花
小时候,村里经常来爆爆米花的。走街串巷的大爷吆喝着“爆米花,爆爆米花嘞”,我们小孩子就赶紧叫着妈妈挖3、4搪瓷缸子的玉米,疯一般地跑到大街上,站在旁边看爆爆米花的。二、手工铁锅
农村的手艺人不少,而手工铁锅无疑是一个很需要技术的手艺。记得小时候爷爷会拿着已经坏掉了的铁锅到大集上,让铸造铁锅的人先融化,再打造。整个过程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铛铛的声音,很有规律,很动听。生活好了,铁锅就被淘汰了,因为太重,大家倾向于铝锅、不锈钢锅。随着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考虑,铁锅越来越受重视,大家又想起了小时候那厚重的铁锅。我爷爷奶奶时常感叹: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铁锅了!现在网络上售卖铁锅的也越来越多,也许不久,我们又能看到大集上那铛铛的砸铁锅的声音了。三、补鞋匠
补鞋的应该都不陌生,甚至90后也应该有印象。补鞋的都是在农村大集上出摊,一个缝纫机,几个工具包括钉子,矬子,锤子等。大集上出摊一天,补鞋的从早忙到晚。有的人直接穿着的鞋子坏掉了,坐在旁边等。有的人拿着破了的鞋子补,搁在摊子上,赶完集回来拿。补鞋匠的工夫很厉害,也是需要学上一年半载的。补的好的再破的鞋子也能补好,而且补上完全看不出来。如今,已经没有人穿破掉的鞋子了,补鞋匠也彻底被淘汰了。然而,近几年,小区里又出现了补鞋匠,这些补鞋匠不能说是补鞋,应该说是修鞋,就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给修修。未来,补鞋匠也是有望复出的一个职业。四、剃头匠
这个剃头的,就是纯粹剃剃头刮刮胡子,在农村大集上出摊,一个人1块钱。理发店发展的太厉害,把剃头匠都给淘汰了。近期,我看有些老年人活动的地方,又出现了剃头匠。相比理发店便宜很多,5块钱一位。有不少老头老太太过去理发,还是很受欢迎的。不久的将来,剃头匠也许会重新复出成为一项辉煌的职业。五、磨刀磨剪子
磨刀磨剪子是曾经农村很受欢迎的一个职业,做这个的收入也并不低。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就彻底消失了。但是,最近在小区,又出现了磨刀磨剪子的。因为现如今,家里自己磨刀磨不好,叫专业的人来干,能磨得更锋利,最关键的是,大家都不缺钱了,花一点钱就能干完,不需要自己动手,何乐不为?六、木匠
木匠我们都知道,干木工的活。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木匠彻底消失了。但是,最近木匠又开始复出了。很多家庭安装家具,需要专业的人来安装,比如橱柜,饭桌,床等。木匠不像以前那么专业了,要做一个桌椅,现在仅仅利用钉子、木板,按照图纸就能安装完成。小编家里安装的橱柜,线上叫人,到家服务。木匠也不少挣钱,一单100元左右,按照难易程度收费。未来,也许手工家具更受欢迎,木匠将重新复出!你家乡的旅游景点和农产品都有哪些?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千年古城~道州 。
首先介绍下我们道州的旅游景点,然后再介绍一下我们道州的特有农产品。在介绍之前,我代表家乡人民,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道州,旅游和品尝我们道州的特有农产品和美食。
我们家乡旅游资源繁多,处处是美景,先给大家介绍十个典型的代表性景点
.1鬼崽岭遗址
在湘南道县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境内,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岭。岭势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对着泉水高呼,呼声高水也喷得高,呼到激越处,泉中气泡沸腾而升。
这里满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态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几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悬在树上,有的藏于树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据不完全统计,岭中的石像在万尊以上。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庄严的文官,有的是跃马仗剑威风凛凛的武官;有的是强壮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妇……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积特点极其明显,按时代先后依次堆积,顺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久远。因山上拥有众多石雕的“小人”,而当地人亲昵地称小人(孩)为“鬼崽崽”,也就叫此山为“鬼崽岭”。
大部分石像与汉魏时期“扁平人像”类似,石像颅顶尖削,前额突出,双目深陷,鼻翼较高,颧骨丰隆,嘴部突出,面部五官轮廓模糊;大部分石像双手随意斜放于胸前,全身放松成坐姿状,垂右腿曲左腿,呈交叉状;有的石像服饰已经有唐朝后期的特征。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像采用了大写意圆雕手法,综合运用了打、啄、磨技术;整个石像群成像的年代大致是战国到唐代,跨越时空逾千年。
据湖南省文物部门调查,鬼崽岭石像还是迄今为止考古调查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人像石雕群体。该遗址中史前期石像制作年代在5000年前,秦汉魏晋时期石像制作年代距今2000年至5000年,特别是史前期石像占了地表全部石像的30%左右,数量庞大,其制作年代在国内堪称最早。
考古专家就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推断,鬼崽岭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坛场”(祭坛),该地是史前人堆积或选择的祭坛,“石像”布满坛场,具有原始祭祀或纪念性质,历经数千年历史。
鬼崽岭石像制作工艺及造型独特,十分罕见。记者看到,石像因材施艺制作粗犷并不讲究细部处理,粗犷的线条常与自然扭曲团块结合,其整体感和节奏感非常强烈,能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座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孕妇”石像体现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观念,“骑象”将军像又与远古关于南方楚粤战争传说相符。文官像、武官像、将军像及普通士兵像等共同构成了神秘世界中的现实生活场景。
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石像集聚于此?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众多疑问引起了国内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这些石像在清朝中叶以前均无文字记载。在清光绪二十九年才立碑记之,由当地贡生徐咏撰写碑文。碑文写道:“有奇石自土0,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略有数寸,奇形万状……”在同时代,当地贡生陈天兆在他的《游跞头水源神祀记》也记载了此事,但他说当地人对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像敬若神灵,原因是这些石像能预卜人生祸福,能助人们消除天灾人难。每逢传统节日,人们也必来此烧香化纸,以求得神灵保佑。
上世纪80年代,道县把“鬼崽岭”的石像情况呈报给上级文物部门。文物专家考察后,初步认为鬼崽岭是战国时期的民间祭祀场所,遂被冠名为“战国社坛”或“奇异文化”。2001年,永州市委、市政府邀请省社科界20余名专家前往考察,但没有对其性质达成共识。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长高起祥等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人类原始祭祀遗址。也有个别专家通过考察还认为,鬼崽岭祭祀与祭舜有关。
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史料可考,人们至今也就没有对“鬼崽岭”进行科学完整的考古发掘,所以它现在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考古专家就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推断,鬼崽岭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坛场”(祭坛),该地是史前人堆积或选择的祭坛,“石像”布满坛场,具有原始祭祀或纪念性质,历经数千年历史。
鬼崽岭石像有的石人五官身形清晰可辨,有的却已经十分模糊,只能依稀看到轮廓。鬼崽岭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坐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长期以来,这里曾被当地人视为禁地,只有家中或是村里遭遇大的灾祸或是战乱,村里人才会来此祭奠。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么多的石像是何时修建,又是为谁修建的。
鬼崽岭石像仍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所不能破解的“谜”之一。唐忠勇认为,研究鬼崽岭石像的意义十分深刻,随着“谜团”的破解必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增加实物证据。
记者2010年8月17日从湖南永州市举行的“湘赣粤桂考古高峰论坛”获悉,在位于永州市道县的南岭大山深处,发现了规模超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巨大古代石像群。
湖南省道县管理所所长唐忠勇介绍说,这一处石像群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独特、时代之久远、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又一大奇迹。
这处石像群所在的鬼崽岭祭祀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南一公里处的鬼崽岭,属于南岭山脉。其中心位置距九疑山舜帝陵35公里。鬼崽岭得名于地上地下近万尊石像,当地人俗称这些石像为“鬼崽崽”。
鬼崽岭遗址为古代大型祭祀遗址,遗址上雕刻粗犷传神的各种石俑5千尊以上,散落面积1.5万平方米,有文官像、武官像、孕妇像及各种普通士兵像,石像高度在3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不等,并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像制作年代在秦汉以前,同时唐宋元时期亦有延续,是古代祭祀文化的大型集成。
鬼崽岭石像是迄今为止在国内考古调查发现的数量最大的人像石雕群体。经中国石刻博物馆和湖南省考古研究专家调查统计,地表散落石像在5000尊以上,地下2米左右亦埋藏数量巨大的石像,如此数量庞大的石雕人像比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数量还要多。
据湖南省文物部门调查,鬼崽岭石像还是迄今为止考古调查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人像石雕群体。该遗址中史前期石像制作年代在5000年前,秦汉魏晋时期石像制作年代距今2000年至5000年,特别是史前期石像占了地表全部石像的30%左右,数量庞大,其制作年代在国内堪称最早。
考古专家就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推断,鬼崽岭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坛场”(祭坛),该地是史前人堆积或选择的祭坛,“石像”布满坛场,具有原始祭祀或纪念性质,历经数千年历史。
鬼崽岭石像制作工艺及造型独特,十分罕见。记者看到,石像因材施艺制作粗犷并不讲究细部处理,粗犷的线条常与自然扭曲团块结合,其整体感和节奏感非常强烈,能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座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孕妇”石像体现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观念,“骑象”将军像又与远古关于南方楚粤战争传说相符。文官像、武官像、将军像及普通士兵像等共同构成了神秘世界中的现实生活场景。
3.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境内西南端、与广西交界处,南岭山地中部、都庞岭主脉。东与道县清塘镇、江永县千家峒乡相连,南与江永县允山镇相接,西与广西灌阳为界,北与道县寿雁镇、仙子脚镇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2″~111°23′50″,北纬25°15′26″~25°36′39″。保护区总面积20066hm2,其核心区面积7497hm2,缓冲区面积6195hm2,实验区面积6376hm2;分别占总面积的37.4%、30.8%和31.8%。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上最具典型和代表的植被类型及森林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本保护区是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为切实加强对保护区内丰富的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同年,设立了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综合科和业务科,管理局下辖道县月岩、江永高泽源两个分局,6个管理站、6个保护管理点,共定编46人,其中,管理局6人,两分局各20人。两个分局分别与湖南月岩国家森林公园、道县月岩国有林场及湖南千家峒国家森林公园、江永高泽源国有林场实行三位一体化管理。截止目前,全局现有管理人员43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人,专科学历15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9人;现有专职护林人员95人。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东南地洼区的中部,为赣桂地洼系中段西侧,山体呈联合弧形构造,为一褶断中山,呈浸蚀构造地貌,最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3m,为永州境内最高峰。从山顶到山麓,水平距离不及7km,高差达1700m,在东坡沿线下部,坡度多在35°左右。东西两坡沟谷切深多在700m以上,谷地下部多呈峡谷,分水岭也多呈刀脊状。
都庞岭山脊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其中,东西属长江水系,西面广西境内属珠江水系;江永县境内都庞岭以南部分属珠江水系,其北面属长江水系。区内山溪落差大,水流十分湍急。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冬寒期短夏热期长,雨量充沛,气温垂直差异大。年平均气温在14°~17.5℃。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55℃,其中,海拔610m,年平均气温16.2℃,海拔1800m处年平均气温10.9℃。海拔900m以上山地霜冻期约3个月,年平均雾日约为200d。
保护区主要成土母岩有石英砂岩、粉砂岩、砂岩、砂质板岩、硅质页岩以及黑云母花岗岩等;土壤垂直分布带谱明显,海拔500m以下为红壤,海拔500~700m为山地红壤,700~1550m为山地黄壤,1550~1950m为山地黄棕壤,在海拔1950m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另在千家峒海拔1700m左右的谷地,有集中连片的山地泥沼泽土分布,面积约257.24hm2。
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整个山体都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份过渡性明显,物种相对丰度极高。据考察,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维管束植物2056种,隶属218科、955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物种总数的7%。其中:蕨类植物36科、90属、257种;裸子植物8科、19属、26种;被子植物174科、846属、1773种。除去引种栽培或逸生外来植物124种外,本区有自然生长的种子植物1675种。另有大型真菌147种,隶属40科、77属。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307种,隶属于4纲、29目、92科。其中哺乳纲8目、20科、47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哺乳类物种总数的8.10%、49.47%;鸟纲16目、50科、173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鸟类物种总数的12.92%、39.54%;爬行纲3目、11科、52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1.50%、52.53%;两栖纲2目、8科、35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9.56%、53.85%。调查还发现区内鱼类有25种,隶属4目、9科。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较多、保护价值高。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即资源冷杉(Abiesbeshanzuensisvar.ziyua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var.mairei)、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报春苣苔(Primulinatabacum),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5种,还有兰科植物49种。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即林麝(Moschusberzovskii)、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caboti),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226种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野生动物物种共有25种。其中列入附录Ⅰ的物种有1种,即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列入附录Ⅱ的物种有16种;列入附录Ⅲ的物种有8种。
按照国家和省厅批复的《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将都庞岭保护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保护、科研、生产、教学、实习、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这一定位,近期规划是突出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和以基础科研、科普教育为主的科研体系建设,从而使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和种群数量初步得到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后期规划是在重点抓好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努力满足社会和当地社区对保护区科研、保护、教育等不同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结合本地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管理局成立以来,全局上下始终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手段,通过发展促进保护”的指导思想,在采取措施严格资源管护的同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保护区建设。一是完成了一批与保护、生产生活及旅游相关的项目设施建设,包括修建管理站(所)6处、新建护林点6个,修建、修复巡护道路174km、防火线490km,新建业务综合楼两栋和一批永久性宣传牌(栏),新建和完善了一批生态旅游景点与设施等,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是进一步加大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保护区内全面禁止了各种经营性采伐和捕猎活动,尤其是通过在进山路口设立宣传牌、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组织人员进村入寨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国家关于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不断增强了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为全区全面禁止各种经营性采伐和捕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切实加强了对保护区内的巡护保护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了偷砍盗伐、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征滥占林地等各种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局建立了两支共95人的专业护林队伍,实行分片负责,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四是切实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严防森林火灾。全局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指导思想,在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区内民众森林防火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局、分局、管理所(站)、村组四级森林火灾预警预报体系和分局、管理所(站)、村组三级护林防火联防机制,落实了护林防火责任制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全区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未出现一起毁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也未出现周边村民毁林开荒和伐薪烧碳的现象,全区植被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与保护。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及保护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在都庞岭保护区的实施,给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保护区的变化日新月异。
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位于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冷水滩区河东双州路63号(市林业局院内),交通有铁路、高速公路和飞机连通省会长沙及全国各地。道县月岩、江永高泽源两分局分别设在本市的道县、江永县县城,与市区相距2个小时路程。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便利。
4.清塘“楼田惨案”遗址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位于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道山西南坡道岩内。
1944年9月12日至11月11日,1944年12月14日至1945年1月20日,日本侵略军两次进犯道县,先后盘踞95天,烧杀-,无恶不作。日军在道县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
1944年12月,一群日本侵略军进犯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村民早已躲出村庄。日军四处搜寻,见两个小孩往后山上跑,便跟踪追去,发现俩小孩跑进一岩洞,岩洞(名叫“道岩”)内藏有许多人。日军不敢贸然进入,就向洞内喊话,洞内的难民谁也不敢出来。日军于上午10时左右,从村里找来干柴草、干辣椒和手摇风车,将柴草烧燃,放上干辣椒,然后用风车往岩洞内鼓风,熏烧岩洞。混合着辣椒味的浓烟,借着风势,趁着火势,迅速猛烈地灌入岩洞内。由于岩洞没有其他出口,躲藏在洞内的1000余难民一片混乱,哭喊叫骂声四起。这些难民中,有楼田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发疯的日军狂笑着拼命地往岩洞内灌浓烟,直到岩洞内没有声息传出为止。
这次惨案,共导致岩洞内576人被烟熏窒息死亡。在这576名被熏死的难民中,仅楼田村死绝12户,县城周家坊村(今属道县道江镇良田社区)死绝19户。然而,日军仍不放过楼田村民。次日清晨,躲避在外的百姓,刚一回村,即被日军包围,30多名日本兵0妇女47人(其中13人被0后自尽),掠走耕牛10余头、生猪40余头,鸡鸭300余只,烧毁民房10余座,抓走民夫13人(此后下落不明)。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楼田惨案”。20世纪中后期,道县人民政府对道岩进行了开发,道岩成了濂溪故里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于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周敦颐故里
周敦颐(1017-1073),曾名敦实、惇实、惇颐,字茂步,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故里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距县城10公里。村庄依山而建,成带形分布,280余户人家,全部为周敦颐后裔。村前沃野十里,濂水中流;右为龙山,村左为豸岭。村后道山如画屏矗立,古森修竹,扶疏叠。山村四时,风景迷人。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曾诗赞“濂溪八景”。
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保存完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感想壮观。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濂溪故里置于其间。
村头立有一座壮丽雄伟的仿古牌坊。入牌坊30作米便是濂溪祠原址。该祠始建于南宋,祠内九十八根硕大的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月形荷花池如月随影,是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祠堂。祠帝田畴之间有文塔、五星墩(即周敦颐命名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土墩)、大富桥等人文景观。
村南端,道山脚下有石窦,泉涌其中,晶莹清澈,大旱不涸,积雨不溢,潺潺不绝。左右两边岩石镌刻“圣脉”、“寻源”四字。旁有爱莲亭、风月亭、有本亭等亭榭五处,濂水注入亭旁地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崖有明代题刻“道山”、“濂溪”等。道山山腰有道岩,分海底龙宫、人间皇宫、天上仙宫三层。岩内钟乳满布,嵯峨险峻,姿态万千,精致玲珑,魅力非常。
该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群现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寇公楼
周敦颐(1017-1073),曾名敦实、惇实、惇颐,字茂步,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故里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距县城10公里。村庄依山而建,成带形分布,280余户人家,全部为周敦颐后裔。村前沃野十里,濂水中流;右为龙山,村左为豸岭。村后道山如画屏矗立,古森修竹,扶疏叠。山村四时,风景迷人。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曾诗赞“濂溪八景”。
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保存完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感想壮观。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濂溪故里置于其间。
村头立有一座壮丽雄伟的仿古牌坊。入牌坊30作米便是濂溪祠原址。该祠始建于南宋,祠内九十八根硕大的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月形荷花池如月随影,是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祠堂。祠帝田畴之间有文塔、五星墩(即周敦颐命名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土墩)、大富桥等人文景观。
村南端,道山脚下有石窦,泉涌其中,晶莹清澈,大旱不涸,积雨不溢,潺潺不绝。左右两边岩石镌刻“圣脉”、“寻源”四字。旁有爱莲亭、风月亭、有本亭等亭榭五处,濂水注入亭旁地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崖有明代题刻“道山”、“濂溪”等。道山山腰有道岩,分海底龙宫、人间皇宫、天上仙宫三层。岩内钟乳满布,嵯峨险峻,姿态万千,精致玲珑,魅力非常。
该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群现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岩
月岩在道县城西20公里处的清塘镇。岩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宛如城阙,状极雄伟森严。入洞数十步,敞若广庭,洞顶空能见天,日光直照洞内。月岩酷似月亮,自乐边看象上弦月,自西边看象下弦月,从洞中看,空顶之空圈宛如明月悬空。天光透入岩中,竟是三个月亮,中间的月亮能随着行人的步伐变化出“上弦、满月、下弦”,真是溶洞中罕见的奇观。“月岩”由此得名。因东西两门贯通,又称“穿岩”。是为道州八景之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徒步一游月岩后,竟酒未沾唇,饭未下咽,就在月岩中撇下拐杖,解衣脱帽,草鞋当枕头,仰面而睡,真真领略了此妙境的也只有霞客先生一人了。他在《楚游日记》中把道州月岩列为“永南洞目”第一。
月岩系都宠岭山麓,周围一带属喀斯特地形,群峰挺拔,青嶂翠岱,酷似桂林山光。月岩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洞壁怪石林立,有的象猫相逐,有的如龙蜿蜒,有的似龟蹒跚,有的若凤翱翔,景象十分迷人。满壁上灌木倒悬,千姿百态,野草蕃盛,郁郁葱葱。洞内有鸟类、蝙蝠不时飞来转去,鸣声唧唧,讨人喜爱。岩洞南壁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笋等。月岩距离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故乡楼田村8华里。相传月岩曾为周敦颐读书、静养、“悟道”之处。岩内至今尚存自宋代以来骚人墨客摩岩碑刻四十余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道县回龙桥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道县侗族自治县坦坪乡坪日村,此桥为侗族人民的传统建筑。
回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民国20年(1931)重修改建,将木墩改为石墩。桥长60米,宽4米,除两孔中立石墩外,全部用杉木建成,木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十分严密,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技术水平。全桥可分为东西两段,结构迥异。西段券拱式,以圆木组成排,分数排置石墩上,逐排悬臂伸出,形成拱券,上铺木板桥面;东段为梁式,以圆木组成排,选置两排平铺于石墩上,在中间石墩上垫两排圆木,然后在两端桥墩之间,搭接圆木两层,上铺木板,构成桥身。桥上覆盖重檐屋顶形成长廊。在桥两端及中部,建3个多角亭,中亭书“文昌阁”,两端亭均题“回龙桥”。皆为三重檐,下层四坡,顶为六角攒尖顶,上置覆钵、“金盆”及宝瓶。宝瓶中塑鸟,,迎风发声。桥廊宽4米,横向4根柱,两中柱相距2.7米,是通廊过道,两檐柱距中柱0.55米,出檐0.8米,柱间置条凳,供行人休息,又可避风雨。桥梁及两侧檐板上,饰彩绘《封神》、《三国》、《说唐》、《水浒》等神话故事。柱与梁连接形成构架,全长21个构架,以上檩条连接,布小青瓦,形成通廊。此桥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959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濂溪故里古建筑群
濂溪故里及月岩摩崖石刻位于清塘镇楼田村和月岩村西,始建于北宋,至今建村已有1200年历史,也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出生地。自宋以来,历朝历代对其精心营造、修葺,使濂溪故里建筑规模日趋壮观,古建筑达到38栋,形成了以道山、道岩、圣脉泉等为主的自然风光,以周敦颐故居、爱莲堂、濂溪祠、“兰挺桂秀”民居、文塔等为代表的古建筑以及周敦颐之父辅成公墓及周敦颐兄嫂墓及十余方宋、明石刻等。因有濂溪故里,先贤称道州为“文献之故国”。月岩为周敦颐少时读书悟道处,为奇特的地质天坑现象,其一洞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景随步移、蕴含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深刻哲理。月岩内现存宋、明、清历代摩崖石刻58方。
濂溪故里祠座落在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现楼田粮站所在地),始建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祠坐左为豸岭,右为龙山,两山对峙,绵延十里。祠旁有五星墩,祠西南方道山下,有濂水(现圣脉泉)流-塔、大富桥,注入营水(现濂溪河)。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知县龚维蕃重修濂溪祠,明朝万历年间巡抚赵汝贤安排重修并置祭田。清康熙26年(1687年),命国库拨出公银重修濂溪故里祠,并规定每年从国库中拨俸禄,作濂溪后裔管理濂溪祠费用。
濂溪故里祠在建筑规模、布局和风格方面,与县城内濂溪书院大体一致,是一处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10.道县红军墙
道县红军墙位于永州市道县潇水中路,西关桥南桥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道县,在所到之处刷写标语。当时,一位14岁的小红军在县文庙(后为道州宾馆)前南面的照壁上,写下“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工农革命胜利万岁”16个大字。照壁呈东西方向立于周家坊进口处。
由于红军墙所处的位置在潇水和濂溪河汇合处,地势低洼,每年涨洪水时,红军墙墙体就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被水浸泡,严重影响着红军墙墙体的安全。1997年,县政府将它迁至西关桥南桥头附近。
道县红军墙现是道县一爱国教育基地,一处文物旅游景点,一处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各地重走长征路的队伍都会来红军墙来感受当年激战的情景。党员宣誓,升旗活动,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都会在红军墙下举行。2006年9月,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五星红旗,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传递到了道县。迎天安门国旗传承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进入道县,并在红军墙下举行了红旗传递活动。
道县红军墙于1979年3月被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介绍完景点再介绍下道州的农产品
道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我县先后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国家级种子产业化试点县、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柑桔生产大县、全省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重点县。
列举几种最受道州人民喜爱吃的,道州特产有:
一、道州红瓜子:
道州红瓜子,籽粒饱满,颜色鲜红,味道香美。用这种红瓜子招待客人,大为增色,是喜庆节日备用的佳品。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接待贵宾,当地群众用红瓜子以表盛情,也是亲友互相馈赠的佳品。据清代《道州志》记载,道州栽培红瓜子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二、道县脐橙:
道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享有“天然温室”之美誉,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湖南省柑桔生产的最适宜地带,种植柑桔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代就有“金桔出营道者,为天下冠”之说。上个世纪70年代被列为国家100个、湖南省12个柑桔生产基地县之一。
三、道州鲊肉:
道州鲊肉就是道州风味特产之一,继承了道州民间近千百年来的传统特色结合现代制作工艺和科学配方,选料考究精良,经过多道工序精致而成。集色香鲜脆辣浓郁一体。
四、道州腊肉:
道州腊肉是湖南省道县的一道特色菜肴,当地也叫腊菜抑或榨肉、扎肉,相传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此菜加工方法并不很复杂,只要在科至以后到立春之前这的段时令,选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鲜猪肉,切成三斤左右重一块,用食盐清挂于火灶房,用炭火或柴火熏烤,待沥油呈金黄色后即可贮存在干燥处。烟熏后的腊肉能长时间防腐,无论蒸吃、炖吃或熟炒,均香醇可口,饶有风味。本地的上等吃法,当推冬笋炒腊肉。
五、道州灰鹅:
道州灰鹅原产道州,零陵地区的江永、宁远、零陵、双牌、江华等县已大量发展。它以草食为主,喜欢生活在溪边、河边。每天大约吃1-3斤鲜草,产蛋时每天加喂1-2两谷类精饲料即可,3-5个月内可长至7-8斤,至十来斤,是一种容易饲养、产量较高的家禽。
道州灰鹅全身是宝。鹅肉可食,其掌可制用高级补品。鹅毛可制各种羽毛制品,如衣、被、羽毛球、羽毛扇等
脆皮烧鹅表皮怎样做到酥脆?
今天分享:“做广东脆皮烧鹅,怎么做出适合大众的味道呢?”。
说到广东脆皮烧鹅很多人都知道它的美味,吃过的人都话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品味满天红,广东的美食街上各种美食店也是琳琅满目其中有的烧鹅店面虽然不大,装修也不是很豪华,但是可以看出生意都很好的样子。在广东烧腊美食制作品种中,广东脆皮烧鹅尤其出名,深得本地人的喜爱,也得到广大在此工作和生活的打工人士的好评。
有些人说到不相信师傅会教会技术,还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老话,说是古语,那既然都知道是古语了,又怎么适合现在的社会呢?社会发展到现在,各个行业都有很多店铺关门了,受到了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人还是怀揣着传统固有的思想去做事、做生意,都过时了,新世纪就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新的进步思想。还好,饮食业没有受到互联网冲击,而是更加促进了,这就是发展机会!
不管是做隆江猪脚饭店还是学广东脆皮烧鹅技术,人的思想过时必将被时代淘汰的,为什么有的人生活越来越好,有的人十年还是老样子呢?就因为人对新社会、新事物的发展看法不同,各人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求索,有勇气接受新事物,大胆去创,才让自己有了更多机会;有的人固封不前或缺少行动,这样的人是没有机会的,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吃鱼吃肉,还说这不行那不行,根本就不知道别人怎样赚钱的。
我是“满天红烧腊”,关注我的头条号,用今日头条的私信功能,发送“粤港烧腊论坛”六个字,送你一份价值巨大的见面礼——《原味汤粉配方及制作流程》、《秘制辣椒酱配方与制作流程》、《梅菜扣肉配方与制作流程》教程三份!注意啦,不是在本贴回复,请用私信,很多人连私信和回复都分不清!哈哈...
有哪些漂亮的摄影作品可以分享?
您好,很开心来回答这个问题。能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家乡的风采和样貌,心情很愉悦。我用图片代入的形式带大家走进我那山清水秀的小山村。
走近村道口,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子。沉甸甸的稻惠压得稻杆都弯了腰,一阵风吹来,掀起层层稻浪。孩提时,一到农忙季节,我们帮着大人们割水稻、拾稻穗、踩谷桩,更多的时间是在稻田边的小水沟捉鱼虾。旁边看似站着一个纯朴的农民伯伯。其实这是农民为了阻止山里的野兽破坏稻田,偷食稻谷,而筑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假人,这样野兽就吓跑了。是不是很佩服农民伯伯闪光的智慧?
沿着弯弯的小路,路边零星散落着各种各样的小野花。跟随脚步来到村里,一栋栋用木头和泥土垒起的瓦房,粗糙的土坯,弯弯的窗棂,高高的门坎,令我拾起孩童时的真率与牵挂,记忆乡亲的质朴与真实。见证我家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承载了和寄托着大家对旧时光的怀念。老宅前面晒着一筐筐红彤彤的辣椒,因为地处丘陵地带,大山深处,气候潮湿,人们平时炒菜做饭会放点辣椒,祛除身上的湿气。不远处几只可爱的大白鹅伸着脖子,身子胖乎乎的,“嘎嘎嘎”地叫嚷,大摇大摆地走着,并不惊走。
沿着老宅,走到后面的小山坡上,种着一大片杨梅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每到初夏,杨梅成熟了。熟透的杨梅是深红色的,肉也变得软软的,吃起来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甜甜的带有一点点酸味。这些杨梅树几十年了,也不知道是村民种的还是自己长出来的。
以上以图片记忆的东西简单跟大家分享了小山村的样貌,大山里还有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景色,希望还有机会和大家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