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礼节礼仪,茶艺与跆拳道有哪些相通之处
茶道与礼节礼仪,茶艺与跆拳道有哪些相通之处?
茶道,是一种礼法的教育,一种道德的修养,一种人性的感悟。作为跆拳道的武道,本身既重视技术技能同时也注重品德修养,注重礼仪礼节的跆拳道运动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影响。跆拳道运动,练的是一种技能,练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跆拳道运动对学员们最深层次的影响便是对人性的修养,对品德的塑造。
泡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
在茶叶店或者是和茶友一起喝茶时,大都能喝到非常好喝的茶品,可一旦自己有点雅兴地开泡,却完全不是当初的味道,怎么喝怎么不对。 这主要是忽略了一些泡茶中的小细节,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泡茶有哪些小细节小诀窍!
1、温杯洁具不可少
冲泡任何一种茶叶时,都需要先用开水将所有器皿都烫一遍,“温杯洁具” 顾名思义,除了清洁茶具,温杯也是使茶汤更好喝的一个前提。如果直接将茶汤倒进没有烫过的杯子里,茶汤温度就会迅速下降,从而影响茶汤的滋味。除此之外,用第一泡洗茶水再烫一遍茶具,茶味也会更纯正哦!
2、取茶量要注意
取茶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茶叶太少的话茶香不足水味太重,太多则茶味过浓,一般来说100毫升左右大的盖碗,放5-7g干茶,能够充分体现一款茶的特质。在刚开始时,最好使用电子称来称量,以求得到准确的投茶量。等到冲泡熟练了以后,量的多少就比较容易把控。当然,最好还是按照自己的口感喜好来自行调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放到茶叶这里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紫砂壶相较盖碗而言出汤更慢,不但投茶量需要酌减,冲泡时间也需要适当缩短。而且不同的紫砂壶,器形不同,壶嘴不同,投茶量也就各不相同。可以说每一款都有适合自己的投茶量,建议大家多做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冲泡时间有讲究
冲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细节的地方常常容易忽略。如注水和出汤的时间,也是计算在冲泡时间中的,最好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注水和出汤时间。
虽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第二泡要比第一泡的时间短些,因为第一泡只是醒茶,茶叶经过第一泡的浸润之后,第二泡的内含物质析出速度要比第一次快,所以要缩短一些时间。
另外茶叶如较松散,或碎末较多,则内含物质浸出速度较快,需要适当减少冲泡时间,防止茶汤滋味苦涩。茶饼压制较紧时,醒茶不容易将茶叶完全泡开,则需要适当延长冲泡时间。因此建议大家多做实验,多多交流探讨。
4、水温是关键
水温是首当其冲的泡茶关键,用高于90℃的水冲泡绿茶,茶汤的活力就会降低且容易烫坏茶叶;冲泡黑茶要用沸水,否则香气不扬,阳刚的风格也表现不出来;红茶则要用85℃至90℃的水冲泡,以保持最香甜的口感,过高容易烫坏茶叶。
可以说每种茶都有最适合它的温度,这个问题有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有专门烧泡茶水的壶,其底盘上一般都会显示当前水温,根据需要的水温来烧水就可以啦!
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无尽之美?
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无尽(应该是五境)之美,包括了茶叶之美,茶水之美,火候之美,茶具之美,环境之美5个方面。
同时,中国茶道在文化美学方面又包括了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5个方面。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茶乡人是怎样向客人敬茶的?
来客敬茶,是中国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主要有看客选茶、量杯泡茶、以礼敬茶、用心品茶、适时续茶和客走收茶等六大程序。
一、看客选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早已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早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花茶等,每一种茶的色泽口感、适用茶具和适宜人群也有所不同。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饮茶爱好和习惯。所以,在招待客人时,应先了解客人的基本情况和喜好,看客选茶。
客人来往多的家庭,可以根据情况,多备几种茶叶,使客人可以有所选择。在上茶前,应询问一下客人喜欢用哪一种茶,并适当安排。
招待贵客或重大活动时,以主宾偏好为主,待其坐定,主人取出茶叶,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二、量杯泡茶。
水为茶母、器为茶父。茶具,是展示茶好坏的重要媒介,器具适宜,茶愈为之生色。所以,不同的茶叶,适用的器具不一样。
绿茶、黄茶、白茶适合玻璃杯,红茶适合陶瓷盖杯或玻璃杯,乌龙茶和黑茶适合紫砂或陶瓷壶杯具,花茶适合青花瓷盖杯或玻璃杯。招待不同客人,在量杯装茶的环节,有几个程序和要点。
1.温杯。在用陶瓷或紫砂壶、杯具时,应先用开水烫杯,使器具温热。使用玻璃杯时,用温水或冷水冲洗即可。
2.装茶。用茶匙向空壶、杯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3.洗茶。茶叶在鞣制、包装和存放过程中,会有少许灰尘,饮用前洗茶会更卫生。洗茶时注入开水,水量不宜过多,刚刚把干茶浸湿即可,然后再将部分水倒掉。
4.泡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和花茶等比较嫩的茶叶,不能用开水来泡,因为茶叶太嫩,可能会丧失一些本身自带的营养,而且泡出来的茶色也不好看;而乌龙茶和黑茶等比较老的茶叶,则要用开水来泡,这样才能泡出茶的味道。
需要注意的是,茶水不要太满,以七分为宜。水不宜太烫,以免烫伤客人。
三、以礼敬茶。
来客敬茶,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的普遍来往礼仪,以礼敬茶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所在,主要有敬茶之人、敬茶顺序和敬茶方法三个方面。
1、敬茶之人。以茶待客,由何人敬茶,与客人身份和主宾关系有关。
家庭待客时,普通客人,可由家中晚辈或服务人员上茶;重要客人,应由女主人或男主人奉茶。
单位待客时,一般客人,可由秘书、接待人员或专职人员上茶;重要客人,应由单位在场职位最高领导亲自上茶。
2.敬茶顺序。客人多,且身份和年龄差别较大时,敬茶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合乎礼仪的做法是:
一是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二是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三是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四是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客人多,但彼此之间身份、年龄差别不大,可采取下列四种顺序:
一是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二是以进入客厅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三是在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四是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
3、敬茶方法。以茶待客时,一般情况下,应当事先将茶彻好,装入茶杯,放在茶盘内端入客厅;客人较多时,应多备上几杯,防止漏掉客人。为客人敬茶,有一些步骤、礼仪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一是遵循上茶步骤。双手端着茶盘进入客厅,先将茶盘放在临近客人的茶几上或备用桌上,而右手拿着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上,依次为客人奉茶。
二是保持奉茶礼貌。上茶时,应向客人说声''对不起'',再以手端茶,向客人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尤需注意,尽量不用一只手,特别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
三是注意奉茶方向。从客人左后侧为之上茶,意在不妨碍其工作或交谈。特殊情况,从其右侧上茶,不能从正前方上茶。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应朝向外侧。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
四是尊重客人选择。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如有茶点,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四、用心品茶。客人接到主人敬茶时,应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交流过程中,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互相交流茶文化的了解和知识,谈谈品茶后的感悟和认知等,一方面活跃气氛,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主人招待的感谢之意。
总之,不宜闷头喝茶,一言不发,造成冷场局面。
五、适时续茶。
当宾客边谈边饮时,主人应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一般情况,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续上,不可以让杯中茶叶见底。这种做法的寓意是:“茶水不尽,慢慢饮,慢慢叙。”
往盖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在续水时,不宜续得过满,保持七分即可,也不要让自己的手指、茶壶或水瓶弄脏茶杯。同时,仍以不妨碍对方为佳,最好不当面操作,应一手拿起茶杯,使之远离客人身体、座位、身子,另一只手将水续入。
为客人续水让茶一定要讲主随客便,切勿神态做作,以斟茶续水搪塞客人,而始终一言不发,给客人有冷落之嫌。
六、客走收茶。
过去,中国人待客有“上茶不过三杯”一说。 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续水茶,第三杯叫作送客茶。
如果一再劝人用茶,而无话可讲,则往往意味着提醒客人应该离开的意思。为此,在以茶招待较为守旧的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切勿再三为之斟茶。
来客敬茶时,不能客人未走,主人就已经在收拾茶具,这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一定要遵循,客走收茶的民俗。除非是客人来的批次多,或客人待的时间太久,为其更换茶的情况。
传统文化需不需要与时俱进?
曾经有句话很流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终将被时代淘汰”,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再是优秀的东西故步自封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大天地”所不容。君不见,历史长河里多少优秀文化因故步自封而在时间的“冲击”下飘散如烟,如曾经的墨子和鲁班那高超的技艺。
如今《中国诗词大会》在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方面已为我们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相信泱泱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必将会有更多“成员”赶上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再填一把火,这也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的秘诀之一。
传统文化可以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动力。每一个盛世的来临必滋养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反过来也能推动盛世“加速”前进,文化与盛世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今,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自然也包括文化需求。
正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歌中所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文化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好的文化熏陶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正能量,这正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源动力之一。
南怀瑾先生在30多年前就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惟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不可能复活了。历史上的几个文明古国,不是亡在经济和科技的被打垮,而是自身的文化被摧毁。所以,守护、继承、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更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与时俱进中薪火相传,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释放出更多的文化红利和社会正能量,这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