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茶楼,用你的家乡方言怎么说
长春茶楼,用你的家乡方言怎么说?
我的老家在赣西北宜丰。
这里主要说赣语,但也有讲客家话的,大约占人口的十分之一,三万人左右。
"干什么",我一般说"做什",这与陕北方言及晋语"做甚"特别相似。
如:"俉想做什?"一一“你想干什么?"。
如:"佢做什朅了?"一一"他干什么去了?"。
"干什么",在我老家也有说"做什哩"的,这与赣语中南昌话、高安话、上高话相似。南昌话说"干什么"为“做希哩"。
如:"上昼朅做什哩哦?"一一"上午去干什么呢?"。
客家话说“干什么"为“做麻盖"。
由此可以看出:一、南方各地方言,特别是赣方言受北方雅言影响甚大,直至今日。如"做什"就是承了"做甚"之音、之义。二、各地土话均受强势语言影响。如"做什哩"就显然受"做希哩“的影响。
现在各地方言均受强势普通话影响,几无立足之地。希望家长们能在家里和孩子说说乡语土话,希望学校能开一门乡土课“家乡话",让方言能苟延残喘下去。
长春红旗街这边有卖普洱茶的吗?
有,但是要买纯正的普洱茶,可以去欧亚商都,周边的茶楼甚少
李香兰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夜来香》从民国时期开始风靡,一直流行到了现如今。它最早由黎锦光先生作词和作曲,由李香兰所演唱,之后经过了邓丽君的翻唱,俨然成为了靡靡之音的最经典代表。
不过,这首歌的初衷却并不像歌词那么美好,它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麻醉占领区的原国民而大肆推广的:
我爱这夜色茫茫
也爱这夜莺歌唱
更爱那花一般的梦
拥抱着夜来香吻着夜来香
夜来香……。
有人说,《夜来香》的首唱者李香兰是中国人;也有人说,《夜来香》的首唱者李香兰是日本人。那么问题来了,她究竟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夜来香》,走近这首歌背后的演唱者李香兰,尽力还原这个身世和经历都不寻常的传奇女子。
李香兰(1920年2月——2014年9月),日本人,原名是山口淑子,祖籍在日本的佐贺县。不过,由于父母长期生活在东北,她其实属于出生于中国的日本人。
她的父亲山口文雄任职于南满铁路株式会社,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逐渐成为了一个铁杆的知华派,甚至是亲华派。对于中国,他萌发了越来越多的感情,真正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于是,因为对华的态度显得不够强硬,不够尖刻,山口文雄遭到了日本强硬派的敌视。于是,他被指控与盘踞东北的张作霖通敌叛国,只能退出了南满铁路,灰溜溜地移居抚顺。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山口淑子自小就掌握了流利的汉语,而且还具有了东北人那种特有的豪横。其父离开南满铁路后,更加毫无顾忌地开始结交中国的朋友。
其中,有一位名叫李际春的与山口走得尤其亲近,成为了家中的常客。在山口淑子十三岁时,她认了李际春为义父,从此以后才取了“李香兰”这个中国名字。
几年后,她就以这个名字抵达北平读书。因为中文标准,而且举止形态也与其他人无异,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完全看不出来她其实是一个日本人。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日寇的虎视眈眈,北平的社会各界都掀起了接连不断的反日宣传和示威游行。在这种背景下,李香兰显得左右为难,因为她实在不愿意中日开战。
不过,历史发展从来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日本法西斯的不断挑衅下,卢沟桥事变终于爆发了,全面抗战自此开始。
1938年,由于出众的容貌和娴熟的中文,李香兰进入满洲电影协会出道,希望以“中日亲善”的身份进行文化侵略。此时,年方十八岁的她显得非常单纯,丝毫没有意识到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了提前进行造势,日本官方甚至在奉天策划了“满洲新歌曲”大赛,李香兰毫无悬念的夺取桂冠。成名后,她被要求继续以中国人的身份在演艺界发展,先后演唱了《孟姜女》和《渔家女》等歌曲。
不仅如此,她还以中国人的身份参演了日本拍摄的许多电影,俨然就是中日文化的代言人。以至于,很多国人都认为她卖国求荣,甚至是女汉。殊不知,李香兰是一名如假包换的日本人。
抗战后期,李香兰从北平转入上海进行发展,凭借一首《夜来香》而轰动东南亚。趁着这股热浪,她又演唱了《何日君再来》等一系列的靡靡之音。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日之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很快,曾经风靡上海的李香兰被以汉奸的罪名逮捕,尽管她一再声称自己的国籍是日本,但国民政府完全不相信,还将她关入了监狱。
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要求立即枪决李香兰的呼声。眼看性命不保,她的苏联好友柳芭站了出来,强有力地证明了李香兰的国籍,就这样才被遣返回了日本。
回国后,李香兰用回了自己的本名山口淑子,之后进入了日本的富士电视台工作。在她任职期间,屡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采访各类政治人物,政治经验越来越娴熟。
1974年,山口淑子通过激烈竞选,终于当选了日本的参议院议员。以此为平台,她终于有机会为中日关系尽心出力,成为了一名亲华派议员,一直到了90年代才宣布退出政坛。
2005年,已经八十五岁的山口淑子还在为中日关系担忧,多次发声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力劝日本政府重视历史问题。
到了2014年9月7日,山口淑子安然逝世,活了整整94年。@文史不假
东北人全家人睡在一个炕的话不尴尬吗?
作为南方人,第一次去东北被邀请全家人睡在一个炕上我是非常惊讶的,好在最后有人帮我解了围。
从前看电视剧,例如李幼斌主演的《闯关东》,经常看见朱开山一家人,都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那时候就挺好奇,东北人的炕怎么这么神奇,又能在上面睡觉,又能在上面吃饭,大冬天的还能用它来取暖。
当时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睡一遍东北炕,看看和南方的床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次睡东北炕的经历好巧不巧的是,我表姐读大学的时候,谈了个男朋友就是东北人,本来南北差距太远,我大姨不愿意表姐远嫁,可表姐铁了心就要嫁给那个男的,无奈大姨只好答应。
婚礼前几天,作为表姐为数不多的亲属,我也陪着一起去参加了。
好在,当时表姐夫一家是在县城买了新房,用的都是和南方一样的床,没有想象中的土炕,更没有一家人睡在一块的经历。
到了第二天,去表姐夫爷爷家,他爷爷不愿意搬到城里,一直住在乡下,在乡下还有两间平房。
巧的是,平房里面就有一个土炕,曾经姐夫他爸爸,和他爷爷一家人就睡在这个炕上,后来长大以后才分的家。
当天坐在土炕上吃饭时,记得桌子上有红肠,还有几大盘菜,奇怪的是居然还有水果罐头。
吃到一半时,氛围有点沉闷,我准备找个话题聊一聊,就聊到了关于东北炕,一家人睡在一起尴不尴尬的问题。
姐夫他爷爷笑了笑,小伙子有什么尴尬的,今晚你们都在这里睡炕,你就挨着我旁边。
这可怕我给吓坏了,当时我就想开溜,和一个陌生的老头子待一块儿今晚指定睡不着了。
好在,姐夫看我一脸不自然的样子帮我解了围,说他爷爷吓唬我的,很久很久以前,东北人就很少一家人睡在一个炕上了。
听到这,我才放下心来,之后就着土炕这个问题,又聊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多年前在东北的一个经历,接下来言归正传,说说东北一家人睡在一个炕上,尴不尴尬的问题。
“东北炕”的历史由来实际上,炕并不是东北人独有的,北方地区,但凡是冬天冰天雪地,比较冷的地方,都会有土炕,华北一带,山西,陕西那一带都有。
炕的历史悠久,相传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躲避严寒,便发明了这种又大又舒服的大炕。
炕通常是用土坯还有砖头堆成一个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和烟囱相通,直接就可以烧火取暖。
为什么曾经的东北人要一家人挤在一张炕上?之前我好奇,农村做房子又不贵,多做一间房,再堆一个炕,不就可以完美解决一家人挤在一起的尴尬了吗?
但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01.从前经济条件不好,取暖的方式单一。
现如今,秦岭淮河以北,到了11月就开始供暖,可以说,暖气一来,要多舒服有多舒服,比空调还实用,每个房间都能有暖气,再加上地暖,根本不会冷。
可这也是近几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以前没这个条件,天寒地冻的时候,普通人家只能用烧炕的方式来取暖。
一般来说,只要做饭的时候才会生火,对应的暖炕也只有一个,分散开来的话,炕就不暖和了。
这也就使得,天寒地冻时,为了取暖,大家都只能挤在一个炕上,到了夏天的时候,则大多数会分开了。
02.烧炕的材料太贵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姜醋茶,之所以把柴排在最前面,那是因为在古代,柴真的是最重要的。
没有柴,生不了火,煮不了饭,取不了暖,可柴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获得。
去山上砍柴,砍完还得一点一点拉回来,之后再劈开,过程是非常辛苦的。
所以柴火这种珍贵物品,在冬天都不能轻易浪费,做一次饭,烧一次柴,又分开几个炕,柴火一下就给霍霍完了。
全家人睡一个炕,到底尴尬不尴尬?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尴尬,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01.炕上面会有隔帘
也就是说,一个炕上面,会有几道帘子,躺下来以后把帘子放下来,基本就是自己的独立空间了,别人也看不见你。
从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影视剧中,常常说别人太混账,意思是不是就是从这里传来的。
02.东北炕足够大
东北的土炕,通常都比我想象的要宽,要长,并不是现在的家庭中用的那种小床。
一个大炕长宽都有个四五米,一家人躺在上面,空间都有富裕,丝毫不会有那种人挤人的感觉。
而且,土炕还非常的坚固,特别的稳,任凭你在上面怎么晃啊晃的,都不会有太大的动静。
03.排位有讲究
睡觉的时候,一般来说,如果是儿子,那么爸爸睡中间,如果是女儿,那么妈妈睡中间,一般都是一家人睡在一块儿,爷爷奶奶不会挤在一起的。
还有,一般孩子长大了,很快就会独自一人搬来来住,很少说挤在一起的情况。
最后总结从前的“火炕”是一代人的回忆,现如今,火炕也已经成为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了,不过即使在北方,使用火炕的家庭也越来越少。
这也侧面的说明,我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变好,不用再忍受从前那种冰天雪地的严寒了。
不过,火炕依旧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南方的朋友有机会去北方,也可以体验一下。
现在黑龙江地区有玩香道的朋友吗?
有啊。生活报小编前几天还跟着自家的记者去见识了一下呢。真不错!就是贵了,小编玩不起哦!
据说,香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宋代更是被赋予一整套仪式,提升为一门艺术,是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阶层追求的“ 四大雅事”之一。只是,在近代,香文化逐渐衰落。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热”,南方一些城市重现香道的身影,还衍生了专门教人识香、玩香的香道师和供人们闻香、品香的香道馆。日前,生活报记者找到了冰城的一些玩家,只是相较于南方玩家,他们玩得更“低调”“隐秘”。
打香篆后点燃
香道在冰城兴起数载
备受商人、白领青睐
45 岁的于凌汉是黑龙江茶艺师协会会长,从事茶文化研究和推广已经20 多年,以茶会友,结识了不少香道玩家。“茶道和香道不分家,喝茶的人不一定都玩香,但几乎所有玩香人都喝茶。”所以老于对“香道圈”颇为了解。
“香文化十几年前在国内回归,最先从福建、浙江开始,北京、上海、广州次之,现在大连、沈阳、长春等地也可以找到玩香人。”老于说,哈尔滨的香道文化流行是从2010 年前后开始的,比其他城市复兴的步伐略慢。之前,虽然也有少量玩家品香,但称不上“圈”,因为寥寥几人,在本地根本找不到交流的平台和专业人士。
在充满古韵的房间里,茶席之上,点上一支香,一边品茶,一边细细品味香气带来的愉悦和嗅觉变化,整个人的身心会顿觉放松。老于觉得,这正是很多人爱香的理由。
“天然的香气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而香道则是在香气养生的基础上,赋予香味儿更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通过一套仪式,点燃香材或香制品,以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香进行全身心鉴赏。”老于说,品香讲究静观不语、凝神静气。在深呼吸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放松,这很贴近人们追求慢生活的需求,所以香道备受商人、白领、知识分子的青睐。
爱好者约万人
点线香、打香篆是最初级玩法
据圈内人保守估计,哈尔滨现在约有香道爱好者近万人,他们大多不喜欢宣扬和炫耀。而南方随着香文化深入,不少人看到了商机,所以把它推向了大众视野。
“玩香主要玩的是沉香。”老于把香道玩家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他说,初级玩家点线香等沉香制品闻味儿,中高级玩家则用沉香碎屑隔火熏香,尤其高级玩家,闻味儿就能辨别出沉香的产地和年份。
为了展示玩香的魅力,老于把生活报记者带到了淮河路上一间私人茶室里,店主邵鹭35 岁,三年前接触香道,曾专门前往北京拜师学艺。邵鹭说品香很神奇,沉香点燃后,有头香、本香和尾香等气味变化。同品一支香的人,感受到的味道也是不同的。“感受差异,就是闻香的最大乐趣。”
香道爱好者品香
为了追求选材和纯度,有爱好者将沉香磨粉,配以蜂蜜等黏合剂,用古法制香方式DIY。还有玩家热衷打香篆,邵鹭就为生活报记者做了演示。她先将香炉内雪白无味的香灰压平,并用香扫清理粘在四壁上的多余香灰。
然后,放上祥云图案的模子,将香粉填入模子的镂空处,压实、敲击模具、慢慢提起模具,一个香篆就在香炉内完成了。从一端点燃,香循序燃烧,细细品味,让人心旷神怡……邵鹭说,打香篆玩的是心境,打篆的过程也是内心调整的过程,内心越平静,做出来的香篆就越平整。
玩香高手热衷隔火熏香
最适合三五好友小聚品香
隔火熏香对香道玩家来说是“ 技术活儿”。其中,有中式和日式之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建立在对香材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沉香有200 多种,达到中级水平就得品鉴过上百种香材。不同产地的香材,味道有所差异。”邵鹭说,明火点燃香材品味儿时,要懂得每种香材适合的温度。一些中级玩家常常用电子香炉熏香,积累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这之后,才能用“埋炭法”进行隔火熏香。
在古色古香的几案上,十几件精致的香道器具一字排开。先用香铲将香灰放入茶杯大小的闻香炉中,顺时针搅动,让氧气充分融入香灰。然后,在香灰中央挖一个炭孔,把手指粗细、两三厘米高的香炭燃烧一会儿后,用香筷夹入炭孔,再将香灰盖在上面并一点点压成富士山的形状。
随后,将少量沉香屑置于一枚硬币大小的金片、银片或云母片上,并放在“山顶”。在温热的作用下,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在室内散开。这就是日式的隔火熏香。
“中式的隔火熏香,操作起来相对简洁,采用的是‘平炉埋炭法’,打出的香灰是平的,炭的温度也没有日式的高。”生活报记者后来辗转找到一家香道馆,35岁的资深玩家韩德刚展示了香道更传统的“ 中国风”。在热衷中式玩法的香友们看来,这种玩法散发出来的味道更绵长。
“隔火熏香这种玩法适合三五好友小聚品味儿。它对操作手法要求很高,需要通过处理香灰来控制温度,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结果。老的沉香一定要慢慢出香,一如生活,需要慢慢经营……”韩德刚说。
入门花费得三五万
普通等级香材
能玩出高品质效果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玩香是有钱人的爱好。因为,品香多用沉香,而且价格不菲,但是韩德刚却不这样认为。
小韩与香道结缘是在2008年。“那年,我去海南出差,四处闲逛间,走进了一个香料集市。当时,有商贩在燃香展示香材,那香味立刻吸引了我。”就这样,原本是看热闹的小韩和商贩聊了三个多小时后,决定把香道“带回”哈尔滨。
韩德刚品香
从玩家的角度,小韩觉得品沉香并没有贵得那么离谱。“入门品香,大致的花费三到五万,需要熟悉不同产地的香材气味积累经验,有了经验之后,花费就降了下来。”上好的沉香是玩家不断地追求,但小韩说沉香按克出售,便宜的上百、贵的几万,品一次香,隔火熏香就用零点几克,而且不能天天品鉴,所以一年下来的花费,有人花上万元,有人花几千元。其实,只要技巧好,普通等级的香材也能玩出高品质的效果。
冰城人玩香很痴迷
曾到东南亚原始森林
看采集过程
这些年通过销售这个基础平台,小韩结识了很多玩家,也见证了哈尔滨的香道发展和香友的痴迷。“ 我有一个香友玩得很资深。任何一种香料,他都能说出很多品鉴心得。有一次,他在我店里买了几款上等沉香,品鉴后竟然连夜给我打电话交流,我们越聊越起劲,直到天亮。”
小韩介绍,还有一个玩家,为了看沉香刚采集下来没晾干的样子,竟然去了东南亚的原始森林。“这些年沉香价格不断攀升,而且市场紧俏,我连续走了两个国家都没能如愿收购。”小韩说。
小韩还有一个收藏沉香的伙伴,为了买沉香曾卖了一套房。几年后,沉香增值了,价值几套房子。可是,玩香的人对香的品质追求无极致,尤其是被誉为香中之王的奇楠沉香更是深受喜爱。结果,这个哥们看着200 万的摆件“ 馋了”,用小刀刮碎屑品鉴,一年就刮掉了十几万元。
以上是生活报小编为您提供的答案,希望您满意,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