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茶,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
榷茶,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
简单直接的说:宋仁宗赵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孙,宋太祖赵匡胤是宋仁宗赵祯的伯祖父,他们是祖孙辈的关系。
宋仁宗,名赵祯,出生时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生于东京(开封),生母李氏,是真宗后宫一个普通妃子。
赵祯出生后,在真宗的默许下,将其交给皇后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在宫内外都称作刘皇后之子。李妃害怕刘皇后的权势,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有生之年都没有和儿子相认。
真宗的长子、三子、四子、五子都幼年夭折,连名字也没有起。直到百年后宋徽宗追册宗室,
赐真宗长子名赵禔,封温王;三子名赵祇,封昌王;四子名赵祉,封信王;五子名赵祈,封钦王。
而真宗次子赵祐,生于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五年(1002年)被册封为封信国公。因为赵祐是当时真宗唯一在世的儿子,所以真宗最为宠爱他,并准备立他为皇太子。不过,就在咸平六年(1003年),赵祐突然患病,随即去世,年仅九岁(实际七岁半)。
爱子夭折后,宋真宗悲痛欲绝,几乎因此不起,勉强恢复后,追封次子为周王,赐谥号悼献。二十年后,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皇太子赵祯继位,追封二哥为太尉、中书令。明道二年(1033年),追册为皇太子,称“悼献太子”。
所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赵祯(受益)出生时,是真宗当时唯一的儿子,其实也是最后的儿子。对于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嗣子(真宗时年已经四十三岁,不折不扣地老来得子),真宗欣喜若狂,无比重视,除了让皇后亲自抚养外,平时爱子的一举一动,真宗都要详细了解,嘘寒问暖,并不厌其烦地安排亲信內官宫女加以照料,生怕他重蹈之前五个哥哥的早夭覆辙。幸好,幼年赵受益在刘皇后、杨淑妃的亲自抚养下和真宗的深切关爱下,健康成长,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病大灾。这也让子嗣单薄的真宗大感欣慰,觉得平日里修道崇仙的努力没有白费,上天垂怜,总算没有让自己遭受绝嗣之难。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岁的赵受益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晋封寿春郡王,同时出外就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中书令衔。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晋封升王。同年九月,赵受益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这一年,赵祯八岁。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已到晚年,身体不好,时时生病,心里很是担心自己会突然去世。于是,他私下和心腹宦官昭宣使周怀政商议,看是不是提前安排让太子监国,也好以防万一。
周怀政性子急,见皇帝要让太子监国,于是马上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首相)寇准商量。寇准同样急性,第二天就当面向真宗建议授太子监国之权。真宗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被外臣知道并立即奏请安排,心里很不高兴,不过太子监国也是自己首先提出的,于是也表示同意。
寇准便招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奏章,准备在大朝时正式上奏真宗,请求让太子监国。同时,寇准还和杨亿说,太子监国后,就让杨亿代替丁谓,出任枢密使。
没想到,消息被口风不严的周怀政泄露出去,丁谓得知寇准将在太子监国后就以杨亿代替自己担任枢密使,于是马上进宫向真宗告状,说寇准心有异志,交集內官,准备拥立太子谋反。真宗本来心里就不痛快,丁谓的话更是火上浇油,于是立马下旨,免去寇准官职差遣,改任太子太傅。而太子监国一事则再也不提。
寇准罢相后,周怀政顿时后悔不已,深恨自己口风不严,好好的一件事情最后搞得一塌糊涂。并且自己和丁谓有旧怨,现在丁谓得势,寇准罢相,如果以后丁谓再向真宗进谗言,说自己不忠于皇帝,想要奉太子监国而另立新君,那就惨了。
于是,周怀政决定干脆发动政变,杀丁谓及其党羽枢密副使曹利用,重迎寇准为相,奉真宗为太上皇,迎太子登基为帝。
就在准备起事的前一天,周怀政的同党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突然反水,把政变计划向丁谓等人全部说出,使得丁谓、曹利用抢先出手,包围周怀政住所,把他及同党一网打尽。
得知心腹內官、最信任的周怀政居然要政变(周怀政跟随真宗近四十年,自潜邸就随侍左右),真宗震惊不已,命丁谓详加审讯,并亲自审问周怀政。周怀政并无二话,只是不断叩首而已,这都是为了不使丁谓有机可乘,把事情往寇准身上牵扯。
之后,暴怒的真宗将周怀政赐死,同党一并诛杀。而寇准也被迁怒,免去太子太傅,降为太常卿。丁谓还趁真宗病重不理政事,私自勾结刘皇后,将寇准赶出东京(开封),出知相州,然后徙安州,再贬道州司马。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在最后的贬居之所雷州(广东雷州)去世。
在经历此事后,真宗心中着实害怕,并在病重、神志不清的状况下,怀疑所有人都会有作乱企图,甚至疑心十岁的太子赵祯也有谋反意图,居然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危急时刻,参知政事(副相)兼太子宾客李迪挺身而出,向真宗慷慨激昂诉说太子纯孝,绝不可能谋逆,逐渐说服真宗。最后,李迪一语中的:“陛下有几个儿子?”,顿时使真宗顷刻间清醒,才想起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而且素来仁孝懂事,身为唯一的皇嗣,怎么可能参与谋逆?废了他,难道立其他侄子不成。于是,真宗再没有询问太子此事,并一如既往信任关爱赵祯,李迪也被加授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乾兴元年(1022年),五十五岁的宋真宗病逝,十二岁的皇太子赵祯继位,成为大宋四代皇帝——宋仁宗。
时间倒退六十二年前,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授意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亲信策划下,鼓动士兵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发动兵变,为他黄袍加身,拥其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大军返回都城开封,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七岁的后周恭帝郭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受周禅建立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即宋太祖。太祖登基后,先南后北,逐一消灭各地割据政权,收南平、下湖南、灭后蜀、破南汉、平南唐,将自唐末开始的中原分裂局面基本结束,并两次“杯酒释兵权”,用温和的手段将随自己起事的亲信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一一解除,彻底解决了自唐中叶以来地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擅、跋扈难制的局面。
太祖出身武人,所以特别了解武人专权擅政的危害,登基后,即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使武将不能单独掌握军权,只能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动。而禁军的调动权归文官枢密院,枢密院官员又直接由皇帝选拔管理。这样,禁军的一切指挥权都集中于皇帝,消除了五代时“兵强马壮者自为天子”的情况发生。
在限制武将的同时,太祖也改革中枢机构,把朝堂中枢机构分列为政事(中书门下)、军务(枢密院)和财政(三司使)三大系统,各不统属,由皇帝直接管理。再另设御史台等机构,用以监察百官。这样,在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枢朝廷后,中枢的权力又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皇权由此进一步强化,对于赵宋皇室统治天下也更为有利。
太祖登基时不过三十四岁,在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不过九岁,赵德芳更只有一岁。鉴于五代各朝经常有皇帝壮年去世而幼子无法掌握权力、被权臣篡位的情况发生(太祖本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夺取后周社稷,登基为帝的),于是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将时年二十一岁的三弟赵光义封为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领泰宁军节度使。此后再逐步晋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东都留守、晋王,朝班位列宰相之上。太祖的本意,就是将已经成年的三弟作为实际的皇储对待,以稳定人心,巩固社稷。如果自己有意外发生,则国家不至于没有成年嗣君,从而导致赵氏天下被其他权臣篡夺。这也是太祖吸取了五代各朝的教训,实施的一个变通办法。
不过,随着太祖在位日久,长子赵德昭也平安长大,太祖兄弟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虽然赵光义还是晋王、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事实上的皇储,但是赵德昭也逐步被封授官职,先后就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叔父潜在的竞争者。
太祖的内心,自然是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嗣君的。不过三弟赵光义在担任了十多年的晋王、开封府尹后,也不再是那个当年青涩的少年人,而是掌握了大量权力、汇集了众多追随者的大宋第二号实权人物,培养和提拔的亲信遍及朝野内外。太祖即使想废黜他的储位,也要慎重考虑,以免引发风波甚至政变,并因此发生内讧,使得社稷动摇。
太祖想徐徐图之,逐步提升长子赵德昭的地位,再慢慢削弱三弟赵光义的势力,最好像当年“杯酒释兵权”一样,温和地、不伤和气地免去赵光义的皇储之位,继续保留他的官爵,然后正式赐封赵德昭为太子。
可惜时不我待,就在太祖一步步实施这个计划的途中,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召晋王入宫饮酒,当夜有人在宫外看见殿内烛影摇动,似乎晋王赵光义离座在退避什么,然后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次日,宫内忽然传出噩耗,太祖驾崩。十月二十一,晋王赵光义即皇帝位,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上多有记载,大多怀疑是太宗为了保住皇储之位,谋害了太祖,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见。千年以来,众说纷纷,没有统一的意见。而事件的真相,则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澄清的那一天了。太宗继位后,继承太祖遗志,将残存的割据政权:吴越、漳泉、北汉一一消灭收复,基本统一全国,只剩下当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没有拿下。于是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煕三年(986年)两次向燕云用兵,意图收复故土,但是都被契丹挫败,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三百年的遗憾。
太宗即位后,因为长子赵元佐聪明机警、有武艺、善骑射,所以属意他为皇储人选。但是赵元佐为人率直、嫉恶如仇,对于父亲为了巩固皇位而迫害四叔赵廷美、堂兄赵德昭十分不满(太宗即位后,将四弟秦王赵廷美借故削爵流放,使得他忧愤成疾、病逝房州。赵德昭随同太宗出征燕云,大军溃败后,太宗一时没有讯息,大臣们有拥立赵德昭为帝,收拾残局的意思,后来太宗恢复和大军的联络,对此甚为忌惮,之后故意用言语逼迫赵德昭,使其在中书省自杀),并因此抑郁成疾,在雍煕二年(985年)因病导致神志不清,放火焚烧宫殿,东京开封因此损失惨重。事后,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失去了继承权。
太宗次子赵元佑,在大哥被废后,开始受到重视,在雍熙三年(986年)被太宗任命为开封尹兼任侍中,改名赵元僖,晋封为许王,加中书令衔,基本上是按照皇储的待遇来对待。就在立储之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时,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大朝会,许王赵元僖上朝不久,忽觉身体不适,于是立即辞朝回府,太宗也匆匆结束朝会,亲自前往许王府探视。当太宗来到的时候,赵元僖已经不能自理,太宗悲痛地喊他名字,他还能勉强回话,流泪不止,不久后,就连话也说不出了,随即去世,时年二十六。太宗痛失爱子,悲痛莫名,几日都无法正常饮食休息,常常独自哭泣。后来勉强支撑着处理政事后,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追谥为恭孝。
赵元僖去世后,太宗以为储君之位不详,所以不再提及立储之事,大臣冯拯等人上书要求更立储君,太宗大怒,把他们全部贬斥岭南,此后再没有人敢于公开上奏立储之事。
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因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北伐燕云之战中身受箭伤,久不痊愈,以致箭创时而溃烂,危及身体,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私底下询问参知政事寇准立储之事。寇准抓住机会,向太宗陈说立太子有利于国家稳定、社稷巩固,天下臣民都期盼大宋能够早定国本。于是,太宗下定决心,明发诏书,立第三子寿王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名赵恒,并大赦天下。
之后,皇太子赵恒以太子仪仗在东京(开封)城中出行,东京官民百姓都列于街道两侧,欢呼雀跃、向皇太子致敬。
赵恒是唐末以来,中原地区上百年间第一个被正式公开册封为皇太子的储君(之前都是以开封尹为默认的皇储),百姓们亲眼得见百年来第一个皇太子在自己面前巡游经过,兴奋仰慕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囿于君臣父子的传统思想、和太宗尚在的事实,只怕百姓们早就忘乎所以得大喊“万岁”了!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太宗在东京开封万岁殿病逝,时年五十九。皇太子赵恒登基,成为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
如前所述,真宗的第六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所以,宋仁宗赵祯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孙子,同时,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孙。一介布衣郎中郑注是如何实现官场逆袭?
回答不易,希望您能采纳哦~
郑注,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人,出身微贱。早年以行医问卜,混迹江湖。《旧唐书》中记载:"注,本姓鱼,冒为郑,故当时号鱼郑,及用事,人咸谓之水族。"
"水族"一称,显示了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上流阶层的人士对郑注出身寒门的轻视。另外,史书上还记载了郑注外表丑陋,常遭人取笑,但他本人从不在意。
郑注生性聪明,悟性极高,博学多才,"棋奕医卜,尤臻于妙"。且因为走南闯北,尝尽人世艰辛,阅历丰富,练就了他察言观色、八面玲珑的本事。
只要是与郑注交往过的人,即使是原来一心想除掉他的人,都无不佩服其才华,视其为不世之才。史称"人见之者,无不欢然"。
虽然出身于底层社会,郑注却拥有行医这一技之长,甚至有人称他为大唐第一神医;虽然遭人取笑,但郑注却不以此禁锢自己,心胸坦然,游历四方,增长自己的见识。
对于自己的前景,此时的郑注更多的是采取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终于,历史对于他这样的人,凭借他的一技之长,而赋予他宝贵的机遇。
在民间游历多年的郑注牢牢地抓住这一机遇,最终凭自己的才干,得以担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成为唐文宗的心腹,从而影响文宗朝的政治局势。
一、抓住机遇,交结朝臣
给予郑注政治机遇的人是唐代名将,李愬。唐宪宗时期,时任襄阳节度使的李愬,患有痿病,看遍名医,都没治好,这时遇见了游方郎中郑注。
郑注为李愬开下一幅"煮黄金,服一刀圭"的偏方,李愬服下之后,十分见效,病真的好了。李愬高兴之余,厚赏了郑注,还署其为节度使推官。
从此,郑注便一直跟在李愬左右。期间,郑注以自己的才干,经常为李愬出谋划策,且屡屡见效,深得李愬重用,也因此招节度使幕府众人的非议。
时任徐州监军的宦官王守澄,听闻后欲除掉郑注。李愬却说,郑注是个难得的人才,还引荐给王守澄。
王守澄在与郑注交谈一番后,见他"机辩纵横",遂请于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
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诚如公言,实奇士也。"后来王守澄调任内职,郑注也随之来到京师。
对于郑注这样一个在江湖上混迹已久、尝尽人情冷暖的人来说,本并不奢望能攀上权利与富贵。如今,因为李愬、王守澄等人的"知遇之恩",让他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更多种可能。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可能激发了他,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内心深处隐匿已久的抱负。
显然,郑注不想再让自己错过这些可能,所以作为依附者,他清醒地知道只有拿出帮这些权利与富贵做事的真本事,皆中其意,否则自己迟早要被撵出去。
二、察言观色,近侍皇上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来形容郑注对时机的认知以及把握再合适不过。郑注依仗王守澄,结交各路朝臣,以至于"数年之后,达僚权臣,争凑其门。"
太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的十二月,文宗中风,不能说话。经王守澄引荐,郑注进宫为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后,十分见效。从此,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关注。
太和八年(834)九月,郑注总结了自己治病的经验,奏上《药方》一卷。唐文宗欢喜,于浴堂门召见郑注,还咨询富国之术,郑注建议恢复榷茶政策。
榷茶是一种征收茶税、管制茶叶生产、取得专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
当时饮茶盛行,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郑注建议通过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赐给郑注锦彩若干。
唐文宗喜欢诗文,对于杜甫的诗《曲江辞》中,展现出的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
郑注猜知文宗想在曲江建造亭榭宫室,于太和九年(835)正月,郑注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
文宗便以此为由,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郑注又让公卿在堤上列舍,使唐文宗大为欢喜。
郑注对文宗的察言观色以及投之所好,让文宗对他宠幸有加,在四月命郑注为太仆卿,兼御使大夫。御使大夫主管监察,品秩为正三品,权任颇重。可以说,郑注此时开始了他在京师顺风顺水的仕途之旅。
郑注受任以后,举荐仓部员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虽然李款以前弹劾过郑注,但郑注仍以"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为由举荐了李款。
可见郑注还是很有远见的,既为自己在被提拔之后博得一个好名声,又让自己多结交了一名朝官。
此时的郑注,已经是可以在皇上面前说得上话的人。但经历了朝堂上明里暗里的争斗,郑注深知,只有让皇上信任自己,让自己也成为权势,才能更好的在京师重地生存下去。
九月,郑注被擢升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唐文宗亲自于九仙门召见,并当面赐以告身。郑注在充翰林学士后,得以充任近侍,深受唐文宗倚重。从此君臣二人朝夕相处,开始了铲除宦官集团的密谋。
3、解帝忧忿,铲除宦官
唐文宗早已对宦官势力心怀不满,且其祖父宪宗、兄长敬宗皆为宦官所弑,欲诛尽宦官。但这位性格向来不够强势的皇上,又难与将相明言。
郑注与皇上相处久了,自然知道其心意。并且,虽然郑注自己也是由宦官引荐,但深知宦官势力在朝廷里的利害关系,也许哪天也会威胁到自己。
为了能够在朝廷立有稳固的一席之地,于是郑注向文宗"屡见密计",还引荐李训相助。
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武斗血雨腥风,文斗唇枪舌剑,还有各种看不见的脑力斗争。官居要职的郑注既然已知皇上的心意,那么在宦官集团未铲除前,还是要做表面附和。
只是,眼下要做的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朝官,与自己抱团做斗争。郑注选择了政治抱负、才干与手段兼具的李训作为队友。
文宗以为郑注、李训皆经王守澄所引荐,与他俩谋事不至于引起宦官的怀疑,遂推心置腹,将心事密告于郑注。
郑注与李训成功地屏蔽了宦官集团的耳目,经过一番密谋,二人密陈皇上"首先诛除宦官,其次收复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镇",深合帝意。
此后,郑注与李训先是利用了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因右神策中尉王守澄和左领军将军仇士良不和,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
接着,又出谋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以虚名夺其实权,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最后又设计酖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
郑注,原只是一介混迹于江湖的布衣郎中,凭借一技之长,抓住命运之神赋予他的机遇。从此,他的人生如开了挂。
而天生机敏的他也不负这样的机遇,步步为营,用自己的才智顺着接下来的种种机会,攀附而上。在铲除了王守澄后,郑注在朝廷中几乎迎来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但处于这种地位的人,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危险其实经常来自身边。
4、甘露之变,身首异处
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要镇。
郑注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
李训与郑注约定,将于王守澄在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
谁曾想李训忌妒郑注权势超过自己,决定自己行动,甚至欲趁机杀了郑注。李训派亲信两人各处其镇,招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提前动手,导演了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可惜心腹将军韩约胆怯,露出马脚,导致政变失败,李训被杀。执掌军权的宦官仇士良随即控制了唐文宗和京城。
郑注听闻李训已开始行动,立即率五百亲兵由凤翔镇赶往京师。行至扶风镇时,听说李训已失败,又返回凤翔。
当仇士良得知"甘露之变"的幕后主使是唐文宗、郑注、李训等人时,欲除掉郑注而后快,命人持密信给监军凤翔的宦官张仲清,令其设法杀了郑注及其羽翼。
张仲清不知所措,手下李叔和献计说:"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屏去其随从亲兵,然后一举杀死郑注。"张仲清依计而行。
结果可想而知。李叔和趁郑注饮茶之际,抽刀杀了他。张仲清随即派人将郑注的首级入献京师,悬挂于兴安门。在宦官们的胁迫下,唐文宗下诏给郑注冠以"谋逆"的罪名。
从出身社会底层到位高权重,郑注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机智,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官场逆袭史。
但郑注聪明一世,却疏忽一时。他的死虽说与盟友李训,对他的阴暗之举有直接的关系,只是李训的背信弃义,却没有引起郑注的警惕,未经斟酌便赴那宦官的约。
这从侧面反映出郑注在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下,对自己过于自信,或者说权势已经让郑注的思想有些膨胀,才会导致这样的下场。
而他的下场也再次告诫我们,有些时候不能轻信他人,凡事都要过过脑子再做决定
带凡字和慧字的诗句?
带凡字和慧字诗句,例如:“箕公饮涧非凡水,慧理呼猿是此山。”
出自:《冷泉亭》
宋代 · 董嗣杲
小朵峰前玉镜寒,几回倚杖听潺湲。
箕公饮涧非凡水,慧理呼猿是此山。
亭角静依金刹古,树身凉卧石阑閒。
无因可洗人间热,时御清风照影还。
作者简介: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
元代制茶方法?
元朝兴于漠北,不缺战马,废除了茶马法,统一实行茶引法。中央户部主管全国茶务,并置印造茶盐等引局印制茶引。官府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置榷茶都转运司,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
在产茶地区设榷茶转运司或茶盐转运司,产茶地设榷茶提举司、榷茶批验所和茶由局等机构散据卖引,规办国课。户部主印引,地方茶务机构主卖引征课。废除长引专用短引,每引计茶九十斤。
凡商人贩卖茶叶,必须缴纳引税,于指定山场买茶。引之外又有茶由,每由计茶九斤,后改为三斤至三十斤共十等,以给卖零茶者。商人凭引、由运卖。
茶过批验处所不交验者,杖七十,卖毕三日内不赴官司缴纳引目者,杖六十。商人转用茶引、涂改字号,增添夹带斤重,引不随茶,茶园磨户不按引、由夹带多卖,运茶车船主知情夹带,均按私茶治罪。凡犯私茶,杖七十,茶一半没官,一半付告发人充赏。伪造茶引茶由者斩,没收家产付告发人充赏。官司查禁不严,致有私茶发生,罪及官吏。
其茶课税率,初时尚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每引收钞四钱二分八厘,全国征收茶税不过一千二百余锭。以后逐年提高税率,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每引征税为十二两五钱,全国茶课已达二十八万九千二百多锭。四十多年间,茶课增加近三百倍。
八月秋风后面的诗句?
八月秋风诗句:“八月秋风明月下,天池池上看天灯。”出自:
《白庐山归城赋四首》董嗣杲入城回睇万松横,只隔浮云几万层。
八月秋风明月下,天池池上看天灯。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