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谁发明的,中国的农业是神农氏发明的吗
大米是谁发明的,中国的农业是神农氏发明的吗?
谢邀。
中国的农业肯定不是神农氏发明的。
农业或者说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对植物和动物的驯化,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千年以上,而且是族群行为,任何一个单个的个人都无法进行。
中国是人类农业的重要的发祥地,人类一些最基本的粮食作物和蔬菜,大米、小米、白菜、柑橘、板栗等都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上古先民发现和培育的。不仅如此,还驯化了猪和鸡,为人类食谱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中国不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人类最早的农业发源地是西亚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大约在公元前10000万年,两河流域的先民开始了驯化植物和动物,开始种植大麦、单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并且驯养动物。这种种植技术和种子沿着后来的丝绸之路北路传入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先民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掌握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且开始驯化中国本土的动植物。
关于神农氏创立中国农业,这是神话传说,不是信史。神话传说不属于史学范畴,它属于文化范畴。所谓信史就是可以找到佐证的历史,有确定的文字记载,有考古发现证据。现在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国的信史始于商代,因为有甲骨殷文可以佐证,由此中国的信史是3800年,所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不确切的。
按照中国古代典籍的描述,神农氏对农业的贡献非常大,计有:1,制耒耜,种五谷。2,制陶器,煮熟食物。3,立市廛。这是发明了市场经济。4,制麻为布,民着衣裳。5,削木为弓,以威天下。5,做五弦琴,以乐百姓。
上面的这些丰功伟绩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单独完成,即便是别人完成由他来推广,在上古的石器时代也很困难。所以这种事情是不能较真的,但这并不是在否定神农氏,我们是炎黄子孙,这是改不了的。但这是文化意义上的,不是历史意义上的。我们现在说的是历史,历史要有真实的依据。所以,神农氏是文化概念,不是历史概念。文化的归文化,历史就别掺和了。
杂交水稻比以前水稻亩产多了多少?
杂交水稻每亩的产量并不是固定的,它因稻田的肥沃程度、当地气候的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产量就有所不同,一般情况,我们这里栽种的杂交水稻每亩产量在800公斤至1000公斤左右。
如果踢除自然因素的危害,杂交水稻产量还会更高些,每年水稻成熟前,金灿灿的谷穗十分喜人,人们对此只是高兴几天,因为水稻灌浆、趋近饱满时,成群结队的麻雀等小鸟就会飞来祸害,有些水稻的顶端经常被吃过干净,只剩下下面不能吃到的部分,上面说的产量就是在麻雀危害后给予衡量的。
在我的印象中,七八十年代的传统水稻,我家栽过的品种有“白谷子”、“红谷子”、“八百粒”、“金包银”、“粳稻”等品种,都是自留种子的,产量极低,一般在三四百公斤之间。
“白谷子”,颈干较高,但很柔软,遇大风一吹,往往就会从中折断,继而导致产量偏低,所以农民栽了两年之后就主动放弃不用了。
“红谷子”,也就是红色歌曲唱的“红米饭,南瓜汤”的红米,八零年从江西引进贵州,有些农户试着栽种了。水稻穗子和“白谷子”差不多,口味极好,但易生病,只要几窝着了,整块田都会传染上,所以我家也只栽种了一年,又改种其他品种了。
“八百粒”,当时国家特别推广的一种水稻品种,是说水稻穗子有八百粒之多,但有些农民就是不相信,待水稻成熟后,摘了几掉谷子坐着慢慢数,结果没有什么八百粒,顶多二百粒就了不起。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人们也只栽种了一两年,就改种“金包银”和“粳稻”了。
在杂交水稻没有推广之前,我地农民在八十年代是以“金包银”和“粳稻”为主的,这两种水稻品种比起白谷子、红谷子、八百粒这些品种来,产量又要高些,农民就以这两种稻谷为主,栽种了五六个年头。
那时栽种水稻,不管什么品种,都是自己留种。以河水泡出芽,然后撒进秧田中,待五六公分高时又移栽到白田里。传统水稻,病情多,产量低,抵抗自然能力差,所以农民收入就少。每年的谷子,选出好的去交公余粮后,家里就只剩下几百斤水稻,年年都要夹杂着大量的杂粮蔬菜,才能勉强充饥,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至九十年代之前依然是非常贫穷的,农民处在半饥半饿的状态,营养严重不足。
忽然,一个陌生的水稻品种名字传来,叫杂交水稻,政府大喇叭通知农民去买来栽种,农民有从众心理,第一年不敢尝试,只有几家胆大的试栽了,产量大增,每亩可以达到九百公斤!第二年,全村改种杂交水稻,至此,水稻进入到高产时代,农民们有了多余的粮食,肚子不再接收那些杂粮蔬菜,身体素质渐渐变得好了起来,心存感恩,感谢发明杂交水稻的科学家。
几年后,我们才得知发明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杂交水稻抗病能力强,产量高,使农民的粮仓丰满起来,粮食增产,人们从此脱离饥饿,心里怎能不感谢敬爱的袁老呢?
袁隆平虽然走了,但他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熠熠生辉,永远停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大放光芒。一个十四亿人口大国,粮食问题非同小可,袁老的杂交水稻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世界上最难的题,怎能不让人敬佩?
袁老,请您一路走好!
现在年轻人毕业后都不种地?
农村的农二代大多数都走出了农村,脱离了对于土地的依赖,这个现象同当今农村父母的期盼有关,农村苦累赚钱少,不利于年轻人的发展。农村的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远离农村,享受更好的生活。所以农村的父母竭尽能力供孩子读书,因为只有读书考大学才有可能改变农村孩子的人生,也是唯一一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成的目标。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实际不用担心,农村的土地很多都承包给外地人或本地种粮大户耕种,农民收取租金,已是常态的现象了,所以不用考虑土地荒芜无粮可吃问题。
虽然国家现在并没有在政策上给予明确的支持,但少数人耕种大片土地将成为趋势和潮流,不可逆转。也是中国从小农经济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必经阶段,会有更多的新农人脱颖而出,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最近很多人囤大米?
其实,应该恭喜这些人为超市清理了库存。因为夏季马上就要来临,超市也担心大米会生虫呢!在这个社会上,听风就是雨的人非常多。这些人往往头脑比较简单,而且,还不爱读书学习,因此,很容易被别人误导。
在前几天的问答里,我曾经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现在是粮食过剩的年代,许多农民朋友还在担心粮食无处可卖呢!而这些囤积大米的人岂不是帮了农民的忙吗?但愿他们继续囤积,将助农帮农的好事做到底。
一场新冠疫情,竟然使某些人慌了手脚,一听说国外禁止粮食出口便心神不宁。于是,便疯狂抢购粮食,唯恐将来粮食涨价或没有粮食可吃。殊不知他们上了谎言的当,将来会后悔莫及的。
我国虽然是粮食消费大国,但我国也是粮食生产大国。一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因此,根本不存在缺粮的问题,我国就是不进口一粒粮食,我国的粮食还有结余,干嘛要害怕其它国家禁止粮食出口呢?况且,我国既有大量的粮食储备,而且还有价格调整机制,根本就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与粮食涨价的问题,有些人不知道还要担心什么?
在新冠疫情刚刚发生时,有人造谣说,某种中药材能够预防被感染新冠病毒,于是,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去药店疯抢某种中药材,从而为药店清理了库存。不过,在药店笑的同时,恐怕有些人可是要哭了。在家里囤积那么多中药材有用吗?如果还想卖给药店,估计比登天还难吧!
在非典发生时,我们这里曾经有人囤积大米,担心因疫情的发生而导致粮食涨价。其结果是粮食没有涨价,但他们囤积的大米却因受潮发霉而被白白扔掉。于是,他们表面在笑,但心里在哭。
当然,粮食安全是一个大问题,但正因为它是一个大问题国家才会对粮食价格进行管控,从而使粮食价格始终在一个非常平稳的区间内运行。因此,如果有些人担心粮食价格会涨,那他实在是太过愚昧了。
好啦!就说这么多吧!总而言之,粮食不是问题,无论国外的疫情有多么严重都不会影响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以,没必要为吃饭问题担忧。倘若有人不信还想抢购大米的话,请到我们这里来,超市的大米挺多,超市还在担心没人购买呢!
清朝主食一扒拉是什么?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跟康熙共同创造出了康乾盛世。而清朝也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帝国,在清朝期间,乾隆、康熙除了治理朝政之外,对饮食方面也是毫不含糊。
古代宫廷的饮食一般是由御膳房进行提供,烹饪的菜肴自然也比民间要精致得多。就以这清朝为例,一起去看看这宫廷饮食文化吧!
满食当道到满汉共存
清朝是满族皇帝当家,要说到这饮食文化,自然是少不了满族菜。但在清朝,整条街上也并非全是满族人,主要还是汉族人居多,这会又会出现汉族菜。这时期的饮食文化跟它本身的政治体系有着相似之处,多元混杂民间,饮食的地方也是有分等级的。最低的是在街边叫卖的小摊贩,或者一些店铺面积较小的饭店,这些场所主要是给生活条件不那么好的普通人民提供,里面有包子、茶水、烙饼等方便快速食用的食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