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茶道,用建盏喝茶是一种什么体验

2023-02-26 125阅读 0评论

幽幽茶道,用建盏喝茶是一种什么体验?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懂茶帝】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建盏因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应运而出。建盏所烧瓷为黑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产于建州建安县而得名。

幽幽茶道,用建盏喝茶是一种什么体验

建盏与点茶

建盏本身的设计,无疑是为了适应点茶法而生。它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囗四大类,传世以及出土最多的是束口碗。

束口碗口沿以下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便于点茶时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俗称“注水线”。

建盏的胎体厚重、釉面花纹变幻莫测以及对茶汤的保持温性好,适应斗茶需求,一时成为皇族、士大夫、文人墨客追捧的点茶珍品。

建盏种类

陶瓷界目前把建盏的釉面花纹种类大致分为六类: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鷓鸪斑、曜变和杂色釉。

其中,乌金、兔毫占宋朝早期建盏的大多数,油滴和曜变皆为日本舶来语,中国古代文献未见记载。

01乌金

这是建窑较典型的釉色。

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02兔毫

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写的便是建盏中的兔毫,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至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

兔毫盏有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因其釉面纹理丝丝柔长如兔毫而得名。

03油滴

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建盏珍品,烧制难度极大。

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为三、四毫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04鹧鸪斑

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

它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

05曜变

“曜变”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也就是耀斑,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

变斑建盏烧成的偶然性居多,千万分之一的概率,目前仅存的三件曜变斑建盏分别珍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和龙光院,被日本视为国宝。

06杂色釉

杂色釉是由建窑黑釉“窑变”所致,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面,如柿红色、赤红色、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

建盏的制作工艺难度在于“烧”,不同于景德镇青花是画者的艺术。烧制建盏,是对温度的掌控,在土与火的交融过程中,变化随时都在发生。稍不留意则全军覆没,从如今建窑遗址碎片成山中可见难度之大。

建窑与点茶法一样,盛于两宋,衰于元。建窑随着元代中后期景德镇五彩瓷的登场,趋于衰落而渐渐停烧。但建盏釉彩以其特殊的绚美,永远定格在历史,并随着如今我们对中国艺术的重视,建盏也将再起辉煌。

参考资料:

《宋代点茶与建盏》,邱月微 采编,《茶》2013年109期。

以上内容由懂茶帝(公众号: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不同的茶如何控制出汤时间?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小陈茶事。

关于如何控住茶的最佳出汤时间呢,这点就不得不说快出水和闷泡的区别。

针对这点问题,可以查阅村姑陈之前写的文章“闷泡与快出水,谁才是检验一款茶好坏的直接方式!”

闷泡白茶与快出水,谁才是检验一款白茶好坏的直接方式!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关于村姥姥喝茶的故事。

刘姥姥喝了妙玉专门奉给贾母贾太君的老君眉,那是妙玉这个茶道中人专门为贾家的大家长贾太君度身订制的——贾母第一次来栊翠庵,妙玉又是寄居在人家家里,现在房东来了,还不好生侍候着?必然是竭尽所能的,把平生绝学都拿出来,生怕一个不小心,得罪了贵人。

可以说,那一杯老君眉,汇集了妙玉平生的绝学,是当时贵族阶层顶尖茶道的代表。

然而,这样的一杯茶,贾母喝了一口,看刘姥姥渴得很,就把茶杯递给了她,说,来,你也尝尝这茶的味道。

让一个从来不曾喝过好茶的人,尝一尝好茶的滋味,这是贾母的惜弱怜贫,也是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园子的一番心意。

然而,身为社会底层的刘姥姥,一口喝干了有可能这辈子再也喝不到的好茶之后,说了一句什么?

“就是淡了一点,再浓点就更好了。”

是不是让人惊掉下巴?!

这话一出来,在座的上层社会人士,全笑了。

脂砚说,曹公笔下,从无闲笔。这一段文字,花了大篇幅,难道只为衬托刘姥姥的无知和无畏么?

当然不是。

曹公是在借文寓事,借刘姥姥,讽那些附庸风雅,不懂茶却偏好饮茶的假文士。

在古代,只有文人才兴饮茶,只有文人才有各种繁复的饮茶哲学和茶道表演,贫乏如刘姥姥者,只能牛饮解渴——喝最差,只有拼命闷泡坐杯才能有味道的劣茶。

妙玉口中的“牛饮”是也。

《2》

为什么刘姥姥会觉得妙玉费心给贾母烹制的茶叶太淡?

因为她平时喝的茶,便是很浓的茶。

受经济条件所限,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哪能买得起好茶名茶?自然只能喝品质不高、茶氨酸含量极低、又苦又涩又浓烈刺激的茶。

这样的茶,本身没什么养分,也就没什么滋味,如果轻泡快冲,几乎释放不出什么内质来,显现得就是没有味道,没有香气,像白开水一样淡。

那么,为了让喝茶的人感觉,不是在喝白开水,而是真的在喝茶,里面是有茶味的,泡茶的人势必增大投茶量,滚水闷泡,长时间闷泡,延长坐杯时间,各种高温高压折腾这茶叶,方才能让它把为数不多的内质,全部释放到茶汤里。

好茶,茶氨酸含量极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咖啡碱含量不高。其它养分均匀地存在,于是,泡出来的口感,是清新淡雅,鲜爽明快的。

劣茶,咖啡碱含量极高,茶多酚含量极高,茶氨酸含量极低,闷泡之后,大量的咖啡碱和茶多酚释放在汤里,自然就浓了,苦了,涩了。

这种茶汤喝在刘姥姥嘴里,觉得是有味道了。但要是喝到凤姐或者黛玉嘴里,只怕要马上吐出来。

时常喝劣茶的人,味蕾天天被咖啡碱刺激,只觉得茶要越浓越苦涩才越好喝。

时常喝好茶的人,味蕾天天被茶氨酸抚慰,只觉得茶必定要清新淡雅、香气芬芳、汤水柔滑才好喝。

如同琼浆玉液一般。

《3》

现在有许多茶友,跟刘姥姥的口味是相似的,都喜欢喝味道浓,苦涩味重的茶,觉得这样的茶方才是好茶。

而对于优质的高山茶白茶,清新恬淡汤水柔软的茶,反而不喜欢,觉得没味道。

就算把高山白茶买回去,也是各种闷泡,各种坐杯,一定要让茶变得浓烈、刺激性强,又苦又涩了,才觉得好喝。

甚至于,还有人提出一个理论:好茶不怕坐杯。

循着这个理论,许多人都想着去检验一番,自己买的茶好不好,于是疯狂坐杯,把白茶拿去闷泡,泡个一两分钟再喝,据此来观察茶当中有哪些缺点,有没有苦涩味,把没有苦涩味的白茶,都认定为好茶,把闷泡两三分钟、三五分钟后不苦不涩的白茶,认定为好茶。

每次看到这种桥段,村姑陈就极度想仰天狂笑。

闷杯,闷泡,100度沸水,5克茶110毫升的盖碗,闷2-5分钟,如果用这种方式泡茶,列位看官们知道泡出来的茶汤是什么味道吗?必定是又苦又涩的。

就算是再差劲的茶,用这种方式泡,都会又苦又涩。

无论哪种茶,都不会例外,除非它不是茶,只是普通的树叶。

为何会出现这种异象呢?

这得从茶叶的内含物质说起。

《4》

茶叶当中的特征性成分,有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色素、芳香物质、多糖等。

茶氨酸主鲜爽味和清甜、茶多酚主浓烈和苦味,咖啡碱主苦涩味。

上述闷泡法,前一分半钟,闷出来的全部是咖啡碱。

即使换成六大茶类里无论哪一种茶,闷泡之后,结果都是这样。

咖啡碱是何方神圣?

它就是黑咖啡里最苦的那种成分。能提神,但苦得没朋友。

这物质最大的特性就是溶于热水,并且溶于水的速度是最快的。在茶氨酸和茶多酚还没冲破细胞壁的时候,它已经大军压境,准备到茶汤里一展拳脚了。

当我们闷泡白茶,闷2分钟,在1.5分钟的时候,整泡茶里面的咖啡碱,基本上全部浸出到茶汤里了,这时候你喝它,等于是把余下七八泡里的咖啡碱,在第一冲里全部喝掉了。

本以为这一杯喝的是茶,其实全部是咖啡碱。

若是犯困,这提神效果可是棒棒哒!

但喝过这一杯之后,可怜的舌头,也苦涩得几乎要用小刷子刷过才能恢复正常。

并且,这种方式喝茶,会让咖啡碱大量留存在身体内,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尿酸过高,最后的结果是,患上痛风,或者痛风病加重。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提倡坐杯,提倡闷泡,提倡好茶不怕闷,村姑陈就在心里对这位仁兄竖起大拇指:牛人!敢喝咖啡碱!敢挑战痛风!

像村姑陈和李麻花这种惜命的,怕死的,只能拼命提醒大家,泡白茶要快出水啊,不要闷杯啊,尽量5秒出水啊,不会的加紧练习啊 .....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5》

快出水,就不必闷坏茶。

快出水,第一冲就不会让咖啡碱过量、提前释放出来。让咖啡碱继续留存在茶叶里。

到了第二冲,茶氨酸和茶多酚以及多糖等其它物质开始大量释放了,咖啡碱虽然也会有少量释放,但被茶氨酸等其它物质中和了,它呈现在茶汤里的口感,便弱了,它对身体的伤害也就相对轻了。

如果出水时间掌握得及时,不坐杯,从第三冲起至到最后一冲,基本上尝不到咖啡碱的味道。

难道它消失了?

NO!

“不闷泡+快出水”这种冲泡方法,咖啡碱的释放速度便比不过茶氨酸和多酚类物质,它被这些物质中和之后,像一颗砂粒被蚌的体液包裹起来,我们只能感觉到汤水的鲜爽、甜美和稠滑,再了感觉不到咖啡的苦涩味道了。

当它像珍珠一样被厚厚的体液包裹起来,进入身体之后,很容易就被代谢出体外。

相反,当它用闷泡法闷泡出来时,会直接了当地进入体内,沉积下来,影响尿酸。

故而,坐杯闷泡法,是故意把咖啡碱简单粗暴地释放出来给我们喝。

而快出水,则是的效控制咖啡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数量,用其它物质把它包围起来,最终歼灭——代谢出体外,再也伤害不到我们。

《6》

闷泡,是在喝赤果果的咖啡碱。

快出水,则是利用时间上的控制,调节茶叶内部各种物质的浸出时间,让它们协调作战,配合行动,只让少量的咖啡碱释放出来,为我们身体服务,大量的、多余的、我们代谢不掉的咖啡碱,用其它物质把它包起来,让它们迅速进入泌尿系统,排出去。

想必有人会说,我的茶好,闷泡坐杯了,也不苦不涩。

是啊,有的茶,确实闷泡坐杯还不苦不涩,但是说这话的人,有所隐瞒,这茶确实不苦不涩,并且,除此之外,它也没香没味没韵。

简单一句话,这种茶跟白开水没啥区别。

重重闷泡后还不苦涩的茶,必定是最差的。

因为它的养分早已经在加工制作和储存的过程中,散失怠尽,所有物质全部蒸发、分解。

一个什么内容物都没有的茶,它还能闷泡出苦涩味来吗?

只怕连茶味都闷不出来了。

一个言语无味的人你会讨厌他吗?当然不会。

你连看他一眼都不愿意。

对着一片空气,哪还讨厌得起来?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为什么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了?

喜欢喝茶要从爷爷开始说起,爷爷是个老茶鬼,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我从小就喜欢和爷爷待在一起,小小年纪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喝着爷爷烤了又煮、浓得发黑的土罐茶,也不懂品,喝茶纯粹是被爷爷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喝茶为了个啥

我们有一个群,全是茶农、茶商和爱茶人士,因茶从陌生到朋友,蛏子的一句:“喝茶为了个啥?”群里就炸开锅了。

喝茶为了个啥

有人说:喝茶是为了解渴、为了不单纯的喝水(避免与其他对身体不健康的饮料摄入),喝多了茶就不会喝其他的了;有人说:茶就是改变水的味道,让水变得更好喝,更解渴;还有人说:喝茶是因为有茶瘾,不喝难受。(我想爷爷也是这样)

人们为什么喝茶

有人说:喝茶是为了能多上厕所,防止结石;有人说:喝茶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一种享受;还有人说:喝茶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喜欢茶

有人说:第一次喝茶就喝十多块钱一斤的;有人说:第一次喝茶只是因为买了一只杯子;还有人说:喝茶本是一件花钱的事。

为什么喜欢茶

有人说:喝茶能改变性格,让自己生活认真起来;有人说:品茶太高端,永远学不会;还有人说:真正喝茶的人,无关文化知识程度,个人素养不会太低。

为什么喜欢茶

有人喝茶纯粹因为它的味道,有人喝茶是为了修养身心,有人喝茶是一种心事,有人喝茶因为一段经历。

人们为什么喝茶

你喝茶是为了个啥?你是因为精美的茶器而爱上喝茶 ?还是因为茶而爱上各式各样的茶器呢?

喝茶为了个啥

摆一席「朝花夕拾」,听他说陈年旧事,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像喝那杯盏里的茶水,每一道都别有一番滋味,或浓稠或清淡,或苦涩或甘甜,拿起放下间,任时光荏苒,闻着茶香听他说,不争朝与夕……

喝茶为了个啥

我是最银南清音,

只为您能够了解壶,藏好壶。

吾有一银壶,足以慰闲暇。

看花开花落,赏四季风景。

更多知识欢迎了解公众号 最银南。

你最爱喝什么茶?

我以前爱喝绿茶,一是冲泡省时间、方便,抓上一小撮一泡即可,这也最主要的;二是高香,香气清新、透发;三是用玻璃杯泡,看着翠绿、碧绿、黄绿的叶片和清爽的茶汤,很养眼;四是可以清凉。

绿茶的缺点是不耐泡,香气类型较单一,基本为清香型,新茶好喝,不耐储存。

现在爱喝古树普洱茶生茶,一是香气类型较丰富,什么甜香、花香、蜜香细细体验都可感受到;二是绿色生态,自然安全,不用担心什么农残、化肥;三是耐泡;四是生津回甘;五是适宜长期储存,越陈越香。当然由于朋友就是做古树普洱茶的,来源正、可溯源、价格合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喝茶水平的提高,我也会根据气候、季节和身体状况不时喝点普洱茶熟茶、红茶、白茶、青茶等调剂一下。

喝茶不论什么茶,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绿色生态、自然安全即可。

一盏红叶茶七绝?

【七绝·咏茶】/枫叶红了暗润春秋一缕香,迎阳舞翠显娇娘。人生感悟如茶道,失得谁凭论短长?咏茶(和枫叶红了) 再如:七律(作者:刘加德(枯树碧草) 近望幽幽茶叶绿,本来生就叶枝繁。一群姑嫂摘茶快,几位儿叔捻叶娴。没有茶农销售苦,哪来吾辈饮茶闲?天公作美收成好,虽累依然展笑颜。 表达了采茶的热闹情景和品茶香的幸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