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书籍 茶道入门,怎么学到茶叶相关的知识
茶道书籍 茶道入门,怎么学到茶叶相关的知识?
跟茶叶有关的书,是不是专业介绍茶叶的?我学到茶叶相关知识?
首先和茶叶相关的书籍有很多,在此列举几本流传至今且比较有名的:
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是由唐代陆羽所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阐述茶文化的书。
《品茶要录》由宋代黄儒于熙宁八年(1075年)所著,现记录在《中国宋代茶书》中。全书共分十篇;,一到九篇主要论述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主要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最初名为《茶论》,它是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关于茶的专论,由于该书在大观元年(1107)著作,又被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当时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进行了详细记述。这本书也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后世了解和学习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续茶经》它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同时也是我国古茶书之最,由陆廷灿著成。《续茶经》是一本收集茶书资料的汇总,该书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方便读者聚观比较,且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等,不仅有历史价值更有文化价值。
《中国茶经》是现代社会茶文化发展的体现,它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众多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被称为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全书共计140余万字,分为六篇:《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
关于学习专业茶叶知识和文化,那么这些书籍肯定是有用的,毕竟这些书籍就是专门记叙了各个时期当时茶叶技术、工艺等知识的。但我们需要学会融会贯通,古籍的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科技学习专业茶知识,比如专门介绍茶文化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界中国》、《茶道中人》、《茶叶之路》、《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这些也都有助于我俩了解和学习茶文化。
我认为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不能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茶道是日本文化吗?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它集结了日本文化诸多的特点和精华,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的茶叶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是没有饮茶习惯的。茶叶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才渐渐开始饮茶。特别是到了1192年,曾到中国来留过学的日本僧侣荣西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并带回了茶种,从此日本的饮茶文化开始出现了下个新局面。其后,日本的饮茶文化与禅宗、神道等宗教理念相结合,形成了日本文化特有的茶道。
茶记学什么?
“茶艺”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茶艺”的概念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的技艺等;狭义的“茶艺”概念,仅限于“饮茶之艺”,所论及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饮及与品茶相关的鉴赏茶叶、选择茶器、泡茶鉴水、冲泡技法、品饮方式、品饮礼仪等。
本书所讨论的是狭义范畴的茶艺,研究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能否简要描述茶经的煮茶流程?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
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复原"陆羽煮茶法和唐代茶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烤茶要讲究远近、茶色和时间长度,以保证饼茶香高味正。二是碾茶要适度。在烘干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再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这样煮出的茶汤清明,茶味纯正,不会生苦涩味。
日本茶道节的来历?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的雅号,有广间和小间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叠半"(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为小间。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由专门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动作轻盈优雅。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