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山,地理与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
陇西山,地理与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
地理和历史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理分为自然和人文地理 历史分为正史和野史,历史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历史人文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导者,是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和环境的创造者。农村、城市、田园、矿区、道路、进口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都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与此同时,创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一样,也有许多分支,但研究程度远不如现代人文地理学。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等。
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区域历史地理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性著作有达比关于英格兰历史地理的几本专著,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苏联德罗华热夫的《苏联历史地理》。中国有《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在台湾省出版的王恢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等。
从3世纪时中国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至今不少国家已有大型的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哈里斯主编的《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很有特色。但对历史地图的理论和绘制内容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有没有让你一见就心动的诗句?
1、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5、众里寻她千百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8、天不老,情难绝。
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1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1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2、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13、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1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7、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18、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9、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0、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3、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2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8、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古道县吗?
有
古道州(道县)从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之地: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颗实物稻子,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到“有蛮夷曰道”,再到“吾道南来之道”……,从远古洪荒蛮夷之地走向了人类文明。 道县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华理学之乡、道县入选湖南省旅游资源重点县。道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跟县同级别,秦汉时期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道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营道县为道州。道,史载“有蛮夷曰道”。 道州最早的地名称为“有庳”,为什么叫有庳?的确令人费解,宋代学者王观国说:“地名必从山、从水或从事迹而取美名。”根据这一理论,再对照《山海经》中的“有庳之圩,象所封也!”一句分析,庳者,鼻也!原来舜的弟弟叫象,舜封象于有庳之圩,也就是管理治理道州这个方圆,象由于受到人民的拥护和尊敬,死后被尊之为“鼻亭之神”,立祠祭祀。当时的道州叫有庳原来就是为了纪念舜之弟弟象而命名的。
道州的第二个名字叫营浦。营,即营水,也就是现在的潇水;浦,即滨。营浦,即建县于营水河畔。2000多年前的营浦城已是十分显赫的城郭。记得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驻军图》中,营浦在地图中占的竟是中心城邑的位置!
道州,第三个名字叫营阳。这是三国孙吴宝鼎元年开始设郡,称之为营阳郡,营阳两字取义于郡治在营山之南,营山,即都庞岭,阳,就是山的南面。现在的道州,经常看见有“营阳古郡”之词,这说明道州设地级郡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含晖洞述》中称:“营阳郁郁,山水第一”,饱蘸着激情赞美了道州的壮丽、秀美山河。
道州的第四个名字叫永阳,也就是隋朝废营阳郡,将营浦(今道县),谢沭(今江永)合为永阳县,县治设于现在的道江镇,为何叫永阳?永,即永山,就是都庞岭,阳为山之南,与营阳字异义同。隋朝命短仅37年,便被李渊起兵推翻,废永阳县,设立营州。因北方也有一个营州,故改称为南营州,州治设在现在的清塘小坪村。一州辖四县,即今天的道县、江永、宁远、江华县。南营州也就是道州的第五个名字,南营州所辖的四县,其中就有营道县,县名中“道”字出现这便是首次。
而道州一名的正式出现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 为什么叫“道州”?道州志称:“唐代置州,始名营州,取义于营道山(今为紫荆山)之首字。唐太宗改称道州,取义于营道山之末字。此后县名或为营道、或为宏道。明代为州府,清代为散州,民国改为县,沿用至今。”道州之名用了一千多年。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营浦县,隶长沙郡,为道县建县之始,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汉元鼎六年(前111年)隶零陵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266年)置营阳郡,郡治在营浦。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郡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零陵郡为永州,废永阳郡,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隶永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永州为零陵郡,永阳隶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唐兴县)。次年,改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3年),改名道州。贞观十七年,废道州,营道改属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道州,统五县,营道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道州江华郡,改县为宏道。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名,复称道州。
五代十国时期,道州仍辖五县,宏道为州治。宋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两宋时期,道州辖四县:营道、江华、永明、宁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道州置安抚司,次年改为道州路,置总管府。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道州路为道州府,营道为府治。九年,复改为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辖宁远、江华、永明三县。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并隶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年),道州降为县级散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道县。
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属湖南省永州专区。 周敦颐:吾道南来之“道”。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系宁远县湾头村(周子故里)周氏先祖周如锡后裔。历史上宁远曾经属古道州管辖。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诚”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即天道本体论。
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
还有社会政治思想等……。
理学思想
周敦颐在治学中,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吾道南来,本是濂溪嫡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此为“道”也!
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的理解?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总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一团漆黑到暗无天日!我今天就来谈谈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解: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态
1、土地所有制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态是世家大族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这种封建关系的形成,隶属性被极度强化,但劳动者和土地的结合,缓和了两汉以来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时候的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只是作为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补充形态出现的,它们得受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约。
2.门阀士族
关于世家大族这个名称,有不少人认为不如用门阀士族好。我认为世家大族和门阀士族其实是同义语。世家这个名称,可能会和春秋时代的“世卿”、“世禄”混淆,其实是能够区别开来的,春秋时代的“世家”,如淳释为“世世有禄秩家”(《史记平准书》集解引),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比较确当的。
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就是士族。《新唐书·杜羔传》:“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可见世家和士族本来是同义语。“士”“仕”本来是一个字,仕族用古义称士族,而士族二字骤看起来,好像带有书香子弟的味道。
东晋、南朝的琅邪王羲之、王融,陈郡谢灵运、谢朓,南阳庾信,琅邪颜之推,他们才华不世出,称之为士族倒可以;至如北朝的赵郡李元忠、勃海高昂,这些带有土豪气息,没有一点书香余韵的,称之为士族,真是不相称。所以仍用世家来称呼他们。
大族见《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世江东大族。”《北史·宋弁传》:“高门大族。”门阀见《北史·辛术传》:“寒人必擢,门阀不遗。”《新唐书•薛登传》:“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门阀和大族虽然不是同义语,但也很接近,只是从字面上看来,门阀的门第更高峻一些,一般世家大族有时还不能企及,因此就采用大族这一个名词了。
世家大族有时候又被简化成世族,这是根据《晋书·外戚传》:“庾亮世族羽仪。”《宋书·恩幸传》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把世家大族一词简化一下,就成为世族这个名词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形态和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西晋的占田制,北朝和唐代的均田制,实际又是封建社会前期,地主经济已经占统治地位下再度建立起来的村社残存形态。到了唐中叶,均田制破坏,两税法实施,我国村社的残余形态才基本结束,后来只有实行连坐法的保甲制度还残存下来罢了。
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它的中期和后期了。江南的地方经济,在两汉以前是不算十分发展的。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北方南下流民和江南土著农民经过长期辛勤劳动,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才有了巨大的发展。
侯景乱梁和隋文帝灭陈,江南地方经济一度出现停滞迹象,到了唐代中后期,全国经济的布局,又数“扬一益二”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宋时期,明清时期,江南地方经济都有长足的发展,所以江南成为我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
关于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无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经历了民族融合这个过程。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吸收了新鲜的血液,才会更加发展壮大起来。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各族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联合和融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此同时,对于当时各族统治者或政权(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需要指出这些斗争的阶级实质,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不同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时期的剧烈的战争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军事统帅,他们指挥战争的艺术,一直到今天,还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里着重说一说《尚书·仲虺之诰》里提出的“取乱侮亡”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果内部安定团结的话,无论敌人势力怎样强大,也不见得会被消灭掉。
十六国时期,前赵进攻前凉,前赵主刘曜有二十八万军队,“列营百余里,金鼓之声动地,河水为沸”。前凉张茂虽然只有几万军队,但内部和睦,使敌无隙可乘。后来后赵主石虎也动员了十多万军队进攻前凉,还是攻不下来。相反,兵力虽然强大,如果内部充满矛盾,像前秦主苻坚统率八十七万人大举南下,同只有八万人的晋兵会战于淝水,也会败涂地。刘裕北伐的兵员并不比后秦多,只是趁着后秦姚氏众叛亲离之际,“取乱侮亡”,终于攻下长安,灭掉后秦。
所以,只要自己内部安定团结,别人就不敢轻易欺侮,在中国历史上,这类例子还很多。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好好记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匈奴、羯、氐、羌、鲜卑等部族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里去了。此外构成中华民族的一些部族,如东北的夫馀、沃沮、勿吉、室韦、库莫奚、契丹各族,西北的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诸城邦,西边的吐谷浑、附国、女国、邓至、宕昌、党项各部落,西南的东爨、西爨各部落,他们的融合,促使中华文明有了一次大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四邻的友好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东方和海东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日本,北方和柔然高车、突厥,西北和大月氏、噘哒、波斯、粟特、大秦以及五天竺国家,东南和占婆、扶南、狼牙修、诃罗单、盘盘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绝过,尽管困难险阻重重,远远大于治世。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3—6世纪的东方各国,并不像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那样,还都处于蒙昧落后状态,其实它们是有较高的文化的。而且,它们相互间往来频繁,包括派遣使节进行访问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这些友好关系是值得加以阐扬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
直到今日,总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是中国史上的黑暗时代,认为它一团漆黑,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后来学习了世界历史,逐渐改变了这个看法。
是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货币近于废弃,这是由于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而造成的,但不等于说这个社会就裹足不前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不再向前发展了。
相反在这个时期,无论是经学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史学著作、地理学著作,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杂伎等等,以及科学技术方面,都有重大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上的成就,为以后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你所认为的甘南自驾游?
我将去年秋天自驾甘南走过的路线,并同游览和参观景区景点时拍摄的照片,一一详列,供您参考。
概述2020年10月初从沈阳出发,途经甘南、陇南等地,历时18天返回沈阳。前程与后继不再赘述,仅说从兰州开始进入甘南,至宕昌走出甘南结束,全程约1000公里。
兰州/甘南/宕昌自驾路线简图行程路线:兰州出发,经卓尼/临潭/合作/夏河/碌曲/玛曲/郎木寺/迭部,到达宕昌。
详述兰州→卓尼经G75/G212/X085/G248/G316约265公里,途经冶力关景区。景区北距兰州约165公里,南距卓尼约100公里。
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禅定寺,位于卓尼县城区北。
禅定寺大峪沟,位于卓尼县城南,经G316/Y617约30公里。
大峪沟卓尼→合作经G316约105公里,途经古战村,古战村东距临潭8公里、距卓尼约35公里,西距合作约70公里。
古战村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合作城区北。
米拉日巴佛阁合作→夏河经G213/S312约62公里。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区西。
拉卜楞寺·贡唐宝塔俯瞰(秋)夏河我分别在秋天和夏天来过两次,将两季照片分别贴出。
拉卜楞寺·贡唐宝塔(夏)夏河→碌曲经G316/G213约102公里,途经桑科草原。G316出夏河5公里后,即穿行于桑科草原约40余公里。
桑科草原(秋)桑科草原(夏)则岔石林,位于碌曲县城南,经S326约45公里,途经西仓寺,西仓寺北距碌曲约5公里。
西仓寺碌曲→玛曲经G213/S204约100公里,途经尕海湖景区,景区北距碌曲约50公里,南距玛曲约50公里。
尕海湖黄河第一弯景区,位于玛曲县城南,经S204约5公里。
黄河第一弯玛曲→郎木寺经S345约75公里。郎木寺镇地理位置特殊,一条溪水流经,将小镇分为南北,溪水南属甘肃碌曲县境,北属四川若尔盖县境。两县各有一座寺院,碌曲县境寺院称“赛赤寺”,若尔盖县境寺院称“格尔底寺”。
郎木寺镇赛赤寺·和睦塔格尔底寺·肉身大殿郎木寺→迭部经G213/G345约78公里。扎尕那位于迭部县城南,经G345/G248约26公里。
扎尕那·仙女滩迭部→宕昌经G345/S210/S209约156公里,途经腊子口景区,景区西距迭部约100公里,东距陇南宕昌约56公里。
腊子口景区沿途走过的路和观景台行驶的路及沿途观景台,是自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甘南也同样。
出冶力关森林公园“后门”的“无名”路冶力关至卓尼间途经温布滩村Y423冶力关至卓尼间Y423冶力关至卓尼间G316观景台梯田临潭至合作间G316路旁村寨卓尼至合作间G316卓尼观景台夏河至碌曲间G316夏河至碌曲间G213夏河至碌曲间G213黑力宁巴停车区碌曲至玛曲间S204忠克观景台玛曲至郎木寺间S345扎尕那G248扎尕那G248达日观景台迭部至宕昌间G345白龙江峡谷迭部至宕昌间S210最后说明冶力关森林公园至卓尼段,当时我走的不是图中所示路线,地图上不显示该路段行驶路线,出景区后驶入“无名”路,然后并入Y423,过温布滩村后,再并入G316到卓尼。由于拍照水平有限,再加部分时段光线不好,没能拍出“理想”照片,但这并不影响甘南的美。以上就是我在甘南走过的路线以及看到的美景。谢谢阅读!
——全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