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四阿哥,甄嬛传的老十四是谁

2023-09-12 104阅读 0评论

清朝十四阿哥,甄嬛传的老十四是谁?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2月10日—1755年2月16日[1]),原名胤祯,又名允禵,清朝宗室,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雍正帝继位之后,为避雍正帝胤禛的名讳,胤禵改名为“允禵”。

清朝十四阿哥,甄嬛传的老十四是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他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允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六日,允禵去世。

康熙明知八阿哥其心可诛?

刑部冤狱案发生后,康熙皇帝亲自前往法场营救张五哥。想想古来的皇帝就算再怎么仁德,也很少有这种为一个顶包案件亲自到法场“作指示”的皇帝。所以,这看似一起并不复杂的案子,但昭示着非凡的意义。不管怎么说,大清入关七十多年来,这是第一起扯到刑部,相当于部委级别的冤狱案。大清的江山和占据人口90%的汉人才刚刚“尘埃落定”,统治阶级才刚刚得以修整养民,需要正面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来强化引导和治理。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件冤狱案,在吏治的整顿上有所突破。然而,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邬思道,却看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刑部冤狱案牵连着皇太子胤礽,这就意味着牵连着大清的国本,国本要是不清,就意味着储位的稳定,故而康熙皇帝的政治意图,可能会演变成新的夺嫡斗争,而此时此刻的四爷胤禛,刚刚受到康熙皇帝的批评不久(追讨国库欠款),在诸王大臣的眼里还受着太子的庇护,刚直的四爷胤禛在不徇私情的情况下,势必亲自撬翻太子胤礽,这等于自己拔掉身后乘凉的大树,结果是腹背受敌,不得善终,康熙皇帝又如何看待这样一位皇子呢?没有康熙皇帝的支持,你就算用尽世间一切手段,又怎么能在储位的争取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聪明的老四胤禛采纳了邬思道的建议,不过他做得更绝,先是应下了查案的差使,然后将自己整伤风了,间接拒绝了这件差使,算是给康熙表了个态:不是我不愿意应差,确实是事出有因。从而将自己从主动转向被动,康熙也没有法子。这是胤禛的狡猾之处,以退为进,作壁上观。若从心论,如何不是一个更为活脱的老八?

在老八胤禩接手刑部冤狱案之后,和老十三共同审理案件,他做得很好,很得体,井井有条。难道老八胤禩不知道此案牵涉到太子,牵涉到国本?他当然知道,所以他才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让肖国兴出卖太子。随后,连夜将肖国兴的口供呈给康熙皇帝。

胤禩的作法到底错在何处,被康熙皇帝以“其心可诛”总结评价?

这就是邬思道当初点出的“难点”问题,储君与皇帝虽还是君臣名分,但却与臣子有别,你要在背后戳他的背脊,不就是在戳皇帝本人的背脊吗?康熙皇帝一生自傲自负,怎么能轻易忍受如此对待。胤礽,可是他亲自册立的储君啊,这是打脸皇帝的决策,是对皇帝的否决啊。

但是老八胤禩所做的程序并不错,并且他做得很得体,正是因为牵连到太子,所以他才独自连夜呈报康熙皇帝,将所能扩散的负面信息减少到最低,看起来,他正是为了维护皇室,维护康熙皇帝才如此行事。所以,康熙皇帝唯有嘉奖晋升他的爵位以示表彰。

但是,知子莫如父。尽管老八胤禩用正确的方法查出了太子的“把柄”,但是康熙皇帝知道这是老八有意借着刑部冤狱案撬翻太子,所以“其心可诛”。这样的事情对于老八而言,是留不下把柄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他的做法正确与否。相反,他第一时间将肖国兴的供状交给康熙皇帝处理,是做得相当到位的。

如果该案由老四胤禛来审理,依着老四的性格,必定查个底儿掉,那么肖国兴依然会供出太子胤礽的事。如此,肖国兴的供词就成为一个“烫手山芋”,隐瞒在手,其罪更大。那老四胤禛唯一可做的同样是第一时间呈报康熙皇帝处理。这样,也会招致康熙皇帝的忌惮,以为老四胤禛也是冲着撬翻太子而去的,那就在康熙皇帝心里失分了。

这件事处理起来确实很难,老八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在康熙心中的“画像”:一个阴险且冲着夺嫡去的最大的不安分份子。老四胤禛则是一个为君分忧的有为皇子。所以,老四要真的接手刑部冤狱案,未必如同邬思道所言,这一切皆取决于皇子在康熙皇帝心中的最终“画像”。只是因为当时老四背景尚浅,寄宿太子名下,唯有以“避”之方能化繁为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对于刑部冤狱案,看起来也只是老八胤禩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有点阴损,但是事实上肖国兴也经不起老四胤禛的审理。老八在这一案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是没有犯错的,且做得十分得体。无奈,老八胤禩在康熙皇帝心中早已成为夺嫡分子的“画像”,成为他“其心可诛”的根由。既然案件处理本身没错,康熙皇帝又有何理由圈禁老八呢?

老十三胤祥遭受圈禁,第一次是一废太子期间,在理藩院有过短暂的关押,第二次则是二废太子后,长达十年的圈禁。

第一次,是因为八大山庄事件中,老十三为老四避险,和太子胤礽交往,但是这个短暂的关押对老十三影响并不大,不久康熙皇帝还对他进行了表扬,赐予贴身玉佩,放了他。

第二次,则是因为刺杀郑春华。关于郑春华的事康熙一直讳莫如深,早就知道后来的一切,老十三要是真的杀了郑春华,也许还没事儿,正是因为他没有刺杀郑春华,康熙皇帝才对他进行了圈禁。所以,所谓暗杀郑春华,只不过是康熙皇帝的一个由头,他圈禁老十三的真正目的在驾崩的当晚,对老四胤禛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就是磨炼锻造他。

前面说过,康熙皇帝对待皇子们的态度最终取决于皇子们在他心中的“画像”:老大胤褆简单粗暴,对夺嫡是赤裸裸的,必将最终失败,所以一废太子就给他永久圈禁了,也算是保护了他;皇太子胤礽不修德,卖官鬻爵,与庶母私通,不是仁君之选,所以才有两次废立,最终被废;老三胤祉工于诗书,没有皇帝的气度,故有申斥但也无妨;老四胤禛,性格虽然急躁,但是能为朝廷和皇帝分忧,刚毅耿直,是默定的储君人选;老八胤禩虽宽仁却纵容废弛,夺嫡之心昭然若揭,不是储君之选,老九老十不过老八的附庸而已;老十三是“侠王”,血气方刚,心底光明,但是缺乏磨炼,是老四的好帮手;老十四胤禵气度不凡,但却器量狭窄,难堪大任......

康熙皇帝对皇子们的“画像”决定了他对皇子们的态度,对于皇子们的处理,同样出于他内心的这种“画像”。

那么既然已经“画像”,为什么康熙对赤裸裸夺嫡的老八胤禩打而不灭,却对心底光明的老十三胤祥进行圈禁呢?简单来说,是以下原因。

康熙晚年最头痛的就是“九子夺嫡”,皇太子胤礽在的时候,尚且你争我夺,皇太子被废之后,更是呈白热化状态。皇帝有一招“帝王之术”叫制衡,明珠索额图朋党之争的时候,这种制衡表现得尤为突出,皇帝成为鹬蚌相争的受益人,自然能够更好的驾驭朝政。这种“制衡术”同样适合于九子夺嫡。

皇太子胤礽在的时候,大爷党、八爷党成为制衡太子党的立面。老大圈禁后,太子最终被废后,八爷党一党独大,康熙皇帝头更疼了,于是借助西藏叛乱,将老十四胤禵分离出来,加封大将军王,以此来制衡八爷党。因为老四胤禛的“画像”最终为储位继承人,所以当满朝的目光都聚焦到八爷党和大将军王身上的时候,老四安然无恙的被保护。

当所有人都回过味来的时候,老四胤禛已经登基了。所以,对明显“其心可诛”的老八胤禩,康熙皇帝选择打而不灭,就是树立一个“标靶”,转移夺嫡目光,来保护真正的继承人胤禛。对于老十三,圈禁既是对他的保护,也是对他的磨炼,最终目的也是为胤禛留下一个得力的帮手。

雍正王朝如果十四阿哥胤禵继承皇位?

《雍正王朝》中的十四阿哥胤禵与八爷党的其他成员之间,更多的时候,只能称得上是“表面兄弟”。

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集团,在“九子夺嫡”中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强劲。

这其中也包括了数量众多的皇子,除了八阿哥胤禩本人,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

然而,这四位皇子并不是铁板一块,尽管名义上,大家是一个集团的,但是其中的关系却是非常的微妙。

在“八爷党”进行内部讨论的时候,四位阿哥并不是每次都聚在一起的,有时会是八阿哥带着九阿哥、十阿哥一起,有时却是八阿哥与十四阿哥单独照面。

这其中有一件事情最能体现这一点,热河秋闱期间,十四阿哥胤禵秘密找到八阿哥胤禩,拿出了自己伪造的太子手谕,进而籍此调动了热河兵马,引得康熙对胤礽的巨大不满,并将其废黜。而这件事情直到十四阿哥前往西北,出现了他再次伪造信件,蒙骗鄂伦岱的时候,八阿哥胤禩才将此事告知了九阿哥和十阿哥。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四人之间的关系上非常的微妙,八阿哥胤禩居中坐镇,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连成一伙,十四阿哥胤禵自成一派。只不过相对于十四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与八阿哥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更加得到八阿哥的信任,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十四阿哥胤禵在八爷党中非常尴尬的地位。

特别是从康熙皇帝要百官举荐“大将军王”开始,八爷党内部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八阿哥胤禩说谁当上了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位人,而十四阿哥要推举八阿哥的时候,他却反说“争不过”,以至于十四阿哥情急之下要用起誓的方式表明态度。

八阿哥想要坐上皇位,在自己集团内部也遮遮掩掩,不敢明说,最后还用了招“以退为进”,反而将十四阿哥架在了火上,这样的“假仁假义”用到了自己人面前,而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其他成员一边随声附和,一边继续支持八阿哥胤禩,让十四阿哥更加反感自己如今的处境。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八爷党内部的矛盾正在逐步的加深。

一个“大将军王”,让八爷党内部彻底陷入了分裂。

“谁当上了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接班人”,这样的观点从后面的剧情来看完全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想法,然而八爷党的众位阿哥对此确是深信不疑。毕竟在皇位面前,再要好的兄弟情谊,也会排在权力与利益之后,于是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八爷党内部矛盾加深的同时,十四阿哥胤禵也有了为自己争夺皇位的想法。

实际上,这恰恰中了康熙皇帝的“诡计”,他要的就是八爷党的内部分裂与瓦解,用相互的猜忌来削弱其政治力量,显然,康熙的计划成功了。

此时,雍正推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的举动,则更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本就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有着更加亲近的血缘关系,这层关系显然是八阿哥胤禩等人没有办法比拟的,这就更加加深了八爷党其他人员对于十四阿哥的怀疑与警惕。

另一方面,是四阿哥胤禵也因为错误的估计了雍正对自己的帮助与支持,因而自认为有能力脱离八爷党,进而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中,可以说雍正的推荐给了其更多的底气,开始向八阿哥胤禩发起了挑战。

双方的矛盾在“毙鹰事件”到达了高潮。

八阿哥胤禩先是安插了鄂伦岱作为卧底,监视并且牵制十四阿哥胤禵,只不过十四阿哥故技重施,再次利用一封伪造的信件策反了鄂伦岱,并且不顾八阿哥胤禩的提醒与要求,坚决出兵取得了平叛胜利,康熙对此非常开心,十四阿哥在朝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

面对此,八阿哥胤禩等人必然是极为不悦,于是十四阿哥原本为康熙六十大寿准备的陨石贺礼,竟然被八阿哥换成了一只“死鹰”。

而就是这一只“死鹰”让十四阿哥胤禵的全盘希望彻底覆灭。

一来,十四阿哥本来是想为康熙“贺寿”,而如今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诅咒”,康熙皇帝更是不予彻查,让十四阿哥陷入到了巨大了舆论漩涡之中。

二来,此时的康熙本依旧年近古稀,身体状况已然是大不如前,而在经历了这样的刺激后,不仅是当场晕倒,之后其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就连康熙都已经自知命不久矣,开始临终前的最后布置。换句话说,即便是康熙真的想要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禵,想要将十四阿哥召回北京,完成皇位的交接,这个时间对于康熙来说已经是不够了。

与此同时,相伴而来的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对于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极度怨恨,八阿哥胤禩一边在自己组织力量争夺皇位,另一边则是不遗余力的打击十四阿哥。也正是因为八爷党的“内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雍正,也帮助了康熙,最终雍正顺利登上了皇位。

在此之后,十四阿哥胤禵与雍正的关系非常不好,而他同八阿哥胤禩,关系也变得冷淡的许多,即便是八阿哥想要拉胤禵一同参与逼宫,可是他最终还是拒绝了八阿哥,毕竟此时的他对于八阿哥等人,心中依然充满的了怨恨。

如果真的是十四阿哥胤禵登上了皇位,那么八阿哥等人的结局,只会更加的悲惨。

如果真的如同“野史”中,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中杜撰的那样,康熙希望的是十四阿哥胤禵能够登上皇位,并且康熙真的能够完成皇位的交接,对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来说,清算的日子只会更早的到来。

首先,八阿哥等人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上皇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处理曾经秘密为自己办事的人,甚至连邬思道他都动了“杀心”,原因就是这些人知道的太多了,随时有可能将自己陷入到不利的境地,于是为了自己的威名,只能将其除掉。

同样的道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曾经同十四阿哥公共参与了众多事件,对于十四阿哥的底细是非常的清楚,特别是掌握着十四阿哥当年伪造太子手谕、暗中牵制掣肘传尔丹等这样非常致命的把柄。而为了自己皇位的稳固,避免自己受制于人,十四阿哥也必然会先下手为强,快速甚至是残忍的将其除掉。

其次,十四阿哥对于“毙鹰事件”以及一系列事情的发生是非常的愤恨。

派人监视十四阿哥,利用十四阿哥为筹码控制西北战局进而掌控朝局,暗中调换十四阿哥给康熙的“寿礼”,这些桩桩件件的事情,无一不是八阿哥胤禩等人与十四阿哥胤禵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这也说明了此时双方的关系已经恶化。

于是,对于对自己有着如此行径的八阿哥等人,以十四阿哥的性格,也必然容不下他们几个人的存在。

再次,以十四阿哥对于八阿哥等人的了解,知道他们必然不会就此罢休。

“毙鹰事件”不是偶然,而是八阿哥等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处事态度下的必然,从《雍正王朝》后续剧情的发展来看,没有登上皇位的八阿哥等人,依然没有对皇位的渴望,即便是不是争夺皇位,也要争夺绝对的控制权力,这便是八阿哥的态度。

所以,即便是十四阿哥登上了皇位,八阿哥等人依然会不断的捣乱和干扰,伺机夺取权力,让十四阿哥不得安宁,况且此时的他们依然是政敌版的存在,所以军旅出身的十四阿哥对于这些人,必然不会手软。

事实上,不仅仅是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会受到十四阿哥的制裁,就连被圈禁的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以及十三阿哥胤祥也是难以逃脱惩治。

而雍正作为十四阿哥胤禵的亲哥哥,如果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其撑腰说话,处于孝心的考虑,胤禵也会让雍正以善终收场。

步步惊心九子夺嫡最后结局?

一直被幽禁的九阿哥被赐毒酒,在一个阴暗的小房间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十阿哥虽终身不得志,但他与明玉情感深厚,在宫外得到了难得的平静生活。

十四阿哥被圈禁在德妃之前的宫殿,过着富贵闲人的日子;八阿哥同样也被赐予毒酒,淡然自尽身亡,临终前,请求与明慧合葬;十三阿哥因长年积劳成疾,也早早离开了人世。

唯一剩下的,是她最为牵挂的四阿哥,在所有人都离开之后,就只剩下他,苦守着一个皇位,所有的爱恨,都随着若曦的离开而消失了。

回到现代的若曦又变回了张晓,一次,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清代文物展览,在馆中,她发现了一副画,画中,她正穿着宫女服为众位阿哥和皇上奉茶。

此刻有一位酷似四阿哥的现代男子经过,若曦见他后流泪不语,这位男子问:我们认识吗?之后转身离开。只留张晓一人

康熙九皇子发明一种特殊的通信密码是什么?

九阿哥胤禟将满文原有12字头基础上,造出19字头,仿照俄文添改拉丁文字母,用以拼写满语,以此创造了一种新字体,可谓是大清朝的“摩斯密码”。现如今,国际通用的学习满文的方法就是使用拉丁文字母来进行翻译转述,可见那个时代的胤禟是多么聪明。那胤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四年正月,九门捕役得毛太、佟保等寄允禟私书,以闻,上见书迹类西洋字,遣持问允禟子弘旸,弘旸言允禟所造字也。雍正继位后,对参与夺嫡的兄弟进行清算,监视、监控胤禟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自己的政权稳固以后,开始大肆清算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九阿哥胤禟作为八爷党的中坚力量,自然也就在雍正的打压之列。

雍正继位不久,就以遵循大清旧制,派遣王公往赴军前为由,经总理事务王大臣商议讨论后,将胤禟“发配”到了西宁。胤禟当然不愿意去,他十分清楚这哪是军中效力,分明是流放,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借口拖延时间,在雍正的再三催促下,他才悻悻地去了西宁,同时雍正严令陕甘总督年羹尧对其实施监控,而年羹尧念及当年两个人的恩情,对九阿哥胤禟多有放纵,还允许他在西宁当地做生意,颇具生意头脑的胤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雍正听闻之后,在严斥年羹尧监督不力,但年羹尧却没当回事,继续任由胤禟自由活动,不久胤禟的属下惹了官司,这又成了雍正进一步制裁他的理由,同时在查抄十阿哥胤䄉府上时,搜到了一封两人之间的来往书信“机会已失,追悔无及”,这让雍正大为恼火,认为八爷党贼心不死,大有谋逆之举,所以加强了对胤禟的书信来往监控。

由于胤禟纵容下属骚扰百姓,年羹尧由对其放任不管,所以雍正就派命都统楚宗为钦差大臣前往西宁对胤禟进一步加以约束。而胤禟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对追随自己的传教士穆景远抱怨雍正:“与其这样揉搓我,比拿刀子杀了我还利(厉)害。”正是因为这句话,数月后胤禟被革去贝子爵位。

第二年,雍正将不思悔改的胤禟从西宁押赴保定,交由直隶总督李绂看押,并严厉不许任何人探视,同时将胤禟逐除宗籍,改名“赛斯黑”。三个月后,胤禟不堪折磨,死于狱中。

胤禟自幼聪明好学,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善于发明创造

九阿哥胤禟,自幼就比较好学,并非像一些电视剧里刻画的那样低能。实际上,康熙对其也是疼爱有加,亲自为其请了当时江南比较有名的文学大师秦道然为老师,教授他汉学文化,在审讯秦道然时,他交代,胤禟在读书写字上非常下工夫,不仅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还学习过俄文。这就为他在通信受到监视时,创造新字体提供了必要条件。

由于胤禟小时曾患耳病,被当时的御医意大利传教士卢依道快速医治好,胤禟成年后就非常喜欢西方文化,所以对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颇为器重,在发配西宁的时候穆景远也一直追随其左右,受穆景远西方文化的影响,胤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是不是搞个小发明。

据说,当年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西征时,胤禟为了表示支持,特地发明了一种战车,并将图纸火速送到胤禵大营之中。

不光如此,在雍正对胤禟和京城的来往书信进行严格监控后,他了逃避监视,就采用俄文中使用拉丁文字母的方法,将自己的母语满文也做了类似修改,由12字头改成了19字头,从此就发明了一种“天书”,并且让亲信佟保回京教授儿子弘旸如何辨读,然后再由弘旸教给其他人。

时运不济,胤禟的这种做法还是九门捕快给发现了,信件马上交到了雍正手里,雍正龙颜大怒:“从来造作隐语,防人察觉,惟敌国为然。允禟在西宁,未尝禁其书札往来,何至别造字体,暗藏密递,不可令人以共见耶?”

可惜啊,聪明一世的九阿哥胤禟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感叹“无情最是帝王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