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日本人喜欢喝什么茶

2023-09-08 118阅读 0评论

日本茶道,日本人喜欢喝什么茶?

欢迎关注【懂茶帝】

日本人最常喝的是什么茶呢?如果你回答抹茶的话,那么恭喜你,答错了。日本人最常饮用的茶其实是煎茶,它和抹茶一样也是属于蒸青绿茶。

日本茶道,日本人喜欢喝什么茶

在东亚地区,各国以清饮为主,这比较符合东亚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中国茶和茶文化自唐朝传入日本,随后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其以方式严谨、内涵丰富而著称。

▲日本人喝茶

一般来说,日本文化的茶道,是指“抹茶道”而言的。中中国唐朝饼茶煮饮法的传入,到日本茶禅结合,日本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初创期。后经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时期发展,日本茶道逐渐成熟。从各个方面看,日本茶道所形成的“四规”(即“和、敬、清、寂”)以及“七则”(即点茶有浓淡之分;茶水温度要按季节的不同而改变;煮茶的火候要适度;使用的茶具要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备好一尺四寸见方的炉子;冬天炉子的位置要摆得适当并使之固定;茶室要清洁并插花,花的品种要与环境相匹配,以显出新颖、清雅的风格)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道德精神,也代表了日本文化的特点。

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遗忘传统文化的例子?

1、香文化

说起香道,估计十有八九不知其然,或者联想到上香拜佛。

其实,香道是古代中国的标签,正如茶道,但也快被日本注册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了

古代我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但如今茶道与插花,已成为隔邻日本的国粹,而香道这门极纯粹、极高雅的中国艺术也快被日本注册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了,而彻底烟消云散了。

古人所言,“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讲的正是,居于斗室之间,燃起一壶名香,再挂上一副山水佳画,便有一日神游天下山水,而无脚足之劳的悠然之意。

中国人用香大约起源于秦汉,那时以汤沐香,净身与净手在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很普遍的事。到了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更是熏香文化大行其道,更繁衍出覆手香囊之类的物品。

接着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此时方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而今天,国人说到熏香第一想到的却是佛寺禅院里已经变的有些畸形的装神弄鬼的上香了,作为外来宗教,佛门无疑自汉魏两晋以其需要变相继承的熏香,然而究其实质早已没有了那种文化沉淀与精髓。

相比较与隔海的东瀛,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组成了汉民族世俗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而传入东瀛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不仅仪式感大大增强,而且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等一些较为纯粹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从中看到一些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神圣而庄严的东西

日本申请将茶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不会影响中国茶道申遗?

日本茶道≠茶文化

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都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茶道于外行只是约束人的规矩,其要义在于内心平静,感情明彻,举止安详,这些无疑是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情感的首要条件。

中日茶文化对比

中国的茶艺与茶道是不同的,所谓茶道,是一种修炼精神,调整身心的仪式,其精义包含在“敬、清、和、寂”四个字中。

敬,是尊敬长者、敬爱朋友;清,是洁净、清幽;和,是和睦、和平;寂,是悠闲入定。

简而言之,就是在与喧嚣的尘世短暂的脱离中,通过一系列饮茶的仪式,使人的精神恢复平静和清明,可见茶道与日常生活中的品茗已经没有多少关系。

而品茗才是初心不是吗?在对苦涩的茶味的品尝中平心静气、精神养性、参禅悟道。

当茶道成了约束人的规矩,不否认能将人际交往中的粗粝部分变得有些许润滑,但若成了负担,也有违初心。

所以对于中国茶道“泡茶泡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于是在中国茶文化中,国人在做减法,遗憾的是有些人把“品茗”简单成了解渴罢了。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茶道通常被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高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

日本人来中国必买的十大中国物品?

对于日本人来中国旅游或者购物时,以下是一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十大中国物品:

1. 中国茶叶: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茶叶种类繁多,如龙井、普洱等,品质优良,是日本人喜爱的茶叶之一。

2. 中国字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字画可以成为独特的装饰品。

3. 中国丝绸:中国丝绸历史悠久,具有高质量和精美的工艺,丝绸制品如围巾、披肩等非常受欢迎。

4. 中国瓷器:中国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陶瓷制品如碗、盘子、花瓶等是很受欢迎的纪念品。

5. 中国工艺品:中国以其悠久的手工艺术而闻名,如剪纸、雕刻、景泰蓝等工艺品都是独特而美丽的选择。

6. 中国民俗文化产品: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中国结、传统服饰、面具等都是独特的纪念品。

7. 中草药和保健品:中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有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保健品,如人参、枸杞等,对于日本人来说可能具有吸引力。

8. 中国特色美食: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例如月饼、糕点、干果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伴手礼。

9. 中国传统乐器: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等,可以作为音乐爱好者的收藏或演奏的乐器。

10. 中国红木家具:中国红木家具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纹理受到世界的赞赏,可能成为购物的热门选择之一。

当然,这只是给出的一些常见的选择,具体的购买需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而定。在购买之前,建议日本游客了解相关的海关规定和出境政策,确保合法合规。

日本人祖先和中国古人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们回顾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一起来看看日本国与我们中国的关系,一定会让你有所了解和认知。

早关于日本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时候的日本没有文字,也没有耕种技术,还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可以说就是野人,茹毛饮血。而当时的中国早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经济文化早就已经领先了他们太多太多。

这群没有文化,没有文字的“野人”倭人就是日本人的祖先。直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倭人还在原地踏步。这时候妄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派遣了一个方士徐福,带领庞大的队伍东渡蓬莱,寻找仙丹灵药,这个时候,日本才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绝大多数史学家(包括日本史学界)认定,徐福东渡到了日本,带来了耕种,养殖,医术,文化等等。这时候处于野蛮时期的日本,才开始有了文明。中日历史中,中国“爸爸”的定义在这个时候就已定定下。更有甚者认为,现在的日本人就是徐福和他带领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

考证,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有关的墓寺碑宫庙神社等遗址遗迹有50余处,传说徐福登陆地有20余处,传说故事有30余种。最为知名的就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这位首相就坚信徐福的传说,还曾到徐福村揭“中日友好始祖徐福碑”。羽田孜曾说,我的祖先就是跟随徐福一起来到日本的秦人!

时至汉朝,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称霸亚洲大陆的世界第一强国,经济文化军事无疑不是世界最强。而此时的日本,终于进入弥生时代。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

到了弥生时代的中期,这时候的日本,开始派遣使臣来到汉朝朝贡。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据说当时因为汉朝打下朝鲜建立政府,摸索出了通往日本的航线,日本人才从这条航线进入中国。当时的日本使臣不懂朝贡礼节,带来的贡品也非常寒酸,是一些鱼干海货之类,当时的皇帝光武帝还是赐给了日本国名和一枚倭奴国印。正是这枚倭奴国印,实锤了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宗国和附属国的关系,换言之,就是爸爸和儿子了。现在这枚倭奴印已经成为了日本的镇国之宝。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后来的日本人来朝贡,也懂得了一定的礼节,带来了一些美女之类的来朝贡。直至三国时代,日本的女皇卑弥呼派遣使臣入魏国,这次带来了几名男人和女人作为贡品。贡品虽然依旧寒酸,魏国统治者还是念在他们文化低下,经济落后,又远道而来,赏赐了金印,铜镜,珠宝,粮食和黄金等等。这让日本人非常高兴,从此定下了定期向中国朝贡的习惯,三国时期次数频繁,进贡了许多日本美女。(有学者认为中国赏赐的铜镜,是日本三大神器之一八咫镜的来源)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

《报倭女王诏》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

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十张、茜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时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最强之国,海纳百川,盛世无双。这时候的日本圣德太子仿照中原制度在国内进行改革,日本终于走出了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刚进入封建社会,日本急需大量的知识文化,所以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派遣使臣,留学生。这时候的日本,已经完完全全将中国奉为天朝上国,吃穿住行,文化经济无一不学习中国。

如果没有这些留学生,遣唐使,日本不可能有着今天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元645年,大臣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推翻当权的豪族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自次年起,颁发一系列改革诏令。这次历史上的“大化革新”,就是在大陆文化的影响下实现的。中央设立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三级政权;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此后又制定法律,立卫府与军团以及防人制度。这些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及律令制度,都是参照了唐朝的;主持改革的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都是曾入唐留学的南渊请安的学生。由于这次革新,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全面变革,迅速形成为封建国家。

很多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为日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吉备真备。吉备真备22岁时随第8次遣唐使入唐,在唐凡17年。他学习内容非常广博,三史、五经、名刑、算术、历道、天文、汉音、书法、音乐、秘术、杂占等皆有涉猎。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与空海和尚根据汉字草书偏旁创造的“平假名”一同构成日文的字母。

这时期日本大量的遣唐使,僧官等等,为日本做出了凸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文化方面(文字,习俗,诗歌,服饰,茶道等),艺术方面(乐器,建筑等),知识方面(兵法,医术等)。日本也至此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宋朝时候,中国GDP早早的就占到了世界第一,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日本根据多年学习中国的经济文化,进入了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绚烂的时代,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的时代。

但是平安时代的日本也是军阀割据,官方向中国的朝贡次数减少,民间的却量猛增,更有甚者日本人将大量的女儿送到中国和中国的男子结合,好生下优良的人种,称为“渡种”

《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同时,中国强大的文化也让日本更加沉迷,例如日僧明庵荣西来中国学习禅法,领得法衣、祖印等归国,将当时中国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荣西不仅是日本禅门之始祖,还将中国的茶文化引进日本,成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开端。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禅茶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直至明朝,日本学习中国,甘当“儿子”的习惯依旧没减少。到了清朝这种观念才开始转变。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日本各个阶层却在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至此,日本终于摆脱了“儿子”的身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