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悲剧啊,为什么说刘备是三国最厉害的创业者
易中天 悲剧啊,为什么说刘备是三国最厉害的创业者?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楼桑村人。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中山靖王就有一百二十个儿子,到了东汉末年,刘备的皇室血脉,已非常疏远了。刘备家道中落,被迫以织席贩履为业。
家境贫寒却也阻碍不了刘备的上进之路,少年时刘备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战后地盘分配问题成了关键,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了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曹操虽败,仍然占有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而孙权则拿下南郡。虽然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中出力较大的是孙权,但获利最多的却是刘备。之前穷途末路东奔西走的刘备从这场胜利中彻底翻过身来,本就拥有江夏郡的刘备趁乱连下江南四郡,占据大半个荆州,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大有崛起之势。
但刘备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偏偏最需要的却是孙权手中的南郡。有一句歇后语叫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实际上刘备向孙权借的不是整个荆州,而是南郡。
我们再聊聊东吴这边,南郡是荆州最关键的战略要地,孙权方面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借出南郡给刘备呢?是顺水人情,还是战略考虑下的必然选择。答案是必然的。首先便是来自曹操方面强大的压力,南郡往北直面曹军的锋芒,往南则被刘备的势力死死包围,孤军深入,进退两难。再者原本负责镇守南郡的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一时间群龙无首,没有人有足够的魄力担当接此重任。最后周瑜的继承者鲁肃,是坚定的联刘抗曹派,也希望刘备能站稳脚跟,共同抗曹,便极力促成借荆州一事。
孙权的本意是把刘备当枪使,让刘备与曹操正面火拼,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就行了。结果另孙权万万没想到的是,曹操突然对荆州没了兴趣,调转枪口往西边打马超去了。
刘备顿时压力大减,发展势力,开始着眼于进取益州地区。孙权不想一无所获,也想要分一杯羹,提出和刘备联兵西进,刘备却大打太极拳,避实就虚的敷衍孙权,说自己对益州没什么兴趣。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中谱写的帝业蓝图,益州是重中之重,刘备怎会让孙权插一手。曾经铁打孙刘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刘备一直对益州虎视眈眈,苦于没有机会,但天赐良机,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要征讨汉中的张鲁,下一个目标十有八九就是自己了。刘璋懦弱无主见,惶惶不可终日。而刘璋手下张松法正等人身藏二心,他们在刘璋手下看不到明天,反而早就对在乱世中摸爬滚打的枭雄刘备心有所属,极力劝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相助。刘璋手下倒也有几个明白人,比如黄权就明确表示一山不容二虎,邀请刘备无异于引狼入室,还有个王累干脆把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门上,以死劝谏。可刘璋早已对刘备这个名动天下的风云人物心神向往,蒙蔽了双眼,对一切反对意见视而不见。
法正作为刘璋的使者与刘备联络,结果一见面就倒戈,向刘备讲述了夺取益州的计划。刘备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立马调兵遣将,将荆州交给了诸葛亮和关羽,自己则亲自率万余步兵入川。
刘璋以为刘备以仁义著称于天下,断然不会对自己出手。但他没有想过刘备经历之前所有的曲折困难后,那一颗想要赢得一切的心有多么强烈,他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刘备。
刘备入川,刘璋亲自来迎,当时法正庞统就劝刘备在席间击杀刘璋,一劳永逸。不过刘备到底没做这么绝,这种下三滥手段刘备还是干不出的,他深思熟虑,步步为营,得天下,最重要的是民心,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蚕食益州。刘璋给刘备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希望他能北征张鲁,抵御曹操。刘备装模作样地北上屯兵于葭萌,却始终按兵不动,反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等待一个倒戈一击的机会。
曹操进攻孙权,刘备有心思回援,而在刘璋身边的张松却坐不住了,写信给刘备希望他早日攻取益州,如此操之过急,反而暴露了身份。刘璋处死张松,和刘备决裂。眼见情况危机,刘备将计就计,正式向刘璋发起了进攻。
刘备历经两年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诸葛亮张飞等人逆流而上前来支援,还承受了损失凤雏庞统的惨痛代价,终于拿下了益州,踏出了称帝之路上最坚实的一步。孙权对于刘备一步步做大做强惶恐不安,立马向刘备讨要当初借出的南郡,这时的刘备又怎肯让步,不肯归还南郡,孙权大军压境,刘备立马率军回援,曾经的最坚固的孙刘联盟土崩瓦解,双方人马剑拔弩张,多次谈判未果。
而另一边,张鲁已经被曹操打败,曹军虎踞汉中,兵锋直指刘备刚刚拿下的益州。曹操、刘备、孙权,三国乱世的命运,再一次将三人牢牢系在了一起。
后关羽被杀、曹丕称帝,刘备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延续大汉正统。刘备为关羽报仇,兵发东吴,被陆逊所败,一代枭雄刘玄德病逝于白帝城!
为什么范增斗不过张良?
张良与范增主要是跟错了人,二人的智谋是不差上下的!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早年间默默无闻。韩国灭亡后,张良的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所以他最开始选择了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他遇到了一位神秘老者,后世称为黄石公,传给他了一部《太公兵法》。从此之后,张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揭竿而起,想要推翻暴秦。张良这时候也选择了辅佐韩王成,希望能够恢复韩国。不过可惜的是,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张良与刘邦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他自己虽然精通兵法,但精通的是理论,对于实际操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就将他所学的《太公兵法》教给了刘邦。刘邦的领悟能力也很强,很快就能得到其中的精髓。所以,张良其实也算是刘邦的老师了。
即便张良教了刘邦很多,也为刘邦贡献了许多计谋,但在他的心中,刘邦是君,他是臣,对于这层关系,张良从来不敢逾越。例如汉军刚进咸阳的时候,刘邦沉迷于咸阳的富贵。张良知道这样不对,但他并没有直接去劝阻。直到樊哙等人去劝说之后,张良才说话,请求刘邦听从樊哙等人的谏言。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他的身份与樊哙等人不同,樊哙等人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而他是后来加入的,君臣关系从来不会去逾越。
再说范增。范增原本是投靠项梁的,项梁很是看重他的才能。项梁战死前,还让项羽拜范增为亚父。
项梁战死后,范增就一直以亚父的身份为项羽出谋划策。可是,他们的这层关系实际上让项羽非常不爽。举个例子,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这时候就耍起了脾气,说了句“竖子不足以谋!”
竖子在古代那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话,就是现在说的臭小子,范增俨然是以项羽的长辈自居的。这就出问题了,项羽是君,被当众骂竖子,其心中滋味可想而知,更何况项羽还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
历史上被称为类似亚父的也不少,比如管仲,被齐桓公称为仲父,诸葛亮被称为相父。但无论是管仲还是诸葛亮,从来都没有忘记他们与君王之间还有一层君臣关系。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有点像周瑜与孙权。都是与上一位君主关系很好,他们死了之后,有辅佐下一位君主。可周瑜却懂得及时向孙权称臣。可惜范增不懂。
陈平离间范增与项羽的关系这条计谋其实并不高明,可偏偏两人就中计了,这说明两人之间早就产生了裂痕,而项羽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范增之所以悲剧收场,有项羽的原因,同时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所以易中天说范增是智商很高,但情商和逆商都很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为什么古代的农民起义几乎没有胜利的?
这个提问最成功的地方是用了“几乎”两个字。
至于农民起义为什么不成功?我们就要弄明白为什么他们要造反?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天灾是导火索。这个在史书中描述的很清楚。俺就不一一列举。找吃的,活下去,是所有佃户揭竿而起的唯一希望。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天灾导致地荒减产,无人有粮交租,加上地主扒皮,活不下去的人老王找李四,“熊弟,在饿死前,干票大的吧,砸了周扒皮的粮仓”。老李看着饿眼迷离的一家人,有些犹豫。老王继续扇风点火,“难道你想让你爹娘做饿死鬼?”
诛心的一句话点燃了老李的怒火,他大吼一声,“爹娘,原谅孩儿不孝,抢了周扒皮,俺们有饭吃,不抢只得饿死。”而历史也早就证明,任何一场农民起义都是从一个小事件的星星之火燃起来的。面对一大批人的生死,老李头和老王头做了串联者,自然有人做响应。当然,仅仅是怕做饿死鬼就去造反,还不够有吸引力,他们总会制造些天降启示的神秘话题,来诱导大家一起玩。于是就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迎闯王,不纳粮”,“替天行道”等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一呼应,应者如潮。今夜旌旗猎猎,杀气卷云天,地主周扒皮要遭殃。
二、人祸是猛火油。史书告诉我们,每个朝代到了后期,总会伴生官员腐败,鱼肉百姓,豪取掠夺的拉仇恨因素。当天灾降临,官员违纪収刮民脂民膏时,就会点燃老百姓压抑已久的怒火。人多力量大,打架不害怕,就怕书生意气来劝架。所以,衣食条件稍好的读书人是最反对白衣布丁造反的。这些一心追求功名捞好处的人,骂的最凶,鬼点子也不少,处处以皇权卫士自封,笔诛口伐,把很多农民起义说成是倒行逆施,祸国殃民的流寇、悍匪,要诛九族。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多少农民起义就葬送在这些仁义君子之手。
而很多被携裹进起义队伍的老百姓,其实目的很单纯,吃口饱饭!为了一口吃的,抢地主大户,是生存之本。在生死面前,谁管得了仁义道德?
大多数农民起义之所以不成功,根源也简单。
一、一些人会以为,古时的农民起义,大多是无组织,无纪律,无长远规划的“三无团队”,是没主见,没想法,没思想的“三没份子”,这种人一般都是情绪极度不稳定的一群人,给个馍就敢造反,做事一根筋,打仗一阵风,且安于阶段性取得的胜利成果,伟大的事业还没实现,就要因分赃不均,内讧开花,曾经的好兄弟,瞬间就成生死敌,喊打喊杀,自我削弱实力。
二、常规认知里,农民起义军大多信奉山头主义。大家初衷是本着合作共赢打天下,事情一旦发展到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就免不了有人动小心思,“那啥,老王,你原来借我的兵马钱粮该还了吧。”
老王把嘴一列,“等打完仗,再说”。拥兵自重的老王此时春风得意,好处捞不少,哪想过还啊。本想糊弄一下过去,谁知老李较真。拔刀威胁“不还,就别走了。”
得,都是提着脑袋闹的,谁怕谁啊。老王和老李从此心生芥蒂,各立山头,占山为王,彼此不服,呈一盘散沙。曾经的歃血为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利益、地盘面前,分崩离析。
可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发生,但更多的则是,朝廷善于从起义队伍里安插内线,找一个看起来在起义队伍里混的四面八方的人,在不同派系中挑拨离间,制造队伍间的矛盾,引发内讧,自相残杀,削弱实力,朝廷再各个击破,最终笑到最后。
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
首先我们来纠正一下题目中的两个错误。其一,五阿哥胤祺虽然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与器重,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康熙中意的继位人选之一,而是基本处在一个被“忽略”的状态,纵观康熙的一生,他最中意的接班人有且只有过一个,那就是太子胤礽;其二,胤祺并不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长大,他是被康熙的嫡母,也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抚养和照顾的,这一点也是被不少的文章和资料所错误描述。
其实,历史上的五阿哥胤祺,作为参与了“九子夺嫡”的九阿哥胤禟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无论是出身、爵位、能力,还是其所积攒的成绩与功勋,与其他康熙皇子相比,都是丝毫不落下风的。但是胤祺却是主动放弃了皇位的争夺,就此选择明哲保身,只专注于安心办差做事,再无其他所求。
而他的这种“高风亮节”,不仅让康熙倍感欣慰,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都对他赞誉有加,这也使得胤祺能够寿终正寝,得以善终。
五阿哥胤祺,其实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康熙皇子。一直以来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因为五阿哥胤祺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便习惯性的将其“忽视”,使得其并不能为人所熟知,以至于不少人当看到“胤祺”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将乾隆皇帝的五阿哥永琪的名字给写错了。
可历史上的胤祺,绝不是一个在当时可有可无的人物,他本身的能力、实力以及身份地位,都还是非常出众的,并且较之其他康熙皇子,完全不处于下风。
首先,胤祺的出身并不卑贱。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这是康熙皇帝非常宠爱,并且是“眷顾最深”的后妃。
当初郭络罗氏刚入宫后没有多久,就非常罕见的在没有诞育皇子的情况下被册封为嫔,并且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四妃”的时候,便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地位仅次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排在第二位,而这是要高于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祺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以及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的。
所以按照“子以母贵”的传统,胤祺在所有康熙皇子中,地位只比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太子胤礽,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大阿哥胤褆要低,其他皇子皆是不如。
其次,胤祺是仅有的三位在康熙朝时期便获封亲王爵位的康熙皇子之一。
这三位获封亲王爵位的康熙皇子分别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以及五阿哥胤祺。但不得不说,三人中只有胤祺的获封亲王爵位是最为“名正言顺”的。
胤祉能够获封成为亲王,是因为其在“一废皇太子”之后,主动帮助和支持太子胤礽,并且找到了大阿哥胤褆“魇镇”胤礽的证据,进而成为了康熙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能够复立胤礽皇太子之位的“首功之臣”。再加上在此之前,胤祉在署理政务等方面表现突出,因而被康熙晋封为了“和硕诚亲王”。
至于雍正,靠的则是他在“一废皇太子”前后那些极为耐人寻味的表现。他虽然暗地里支持扳倒太子胤礽,但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可就在察觉到康熙有想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意向后,他又主动向康熙表示了坚决的拥护和支持,而当康熙要将反对胤礽的胤禩等人进行惩治的时候,他则是进行了劝阻,并积极为胤禩等人辩解。这样一来,康熙对雍正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就此将其晋封为“和硕雍亲王”。
反观五阿哥胤祺,在这一阶段,他没有任何的举动,完全将自己置身其外,这也赢得了康熙的欣赏与赞誉,但他能够晋封为亲王爵位,靠的还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战功。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连续三次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而在这三次征战中五阿哥胤祺均参与其中量。特别是在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期间,胤祺受命亲领正黄旗大营参与了正面战斗,几乎打得噶尔丹全军覆没,使之仅率数十人仓皇逃离。胤祺勇武的胆识气魄与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也在此期间得以充分展现,令康熙皇帝对其是刮目相看。
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这次加封中,胤祺被康熙晋封为“和硕恒亲王”,这是对他此前战功的充分肯定与褒奖。
再次,就是胤祺是被康熙皇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
其实在康熙的众位皇子中,有过“寄养”经历的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都是出于无奈的“被动寄养”。比如,太子胤礽被交给荣妃马佳氏抚养,十三阿哥胤祥安排给德妃乌雅氏抚养,是因为他们两人的生母早逝,所以才会被“寄养”给康熙的其他后妃;至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雍正,以及惠妃那拉氏抚养八阿哥胤禩,则是因为这两位康熙皇子出生时生母的地位太低,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进而才会被交由其他地位较高的后妃抚养。
但是,五阿哥胤祺的情况则是完全不同,他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当时是有资格亲自抚养孩子的,而康熙之所以要将胤祺安排给自己的嫡母孝惠章皇后抚养,不仅是因为康熙本人非常喜欢胤祺,更是在于孝惠章皇后也对胤祺是极度的喜爱。
毫无疑问,能够被康熙的嫡母,也就是自己的嫡祖母抚养,这对于胤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也使得其在所有康熙皇子中无疑是非常的“与众不同”。
三个无法避免的“硬伤”,让胤祺无缘皇位。尽管胤祺有着爵位,有着功勋,还有着地位与殊荣,但是他并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而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胤祺有着三个致命“硬伤”。
其一,便是胤祺的性格太过于仁厚和善。
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老好人”,这一点从他死后的谥号“温”上就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性格极尽温顺、平和之人。康熙皇帝就曾评价他是:
“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而胤祺的性格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抚养他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影响。
孝惠章皇后自幼就嫁给顺治皇帝后,但她并不受顺治皇帝的待见,甚至还险些遭到了废黜,于是他便就此成为了一个为人随和、处事低调的人,而这也极大的影响了胤祺的性格成长。与此同时,在胤祺的成长过程中,孝惠章皇后也不断的劝谏胤祺要远离朝堂的纷争,学会明哲保身。当然胤祺也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认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成为一代帝王的能力与心计,于是对于“九子夺嫡”,他选择了敬而远之。
其二,就是胤祺那极为拙劣的汉族文化水平,使其完全不具备统御朝堂的能力。
而实际上,这也与孝惠章皇后的抚养和教育密切相关。要知道孝惠章皇后从小生活在蒙古草原,嫁给顺治后也是久居深宫之中,所以她只懂得满文和蒙文,并不懂得汉文,更不懂汉族传统经典的文化。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蒙古贵族,对于汉族传统文化普遍是非常的排斥,不仅仅是孝惠章皇后,包括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也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的抵制汉族传统文化。
所以,直至胤祺九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正式接触学习汉语、汉字以及汉族文化,相较于从四五岁开始就被安排学习汉族传统文化的其他康熙皇子,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而这也使得康熙在每次考核皇子们的功课的时候,都是让胤祺读写满文文章,以缓解场面上的“尴尬”。直到胤祺获封亲王爵位,他依然是无法看懂汉文奏折,更加不懂治国之道。如此文化上的劣势自然也就决定了他与皇位彻底无缘了。
其三,胤祺在此前的征战中面部受伤“破相”,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其此前随同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之中,他率部与敌军缠斗,虽然其领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在其面部留下了一道非常明显的伤疤,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胤祺的外貌形象,成为了胤祺重要的“减分项”。
当然,这些缺陷和不足,胤祺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于是他主动选择退出皇位竞争,安心与当差办事,而康熙也非常清楚自己这个儿子的情况与条件,也从来没有将其认定为是自己的接班人,这便使得胤祺与康熙以及其他康熙皇子之间,均保持了非常和谐的关系。
所谓“好人有好报”,胤祺最终以善终收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
在雍正登基后,在康熙灵柩尚未下葬的时候,就开始向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发难,对其进行了百般的训斥和羞辱后,直至将其赶出宫去。而终雍正一朝,宜妃郭络罗氏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封号,就连其死后,雍正还不许其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后,她才得以被安葬。至于胤祺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更是遭到了雍正极为残酷的打击和报复。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名字也被改为了“塞思黑”,下场非常凄惨。
反观五阿哥胤祺,不仅没有因为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而受到任何的牵连,相反,他继续保留了亲王的爵位以及待遇,甚至还得到了雍正的极高的评价和赞誉:
“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雍正以极高的规格将其安葬,并且赠谥号为“温”。两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又为其立碑刻铭,以示祭奠。
就这样,胤祺最终得以善终结局收场。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死了多少人,是否被夸大?”,我们只能根据现存不多的史料来判断,由于清朝时期的毁灭史料和正史的刻意回避清初的屠城问题。所以现存的史料都来自个人的一些笔记、记录。至于其真实性,也不好做甄别。下面我就讲一下江南抗清的三场代表:“扬州十日”、“江阴屠城”、“嘉定三屠”,选取史料还原屠城真实性,至于真实与否,各位朋友可以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一、扬州十日
当清军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后,把把主要精力放在收取江南上。清军三路齐头并进,其中多铎率领的一支清军负责攻打扬州。
当清军初抵城下时,总兵刘肇基建议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史可法却说:“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在城守方面,“旧城西门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且为兴化李宦祖塋,树木阴翳,由外达内,绝无阻隔,枝干回互,势少得出。诸将屡以为言。公以李氏荫木,不忍伐也。且言,诸将以此地为险,吾自守之”。
二十四日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城上鼎沸,势遂不支”。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被俘后遇难。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他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令旨中说:“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城中积尸如乱麻”。
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清军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扬州的暴行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二十七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二、江阴屠城
在弘光政权迅速瓦解的大变动中,江阴县的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政府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廷法令张贴布告叫百姓剃发。闰六月初一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正在这时, 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 “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 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把方亨等 逮捕,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陈明遇虽然胸怀忠肝义胆,却感到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在他推荐下江阴士民把乡居的原任典史(弘光时调升广东英德县主簿,未赴任)阎应元迎接入城担负守城重任。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
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清军统帅多铎见江阴蕞尔小域竟敢于抗命,派降将刘良佐领兵来攻。刘良佐部兵数万自闺六月下旬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书信入城招降,甚至亲自来到城下现身说法,要阎应元投降。
应元在城头痛斥良佐的背叛明朝,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无言可对。多铎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博洛来到江阴城下,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打了他一顿板子。
刘良佐惭恨不已,督促部下拼命攻城。阎应元、陈明遇鼓励城乡义勇扼守危城,多次派徽商程璧等人出城联络各地义师来援,却始终没有得到江浙救兵。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城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上,江阴失守。
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负伤后投湖,被清军从水中拖出,不屈遇害。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当时人士写了一副对联赞扬江阴百姓的英勇牺牲精神:“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阴士民的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攻;城破以后,还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江阴城守后纪》的作者总结道:“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在福州继统的隆武皇帝听说泾县和江阴百姓的坚贞不屈,深为感动,说:“吾家子孙即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
江阴战役虽然不像一些野史所记清朝“七王”、“翼王”、“十王”都阵亡于城下,但参加攻城的确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端重亲王)和尼堪(敬谨亲王)、恭顺王孔有德。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三、嘉定三屠
和江阴百姓抗清同时,嘉定县民也因清政府强迫剃发起兵。弘光朝廷覆亡后,六月十四日嘉定已经沦入清方之手,二十四日清朝委任的知县张维熙上任。闰六月十二日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
有人征询著名乡绅侯峒曾(天启五年进士,弘光时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意见。他毅然回答:“闻徐太史汧护发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就是说,他反对刘宗周、徐汧的只顾自身名节的消极抵制,主张积极地起兵抗清。
十七日侯峒曾带领两个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倡义反清复明。他们同当地士绅会议后,决定率领百姓上城画地而守。“立挨门出丁法,分上中下三等:上户出丁若干,衣粮自备,仍出银若干,备客兵粮饷,并守城头目灯烛之费;中户出丁若干,衣粮自备,仍出银若干;下户止出一丁,分堞而守,每丁日给钱六十文,衣粮灯烛悉自备。城上分四隅,自某地至某地止,分属各图,每图择一人为长。日入后,当事者亲自巡历,以稽勤惰。其大事专属峒曾、淳燿处分”,城上树立白旗,大书“嘉定恢剿义师”。
嘉定绅民起义反清后,清吴淞总兵李成栋(原为高杰部将,曾任明朝徐州总兵)立即领兵来攻。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想借用城外乡兵扼阻清兵。可是,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却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
即如史料所言:“诸乡兵未谙兵势,争裹粮厉兵而来。峒曾、淳耀等亲自临城,勉以忠义,言与泪俱,人皆感奋。因下令诸乡勇能鼓众赴敌者,每人先给白布二疋,仍每日颁折饷银二钱;有能得敌人首级者,每颗给银十两”。
“七月初一日,会兵砖桥东,不下十余万人,排挤拥塞,纷呶如聚蚁,多适为累。清兵每战必分左、右翼;乡兵不识阵势,呼为蟹螯阵。每发挑战,多不过十余骑,皆散落不集一处。诸乡兵遥见兵出,拥挤益甚,手臂摩戛,轧轧作声。”这种乌合之众自然抵挡不了清军。双方才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走者不知所为,相蹈藉而死”,许多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尸骸乱下,一望无际”。
七月初三日,清军大举攻城;次日城破,侯峒曾奋身投入池中,被清兵拖出斩首,其子玄演、玄浩遇害,黄淳耀、渊耀等自縊。李成栋下令屠城,“兵丁送得肆其杀戮,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苇丛棘,必用枪乱搅,辄呼:蛮子献宝!其人悉取腰缠奉之,意满知无人然后已。丁兵每遇一人方释”,“虽至穷苦,必以等珥系肘间,曰:此买命钱也!”
“遇他兵胁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使然,非一人所致也。子邻人偶匿丛篠中得免,亲见杀人情状:初砍一刀,大呼:都爷饶命至第二刀,其声渐微,已后虽乱砍,寂然不动。刀声割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所杀不可计数。其悬梁者、投井者、断肢者、血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藉,弥望皆是,亦不下数千人。三日后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厂满河,舟行石下篙处"这就是史册上臭名昭彰的嘉定三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