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原则,同辈喝茶礼仪

2023-02-15 151阅读 0评论

茶道礼仪原则,同辈喝茶礼仪?

茶文化博大精深,围绕茶形成了的一系列茶艺茶道,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然也少不了茶礼。

茶礼便是我们常说的喝茶时的礼仪。喝茶的礼仪从入座到接茶喝茶有一系列的规范。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喝茶时的叩手礼。

茶道礼仪原则,同辈喝茶礼仪

叩茶礼又称叩手礼,茶友们或许并不陌生。我们在饮茶时,常会看到有的人用手指轻敲桌面,以示感谢。而叩手礼怎么做?手指的摆放应该是什么样也颇为讲究。很多人如果不解其中之意,只是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总会闹出大笑话。

喝茶礼仪之叩茶礼,你不可不知

提到叩茶礼,许多人或许听说过这个礼节源自乾隆。简单的说,就是乾隆皇帝微服出访,在茶馆喝茶时,乾隆给随行的官员们倒茶,官员们因不好暴露皇帝的身份行跪拜礼,而急中生智,用手指轻敲桌面代替了磕头行礼。

叩茶礼针对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叩法,主要在于手指形式的变化和敲击的次数。

喝茶礼仪之叩茶礼,你不可不知

面对长辈或敬仰之人的叩茶礼

当斟茶和受茶于你的是长辈或你敬仰之人时,接过茶之后,五指并拢握拳,整个手指呈放松的状态,然后轻敲桌面三下。五个手指屈指弯曲寓意五体投地。如果是敬重之人,有时握拳之后可以轻敲桌面九下,表示三跪九叩之大礼。

喝茶礼仪之叩茶礼,你不可不知

同辈及有人之间的叩茶礼

与友人和同辈之人喝茶,接过对方的受茶后,中指食指并拢弯曲,用弯曲的两指轻敲桌面三下即可。相比与长辈的叩手礼,这一礼节相对要轻一些。

喝茶礼仪之叩茶礼,你不可不知

面对晚辈的叩茶礼

泡茶之人若是晚辈,可直接用食指或中指轻敲桌面一下;若想表示对晚辈的欣赏,则可敲三下。

学会这简单的叩茶礼,在每一次与众人饮茶时,把这份礼仪带入到品饮的过程中,将你对泡茶之人的尊重与欣赏,用手指的轻叩来传递

为何宋朝的男人爱戴花?

无论是在现如今的宋朝影视剧中,还是《水浒传》等描写宋人的小说中,我们都能发现,宋朝无论男女,都喜欢头戴花?女人戴花到不觉得别扭,但是宋朝男人竟然也特别喜欢戴花,而且头戴花的品种十分之多。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朝也是如此,戴花伴随着整个宋朝,也成为了宋朝最具有分辨率的风俗习惯。宋人不仅爱戴花,而且跟花有关的也喜欢。

风雅的宋朝——宋人的雅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精致、最绚烂、最成熟的时代,都会的繁华富饶、物产的阜盛华贵、文学艺术的绮靡雅丽,皆令人怀想至今,尤其对于文化人而言,宋朝文人的地位十分高,这也让历代文人都十分羡煞。而这些都离不开宋人的风雅。

《梦粱录》中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有些风雅的文人出游,也要携带桌几,“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

▲点香

焚香:烧香本来在宋以前都是寺庙佛堂才会做的事情,但是一到宋朝,宋朝文人也掺和进来,他们特别喜欢烧香,烧香成为了宋朝文人最典型的雅事之一。黄庭坚还曾经提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无论是读书,家居,还是待客,宋人都喜欢点燃令人沁脾的香,可见宋人对香的热爱。

点茶:宋人对自己的品茶之道一点都不含糊:“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也只有宋人敢这样夸赞自己的饮茶之道。

▲泡茶

在中国的品茶历史上,宋人的品茶方法显得独具一格。汉唐时期的人们饮茶比较“简单粗暴”:直接将茶叶放入锅中,并加入姜、葱、盐等等佐料,最后烧开即可。后代的人将这种煮茶方法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而到了宋朝,宋人烹茶有一套复杂繁琐的程序。从采茶开始,茶叶就要经过一套工序将其制作成茶饼,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等到烹茶之时,再将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选,以确保茶末是均匀粉末状。

▲挂画

这时便可以开始泡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开始调茶膏,每只茶盏中舀一勺茶末放入,倒入少量开水,便成了茶膏状,然后再逐渐一边倒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直至泛起茶沫,宋茶便成了。宋人将这一套流程称之为“点茶”。宋人不仅喜欢喝茶,还喜欢斗茶,非得从茶叶到茶艺都分得个高低。

挂画:宋朝文人相会都喜欢将自己的画作、书法作品等等挂出来给各人品鉴一番。而各位来宾也会将自己的作品带来,一同学习进步。挂画是一般文人相集最常见的节目。

插花:而宋人最常见的活动便是插花了。“花”作为最常见的植物之一,不仅深受文人相爱,也得到了达官贵人,甚至皇帝的喜爱。文人爱戴花,也爱插花。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装饰品,成为宋人不同阶级都喜爱的艺术。

宋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有非常多的插花:高翥的《春日杂兴》:“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苏辙的《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杨万里的《赋瓶里梅花:“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斗茶

宋人以前也偶有家庭喜爱插花,不过多是有权力的贵族皇族,而到了宋朝,无论什么阶级。都喜欢购买花回家摆放,只不过花的品种不一罢了。而这也正是宋人爱戴花的原因之一。

除了达官贵人,普通人家也热爱插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其实“好花”不仅仅是“洛阳之俗”,在宋朝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宋人都爱在家中摆放一瓶鲜花点缀生活。《夷坚志》提到一名爱花成痴的市井女子:“临安丰乐桥侧,开机坊周五家,有女颇美姿容,尝闻市外卖花声,出户视之,花鲜妍艳丽,非常时所见者比,乃多与,直悉买之,遍插于房栊间,往来谛玩,目不暂释。”意思就是一位美人在听到门外有卖花者的叫卖声,便急忙出去寻看,看到自己喜欢的花种,便全部买来,插于房间内的花瓶,一直盯着出神。

五月初五端午节,除了普通的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以外。宋人也给这个节日赋上了“花朝节”的色彩,家家户户皆插鲜花,《繁胜录》记载:“(五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一时间,整个城市都被花香包围,这真的是现如今都无法比拟的。可见宋人的情趣已经很高了。

▲戴花

宋朝的商家,也十分喜欢用插花来装饰酒店、茶坊,营造出高大上的优雅格调,吸引往来客商。《梦粱录》记述说:“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可见插花已经从各方面都融入到了宋人社会中。杨万里的一首诗还写到,即使是简陋的路边小店,也插花为装饰以招徕客人:“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

宋代插花时尚的流行,就催生出高超的插花技艺,还出了很多插花技艺方面的书。比如宋人丘濬撰写的《牡丹荣辱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牡丹花插花的原则与技巧。丘濬将插花所需的配材分为主花、配花两大类别,类似于今天插花行业所说的花材、配叶两种。然后将不同的主花与配花按照个人不同的需求的原则相搭配,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各种风格的插花作品。也能跑满足不同的喜好。这本书在宋朝可以说是比较火的,也可以让今人领略一千多年前古人的插花艺术。

宋人簪花,从未被超越——宋人的簪花与花市

说到鲜花,恐怕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比宋朝人更热爱鲜花。宋代每年春天都会举办十分盛大的“花朝节”,庆祝“花神”节日。《梦粱录》曾经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花朝节出门赏花的市民往往万人空巷,市场上也出现各种各种的卖花人,一时间整个花成为了宋人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很奇怪的是,宋朝以后,元明清都对花不感冒,花朝节则逐渐趋于沉寂。直到今天,花朝节虽然也并未保留下来,但在某些地方,花朝节有携汉服一同复兴之势。

宋人除了“插花”,还喜欢“簪花”的习惯,不论男女,不分贵贱,上至君主、文武百官,下至市井小民、地痞流氓,都以簪花为时尚,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前录》中说过:“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而且一些受到追捧的好花,甚至价格被炒的十分高。周密《武林旧事》就曾经记载了六月时节刚上市的茉莉花被人追捧的情节:“其价甚穹(高),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可见宋人爱美之极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

洛阳不仅是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北宋最著名的花都,牡丹盛开之时,当地政府会举办“万花会”,也就是插花展览。张邦基《墨庄漫录》说:“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而在江南的另一个城市扬州,则是芍药花都:苏轼曾经赞扬其为“芍药为天下冠”。芍药花开之季,扬州太守也会办“万花会”。洛阳跟扬州的“万花会”一时间成为各地爱花者云集的地方。

宋人的插花时尚,自然是带动了一个繁荣的鲜花行业。花卉的种植与交易,在宋之前是受到时人的鄙斥的,被认为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宋代却有无数人以种花、卖花为生,主要是因为宋代发达的工商业,使得宋人的经济水平空前提高,很多宋朝市民开始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原来被士人排斥的“浮伪”的花花草草变成了大家的宠儿。

▲清明上河图

在东京汴州,每当到了春天,百花齐放,市场上便出现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现象。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同样也记载了“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便画了两处卖鲜花的小摊,一个在城内“孙羊正店”门口,一个在城门外的路边。旁边都有市民正在买花。反过来说,花市的繁华,也反映出宋人热爱插花的盛况、市民对雅致生活的追求以及人民生活的富庶与安逸。

这些也正是宋人从内心中所透出来的一种淡淡的惆怅,难以名状。

《东京梦华录》中也将这种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来了:“(东京)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这清晨从楼下小巷传来的卖花声,寄托着宋代的如梦又易碎的繁华,近在眼前,却转瞬即逝。

宋人的簪花由来——等级森严的戴花制度

那么宋人为何这么爱花呢?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借由唐末混乱不堪的藩镇,赵匡胤便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贬低武将身份,抬高文人身份。还留下了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由此宋人不管文人犯何种错误,便从未有杀文人的情形。因为宋朝皇帝相信,无论文人怎么说,都不可能跟武将一样揭竿而起,叛乱朝廷。文人开始在地位上远超武将,扬眉吐气,使得宋人争相当文人,武将成为了宋代被冷落的职业,一时间,文人便附爱风雅,插花戴花便兴起。

▲宋徽宗

而戴花不仅文人戴,武将也戴。这其中作用最大的便是宋朝皇帝了。他们不仅鼓励戴花,而且还以身作则,以彰显大宋朝的文雅之风。据历史记载,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随从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配戴。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一些规则: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有了皇帝的追捧,自然民间也乐此不疲。而且被皇帝赏花可是达官贵人才有的殊荣,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可以随意僭越。

时人作词云:“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

到了宋真宗时期,戴花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戴花成为了宋朝国家礼义制度,对什么人戴什么花,什么级别戴几朵花都作出了要求。《宋史·礼》中就记载了百官上朝的戴花制度:“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可见皇帝召集朝会,戴花已经成为了百官必须履行的程序。

而且宋人所戴的花也有有生花与像生花之分,生花即时令鲜花,像生花是假花,由绢类织物制作而成。宫花属于像生花一类,是宫廷特制的赏赐品。一般都是由皇帝赏赐给有功之人。

宋人的戴花习俗已经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虽然普通百姓并不能戴一些较为名贵的花,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戴花习俗开始平民化,社会的等级也远不如前朝那般固化。但是这也是致命的,宋人的戴花习俗,是宋人的奢靡生活的一部分,堵塞了宋朝的血管,整个国家空留一副文雅的躯壳,最终倒在了北方马蹄之下。

▲现代花朝节

藤树先生说:

虽说宋人的戴花习俗是宋朝文人骚客儒雅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羸弱的,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宋人的文雅给我们就下了无数瑰宝,且不说繁荣的宋词,就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种是宋人发明改造的就可以看出宋人的伟大。其实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宋人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宋人文雅的社会风俗,作为后人的我们,一直批判显得不合情合理,更多的是吸取经验教训才为上者。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宋史》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墨庄漫录》

《繁胜录》

《宋词选集》

《闻见前录》

《武林旧事》

在日本吃饭都有哪些礼仪?

礼仪和规矩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但如果说到日本人吃饭时的礼仪,个人感觉,也就是在说日本人吃饭的规矩了。因为日本人吃饭时的礼仪也可以说就是他们吃饭的规矩。

比如日本人吃饭前一般都要说“いただきます”(音若:伊它哒剋麻斯。意为:我要开始享用了,不过日本人的这句话里还含有“我要领受恩惠了”的意思),而吃完饭后还要说“ごちそうさま”(音若:搞起骚乌杀玛。意为:我吃好了。同样,日本人说这句话是还含有“我领受您的恩惠了之意在内),这些可以说是礼仪用语,但如果没说,就有可能被视为不懂礼仪,不知规矩了。

而其他所谓的日本人的餐桌礼仪,其实也都可以看作是餐桌规矩的。比如我们来日本旅游的游客在日本餐厅用餐时,有的人会边喝汤边用筷子捞食汤中的菜,吃菜时也有的人直接端起菜盘食用,还有的人用完筷子不放在筷托上、不端碗吃饭等等,这些与日本人用餐习惯的不同之处,都有可能被日本人认为中国游客不懂餐桌礼仪。

而日本人基于自己的餐桌礼仪和受餐具文化影响,在用餐时对餐具是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的。比如同样是喝味噌汤,他们不仅要严守先吃菜后喝汤或先喝汤后吃菜的习惯,还会在端起汤碗时感受、欣赏餐具的材质、图案及做工。

来日旅游的国人有时会被日本人嘲笑不懂规矩,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怪我们不懂规矩,而是虽然都是使用筷子的民族,但毕竟日本的餐桌文化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礼仪规范。比如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器皿可以拿起来,哪些器皿是不可以端起来的。就像饭碗、汤碗和小钵菜是可以端起来食用的,但要注意只能端到胸前的高度,否则就是吃相不佳了。而像烤鱼、刺身等中盘或大盘,是绝不可以端起来食用的。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吃这类料理的呢?一般来说,因料理太长或大而不好取食的话,可以截取小块挪到自己的分盘里食用。这里要注意的是,像我们吃鱼,吃完一面,两人用筷子夹住头尾一二三翻过来吃另一面的吃法在日本会被嘲笑的,因为日本人绝不会两人同时用筷子夹食同一个食物,这不仅不雅,而且还犯了日本人的饮食大忌,因为日本人只有在亲人逝后火化完捡骨时才会两人用筷子同时捡一块骨头,所以在餐桌上日本人是非常忌讳这种做法的,受其影响,日本人在餐桌上也忌讳互相夹菜,因为不仅不卫生,而且还有可能不小心筷子互碰造成两人同时夹一道菜的事实效应。那么,正确的吃鱼法儿是怎样的呢?正确吃法是先把鱼刺挑出再食用,吃完上面的一侧后再接着吃下面的另一侧。如果不小心把鱼刺吃到嘴里了,还要注意要在用手先遮盖住嘴角,然后再用筷子取出来,放到盘子的左上角,而不能随便丢放在盘碗里,尤其是不能直接吐在桌上。

总之,类似这类吃日本料理的餐桌礼仪、规矩,可谓是多了去了,也不可能在此一一全部介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用餐时,尽量多注意一下日本人是怎么吃的,然后就照葫芦画瓢呗,即使不像,但起码也让日本人看到了我们的谦虚和入乡随俗的表现了。

品茶礼仪与茶艺礼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

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这是中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有一个“屈指带跪”,就是在别人给你倒茶时,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豆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1、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2、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3、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4、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5、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主: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客: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茶的七义一心?

中国茶道之“七义一心” 中国茶道涵盖着七种主要义理(即“七义”):(一)茶艺;(二)茶德;(三)茶礼;(四)茶理;(五)茶情;(六)茶学说;(七)茶导引(即茶气功)。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即“一心”)是“和”,这就是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 “和”属哲学、美学范畴。“和”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事例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和”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充分展示出“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但并非没有差别。儒家重视礼义引控这“和”,体现中和之美,释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体现规范之美;道家介导纯任自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茶道”属综合性文化体系,其定义应为: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的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