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唐早期银开元通宝的行情
武德四年,唐早期银开元通宝的行情?
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初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图示开元通宝为铜质,表面有锈,磨损严重。钱外郭宽粗,并且不均匀;内郭极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除“元”字头部模糊,余三字方正摆放。通字“甬”头极有特色。“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外部较阔,且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少见。 开元通宝由于出土较多市价较平,普通开元通宝,每枚人民币1元;中期开元每枚约10元。较昂贵的早期银开元,可到数千元。另有晚期会昌开元通宝,市价略高,每枚百元左右。因此普通开元收藏家不必大量收藏,存一两枚观赏足矣。对于会昌开元鉴别应加以注意。史料记载会昌开元约24种,是各州钱炉于钱背加盖“昌”字戮,与原文并不一致,且印记盖得十分随意,不规整。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保存钱币入盒袋均可,钱文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损。
唐太宗的谋臣?
唐太宗的十八谋士: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房庄村) ,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 苏世长,父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太宗年间,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名,画像立于秦王府文学馆内,是唐太宗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文学大家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褚亮,字希明,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陆德明(约550年-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里。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严拒之,唐初,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为屈。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李玄道,是隋唐时期文学家。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李守素(?-约628)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左、山东士族时,世南尚能应对,谈到北地时,则笑而不答,虞叹曰:"肉谱定可畏。"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蔡允恭(约561—约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学家。字克让,蔡叔度24世裔,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蔡大宝侄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未及仕而梁为隋所灭,由于长安与虞世南相友善,邀为隋炀帝从官。 颜相时(?-645年),表字睿,琅琊临沂人。中国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他是颜师古之弟,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 薛元敬,字子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薛元敬,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唐太宗之赏识。 盖文达,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师从刘焯。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文达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入唐后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 苏勖,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武则天时代的柳州在什么地方?
唐代武德四年是南昆州所,并移至今城中区,13年后,南昆州改名柳州
隋朝以前用什么当钱?
汉朝四百多年里,货币的情况有许多变化。
货币作为一般的商品等价物,其出现时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结果。在中国古代,虽然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商业,有了很大范围之内的商品交换。但是货币的出现却是很晚的事情。在夏商时期的墓葬中,我们看到当时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是以贝来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使用的。这一点在文献的记载之中也得到了证实。贝被穿起来,以朋为单位。在今天我们的汉字中,很多与钱有关的字,都带一个贝字旁,比如贷、货等等。
根据文献的记载,最早的货币是在春秋时期周景王所铸造的大钱。但详细情况如何,我们今天并没有实物可以考证。到了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频繁,于是各国都出现了货币。大体上说,在今天齐国一带流行刀币,在燕赵一带流行布币,在楚国通行的是“蚁鼻钱”,而在秦国通行的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孔方兄”的園钱。秦国吞并东方六国,秦王政变成了秦始皇,秦国的園钱也就成了秦朝通行的货币。这是的货币以铜制成,作为金属货币其币值由轻重所决定,秦代的園钱重半两。但是,这种半两钱币值过重,其实并不利于商品流通,百姓使用并不方便。这就比如,你买个土豆给人家百元大钞,卖菜的可能会找不开钱。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并没有统一铸币权。可以说,天下谁有铜,谁就铸造铜钱。比如汉文帝听说自己的宠臣邓通面相是饿死之相,汉文帝就封了一座铜山给邓通,让他自己铸钱。吴王刘濞也充分利用自己境内的铜矿来铸造货币。当然,大家知道发行货币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邓通、刘濞等人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到了汉武帝的时期,中央集权被空前加强了,铸币权自然也要被收归中央。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发行三株钱。但是这种钱却存在着币值过轻的问题,百姓们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这就好比,你还去买土豆,却给人家卖菜的一堆一分的纸币,这对于买卖的双方都是不便的。加上这种钱被盗铸的也比较多,后来汉武帝废止了三株钱的流通。到了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改由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铸造五铢钱,故亦称“上林三官钱”。至此,西汉的币制大体稳定下来。而且铸造精良,不易仿制,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此后一直到隋朝,几百年间中国货币的主流始终都是五铢钱。
五代十国时期邯郸叫什么?
邯郸在五代十国时期基本应该属于后唐。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
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