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茶业,晋商乔家创始励志故事
三和茶业,晋商乔家创始励志故事?
山西祁县乔家创业始祖乔贵发,出身贫寒,幼时父母双亡,被舅父收养,期间他学会了做豆腐的手艺。几年后,乔贵发能自立时,便回到家乡乔家堡村独立生活。但因贫苦无依,生活一直过得窘迫困顿。他常听村里的人们谈论祁县旅蒙商的故事,不禁对那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商旅生活充满了向往。清乾隆初年,乔贵发为了获得尊严,改变现状,愤然离乡,寻找新的生路。
乔贵发当时选择“走西口”。他跟随当地的旅蒙商队自祁县出发,从“西口”出关后,进入蒙古地区,他先在萨拉齐镇的老将营村的一家当铺当了伙计。乔贵发结识来自山西徐沟县大常村的秦肇庆,二人倾心相谈,皆有力图长远发展的想法。他们开始做老本行发豆腐和生豆芽,生意红火后再开粮店和草料铺,生意做得特别顺利,收入可观。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们利用所赚的资本,开设了客栈,为过往旅蒙商队的客商提供上等食宿,不久又开设杂货店,为商队备好出发前所携带的物品,二人经营决策沉着谨慎,待人接物诚实公平,引来更多的旅蒙商队前来购物,生意蒸蒸日上。
随着包头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还利用自己充裕的资金开始涉猎银钱和典当行业。在生意兴隆之时,乔秦二人为他们在包头的商铺创立了字号——广盛公。广盛公的生意一度做得很顺利,获利颇丰。
稳步发展
乔家在不断发展包头商业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恰克图边境贸易市场。嘉庆末年,乔家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茶庄——大德诚茶庄,总号设在祁县城,主营三和茶与贡尖茶。此后,乔家又开设了大德兴茶庄,总号仍设在祁县城,主营茶叶,兼营汇兑。
乔家的大德诚、大德兴两大商号服务周到,信誉卓著,茶叶商品货真价实,在市场上非常畅销,陆续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生意十分兴隆,乔家由此赚得丰厚利润。
同治十二年(1873年)随之包头的街道也初步形成。同治十三年(1874年),土默特旗毛岱官渡口被冲毁,官渡也移驻包头南海子,所有西北皮毛、河套粮食通过这个水旱码头通行天下。乔家此时在包头广开“复”字号,在包头市场独占鳌头。这一时期,是乔家商业稳步发展的时期。
三和茶最正宗是哪?
三和茶业由吴荣山先生创始于1995年,始终将力茶友、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品茗放在首位,推出的“三和名茶”系列产品,能满足不同口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更由于品种齐全、口味纯正,在各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宝应特产?
1、宝应荷藕 宝应荷藕,又名宝应莲藕,江苏省宝应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色泽鲜艳,表皮光滑,体白个大,产量高,品质优秀。用它加工的多种藕菜也非常著名,明代为朝廷贡品,入选《中华名菜谱》,并被列入国宴“国菜”之列。
2、宝应藕粉 宝应藕粉用鲜藕淀粉制成,早在明代就成为贡品。此品质轻、分细、色白、味清、性平,易于消化,是滋补佳品。尤适宜于年老体弱者食用。
3、泾河大糕 泾河大糕口味纯正,历史悠久。相传东海龙王太子小白龙曾在泾河一带遇难,有一位热心的泾河人每日将自己制作的大糕送其充饥,东海龙王得知后,龙颜大悦,下令浚理了泾河,为泾河百姓消灾送福。“白龙牌”泾河大糕便因此而得名了。
4、宝应湖大闸蟹 宝应湖大闸蟹是产于宝应湖的大闸蟹,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膏肥、黄丰、个大、味美而著名,已获得无公害品牌,能与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已注册为国家商标。
5、慈菇 慈菇在宝应县很早即有种植,慈菇豆腐汤白如奶质,鲜美可口,唐代时就列为朝廷御用贡品。
中国各省老字号排名?
No.1 北京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长达188年,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No.2 天津“狗不理”
“狗不理”的包子,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做出名的,并不是原来的店主,而是下个学徒,“狗不理”便是这个学徒的乳名。后来师傅死了,他使单独自己经营,本钱小,不能设大字号,便在运河码头开一家小铺,做包子专门卖给一些码头船夫,往来商贩,大多数都是家乡人,既无字号招牌,同乡们仍旧叫他的小名,于是“狗不理”便和包子联系起来了。加之他做事老诚,手艺又好,做出来的包子,货真价实,味道鲜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狗不理”的包子才成了名产。
No.3 全聚德烤鸭
中国烤鸭历史悠久,据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录)记载,就已有了烤鸭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在明清两朝宫廷中已常食用烤鸭,后来才传向民间。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的全聚德烤鸭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蓟县人杨传仁创办,以经营挂炉烤鸭著称。由于其烤制手艺更加讲究,烤出的质量、名声很快便传出去了。
No.4 “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No.5 内联升鞋店
老北京人讲究“脚踩内联升”—穿内联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布鞋。这家老字号,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底厚达32层,但厚而不重;黑缎鞋面质地厚实,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如果沾了尘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显得既稳重又气派。
No.6 荣宝斋
荣宝斋,前身是“松竹斋”,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后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松竹斋的创办者是一个浙江人,姓张,他最初是用其在京做官的俸银开办了一家小型“南纸店”。后为琉璃厂内最出名之南纸店,因其承办官卷、官折而得名。
No.7 张一元茶庄
老字号张一元茶庄紧邻于同仁堂药店的东面路南。张一元茶庄由安徽歙县定潭村人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定名“张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张文卿于1925年亲自在福建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要卖得便宜。
No.8 瑞蚨祥
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东省章邱县人孟洛川,继于济南、青岛和天津之后,投资八万两白银,委派已在北京前门外布巷子经营山东“寨子布“多年的孟侯,在大栅栏开设了这家绸布店。参照《淮南子》、《搜神记》中“青蚨还钱“的典故,取名“瑞蚨祥“。瑞蚨祥的皮货也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全闻名京都,我国北方各省乃至亚洲北部的皮货精品,如海龙、水獭、猞猁、紫貂、滩羊皮等都有进货。
No.9 都一处烧麦馆
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当时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这家“王记酒铺”亮灯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招待周到,酒味浓香,小菜可口,所以对小店产生了兴趣,便和店主闲谈起来,询问酒店叫什么名,店主回答:“小店没名”。乾隆听后说:此时京城开门的就你一家 “就叫都一处吧!”
No.10 广德楼戏园
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西口的“广德楼戏园”是老北京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也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院之一。“广德楼”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院之一,它几乎是和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同时期建成的艺术场馆。
姜要怎么保存?
生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调味蔬菜,营养丰富,平常我们购买生姜的时候如果买多了,没有用完,生姜放久了就会腐烂,姜在腐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黄樟素的物质,是有很强毒性的,会对肝产生伤害,因此不要食用。下面教大家几个小妙招,轻松放一个月不变质:
1.切开的生姜保存法
如果是已经使用过,切开的生姜,我们先在切口处涂抹一点食盐,抹点食盐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再包上保鲜膜,可隔绝空气,能抑制生姜的水分蒸发流失,生姜就不会干瘪。没有保鲜膜的话,可以把生姜放到保鲜袋中,但注意一定要将保鲜袋中的空气挤压出来。最后,放冰箱冷藏保存,在比较低温的环境中,生姜就不容易发芽、发霉,但也不能太低温,不然容易让生姜的辛辣味消失。
2.纸巾干燥保存法
如果要保存没有使用的生姜,可以先把生姜放在阴凉处通风,晾晒一两天,让生姜表面的水分蒸发干净。生姜水分蒸发干净后,用纸巾包裹生姜,纸巾充当“干燥剂”的作用,可以让生姜保存更久,再将生姜放到冰箱冷藏保存,延长生姜的保存时间。
3.沙子保存法
家里如果有花盆之类的容器话,不妨将花盆装满沙子,再将生姜放到沙子当中。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能很湿的泥沙,太潮湿会让生姜容易腐烂。将生姜放到沙子当中后,也要让花盆放到阴凉处通风,这样保存生姜,一般可以保存三个月左右。
4.隔绝空气保存法
锡纸保存法
生姜表面用纸巾擦干后,用锡纸把生姜按照形状包裹好,尽量贴合,然后放在阳台阴凉处保存,一般一个月都不会变质。
5.大米保存法
生姜擦干表面的水分后,把放进大米里,生姜埋进大米里同样能隔绝空气。同时生姜的辛辣味儿还可以驱赶米虫,这样不仅可以保存生姜,还有助于避免大米长虫,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温馨提示
①要选择新鲜的、无虫眼、无破损的生姜进行保存,已经有虫眼、破损的尽快食用,不然可能也会很快烂掉。
②如果不放心,可以在生姜保存前,将生姜放入盐水中浸泡20分钟左右,杀掉一些生姜表面的细菌,然后用纸巾将表面的水分擦干。
学会上面几个保存生姜的小妙招,再也不怕家里的生姜保存不住了,大家也可以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们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