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统为什么没有存在感,莫迪政府和军方到底是什么关系

2023-08-31 105阅读 0评论

印度总统为什么没有存在感,莫迪政府和军方到底是什么关系?

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印度国内各派势力展开了一场暗战,对这一事件有了不同的看法。印度军方指责莫迪政府的不作为造成了这种结果,莫迪则认为军方擅自行动才造成了被动。

在事件爆发之后的第二天,莫迪政府召开了有20个党派组成的会议。会议的重点就是协商下一步的对策,就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达成共识。结果莫迪就遭到了国大党的质疑,认为举措失当。

印度总统为什么没有存在感,莫迪政府和军方到底是什么关系

面对各党派和军队的指责,莫迪就宣布授权军队可以自由行动。实际上就是把皮球踢给了军队,你们既然认为我无能,那么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行动吧。目的地的立场很明确:解放军没有越过边界,也没有占领哨卡。

其实印度的军队还真不敢在边境上制造多大的冲突,顶多也就是小规模的试探,看一看对手的底线。他们只不过是想把皮球踢到莫迪政府身上,但这个锅莫迪不背。

在这背后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问题,莫迪政府并不能完全的控制军队。按照理论上来说,美帝就是三军的最高统帅,拥有至高无上的军事指挥权。那么为什么印度军方不能和莫迪保持同一立场呢?

这是由印度社会的传统造成的。印度是一个等级社会。最高一个等级,掌握的是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第二个等级则控制了印度的政府和军队。其他几个等级都对社会制造不了太大的影响,暂时忽略不计。

之前印度基本上一直由国大党在执政,现在却由人民党和其他代表底层的党派联合执政。人民党原本也是一个上等人组成的政党,但因为和代表底层的政党合作了,因此也被认为是代表底层的政党在执政。

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政府就和军方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加勒万冲突则暴露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军方才敢于站出来指责莫迪。莫迪是一个聪明人,顺手就把皮球踢了回去。

在莫迪看来这是一步好棋,军方不是很强硬吗?好,你们自己行动吧。看你们在边境上能够制造出多大的麻烦,真出了事儿还不是要政府站出来擦屁股。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少和莫迪也有关系。莫迪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因此他希望能够对外强硬。这或多或少也点燃了印度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就让莫迪比较尴尬。

现在印度的疫情正处在爆发的关口,国内的问题都让他焦头烂额。莫迪哪有时间在制造边境上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这能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让民众更加的不理智,更不利于印度的外交环境。

印度军队的硬件确实还算可以,但软件还是算了吧。尤其是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和意志品质太差,这一次的冲突就暴露无遗。上校被打死,士兵也不站出来保护,反而只顾自己逃命。

印度军队的高层都是由上层人士担当,很多人天生就是军官,并没有基层的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指挥失当,对军队实力有不切实际的评估,更容易盲目躁动。

莫迪政府并不能够完全控制军方,但是他掌握的是军方的命脉。军队行动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的,如果没有莫迪政府在背后的支持,军方难有大作为。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冲突,让印度军方看清了自己的实力。虽然表面上他们依然在喳喳呼呼,其实根本不敢做出进一步的挑衅,只不过是为了多少挽回一点可怜的面子罢了。

也就是说莫迪政府虽然不能完全控制军队,但在共同利益之下,双方的基本原则还是一致的。近期的印度军方并不敢有大行动,这也符合莫迪的基本利益诉求。

在中国人们几乎不怎么了解印度?

事实上,这种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很常见。虽然现在科技高速发展,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似乎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便能了解到远在大洋彼岸发生的各种新闻。但实际上,由于我们翻墙翻不去,外面也进不来,所以是两面黑。而如果你没有专门探究或者切身融入一个国家是很难真正了解它的。

就像印度,我们对它的印象无非是这几个标签。一是人口多(第二人口大国),二是穷,三是乱,四是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和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

印度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但是由于了解的不全面很容易产生观点上的偏颇,导致我们可能只了解了印度的几个容易记住的负面信息。然而,真正的印度远不可能只靠这几个词便可以完全概括。

真正的印度虽然穷,人均GDP不高,但是他们生活却不苦,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患者在公立医院治疗甚至可以分文不出,大大加强了公民的医疗保障。当然全民公费医疗也有弊端,这种大范围医疗费用的减免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医院整体服务质量也会下降,于是他们会转向服务更好的私立医院进行治疗。

第二,印度公立的学校学费很便宜,同时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补助

第三,印度的生活节奏普遍很慢,他们的时间观念很差,但是这并不是指他们工作效率低下,而是指工作中遇到火车、飞机延误、晚点等琐事。

虽然经常出现晚点的事情,但是他们不会有什么抱怨,因此印度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相对较为稳定。真正的印度虽然现在说不上发展多么多么的好,但却也是发展势头十足的新秀。

印度总理莫迪重视商业的发展,强调要将印度制造业做大做强。在这种政策下,带给印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而这无形中给印度制造的商品打上了国际广告,告诉全世界的消费者印度制造的商品很好。事实证明这招很好使,印度已经成为了现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了。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因此给国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一方面,劳动力“量大价廉”,另一方面,人口众多又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两点都是投资者喜欢的,哪个老板不想招一些任劳任怨同时要的钱还不多的员工呢?

因此,印度的发展表面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没有什么过大的起伏,实际上却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发展的势头十分良好。

此外,都说印度种姓制度不利于平等观念,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妨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没错,这两点确实是印度所存在的问题。

但是,评价一些事物切记以偏盖全,印度人思想的保守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比如,印度虽然贪污丑闻层出不穷,但却腐而不败。他们不公款吃喝,对于天价烟酒也不追捧,也不喜欢相互攀比。甚至一些市区级别的会议室都没有装空调,官员出行乘坐的也都是普通的国产车。同时,印度的文化软实力不容小觑,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非常的自信,这一点在电影业有很好的体现。

他们的宝莱坞电影质量十分能打,收获了一众忠实的国际粉丝,北美外语片前10的榜单上经常有一半全部出自印度宝莱坞电影业。

印度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宝莱坞电影上,还体现在国家外交上。对于临近国家着重追求稳定和睦,对于其他距离较远的强国,在改善关系的同时力求关系深化。可以说,印度外交部十分擅长“看人下菜左右逢源”了。

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今天我们去印度旅行,导游经常会带我们到某个古堡,介绍这是某某土邦王公的城堡,甚至还会有土邦王公的后代,美其名曰王子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刚开始可能还会有点新奇,毕竟这可是国王的后代,可是在印度待的久了就会发现,这样的土邦王公后代似乎有点多,当然有城堡的是少数,大多数所谓王公后代都和普通人差不多。

尤其是在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这里的土邦王公后代尤其常见。印地语中拉贾就是国王的意思,因为这个地方出过很多国王(拉贾),所以就叫做国王邦。

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印度曾经有这么多土邦,这些土邦后来又怎么消失了呢?要说明这个问题,还要从印度土邦是怎么产生的说起。

印度历史上的土邦大多都可以追溯到莫卧儿王朝时期。

虽然和中国同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但是和中国长期维持统一不同,印度由于人种语言宗教过于复杂,再加上地理因素,所以印度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16世纪,来自中亚的察合台突厥人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并在随后的征战中逐步统一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而印度本土大多数人信奉的却是印度教。

在伟大的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由于他奉行宗教平等的政策,对印度教非常宽容,甚至娶了好几个印度教老婆,所以这个时期莫卧儿王朝局势是非常稳定的。

到了17世纪末,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这个人是一个狂热的伊斯兰极端分子,满脑子都是圣战思想,对印度教徒实行残酷的宗教压迫,导致了帝国内大面积的起义。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王朝急剧衰落,帝国内部受压迫的人们纷纷发动起义,拉吉普特人,马拉塔人,锡克人奋起反抗帝国的残酷统治,攻城略地,占地为王。

往日的南方藩属国也纷纷脱离,孟加拉等省的省督也开始摆脱中央控制,建立独立王国。就连伊朗和阿富汗也不甘寂寞,派兵到印度,把首都德里给洗劫了好几回。

印度的土邦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就在印度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英国人来了。英国人利用各土邦之间相互征战的局面,往往拉一派,打一派,逐个分化瓦解,既使用武力,又使用内奸等阴谋手段,逐步蚕食印度的领土。

在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中,大批弱小的土邦纷纷主动依附,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属国。对于数量庞大的附属国,采用直接统治的成本过高,于是英国人有选择的采取间接方式进行统治。

对于那些处于交通要道,或者经济地位比较重要的土邦,英国人往往将其兼并,使之成为省的一部分,进行直接统治。而那些地位不那么重要的土邦,则采取扶持代理人的方式,让其保留半独立的地位,剥夺军事外交权,同时派一名官员对其进行指导。

英国在殖民印度过程中,对印度在经济上进行掠夺,无数底层百姓流离失所,反抗殖民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而新一代的印度本土知识分子在接受现在民族主义思想后,也掀起了独立运动。

在印度独立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甘地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和以真纳为首的印度穆斯林联盟。但是两者目标却不一致,国大党希望建立统一的印度,而穆斯林联盟则希望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二战后,英国国力衰落,无法继续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于是决定撤出次大陆,让印度独立建国。1947年,蒙巴顿被派往印度担任总督,负责处理独立事务。

蒙巴顿和国大党穆斯林联盟,经过一系列谈判,最终形成蒙巴顿方案。原殖民地直接统治区各个省根据宗教信徒多寡,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从1947年8月15日起,英国政府将把印度殖民地的统治权力分别移交给这两个独立国家。

但是对于大大小小500多个土邦的归属问题,蒙巴顿方案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说独立后,就将最高权力还给各土邦。至于他们是加入新的独立政府,还是另外有其它打算,让他们自己决定。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印度人也懂这个。有少数印度土邦王公不甘心屈居人下,于是就有了独立的想法,甚至有人提出来,把所有的土邦合并成一个新国家土邦斯坦。

这些分裂印度的做法遭到国大党强烈反对。尼赫鲁当时就发表讲话,警告国外势力:“任何国家承认独立的土邦,将被视为对印度不友好。”

1947年7月5日,印度临时政府成立了土邦部,专门负责处理土邦事务,帕特尔担任部长。帕特尔软硬兼施,一方面制定了名叫《加入协定》的文件,承诺土邦王公,在加入印度后,只需要上交国防,外交,交通,其它权力仍然归土邦所有。

另一方面发动各土邦内的国大党成员,对土邦王公发出威胁,如果不加入印度,就将推翻土邦王公的统治,剥夺他们的财产。

软硬兼施,再加上政策灵活,土邦归属问题解决速度大大加快。到8月15日独立前,不到一个月时间,除了少数几个土邦加入巴基斯坦外,大部分土邦都选择了加入印度。

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独立。但是此时依然有三个土邦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分别是朱纳格特,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

朱纳格特位于西部卡提阿瓦半岛南部,面积只有0.8万平方公里,人口80万,大部分是印度教徒,但是土邦王公是伊斯兰教徒。1947年8月15日独立这天,王公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印度不承认,并且出兵占领朱纳格特,王公逃往巴基斯坦。随后举行公投,朱纳格纳正式并入印度。

海德拉巴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多达2000万,大多是印度教徒,土邦王公是穆斯林。印度政府和海德拉巴长期谈判无果,1948年9月13日,印度政府派兵攻打,9月18日,土邦军队投降,11月24日,海德拉巴王公正式宣布加入印度。

克什米尔8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大多是伊斯兰教徒,土邦王公却是印度教徒。王公想要独立,于是在归属问题上一直拖延。1947年10月22日,大批武装的部落民众从巴基斯坦进入克什米尔,扬言要推翻王公统治。王公抵抗失败,慌忙逃往查谟,并向蒙巴顿求援。

蒙巴顿却说印度师出无名,除非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否则无法派兵救援。于是王公正式宣布加入印度,印度随后空运军队进入克什米尔,迅速控制了局势。巴基斯坦不承认克什米尔归属印度,1948年初,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经过联合国调停,1949年元旦停火。印度控制克什米尔三分之二,巴基斯坦控制三分之一。

到这里,英属印度的土邦归属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印度独立后,所有的土邦面积加起来占印度三分之一,人口有四分之一。土邦林立,散布在全印各个地方,政治上依然延续过去的王朝体制,这和独立印度的民主体制格格不入。土邦合并取消就成了印度政府的目标。

1947年到1950年,帕特尔辗转印度各地,向土邦王公们解释土邦合并的重要性,并再三保证王公们的特权一定会得到保留,并且给王公们提供一笔可观的年金。土邦王公们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资本来和政府讨价还价了,于是都同意了政府的要求。

到1950年印度第一部宪法实施时,土邦制度已经废除,变成了统一的行政单位邦的一部分。全部土邦王公们一年能得到年金5800万卢比,海德拉巴王公年金最高,一年500万卢比。

1956年,印度重新划分了各邦边界,土邦的影子就更加淡化了。1971年,英迪拉甘地担任总理期间,通过了一份宪法修正案,彻底取消了土邦王公们的年金和各种经济特权礼仪称号,从此这些王公们在身份上和普通老百姓已经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普通印度公民。土邦在印度法律中的最后一点痕迹也消失了。

失去了年金和经济特权,这些王公们也不得不和普通人一样,开始找工作谋生。脑子灵活点的,靠着祖辈留下的城堡宫殿,改装成酒店,借着王公的噱头,搞起了旅游业。好一点的,靠过去祖辈积攒下的家业和影响力,做个生意也能过上很不错的生活。

大多数土邦王公后代,和印度平常百姓一样,四处讨生活,尤其是去大城市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谋生的,那真就和底层穷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看着往日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如今也为了吃个饱饭终日奔波,还真是让人唏嘘。

为什么美国人会选择毫无从政经验的特朗普做总统?

为什么美国人会选择毫无从政经验的特朗普做总统?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美国这个国家,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这并不是说美国只有两个政党,也不是美国由这两个政党轮着来,今天你说了算,明天我说了算的。只是说这两个政党掌握了垄断资本的实权,成为权力的代表。哪一党要成为执政党取决于谁的总统候选人在总统选举中获胜。2016年适合总统候选人有两位,一个是民主党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那么为什么选特朗普不选希拉里,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这两号风云人物。

第一号共和党特朗普,1946年6月14日生于美国纽约,1968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便进入其父的房地产公司,于1971年开始掌管公司运营,在随后几十年,一直经营房地产,成为一位超级有钱的地产大亨,特朗普曾用1000万美元买下纽约中央火车站的旧旅馆,用5年时间建成“凯悦大饭店”,是他房地产事业里的里程碑事件。之后,特朗普以2亿美元在曼哈顿商业区建成68层的“特朗普大楼”,吸引无数租客,他因此成为一位极有钱的地产大亨。

另外,他的房地产版图不仅仅遍布全美国各洲各地,还风靡全球其它国家包括加拿大、巴拿马、巴西、土耳其、韩国、菲律宾、印度、乌拉圭等,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办公大楼、酒店、公寓、赌场、高尔夫球场等设施。富的程度可想而知,他自称自己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可见他是一个相当不赖的商人。商人嘛,不会嫌钱赚得少的,除房地产外,他将投资范围延伸到其他行业,包括赌场、高尔夫球场,娱乐界“环球小姐”选美等。可能是由于太过有钱,此人甚是招摇,喜欢美女,每次亮相都是美女环绕,经常让自己成为选美得后台老板,连结婚对象都找超级模特。也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最讨人嫌的富翁。

第二号民主党希拉里,1947年9月26日出生在芝加哥。1969年就读于耶鲁法律学院,这所学院里她认识同校的比尔·克林顿并在1975年与其结婚。5年后有了女儿切尔西。克林顿卸任后她积极投身政坛,2000年11月7日在纽约州参议员选举中获胜,当选美国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史上公职的第一夫人。

2007年1月20日,希拉里·克林顿在其个人网站上宣布将参选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如能当选,这位美国前第一夫人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曾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中大幅度领先,但最终败给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奥巴马成功当选后,居然还提名她出任国务卿,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3位女国务卿。可见这是一位风云的政治人物。民主党是较共和党注重对外政策,也就是对外发动战争很激进,这个希拉里之所有被民主党当选很多由于她非常激进。如果当年她当选总统,指不定真对俄罗斯或我国发动局部战争。

看完风云人物身后的事迹,我们分析总结,发现美国人会选择毫无从政经验的特朗普做总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希拉里的落选,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民众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发动战争的。为什么呢?因为2001年到2003年期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给国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打仗总是需要花销的,打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却不曾想到打乱了原来秩序,导致中东局势混乱。本来美国9.11事件是切肤之痛,以反恐的名义发动战争,没想到壮大恐怖主义的规模。中东战乱产生的难民让欧洲苦不堪言,恐怖主义蔓延,就是让美国也不能高枕无忧。从全球战略格局上,美国没有赢。如果硬说赢,也是赢得不漂亮。其中缘由从选票就直接反应出来,他们没有热衷选择希拉里这个倡导激进打仗派的人物为总统。

2,特朗普太有钱太有才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在面前,美国人看到钱。由于需要钱,一个商人的特长就是赚很多钱,让自己富裕,美国深知自身经过战争以及战后花费,赢得钱也就是经济繁荣,是最实在的。这位有经商头脑的人物站在美国人面前便成为了英雄。哪怕他再怎么招摇再怎么讨人嫌!

3,美国人很可能有大男人主义,对女子有歧视,不能接受一位前所未有的女总统。如果希拉里当选就是一位前所未有的女总统。怎么看出来呢?女总统能力非凡,政治影响很大,但两次参选,第一次2008年参加总统竞选是失败告终。第二次还是没当选,有能力却一而再的不能当选,这说明美国人们心底是不能接受女人做总统的。

4,特朗普主张经济手段统治世界,而不是军事侵略。如他不出动部队去干扰别国。在国内发展也是放宽市场监管,呼吁制造也回归美国,还把世界一些资源吸引到美国来,提供就业立志有利美国经济的发展的事情。当然,我们不要别疫情以后发生的那些变化影响对他的看法,美国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后面的极端做法也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商人也是为了赢得连任,可以说是迫于无奈。高明的商人为利益通常可以很狡猾的。这个不难理解!

5,特朗普个人的特征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特征极其符合民众的意愿。先前主张做世界警察,维护世界秩序,为世界贡献。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可能明显感觉到了国内经济不景气。便不愿意再做世界警察,也不愿意再为世界贡献,但是一向表现正统正人君子的姿态,让美国其它的“正统”做不出来呀,刚好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小特特的出现,正中下怀。所以呼声自然居高不下了。

2020大选很快就要拉开帷幕,选什么样的总统很可能就隐含着美国怎么样的意图。究竟美国又会任用什么角色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印度为什么不控制人口增长?

印度政府并没有完全不关注人口增长的问题,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可能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解释为什么印度在人口控制方面采取温和措施的原因:

1. 医学进步:印度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改善了婴儿和孕产妇的生存率。较高的生存率也导致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2. 社会文化因素:印度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其中家庭和子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家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有更多的子女。

3. 经济发展:印度政府将经济发展视为优先事项,致力于减少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推动就业机会、教育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政府希望通过经济发展来逐渐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

4. 教育和计划生育措施: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和计划生育措施,以提高人民的生育意识和控制生育规模。这包括普及基础教育、提供家庭计划服务和宣传教育等。

尽管如此,印度仍然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挑战,如就业压力、资源短缺和社会服务需求增加等。因此,政府正在继续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平衡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