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器,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荥经砂器,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三星堆文明不是没有文字?是有符号的可能是在文字的过渡期?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过程中,是否发现文字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并未发现类似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等成系统的文字,只是在其出土的陶器、金器、玉器等文物上,发现少量不规则的符号,而且多为一器一符号。也有的专家认为,三星堆文就是古彝文。我们结合对巴蜀符号印章的研究认为,三星堆发现的符号应是文字的前身,但在发展成系统文字的过程中三星堆文明便毁灭,所以没有形成系统文字。
符号印是中国的文化特色。其中,巴蜀符号印章最为诡秘,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无人破解。这类印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印面所铸的主要是虎纹、手心纹、花蒂纹、卷云、水波和动植物等,而不是汉字(少数有混用),与中原玺印有很大不同。从1954年在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巴蜀符号印章至今,在四川境内有20多处出土这类战国时期的奇特印章共计100余枚,地点遍及四川东西南北中。而在四川荥经县就出土了80多枚,最为集中和丰富,因此荥经县成为破解巴蜀符号印章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巴蜀符号印章是指印面有巴蜀地区特有的图语符号的印章,其分布以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域。战国早期发现虽少,但已较为成熟,战国晚期形制多样化、复杂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等在“考古视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蜀印章与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随葬品数量的多寡及种类、性别等无关,不是墓主身份等级、财富的标志,而可能是表示其所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技能。在各地出土巴蜀印章的墓中,多见铜饰件,其在未出土印章的墓中甚为少见,应与印章有关。高大伦等学者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为破解巴蜀符号印章,我们用“还原法”(回到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和“结合法”(把兵器与印章、符号与汉字结合研究),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我们发现,巴蜀符号是一个“过渡图字”,既不是纯粹的图形,也不是纯粹的文字,正处于从图到字的转化过程中,相当于六七个月的胎儿,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外域文化的混合产物,绝不是一种文字,因此印面图形类似“日语”,好像认识但又不知其意,既有汉字,又有外来语、“平假名”、“片假名”。世界上只有日语是混杂文字。从这点似乎可以推测,“日语特征”发源于四川特别是荥经的图语符号。“巴蜀符号印章”表示所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具有某种技能,相当于今天的“驾驶证”“会计证”“工程师证”或者“工作证”等证件,有“王”字的印章由官方颁发,没有“王”字印章属于私人篆刻,类似闲章和肖形玺。由此,我们可以回答如下六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破解巴蜀符号?
原因在于研究方法有错误。
一是从单一文字角度研究。过去几十年对巴蜀符号印章的研究,主要讨论其外观、形制,或研究图语符号的组合,或讨论图语符号是不是文字、如何释读,或从玺印的角度讨论其性质、功用、源流等问题。总是从一个方面去研究符号的一般文字意义,没有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实际上这些印章是极端个性化的,每一个都不一样,图形具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意义,其功用就是私人印章、闲章,类似现在画家、书法家的个人闲章。
二是用今天的高科技“互联网”思维去看待古人、美化古人。古代生产力极端落后,没有今天的手机和计算机,没有航天器和高速路。只要回到当时生产状况,我们就知道,三星堆青铜器立人的手势可能是划船(鱼凫氏)、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可能是“炉火烤鸟”(中间是炉火、周围是四只鸟),三星堆人物面部造型可能都是巫师面具等,这种解释当然会让许多人失望甚至生气!但历史真相不相信眼泪。
三是人类都是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次序是从图形~符号~文字。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根据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对古蜀五个朝代的时间划分,我们认为,距今4619年至4019年前为宝墩文化(主要是蚕丛、夏早),距今4019年至3819年前为鱼凫文化(可能是柏灌、鱼凫,夏晚),距今3819年至3219年前为三星堆文化(主要是鱼凫,商代),距今3219年至2919年前为十二桥文化、金沙文化(可能是鱼凫、杜宇,商晚、西周),距今2919年至2519年前为新一村文化(可能是杜宇、开明,东周),距今2519年至2119年前为青羊宫文化(开明晚期,巴蜀文化晚期),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朝代各数百年。金沙古城在距今3219年至2669年之间,主要在杜宇时代。在杜宇与开明之间发生了巨大洪灾,洪灾之后瘟疫灭了杜宇时代的金沙古城。
巴蜀什么时候有文字?大禹夏朝(4089年前)宝墩、鱼凫文化时期有图形,商朝(3618年前)三星堆文化时期有符号,周朝(3064年前)金沙文化时期符号向文字转变,但巴蜀符号没有来得及演化成表意文字,金沙古城就被洪水和瘟疫所摧毁,就被中原文化、楚文化同化,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巴蜀符号是模仿自然现象(动植物、云水、山谷等形态)雕刻成的图纹,处于象形字前期,不是真正的文字(如殷商甲骨文)。因为在向表意文字进化中遇到了灾害和外来文化侵入,于是“夭折”,死于腹中而“流产”,这是西汉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古蜀“不晓文字”的真相。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无法书面传递和储存重要信息,公元前316年(开明时期)古蜀被秦国所灭。青川战国木牍(公元前309年,隶书)、达州渠县城遗址15枚竹木简牍,都说明秦以前巴蜀已经在使用中原汉字。古巴蜀没有自己的文字,而要用今天的汉字去解读,当然不会成功。
汉字“王”与图纹并用的巴蜀印章
为什么巴蜀符号主要在战国船棺中发现?
印章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大分裂时代,大小国家有140多个(诸侯国),较大的有七个(七雄),百家争鸣,汉字虽还未统一,但各国的文字已经相对系统、成熟,加之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已达到较高水平,印章得到蓬勃发展,各类印章开始大量出现,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雄,战事频繁,有大量的文件情报传递,因此各地官员及权力机关需要独特的封缄形式来保证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一类印玺用来钤在往来简牍的封泥上,材质多数为青铜,也有许多玉质印。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印章,其质地、形状、纽式乃至用字多寡、玺文排列等均无固定的模式。玺文为战国古文,用阴阳两法镌刻,结构多紧密,笔划圆转多姿,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今天能够确证的先秦古印多属战国时期,遗存古玺约有 6000 余方,分官玺、私玺两大类。官玺仅约 300方,绝大部分是私玺。战国玺印是官吏佩带和使用的印章,那时已有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的制度,每官均有相应的官玺,以作为其身份等级及行使权力的凭证。遗存官玺有铜、玉、陶等质地,多数为铜质。战国私人印章,今遗存的铜质居多。铜私玺形制多种多样,印体有方、长方、圆、椭圆、半圆及心形、月牙形、矩形等不规则形状。纽有鼻、亭、蛇、鸟、兽、带勾等式。私玺可分姓名玺、闲文玺、肖形玺3 类。有的印面刻姓名,有的仅刻单姓或单名,玺文1~4字不等。姓名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仅双姓就有近50种,不少姓氏早已失传,甚至有的姓氏文献中亦无记载。闲文玺或称成语玺。遗存闲文玺有 120余种,重文者达七、八百方,分为修身类:敬身、敬事、中正、上下和等,此类文字多出儒家经典,反映了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深远影响;言志类:得志、偄事得志(知)、王孙之右等,这类玺文表现出作者的某种情趣或志向;吉语类:善、吉、富、宜官、千秋、万金、出内大吉等,这类玺文表现出作者对官禄、财富、福寿的向往和祈求。肖形玺就是印面多是单独镌刻图纹,也有刻图纹于玺文旁,作为玺文的装饰。肖形玺的形制与文字玺无别。阴、阳纹并见,多模铸,图象多虎、凤、鹿、独角兽等吉祥动物。在荥经县出土的巴蜀符号印章就有“王”、“敬事”、“富”、“万岁”、“可行”等汉字,这充分说明是战国私印而不是官印,属于修身和吉语类,因为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官印不可能随葬。船棺是水运民族的习俗,四川是千河之省,因此四川盆地船棺最多。荥经县曾经是青衣羌国和岷山王国所在地,有青衣江,荥河与经河,古代蚕丛、楚庄王、安阳王在此劳作,所以出土“王”字印章最多。那些印章可能是水师、商号的标志。有印章的墓主不一定是官员,可能是工匠技师,但有船棺又有印章的墓主肯定是官员,主要是大商人、皇亲国戚。
犍为出土“王”字与图纹印章
为什么在战国兵器上也有这些符号?
兵器与印章文化同源。经商与打仗一样。巴蜀古族(特别是巴賨人)善于打仗,曾经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巴人与蜀人之间也经常发生战斗。古时候的成都是兵器(青铜器)生产重地,主要在广汉、青白江一带。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兵器、铜乐器、铜玺印等器物上。铜器是贵重物品,有钱人家才有,所以印章与铜饰件有关。典型的巴蜀符号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是巴蜀文字的前身。据推断,巴蜀符号产生于古蜀国开明王朝之前,在商(距今3618年)周(距今3064年)春秋战国(距今2789年)秦(距今2240年)时代处于演变之中。已发现的巴蜀符号“图语”超过二百多种,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军人也是一种职业,就是打仗的人,士兵也可以带私人印章,更要带兵器。在青铜兵器上雕刻巴蜀符号是为了辟邪、祝福、打仗安全胜利,这是古蜀原始宗教的产物,尤其是为道教创立打下了社会基础。道教就发源于四川荥经县周边的瓦屋山、大邑鹤鸣山,道教画符特别流行。在荥经县出土的“成都矛”,有汉字“成都”和“公”,说明兵器不可私有,一定是公共财产。“成都”二字表示生产地。兵器上的不同动物饰纹(虎、龙、鸟、鱼等)表示不同级别,权力大小不同,“虎”有调兵权。战国时代成都的漆器更有名,远销海内外,在江西海昏侯墓葬中都有。在荥经县出土的战国漆器上,就有“王邦”等汉字。商场如战场,也要“打仗”,因此商人要有标记符号,这就是印章。
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
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荥经是巴賨人所在地、是陶器发源地、是岷山王国和青衣羌国所在地、是古代铜器生产地、是古代邮传地(严道邛邮)、是古代商贸中心、是蜀秦古战场。印章起源于陶艺,最早由巴賨人所使用。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这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砂器与古城相生相伴。荥经砂器的历史远在宜兴紫砂之前。仅从秦惠文王建筑严道(前312年)算起,就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实际上,荥经黑陶是8000年前古陶的活化石,在荥经最早出现陶印。秦代陶印与战国陶印不同,基本上都使用标准小篆文字,只有极个别留有战国书体的风貌。战国七雄烽火硝烟,严道古城偏处一隅,商旅往来增多,严道日渐兴盛。考古专家发现,春秋战国时的陶器其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艺已具备了荥经砂器的主要特征。西南民族大学王明亮在《巴蜀印章的出土及研究现状》一文中指出,1985年在荥经同心村共计出土42枚巴蜀符号印章(现在有80多枚),是最为集中的一次。古严道城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荥经古严道文化早于广汉三星堆文化。荥经最初居民是巴賨人及氐羌系统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和外来的楚人。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楚庄王之后裔岷山庄王,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以荥经城为中心,由楚人建立了附庸于楚国的岷山王国。荥经县在岷山庄王管辖时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成为楚国从丽水地区运送黄金的转运站。公元前六世纪时,荥经便已是蜀国开明王朝的铜冶基地,同时也是开明蜀国的铜器、牦牛、笮马贸易的中心。从成都起经严道至云南,可直达缅甸北部,再转至印度。2004年发现于荥经县的东汉“何君尊楗阁”摩崖石刻便印证了此路的存在,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发现蜀布和邛杖。《水经注》等史书记载,在秦军攻入成都之时,蜀王子安阳王率领3万蜀人,在严道古城与秦军大决战,突围而出,远遁越南,建立瓯雒国。从严道古城发现的春秋至秦汉的各类墓葬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批青铜器、炊具、印章、陶器等。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奁盒、扁壶、耳杯、剑),木器(梳、蓖、杖),陶器(罐、釜),竹器(笥、筐)等。发现的漆器填补了四川作为漆器生产基地而未出土实物证明的空白。其中一件漆奁盒上刻有“成草”二字,经专家鉴定,成都在得名前,就有“成草”、“成亭”之称,为成都得名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说明荥经与成都关系很紧密。荥经符号印章就是军人将士、制陶技师、铜矿工匠、邮传工人及商人的证书,是身份和技能的标志。
巴蜀符号印章
为什么许多巴蜀符号印章都有“王”字?
这应该是官方颁发印章的标志,私人自己雕刻的印章没有“王”字。这种印章是从事公务活动的人拥有的私章。1956年,在广元宝轮院船棺墓出土的一些方形铜印上,有“王”字,非常醒目,就是汉字。1964年,成都、重庆出土了一些更为神秘的印章,这些印章左右有两个并列的“王”字;1992年什邡出土了一枚印章,印背却印了四个汉字,其中可以明显看到“十”和“王”字;1997年,犍为五联乡战国晚期5号墓出土了3枚圆形印章,其中一枚印章上刻着两个左右并列的“王”字,但其中一个“王”却是侧着的。有人推测,会不会有刻着三个甚至更多“王”字的印章?考古学家发现,刻有两个“王”字的印章很多,这似乎是印章的最高“规格”,超过两个“王”似乎意味着僭越。“王”字多少代表什么意义?应该表示身份级别和职务高低,越多越尊贵。巴蜀统治者和中原王族对“王”有着共同的兴趣,在表达王权、显示尊贵上取得了一致。战国时期的巴蜀印章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古蜀开明王朝时期,汉字已经从中原传到了巴蜀,和巴蜀符号一起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出现了交叉混合使用的情况。
巴蜀符号印章究竟包含什么内容?
1981年,荥经烈太乡战国墓葬出土的一枚印章上,印有汉字“百”。后来还发现有些印章印面有“富”“月”“田”“十”“心”“万岁”“敬事”“可行”等汉字。更有意思的是还有汉字“铎”,这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的印章,说明与政府、宗教有关。除开汉字外,印章上其他的符号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是个谜。四川凉山两位彝族古文字学者胡成荣和窝底子研究发现,三星堆62个神秘符号是古彝族文字,并进行了解读,这是重大贡献。许多学者认为巴蜀符号是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符号。有的说巴蜀印章可能是一种边关使用凭证,有的说印章不过是古人的腰间饰物……另一种说法是巴蜀印章具有军事用途,因为在严道古城遗址周围的军事墓葬里,与巴蜀印章一起被发掘出来的还有大量青铜兵器,兵器上也有类似的神秘符号。现存中国铜印的发端是商代晚期的“亚罗示”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亚罗示”是晚商一贵族的族氏及人名,相似的铭文可以在晚商时期的青铜器上找到。先秦时期使用印章作为个人和社会机关的信凭印记,官印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私印,在民间还并未广泛普及。至汉代,印章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是贵族和官员群体使用,社会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这就导致了印章从信凭工具向艺术品的转变。
荥经县博物馆LOGO
符号是象征物,也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交流双方发出的信息。荥经县博物馆标记LOGO就是一枚巴蜀符号印章。其中有一个“王”字,还有尖形S、五星、七星、~、9等符号。我们认为这是一枚“公务员”的私章,因为有“王”字。其他符号是用自然形态表示自己的愿望,保佑自己或亲人。 尖形S表示2字,意思是双方、阴阳、合作、天地等,是太极的原始图形,做生意就是合同、契约。“五星”是魔法符号,表示太阳、生命、健康、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七”是大自然创生的基石,“七星”表示星辰、周期、“北斗七星”、方向、指南针。~形,表示水波、船工、职业。9形,表示虎尾、卷云、天上。荥经县博物馆LOGO的含义就是“为国家做水运,昼夜风雨兼程,上天保佑,健康平安归来”。这枚印章实际是“劳模”证书,技师证书。这些印章是青铜器中的小不点,大似铜钱,小如纽扣,最重几克,主要便于携带和远行。活人把印章拴在裤带上,人死后随葬,放在腰部,表明是重要物件,随手可拿。
在荥经县古蜀符号印章中,还有 “手”“心”“月牙”“树木”“凤鸟”“三角”等符号,我们认为“手”表示做事、干活。“心”表示良心、爱心,思念、忠诚。“月牙”表示公正、清廉、明察秋毫。“树木”表示大自然、生长。“凤鸟”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记载,凤鸟:指凤凰,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三角”尖端向上表示男性,尖端向下表示女性。可见,荥经巴蜀符号是借助大自然表白自己愿望的图语。这些印章中多数是铜铸(荥经是铜产地),形状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个别为“山”字形或月牙形。生动而具象化的印面,几何线条分明,图案对称,传递出古人讲求和谐统一的思想。一幅幅生灵与天象对话的抽象的古老的印面,隐藏着多少历史信息,值得深思。
总之,我们认为“巴蜀符号印章”是私人物品,表明主人身份和职业技能,极具个性化,图纹没有一般性。印章符号是混合图文,是处于过渡态的图字,是中原汉字与巴蜀图字的混用,类似于日语的外来文字与假名的组合。古巴蜀文字受自然灾害和外部文化侵入而胎死腹中,这是古蜀国被灭的重要原因,因为缺乏传递和储存重要信息的符号载体。
哪里的砂锅是最正宗的?
四川雅安荥经县
中国著名砂锅产地是四川雅安荥经县。位于有2000多年历史的严道古城遗址,距离荥经县城约2公里的108国道旁,距成都180多公里,是有名的荥经砂器原产地,被誉为“中华砂器第乡”。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砂锅哪里产的好?
中国著名砂锅产地是四川雅安荥经县。位于有2000多年历史的严道古城遗址,距离荥经县城约2公里的108国道旁,距成都180多公里,是有名的荥经砂器原产地,被誉为“中华砂器第一乡”。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荥经是砂器的主产地,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等几道程序。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同时这也具有文物性点。这里盛产一种黄白色的黏土,土质极为细腻,且黏性很强,当地老百姓称其为白善泥,它是荥经黑陶砂锅的主要原料。

将白善泥晾干碾细,再按一定比例与煤渣细末混合,就成了闻名于世的“黑砂”了。荥经黑陶砂锅没有模具,制作泥坯的师傅全凭个人手感,在昏暗的屋内也能做坯、贴花、雕刻。窑工们将泥坯一件件在窑上码好,然后用铁钎将巨大的窑盖移来盖上。窑工们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生火,将泥坯放入“馒头窑”里烧制。

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烧制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是以本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荥经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能保持食物营养成分和食鲜味美,因此广受赞誉,经久不衰。2008年,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煮着喝味道就差很多呢?
因为泡出来的茶叶口感会略微丰富,酸涩程度和回甘生津等效果都很明显,每一泡都有不同的感觉。煮茶口感则会十分稳定,没有太大的起伏。喝茶的人都知道,茶不能泡太多次数,但大家也知道,有些茶还可以煮着喝。那么茶叶到底泡的好喝还是煮的好喝呢?其实各有各的优势。
茶道有很多方式和讲究,饮茶的方式也分为“煮”和“泡”,那么两者到底谁更出色?又有什么区别呢?
茶叶一般在5-6泡后有益成分析出得差不多,茶汤的香气逐渐低沉,滋味淡薄,但茶叶中苦涩成分也将逐步析出,故口感较差,再泡意义不大。茶叶泡太久,甚至隔夜的话,茶叶还会变质,它们所含的少量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会惹来细菌和霉菌,对健康极为有害。
泡饮法喝茶一般也就是重点喝前几次茶,精华都在前几道。甚至是讲究鲜嫩的头采绿茶,就连头遍洗茶水都舍不得倒掉,当然不会选择长时间冲泡。
再者,冲泡还能感受到茶叶慢慢舒展的优雅身姿,外部观感很好。用了煮饮,则更像是大杂烩,随着沸水的上下翻滚,一如水中浮萍,一时翻江倒海。
所以,如果我们选择冲泡法,最好不要长时间、反复冲泡,切忌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心理,差不多就该倒掉了。
茶还是冲泡好,不要煮着喝。因为煮着喝,浓度很容易过高,不容易控制香气和滋味。只有一些茶叶粗老的陈茶,可以煮饮,但是时间应控制在3至5分钟为宜,煮的时间千万不能过长。煮茶要注意什么呢?首先是水温,对于泡过的老茶,再进行煮制时适合用温水,用冷水煮出来的茶汤味道会大打折扣;煮茶时茶叶和水的比例要适宜,茶叶不可太多,因为要高温久煮,要时刻注意茶汤的平均。
所以,有种说法“老茶宜煮,嫩茶宜泡”。像绿茶、黄茶这类不发酵、微发酵的茶类,极少有人会暴殄天物,用来煮饮。
如果你在阅读本文教程的过程中,有看不明白的步骤,请在本文下方的留言区给瑛子留言,我看到后会马上为你解答的,如果你有更好的做法,或者更好的建议,也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
孟子是哪个朝代地方的人?
华夏的工匠精神代表是墨家,代表华夏古代最先进的科技与思想观。墨子兼爱思想,主张人人平等、生存平等、平等获利、爱无等差,以独立的个体协调和谐达到统一社会的和谐。墨家是中国少有的推崇科技的学派,而且是全学科系统的研究,单从史传战争攻守器械分析,当时华夏机械科技研究水平巳领先上干年。儒家孟子主张仁义第一,通过将仁义宗法化来维护封建等级的统治秩序。并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社会等级制度;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仁义本质是为了让人民从思想上自愿的认同象儿子一样为统治者效力。儒家社会等级与墨家自由平等因理论对立成为仇敌,为了抹黑墨家,儒家直指墨家科技创造为奇技淫巧,是小人才做的东西。墨家的自由平等思想是禽兽。孟子对墨子的批判极为激烈。“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即墨子妖言惑众,如果不加以根除,孔子讲述的仁义之道就会被遮蔽。孟子呼吁儒家信徒批判墨子的学说,“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武帝儒家独尊之后,儒家弟子尊孟训上千年来对墨家反复禁毁迫害打击,墨家灭亡。华夏的科技只能靠零星的发明发现来支撑,而不能成为系统的科技文明发展起来,并最终落后于西方。墨家科技典籍尽毁,墨家自由平等思想只能在百家残卷中遗存。庄子称赞墨子:“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说墨子是天下的楷模,理想和追求一天不实现便一天不停止奋斗,虽然弄得形容枯槁也在所不惜,真是天下的好人啊。墨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他提出并为之奋斗的互爱互利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理想更是长留人间,为劳苦大众所憧憬和向往。
转墨家工匠精神纪录片《寻找手艺》: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国快要消失的手艺,却被20家电视台拒播,只因镜头下的人太过真实
这是一部悲伤的“非主流”的纪录片
一拿出手就被二十多家电视台拒播
就连导演本人对纪录片的评价都很令人绝望:
“一、土得掉渣;
二、摄影和录音师毫无经验;
三、没有导演技巧;
四、音乐单一……”
然而
这么一部“奇葩”纪录片
最近却在B站大火
10天里点击量超过7万
在豆瓣也拿下了8.7的高分
很多人直接看哭
甚至两天后跑来再看第二遍
“朴实,温暖,接地气”
是评论里出现得最多的词
因为《寻找手艺》的镜头里
记录的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手艺人
他们的人生很慢
慢到做好一件事,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
然而
如果不快一些记录他们的人生
可能就来不及了
在云南
导演第一次在拍摄时留下了眼泪
因为一位80多岁的做伞老人
坎温
他几十年如一日
每天都靠在墙角做伞
拍摄期间
老人用棉线固定伞骨架时
线断了8次
每断一次老人都会愣神
然后焦急地尝试下一次
到后来变得十分沮丧
导演说:
“说起来也没什么好哭的,
但是我就是每看一次,
就哭一次。”
一把伞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所有材料就是竹子、纸张、棉线
坎温做伞都是凭几十年的感觉
但是他 终究还是老了
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
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
导演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
联系坎温家人时
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
再也没有人做伞了
在贵州小黄村
两位老奶奶正在用极其简单的方式造纸
那也是她们人生中最后一次手工造纸
她们打算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就不再做了
这也意味着
当地的造纸术或许也随之失传
在拍完造纸后
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
还给她们拍照
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人都特别高兴
笑容满面地说:
“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
照片也到北京了,
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
两位老人静静地造了一辈子的纸
在收工时知道名字和照片被记录下来
就已经像孩子一样心满意足
纪录片在B站发布后
大家在这段的弹幕里密密麻麻写着:
“阿妈,你们到北京了”
“已到上海...”
“已到广州”
“已到纽约”
..........
在新疆喀什
做陶器的吐尔逊江大叔说
他家的房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开发商要征地
给他12套单元房他不要
他不在乎赚钱多少
只想给世人留下更多的陶器
他说:
“祖辈留下的房子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
祖辈的手艺也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
做陶器的时候
大叔一直在土窑里专注地爬上爬下
但当他把最后一批陶器送入火窑后
大叔却突然对着镜头开始发起了牢骚
他担心
有一天他不在了
这些陶器就会慢慢消失
在西藏
这个21岁的帅气小哥
从13岁起就开始刻经了
当摄制组问
是不是刻得越多,拿的钱就越多?
他连忙摇头说:
“不是不是,刻的时候好好刻,
慢慢刻,对这个板子好一点嘛,
否则良心过意不去。”
从18岁开始编制腰带的石大姐
四十多年从未间断
每年能编出5-6条
摆到集市上去卖
开价100
往往会被人砍到65至80
问到编织腰带累不累、难不难的时候
石大姐给出了毫不犹豫的答案:
“会就不难,不会就难;
喜欢,所以不觉得累,不喜欢才会觉得累。”
在山东泗水
导演还拍摄了土陶的手艺人刘新文
在他的门口贴着一张显眼的字条
姓名后面特意标注了“末代传人”四个字
他之所以称自己是泗水陶器的末代传人
是因为柘沟镇曾经有几百户人家制作土陶
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在片子的后期剪辑中
导演却犹豫着没有把刘新文放到正片里
“他几乎是中国传统手艺和手艺人的一个缩影,
可是,太悲凉了,
看到他,心里总会有一些没落的寒意。”
在四川喜德县
当地最大一家漆器厂已经倒闭了
这里曾以彝族漆器闻名
只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组合
就能勾绘出色彩明丽的器皿
吉伍五各是吉伍家族漆器的唯一女继承人
六七岁开始喜好漆器
在父亲的细心传授下
手艺已经远超前辈
然而现实打败了喜德县的漆器厂
也打败了吉伍五各
漆器厂倒闭后
父亲不敢再让女儿受生活之苦继续漆器之路
他让女儿去考了老师
如今成了小学老师的吉伍五各
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回来帮帮爸爸的忙
但她告诉导演,其实她最深爱的还是漆器
四川荥经
这里的砂器看似供不应求
但愿意接单的人却越来越少
“货主把价格压得太低了
每一只砂器的利润到了手艺人手里只有不到1块钱”
即使是在商铺林立的砂器一条街
手艺人已经从百十号人降到20多人
且年龄都在五十岁上下
因为利润太低
年轻人无人能静下心来做砂器
在火烫的砂窑里
热得满头大汗的大哥说:
“再过十年二十年,荥经砂器就该灭绝了”
戈壁荒滩上
摄制组找到了胡大拜尔地
他在很远的地方放羊
看到有客人来他特别开心
把家里的鸡蛋煮了一半
他是牧羊人
也是民间艺术家
他的音乐撼动人心
会制作、演奏巴拉曼、热尔普、都塔尔等民族乐器
“向北90公里无人,
向南8公里无人,
向西11公里无人,
唢呐的声音以胡大拜尔地为中心,
抚平整个戈壁滩。”
然而
胡大拜尔地的手艺却当场失传
他的儿子没有学习做乐器
连一个音符也吹不响
这些手艺人
用苍茧与汗水
讲述了他们一生的故事
也用一生的时间
经历了传统手艺“从有到无”的过程
他们从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只是单纯地埋头工作
导演说
在拍完这个纪录片之后
他觉得很惭愧
“再也不好意思提梦想这个词了。”
虽然一开始
他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去拍片就是因为梦想
因为预算有限
请不起专业人士
不仅摄影师是由司机临时担当
录音师还得兼职灯光,外联
拍摄设备是二手的
导演不仅跟着摄影还亲自做后期
拍完剪了50多遍
成片后也没钱做推广
“一般电影至少几十万几千万的推广费,
但我一分钱没有。”
被电视台拒播
《寻找手艺》连成本都收不回
但导演却表示:
“有人看就好,
拍出来没人看才惨,
用一套房子,
为100多位手艺人留下了影像记录、文字记录,
值了。”
高尔基曾说
一门手艺的消亡
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手艺人的坚持
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
只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手艺人
也许关注的人多一些了
手艺就能消失得慢一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