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的礼仪,严传静是国家级茶艺师吗

2023-02-15 145阅读 0评论

茶道中的礼仪,严传静是国家级茶艺师吗?

严传静国家级茶艺师

茶如诗词,有的婉约,有的豪放;茶如书法,有的丰润如“颜筋”,有的劲瘦如“柳骨”,有的中规中矩如隶楷,有的张扬奔放如“颠张狂素”;茶如歌,有的抒情温婉,有的激越豪迈,有的清远悠扬,有的荡气回肠。

茶道中的礼仪,严传静是国家级茶艺师吗

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国家级的茶艺师是一门有涵养有艺术更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推广👍

关于茶叶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

大家好,这么多年的喝茶经历中,总在圈子里被大家成为茶叶专家,不过,自己却从来不这样看待。毕竟,能喝好一杯茶也是清福。

茶叶中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这个所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因为,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茶文化就是单独的一支。不论是大家熟知的茶诗、茶具、茶器、茶俗、茶礼、茶对联、茶文、茶艺、茶道等等。茶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我们都是在已知的文化中,探索和学习着未知的内容。

就拿广州的饮茶文化而言,有着叹早茶的习惯。可以说,广州的早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体现。同样是广州的饮茶文化,当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都会用右手的是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叩三下,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当然,泡茶时,第一道茶也不会喝,不仅是为了醒茶,而且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倒茶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顺序,有老人的时候,也会先尊重老人。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要说起各地的茶俗、茶礼即便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从我喝茶的经历中,谈谈茶道文化,哪些约定俗成,且大家广泛知道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茶道文化起源于寺庙,而佛教修行的方法也决定了僧人与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方法主要是戒、定、慧。

所谓戒,主要是说僧人有着不饮酒,过午不食,戒吃荤菜等戒律。定与慧,其实就是要僧人静心打坐,参禅悟道。因为茶有着提升和生津止渴的作用,并且内涵丰富的营养成分,自然就成为寺庙的理想饮品。渐渐在寺庙行程了饮茶修行的习惯,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自茶叶进入寺院后,寺院非常讲究,并且讲饮茶作为寺院的制定拟定下来,成为寺院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叶在寺院里的传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时候,寺院里的僧人从民间汲取饮茶的方法,将茶叶、香料、桂圆、生姜等放在一起,采用煮茶的方式,那个时候叫做“茶苏”。

历史发展到宋代,喝茶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当时盛行的主要是“点茶法”。将茶叶研制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这样的方式,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寺院里的饮茶方式,对于民间的饮茶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仅作为寺院里的制度,而且还专门设置了“茶堂”,主要是僧人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茶香的地方。在当时,寺院里还设置了“茶鼓”,目的是为了着急僧人饮茶之用。不仅如此,寺院里还有“茶头”、“施茶僧”,一个掌管烧水煮茶,一个负责施慧茶水。

在佛教的寺院中,所有的茶叶统称为寺院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和自饮。在规定中,在佛祖面前或者灵前供奉的茶汤,通常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用的茶 ,统称为“戒腊茶”,所有僧人饮用的茶叶,叫做“普茶”,大家都知道僧人的化缘,每次化缘得来的茶叶,叫做“化茶”。每个僧人平日都会静坐打禅,每一阶段结束由专人负责“打茶”。在寺院中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客等,供自己和有人饮用,大家谈经论佛,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佛道茶艺》,其中关于“礼佛茶”礼仪,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工序,谓之功德圆满。世道程序依次分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与茶道在佛教中不可或缺,也是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泡茶、喝茶与佛教的“八正道”不谋而合。

我们在泡茶的时候,要有三正的态度,才能集中精力品得一杯茶的色香味。我们也要在喝茶的时候有这三修的态度,才能禅定心性,戒除内心的执念。我们在喝茶时,也要有着三稳的方式,才能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眼前的一杯茶。同样,我们也要有着三净的自觉,才能真正以茶洗心的修为。

勿将“禅茶一味”变成“禅茶一昧”这是我经常说的内容。我们做到了三正、三稳、三净,才有有着真正的三修。禅茶一味,才能真正心意相通,融贯心性。

茶叶有太多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认知。仅以我个人的角度谈一谈那些被人熟知的内容,也从我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茶道的认知。

以点带面,从茶道的角度谈了茶叶在 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内容,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对此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留言,让我们相互讨论。

我是芸品茶舍,专注一杯地道好茶,分享喝茶体验,传播茶叶文化。

茶道介绍?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什么是茶艺礼仪?

在茶道礼仪中,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

中国茶道礼法有哪些特点?

茶道礼仪规矩

1、茶具要清洁

家里宾客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

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及时

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中国茶道礼仪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为煎茶、斗茶和工夫茶。

1、煎茶

煎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中国茶道礼仪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就是唐代的煎茶。

2、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起源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中国古代茶道礼仪的最高表现形式。最终目的在于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能获得斗茶的最后胜利。

3、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礼仪的表现形式。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盛行于安徽、祁门等地区。工夫茶讲究品饮的工夫,饮工夫茶,分为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更为讲究待客。

中国茶道礼仪法则

1、古人茶道礼仪讲究六境,分别为: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2、宋代茶道礼仪的法则,叫三点,一点是新茶、甘泉、洁器;二点为天气景色宜人;三点为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

茶艺礼仪之茶人的礼仪

1、鞠躬礼

鞠躬礼通常用在茶艺人员迎宾、茶艺表演及送客的时候,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行礼的时候,站式双手要自然下垂,微弯,坐式和跪式需将双手放在双膝前面。

2、伸手礼

伸手礼是茶事活动中常见的礼节,主要用于介绍茶具、茶叶、赏茶和请客人传递茶杯等。行伸手礼的时候,手指要织染并拢,大拇指往内靠,右手由胸前自然向右前伸,手心向上,同时讲:请、请观赏、谢谢等。

3、寓意礼

放置茶壶的时候,壶嘴不能整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泡茶最常用的方法为: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表示欢迎。

4、叩手礼

叩手礼意指手指轻轻叩击茶桌来行礼,单指叩击茶桌两三下,表示谢谢你的寓意。有的地方,前辈给晚辈倒茶时,晚辈必须双手指叩击茶桌以示谢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