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品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六安瓜片

2023-08-28 107阅读 0评论

铁观音品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六安瓜片?

对于每一个爱茶人而言,“徽茶”有一种本能的向往。

对于每一个制茶人而言,安徽茶系里有太多的工艺可以来借鉴。

铁观音品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端看名头就有很多种,什么绿茶中的特种兵、最复杂的绿茶、世界上唯一一款单叶片茶等等,仅仅这些就奠定了绿茶中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即使现今绿茶众多,也依然不掩其风流。

六安瓜片的好在当地感受的尤为清晰,用当地人的喝法,取一个玻璃杯,随便抓一把往杯子里一丢,沸水直冲而下,品着品着一天就过去了。

放在其他茶中,这种豪放的方式,无疑会使一壶好茶,浓俨到难以下咽的地步。六安瓜片看似轻松写意的画风,其实背地里是下了狠功夫的。

有句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六安瓜片的狠劲表现在方方面面,从采摘,到制作,再到口感,每一步都严苛的令人发指。

有舍才有得

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内采摘,为保持单片的形体美观,去芽去梗毫不含糊。只要肥壮的二、三叶这一点,在以芽或一芽几叶为主的绿茶中,绝无仅有。

剔除芽梗之后,确保了茶味的醇正,使得茶无青草气,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无壮烈,不显赫

六安瓜片是烘青绿茶典型代表,经过,采摘、扳片、生熟锅、毛火、小火、老火六个过程才算大功告成,其中拉老火这道工艺,可谓是壮怀激烈,每次看时,都深觉震撼。

两个经验老道的工人将烘笼在1000多度的炭火上抬上抬下,这样的动作要连续一百多次之多,等茶香渐渐弥漫整个厂房时,才能停下开始下一轮。而今拉老火的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极大的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

六安瓜片是茶叶中含水率最低的茶,因此出茶率也很低,每四五斤的鲜叶采能出一斤的成品干茶。

即便如此,一天下来工人的胳膊,抬都抬不起起来。也正是因着真材实料,对自己的狠才有今日这般显赫的江湖地位。

内山、核心产地

怪不得这一口滋味,唐时期“庐州六安茶”就已经声名在外,清朝时更是列为朝廷贡茶。

公认的核心产区在金寨县的齐山村(黄石冲)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的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以及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皆位于大别山北麓。

当地人认为,这里特有的独山中小叶种茶,是制成六安瓜片的最佳原料。

正是这一口沿袭千年的滋味,连周总理也对此念念不忘。

如今,六安瓜片依旧,这盛世,可如你所愿。

一片神奇的树叶

抓一小把六安瓜片放到茶杯里面。在滚烫的开水中,蜷曲的叶子苏醒过来,没有芽,没有梗的的叶子,干干净净,多少有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思。

趁着热乎劲喝一口,“嘭”整个口腔被一到霸道的香气填满。这种独到的口感不只是带有绿茶的清香,还有一种凤凰涅槃式的清高。

激发喉咙涌出甘甜的滋味,舌尖似乎能滴下甘泉。这一口味,征服了茶香记一众人的味蕾。

茶喝完了,当你仔细观察六安瓜片的叶底,一片片整齐而沉静地排列在杯底。这时,才能感知到当地人对这一杯茶的爱,以及在这杯茶里下的功夫。茶香记深知这份匠心,也想让爱茶的你能亲口尝一尝这传承千年名茶的风采。

如果您是一位喜爱浓茶的老客,当地人这般豪放的方式,完全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这冠绝古今的六安瓜片给你不一样的归属。

如果您是一位喜好清饮之人,大可拿了盖碗,取它2.5克来,细细品饮总理挚爱的味道,感受每一泡独有的雅气,一天一泡,便可消你三个月的时光。

你眼中的岩韵是什么感觉?

谢谢邀请!

岩韵,是人们对某种茶品鉴过后的一个形容词,是形容这种茶的茶香、茶味和茶韵的一个概括称谓。

这种茶就是岩茶。

岩茶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泛指茶树生长地有大量岩石伴生,如福建武夷山的茶树,如云南临沧邦东马台,勐海勐宋等地的茶树,用这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都叫岩茶。这种茶树加工的茶叶不一定是某类茶,它可以是乌龙茶,如武夷岩茶,也可以是普洱茶,如马台晒青普洱;甚至可以是红茶、绿茶、白茶。。。根据加工工艺来确定。

另一种是特指武夷岩茶,即用福建武夷山那些岩石生长环境下的茶树为原料制成的乌龙茶,都叫岩茶。

不管是哪一种岩茶,总之,这种生长于“烂石”环境下的茶树,绝对是一种好茶。

这种好茶与其他茶类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它带有独特的岩韵。

一般有布满石头的茶地,土壤并不肥沃,云南人讲叫害地。所谓害地就是贫瘠的土地,但奇怪的是,这种环境下所产出的茶叶的品质却不会差,反而会更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土地贫瘠,茶树的生长期更加漫长,茶的体内就积蓄了更多营养成分和物质,耐泡度也更高。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这就是产自烂石成堆的环境的岩茶品质出众的主要原因。

只要是好茶,就会有人欣赏,有人赞美,岩茶的好,就是用“岩韵”来形容和赞美的。

陆羽《茶经》云:上者生烂石。毫无疑问,邦东岩茶独具“岩韵”,与武夷岩茶的“岩韵”相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宁弃瑶池三分水,不舍奇兰一缕香”,文人墨客们独具匠心的诗文总把“岩韵”勾勒得奇幻瑰丽,高明的茶师凭借着扎实过硬的品茶制茶技术把“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个字,更是形容的恰到好处!

文人们对岩韵的形容和赞美之词或过于夸大和美化,无论是“岩韵”、还是“岩骨花香”,理解起来过于抽象。在我眼中,那些生长于烂石成堆的茶树,其根系汲取的,除了正常的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还多了一些石头长期风化之后和土壤融为一体提供的矿质元素,这样的茶树原料制成的茶叶,当然在茶香、茶味和茶韵方面与众不同,多了一层别的东西,这东西概括起来,就叫岩韵。

新茶媒刀哥

为什么网上那么多卖茶的?

感谢邀请交流网上那么多卖茶的.而且价格超便宜.这些茶质量究竟怎么样?的这个话题.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又随着人们注重健康!注重养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茶.喝上了茶.虽然爱上了.喝上了.但是对茶知识了解不够.还不能对茶的品质好环作出判断.不知要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如今又是高科技时代.网上卖茶的又多.价钱又便宜.真的是很难做出判断.

网上的便宜茶品质好不好?个人的观点是:价高不一定茶好.那么这样便宜的价.品质肯定不会好.稍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名山名寨的茶这么贵.那网上这些名山头茶怎么会有这便宜的呢!人工成本都不够.何况茶呢!所以网上卖的茶卖的是包装上的字.千万不可轻信便宜之茶.

我们喝茶是为了健康.所以一定要健康茶.放心茶.建议茶友们买茶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尽量要找懂茶的茶友帮忙.找有鉴别能力的茶人帮鉴别.自己多喝多对比才行.

喝茶的时候你会喝浓茶吗?

这个看个人口感,每个喜欢的口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淡,有的人喜欢浓,茶叶浓重清淡的口感与茶叶原料做工有关系,土茶揉捻的就浓,白叶一号就比较淡

安徽茶叶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

谢谢邀请~

首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出明确的答案:安徽的茶叶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如果你上网搜索中国十大名茶,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个版本,几乎都少不了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或者太平猴魁等等。

见微知著,可以说安徽茶的发展也是我国茶叶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代茶叶生产技术的起点。1915年农商部在安徽祁门创立了安徽模仿种茶场,开创了现代茶叶生产技术试验研究。1949年后,在祁门茶业改良场基础上组建了祁门试验茶场,现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因此渊源,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从吴觉农先生创立至今,依然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们先来看看安徽有哪些名茶:

休宁松萝山松萝茶作为炒青型名茶的鼻祖,创制于明初,到明代中后期已远近闻名,明末清初松萝制法已传播到安徽南北和赣、鄂、闽诸省,成为一大宗茶品。

松萝茶出口始于清康照年间,至嘉道年间,出口兴盛,发明了松萝茶精制技术,逐渐演化为屯绿,分珠茶、雨茶、熙春三类,共10多个花色、品级。

1896年又创屯绿极品名茶—抽贡(抽蕊珍眉)、特贡。太平猴魁、太平魁尖即是清代中后期太平龙门山翠云茶的演化创新茶品。明中叶涌溪山茶已美名远扬,后借整松萝茶烘干技术创制涌溪火青。

江南茶区明清年间有记载的名茶还有宣城敬亭绿雪和翠云茶、休宁金台毛峰和白岳黄芽、拿县紫霞茶、影县石墨和羊栈岭云雾、广德五花岩山茶、泾县白云茶和洋尖茶、祁门安茶、东至万溪山茶、石台石尿茶、贵池仙寓雀舌、族德尧山茶、绩溪金山时雨和大郭山茶、宁国高峰茶、宣城坦泉云雾等。

享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等美名的祁红工夫,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创制于1875年,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江北茶区,明清年间由于六安霍山芽茶(雨前极品一枪一旗)质量优异,逐渐成为贡茶中之仪校者,专供皇室内用。从此,以浣河上游山区为中心产区的六安茶(又称六安州茶)名满天下。

六安茶产品有贡茶、官茶、商茶之分。贡茶有芽茶、细茶。商茶有银针、雀舌、毛尖、梅花片、兰花头、松萝春。毛尖又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之分。还有小舰春、白茅贡尖、皇尖、客尖、旗枪、龙井等茶名。清末罢贡,民国时芽茶有米茶之称,其他统称小茶。六安瓜片、舒城兰花、桐城小花都是六安茶逐渐演化形成的近现代名茶。

明清时江淮间有记载的名茶还有:和州苍山茶、宿松罗汉尖云雾、桐城椒园毛尖、潜山闵山

茶、太湖南阳谷尖、全椒南瞧茶、滁州云桑茶等。

1949年前,安徽名茶主要有:祁红、屯绿、黄山毛峰、休宁松萝、老竹大方、太平猴魁、涌溪火青、九华毛峰、徽州烘青、太平魁尖、六安瓜片、舒城兰花、桐城小花等。

举例说明,祁门红茶作为世界三大高香型红茶之一,自1875年创制以来,就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当代红茶的后起之秀,风靡世界,享誉全球。

据《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颌顽者,举世红茶,惟此两种。”

《安徽省志·农业志》载:“祁门红茶是中国工夫茶中的珍品,外形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透明,滋味鲜醇爽口,尤以香气高超,独具一格,还有蜜糖香,又似蕴藏苹果香,非其他红茶所能比,国外赞为'祁门香',被列为与印度的大吉岭和斯里兰卡的乌伐齐名的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尤其是在英国,人们把它誉为'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而赞不绝口。

1949年前,英国是祁红的主要销售市场。”《祁门县志·茶业志》载:“民国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933-1945年),祁红输出国家和地区有英、美、法、德、苏联、荷兰、加拿大、非洲、印度、香港地区、澳洲等。”“门红茶质味之优,世罕其匹,欧、美、非各国嗜茶者,莫不视为无上珍品。”

祁红之所以这样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内质兼美,特别是色香味三者俱臻上乘。如用品茶的评语来描写它,则:条索紧细秀长,有锋苗,香气酸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红艳鲜亮;尤其是具有清高而持久的甜花香气,为世界上一切红茶所不及。”

安徽茶如此优秀,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种因素共同照成的: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达13.94万平方公里,所辖70个县(市),除淮河以北20个县(市)外,县县产茶。茶树品种在悠长的栽培历史中,经过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有着22个主要的茶树良种。其中有性系便有10个,如祁门槠叶种、黄山种等;

我们知道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有品种,地域以及工艺造成的。安徽茶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独具特色,与它品种的独特特征有着重大关系。

加工技艺精湛

安徽之所以名茶众多,除了是因为安徽具有极其适合茶树生长的天然气候,地形地貌以外,还和他精湛的加工工艺有关。如:黄山毛峰的杀青技术、烘焙技术;太平猴魁的采摘拣尖技术、杀青技术、烘焙技术;六安瓜片的扳片技术、杀青技术、拉老火技术等等。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安徽茶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徽商的推动

述说徽茶事,系念徽商帮。徽州人经商,史长事远,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其后,代有发展。到了明成化、弘治年间,徽州府辖款县、休宁、黎源、影县、祁门、绩溪六县的商人聚集成帮,称徽州商帮。

大帮中还分小帮,日黎源帮、绩溪帮、條县帮等。明嘉靖后直到清乾嘉期,徽州商帮达到鼎盛,清末走向衰落。徽商称雄与徽茶崛起,同功一体。

徽州多山,气候宜茶,徽商经营,除盐、木丝、布、粮食外,徽州和太平、泾县、石墩等县的茶货,也是商品之大宗。徽州植茶始于南朝,唐代时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茶区。

唐條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阁门溪记》(862年)云:祁门“山多田少,山且植茗,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特此。祁之茗,色芳而香,贾客咸仪,逾于诸方。”白居易《琵琶行》中述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所买的茶显然多产于徽州。

徽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不仅北京、南京,各省都会及大小城镇是徽商活跃之处,连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沙漠海岛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闪烁着微商活动的身影。从某种角度说,徽商把安徽茶带向世界,也正如当年安溪人把铁观音带向全国。

随着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的蓬勃发展,六大茶类竞相开花,安徽茶所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在沿海城市比较少见安徽茶,偶有尝到,也都不是什么高品质的。如何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茶树资源,传统工艺,是当代制作徽茶的茶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安徽茶叶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