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中国茶道,所谓复兴传统文化
尔雅中国茶道,所谓复兴传统文化?
复兴传统文化,顾名思义,针对的不是当代文化,不是外来文化,而是我国历史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
简单点理解,文化就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大类。
什么是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这个概念中,传统是对文化的限定,即在时空上对文化进行了限定。简单点理解,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活动及活动产品。
复兴传统文化
在今天,我们是批判地看待传统文化,故而,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两大类:积极有益的传统文化,消极有害的传统文化。谈复兴传统文化,复兴的自然是积极有益的,于今天还有价值的传统文化。
复兴哪些传统文化
因为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性的文化、物质性的文化两大类,故而从这两个角度看:
精神性的传统文化:如人文关怀、天下大同的理想、以民为本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集中体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这些积极有益的精神需要复兴。
物质性的传统文化:如国画、诗词、建筑、地方戏曲、传统服饰、手工技艺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需要复兴的。
总而言之,复兴传统文化,复兴的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灿烂优秀的精神文化及物质产品。
(图片来自于网络)
喜欢独自喝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1、喜欢独自喝茶的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在仰望星空、品味人生、放眼未来世界的人;茶本是草本植物,说得再俗点,其实就是山中树叶,味道嘛,喝茶的人都知道,都是略带苦涩的,是树叶子炒过后、干燥了保留了一些绿色清香的味道的;
2、其实,严格来说,喝茶与喝酒、抽烟、喝咖啡什么的没什么区别的,只是这种草本植物的化学性质、药用性质略有不同罢了,其生物性质、物理性质其实也跟大米、烟叶、咖啡豆一样一样的,就是一直植物;
3、人绝对是可以独自抽烟、喝咖啡、喝酒的,没见过有人三三两两约着一起抽烟的,但有独斟自饮喝闷酒的人的,喝咖啡更是个人行为为绝大多数了;那么,独自喝茶跟三、两人一起喝茶又有什么区别呢?
4、三三两两喝茶的人不是真的喝茶的人,有的是平时就不喝茶的,只是来了客人了,才拿出茶叶来大家一起喝喝而已;有点身家的人,还喜欢显摆一下,介绍一下自己茶叶的来历、价位什么的;真正喝茶的人是不会这样喝的;
5、独自喝茶的人,的士司机里面有的,一个大茶杯,放在方向盘边上,渴了,喝一口;熬夜写作的人是这样的,困了,抿一口,侵入骨髓了;喜欢分享的人是这样的,好茶给客人喝,自己端起杯子,泡上的却是街边小店三十块钱一斤的花茶、绿茶、红茶什么的;
6、独自喝茶的人,不是为了喝茶而喝茶,而是把喝茶当成了喝水一样的习惯了,茶里蕴含着人生;茶的苦味,恰如人生的苦短,茶的清香,恰是生活的甘甜,茶的缠绵,恰同生命的延续。一杯茶其实就是一生的源泉,一杯茶其实就是人生的味道、活着的感悟;独自喝茶的人,可以没有阳光、空气和水,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杯中的这杯苦涩的茶的!
中国的茶文化有多少年了?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人说是先秦,有的说西汉,有点说是三国,民间茶文化只会更早,历史总是比记载要早很长时间。
古代丝绸之路不只是丝绸还有瓷器还有就是这种东方神奇的树叶——茶!
茶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为古代中国带来大量的白银。重量轻,便于携带,对人们健康带来很大帮助!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自从用了茶叶,大大提高了人的寿命,提高了质量,几乎都会制作奶茶。
福建的大红袍。72年尼克松访华,大红袍就被当做国礼。美国人不解,毛主席道,我可是送你了半面江山,大红袍一年只产八两,送了尼克松四两。
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奇特的茶香味让人无法拒绝,中国流行很广。
安徽的绿茶符合现代人的的需求,安徽茶在神奇的北纬23度。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茶味很纯。绿茶中的精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天柱剑豪,都算顶级。
浙江龙井十大名茶首位,绿茶中一个字早,明前茶物以稀为贵,当然还要天潭水泡制!名不虚传。
普洱茶,祁门红茶,大红袍三代,正山小种,广东的草茶为红茶,饭后一杯,清热解毒,促进消化!篇幅有限,你们补充吧!
中国什么时期开始栽种茶树?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 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什么样的茶具泡茶最好?
如果初学泡茶,或者不喜欢过于细碎繁琐,可以使用瓷盖碗泡茶,一个人喝茶直接用盖碗品饮,揭盖、闻香、尝味、观色都很方便。与朋友一起喝茶可以用盖碗当茶壶泡茶,把茶汤倒入公道杯,再与朋友分饮。 可以说,瓷盖碗是适合沏泡所有茶的一款茶具。
拓展资料: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荼,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