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舞茶道茶饮连锁,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南通舞茶道茶饮连锁,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鉴真东渡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有可能不知道,鉴真东渡日本在当时是不被唐玄宗允许的,鉴真东渡也不是一次就成功了,而是“偷渡”了五次都没有成功。要么被官府捉住,要么被自己人报官阻拦,要么是被季风吹到海南岛。
最后,鉴真跟随日本第十次遣唐使使团被季风吹到日本的冲绳,东渡日本终于成功,那时鉴真66岁。
在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之后,跟随他的日本和尚荣睿病故,而鉴真在海南岛受尽酷暑鸟兽折磨,患了眼疾,回到扬州之后,遇到了一个胡人,声称能治好鉴真的眼睛,结果这厮是个庸医,把鉴真的眼睛彻底给治瞎了。
所以说,鉴真率领众弟子在第六次东渡时,眼睛已经彻底失明。鉴真在弟子们的搀扶下登上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的船只,当时航海技术不是很发达,鉴真和弟子们乘坐的是第二、三、四船,而第一艘船则被吹到了越南,死了一百六十多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鉴真东渡完全是民间组织的一次传播佛教的行动,并且是经历了很多苦难才成功的。
那鉴真为何执意要东渡?
一、在720年到743年,鉴真在扬州龙兴寺讲学期间,日本发生了“大化革新”,要学习唐朝完善封建统治,当时的日本老百姓为了逃税纷纷剃度出家,由于当时日本的佛教不发达,很多人都是随便找个僧人或者干脆在家自己给自己剃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完善佛教制度,而佛教最发达的地方在唐朝,日本每次派遣遣唐使的时候,都顺便交代一项特殊任务,寻访唐朝高僧前来日本讲学,完善佛教制度。
寻访鉴真的是大安寺的普照和兴福寺的荣睿,两人自始至终都跟随在鉴真身边,直到荣睿死在中国。普照回到日本做了佛教领袖,向日本官方讲述了他们五次去日本而都失败的故事。
正是们二人的诚心打动了鉴真,使他决定历经磨难也要去日本弘扬佛法。
二,在鉴真东渡之前,日本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日本第40代天皇天武天皇有一个叫长屋王子的皇子,非常崇尚佛法,他曾经做了一千件袈裟,每件袈裟的边缘上都绣上了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并把这一千件袈裟布施到了中国。
长屋王子由于和外戚藤原家族有很深的矛盾,当圣武天皇即位之后,在藤原氏的谗言下,长屋王子被抄家,被逼自尽。
长屋王子对佛教的诚心打动了鉴真。
鉴真从743年到748年先后五次东渡日本,全部失败。最后一次,在753年东渡成功。
东渡日本之后,鉴真把正宗的律学传到了日本,引领日本佛教走上正轨道路,被日本天皇封为大僧都,主管日本佛教,还把新田部旧宅赐给鉴真。鉴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唐招提寺”,它是日本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古建筑遗迹,和鉴真的等身木像一同被称为日本国宝。
鉴真在日本弘扬佛法十年,最终客死日本。在日本期间,他向日本传授了佛教经典,医药学,建筑学,纺织学,甚至把豆腐的制作方法也传到了日本,被尊称为“盲圣”、“日本文化恩人”。
鉴真去日本的时候,带去了《华严经》、《大佛名经》、《天台止观》、《四六律》、《比丘尼经》、《大唐西域记》等大量的佛教著作,还有菩提子三斗,青莲花二十茎,阿育王金铜宝塔,千手观音像,医药师像,药材,佛具,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帖等文化作品。
要说鉴真东渡被后人“诟病”的话,在于鉴真带去的东西太多了,像居家过日子一样。没办法,谁让当时的日本啥都缺呢!
历史上姓陆的名人有哪些?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百家姓》中陆姓排名第198位,截止到2007年陆姓人口数量在中国排名第70位。陆姓不算小姓,但是也不能算是大姓,人口不多,但是名人却不少。
1、陆树铭作为一个三国迷提到陆姓我首先想到陆树铭,他在1994版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现在拍三国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是其人物形象均不及94版三国演义经典、耐看。陆树铭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民间很多关羽的画像或者雕塑都是按照陆树铭饰演的关羽形象来的。
2、陆逊陆逊太厉害了,乘关羽全力进攻樊城之际奇袭荆州就是陆逊之谋;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自此陆逊一战成名,而蜀汉一蹶不振;后来石亭之战大败曹魏,气死曹休,陆逊之才果然不亚于当年的周郎,因战功赫赫官至丞相。
3、陆抗东吴最后的名将,陆逊的次子,主要历史事件是击退了西晋大将羊祜的进攻。
4、陆羽唐朝人,一生喜欢喝茶,且精于茶道,喝茶喝出一种境界,被称为茶仙,被后世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叶的著作。
5、陆游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他的很多诗流传千古并且入选中学生必备古诗词,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等。
6、陆九渊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陆王心学的创始人,王就是王阳明,明代的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
7、陆小曼名门闺秀,民国才女、画家、作家、翻译家,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妻子,徐志摩死后晚年比较凄惨。
赊店被称为哪几个小镇?
赊店古镇,古称兴隆店,因汉光武帝刘秀赐名而称“赊旗店”、“赊旗镇”,民间俗称“赊店”,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沿、潘河与赵河交汇处,“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所处地域周属申伯国,春秋时属楚,战国属韩,汉代属宛县,隋属南阳县,明、清为南阳府辖,民国属南阳县;1965年社旗县成立,该镇成为县城所在地。
赊店古镇地处中原腹地,坐扼南北通衢的水陆交通优势,承东启西,四通八达,在古代茶叶贸易中占据枢纽地位,是万里茶道的中转站,曾吸引十多个省的商贾在此投资经商;明清时期成为著名的商业重镇。当时水运发达,繁荣异常。全国各地客商云集赊店,500多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72座庙香火不断,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山陕会馆代表了赊店镇昔日的繁荣,2007年赊店镇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沿革
赊店古镇始于汉、兴于明、盛于清,清时为河南省四大名镇(朱仙镇、回郭镇、荆关镇)之一。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
(1755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500多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晋陕二省商人多发迹于此,商会捐银数万余两,建成堪称天
下一绝的会馆。该馆于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见证了赊店镇昔日的繁华与兴盛。1949年成立南阳县赊店镇人民政府;1965年建立社旗县人民政府,驻社旗镇,谐原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义;1975年更名为城关镇;1981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社旗镇;1989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