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副作用,经常喝今麦郎绿茶的危害

2023-08-24 115阅读 0评论

绿茶的副作用,经常喝今麦郎绿茶的危害?

饮料中多少都有添加剂,经常喝今麦郎绿茶不利于健康。

如果胃寒者常喝绿茶会使胃产生胀气不舒。

绿茶的副作用,经常喝今麦郎绿茶的危害

茶叶喝太浓有什么危害?

危害:1、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茶叶本身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和利尿通淋的效果,但是尽量不要喝浓茶,茶太浓喝了对身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浓茶中含有的咖啡因、茶碱等成分比较多,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大脑过度兴奋有可能会引起失眠,长期会影响睡眠质量。

2、胃黏膜受损:茶太浓喝了也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受损,茶叶中的茶碱和咖啡因成分可促进胃液的分泌,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可能会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感。

3、导致肾结石:茶太浓喝了之后也会影响肾脏代谢,容易引发肾结石,茶叶当中含有一定的氟,而氟主要是经过肾脏代谢,如果摄入过多会影响肾脏的代谢,茶叶中的鞣酸不宜被机体排出,容易形成肾结石,喝茶时尽量以淡茶为主,可选择红茶、绿茶等茶叶,避免喝太浓的茶叶

喝茶会拉肚子?

最好不要喝,以免刺激肠胃,加重病情。胃不好的人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松软食物。一定不要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吃太甜的食物。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抽烟喝酒,不要喝咖啡、冷饮、茶等。

奶茶有什么危害?

1、背景概述

21世纪是奶茶的世纪,也是胖子的世纪。

据统计,朋友圈里每10个喊着要减肥的人中,有11个都在被奶茶支配的恐惧中,俗称“奶茶胖”。按其发展程度,可以分为“奶茶胖”一至三期:

图1 “奶茶胖”的一至三期发展概述

图2 “奶茶胖”的一至三期图示

而“奶茶胖”问题,也仅仅是奶茶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其中一个缩影。为了研究当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奶茶问题的印象,以及探究这个问题的社会影响和研究价值,我们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分类,并从中挑选了几位典型的极端人士,现整理如下。

1.1 死不悔改型——即周杰伦型

这一类型属于典型的“完全奶茶化”的人群,即知道喝奶茶的负面影响,也明显已经受到了影响,但即使在被粉丝都吐槽、上微博热搜、成为年度新梗的情况下,还是决定铤而走险,继续喝奶茶。

我们以奶茶小公举周杰伦为例,分析了他的体重和奶茶的关系,发现他属于典型的“死不悔改型”奶茶胖选手。

图3 周杰伦喝奶茶前后变化图示

图4 周杰伦体重与奶茶的关系图示,其中摘录了周杰伦对“奶茶胖”问题的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死不悔改是一种比较恶劣的情形,但是如果家人不要放弃、进行积极引导,那么还是有好转的可能。但是周杰伦的妻子昆凌,却对这种情况采取了默许态度,最终对杰伦小公主的奶茶胖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令人遗憾。

图5 “死不悔改型”家属的一般反应图示

杰伦小公举夫妇的状态,在全国总人口中并不少见。据我的抽样调查(样本量为我办公室共计4个同事),持和周杰伦同一观点的占据大多数,在本次调查中比例为100%。

1.2 因爱生恨型——既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对夫妇型

也许是为了避免给大众“在给某饮料打广告”的错觉,这对不愿透露姓名的夫妇不希望再和某饮料被联系起来。

图6 “因爱生恨型”的前后变化对比

但这种激烈的方式,也已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对奶茶因爱生恨是多么可怕,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因爱生恨的情况在全国总人口中很常见,但通常很难像该对夫妇一样真正和奶茶划清界限,因此通常的临床表现为:“嘴上说着拒绝,身体却很诚实”。

面对因爱生恨却藕断丝连、怕胖却戒不掉奶茶的现实,在民间逐步出现了很多论证喝奶茶有益的理论与之抗衡,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奶茶养生论”。

以下理论引用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奶茶哲学系,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胖乌鸦博士:

奶茶:奶 = 不会胖,茶 = 不会胖,因此奶茶 = 不会胖。珍珠奶茶:珍珠 = 美容,牛奶 = 补钙,茶 = 养生,因此珍珠奶茶美容补钙又养生,不喝不是人。

该理论流传非常广,影响了一代网民对奶茶的态度。本论文目前尚未对其进行研究,不对该理论准确性负责。

1.3 深恶痛绝型——即不喝奶茶的中老年人型

关于“被奶茶毁掉的中国人”的话题,不断成为朋友圈和微博爆款文章,诞生了许多10W+,也成为很多爸爸妈妈必转给孩子的文章之一。

图7 “深恶痛绝型”图示,因未获得当事人授权,已作去敏处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群体已经被奶茶渗透,因此中老年群体在此问题上并非铁板一块,群体内部有着严重的分歧和分裂情形。

图8 中老年人喝奶茶前后的常用表情包对比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自己喝着奶茶、却劝子女不要喝。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希望子女再走上自己的老路,可以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节刚过去,我觉得大家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就是点上一杯奶茶,并请不要给自己点。

据我的抽样调查(样本量为我办公室共计4个同事),持“深恶痛绝”这一观点的,在本次调查中比例为0%。但因我同事均未结婚生子,因此本次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1.4 小结

2019年初,苏州抽检30批次网红奶茶全部含有咖啡因,登上微博热搜:

图9 微博热搜资料图

之后不久,另一个话题紧随其后也登上了微博热搜:#奶茶这么美好怎么可能有错#

图10 微博热搜资料图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大家对于奶茶的关注和争议都已经非常高,而且大家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已经产生严重分裂,因此本话题有非常大的被研究价值,值得继续研究。

据我的抽样调查(样本量为我办公室共计4个同事)。。。。。。由于我一下午持续提到奶茶,他们忍不住出门去买奶茶了,所以本次调查未能正常进行。

2. 奶茶三大定律

由于网络上“被奶茶毁掉的中国人”和“奶茶这么美好怎么可能有错”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支持人群,因此对奶茶的危害研究迫在眉睫。

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成功总结出了围绕奶茶的三大定律,现总结如下:

2.1 奶茶第一定律:

“人只有喝奶茶和不喝奶茶两种状态,并总是由不喝奶茶状态向喝奶茶状态发生变化。此过程不可逆。”

又称:“奶茶成瘾定律”

探究这个定律的成因,我们认为这和奶茶的流行程度有关。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如果我们分别在地图上搜索奶茶店“一点点”和“厕所”这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到在朝阳区分别有如下数量的“一点点”门店和“厕所”:

图11 “一点点”和“厕所”分布密度对比

从这两张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点点奶茶店的分布密度,明显地高于作为对照组的厕所,而一点点还只是众多奶茶品牌的其中之一。

而数量是由需求决定的,面对这种奶茶店比厕所还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朝阳群众对奶茶的需求非常高。而这样的情况也直接导致,原本没有喝过奶茶的人群,在逛街时很难不遇到奶茶店,也就很难不喝奶茶。

但是,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数量多,并不足以让人成瘾。奶茶之所以能让人成瘾,还是和其成分有关。我们可以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2019年初,苏州抽检30批次网红奶茶,全部含有咖啡因。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的报道,专业机构在检测“一点点”“CoCo都可”等网红奶茶后,发现它们每1kg的咖啡因含量,有的竟高达288mg。

图12 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资料图,数据来源:江苏公共频道新闻360实验室

因此,本论文专门对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合了上海消保委的数据以及权威检测,下面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一杯奶茶里咖啡因的平均含量,相当于一下喝完4杯咖啡或者3罐红牛。

图13 咖啡的平均咖啡因含量图示

若论单个样品,部分奶茶的咖啡因含量能与8罐红牛相匹敌!

图14 部分奶茶单品的咖啡因含量图示

我们知道,咖啡因是一种能够让人成瘾的物质。那么,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在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曾提出,为了身体健康,我们每天单次摄入咖啡因的含量不要超过200mg,全天摄入总量不能超过400mg。

根据前文的数据,我们知道,有部分奶茶每1kg中竟含有高达288mg的咖啡因。

也就是说,500mg一杯的奶茶,每天只喝2杯,则肯定不超出全天摄入标准;实在忍不住的可以喝2.77778杯,这样刚好400mg咖啡因左右,处于安全范围内。

图15 奶茶的咖啡因摄入安全范围图示

但是也请注意,过敏群体、高血压患者、孕妇以及儿童,不遵循以上原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奶茶。

图16 奶茶高危群体图示

2.2 奶茶第二定律:

奶茶第二定律:“如果一个班级/办公室内有至少一人具有奶茶成瘾性,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整个班级/办公室都会具有奶茶成瘾性。”

又称:“奶茶传染定律”

奶茶第二定律的延伸:“月均奶茶不超过5杯的人,可能没有真正的朋友。”

又称:“奶茶塑料姐妹花定律”

据美团外卖2018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奶茶作为区别于传统饮料的新式茶饮,其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具有极强的社交性。

据其数据显示,每天1-3点是奶茶订单高峰期。而这一时间,正是上班族一天中疲劳感最强的时期,大部分划水和闲聊都发生在这一时间,这也成为了奶茶社交的黄金时间。

图17 男女性喜爱的社交方式差异图示

图18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图示

据我的抽样调查(样本量为我办公室共计4个同事),奶茶打破了男女性的社交差异,也打破了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可以说是真正突破了性别和地域的界限,实现各族同胞大和谐的重要力量。

喝什么奶茶、在哪家店点、加多少糖、要不要冰,都成为了同事之间加深了解、建立信任、培养感情的重要契机。而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中成功提出新的网红爆款奶茶,则无疑将成为社交达人,收获更多同事的好感和友谊。

当然,如果没有处理好,也会酿成“奶茶塑料姐妹花事件”。

附录:“奶茶塑料姐妹花”的三种常见情形:

图19 “奶茶塑料姐妹花”的三种常见情形图示

图19(a):喝奶茶只给自己点;

图19(b):偷偷喝了别人点的奶茶;

图19(c):说好一起点全糖奶茶,自己偷偷点了无糖的。

在上述研究之外,我们还发现,对奶茶的品牌和口味的偏好,常常形成特别的交友风格,并以此形成交友圈子。据美团外卖的公开数据,各个互联网大公司对奶茶的偏好,就以公司为单位,呈现非常大的区别。

图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正是俗语说的:“物以类聚,人以奶茶分”。

你喝的奶茶不仅决定你会不会变胖,还决定了你的社交高度。请大家谨慎对待。

2.3 奶茶第三定律:

"奶茶带来愉悦感的同时,一定会带来罪恶感;奶茶的愉悦感总是大于或等于罪恶感"

又称:“奶茶真香定律”

奶茶第三定律的延伸:"没有人能够逃过奶茶真香定律。"

又称:“奶茶真香因果律”

我们知道,一般地,这个世界上含糖量越高的东西越不健康,但是带来的愉悦感也越强。

我们来看下面这组数据:市面上的奶茶,平均糖含量为每杯34g,而含糖量最高的奶茶能达到62g,相当于一次吃14块方糖,喝5瓶“快乐水”!

图21 奶茶的含糖量图示

图22 奶茶与肥宅快乐水的含糖量图示

与此同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喝奶茶也会带来罪恶感。

据我的抽样调查(样本量为我办公室共计4个同事),在正常条件下,喝奶茶的罪恶感与愉悦感相当。但是,有两种因素,影响着喝奶茶的罪恶感和愉悦感变化。

图23 奶茶含糖量与罪恶感/愉悦感的关系

上述研究表明,奶茶的含糖量与罪恶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奶茶的含糖量越低,罪恶感越低;

而奶茶的含糖量与愉悦感的关系,则遵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原则”,即:起初,愉悦感会随着含糖量的下降而下降,但是愉悦感却永远不会低于“正常”水平。

图24 喝奶茶频率(每周)与罪恶感/愉悦感的关系

上述研究表明,喝奶茶的频率与愉悦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喝奶茶的频率越高,愉悦感越高;

而奶茶的含糖量与罪恶感的关系,则遵循“死猪不怕开水烫原则”:起初,罪恶感会随着频率的上升而上升,但当频率高于一定水平时,则罪恶感不会再继续增加。

综上所述,代表愉悦感的粉线总是大于或等于代表罪恶感的蓝线,这就是没有人能够逃过的“奶茶真香定律”。

3. 奶茶的戒断研究

根据本论文第二部分的研究,由于奶茶三大定律的存在,奶茶的成瘾性问题日趋扩大,正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议话题,也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担忧。因此,蛋蛋姐经过深入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了一下三种行之有效的奶茶戒断方法,供广大网友参考。

3.1 负面照片洗脑法

在过去的一周里,为了写本论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且看了大量奶茶制作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照片,看完后我出现对该饮料丧失胃口的情况,甚至有对其他食物也丧失胃口的情况。

根据实践,初步判断本方法有效,建议希望戒断奶茶的人群,将以下照片打印,贴在每天一定会看到的地方,一个疗程之后,必有大成:

图25 负面照片洗脑法照片素材库

图25(a):店员制作饮料,不洗手、不戴手套,制作工具不消毒,“珍珠”直接用自来水清洗;

图25(b):应该是泡茶用的桶,直接用来洗抹布;

图25(c)(d):部分奶茶中还有所谓”新鲜水果“,但是记者实拍发现都是烂水果。

如果你觉得以上图片仍然不足以帮你戒断奶茶,我们还有2种方法可以供你学习参考。

3.2 代喝奶茶服务

这是网上新兴起的5元代喝奶茶服务。可以根除怕喝奶茶长胖、担心奶茶不干净的情况。

支付5~20元后,通过快递下单一杯奶茶到指定地点,就会有代喝小妹替你喝茶。有记者采访了代喝小妹,小妹称经常喝奶茶,顾客付款给她,她会360度展示奶茶,讲解口感味道,让顾客过眼瘾。

图26 “奶茶代喝服务”资料图

3.3 “呕吐效应”疗法

“呕吐效应”的原理是:遵循“物极必反”的原则,如果我们在短时间内喝足够多数量的奶茶,就会出现“喝到吐”的情况,随后再看到或想到奶茶,就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排斥反应,这就是“呕吐效应”疗法。

这一种方法,是蛋蛋姐本人目前正在使用的。在本研究期间,蛋蛋姐的最高纪录是在一天之内喝下了7杯奶茶,但是到目前为止,蛋蛋姐还没有出现呕吐的情形。

面对“呕吐效应”疗法在我身上的失灵,我进行了反思。最终,我从一个银白头发的前辈那里,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27 放弃治疗资料图,图片来源:《银魂》

”我已经决定吃喜欢的东西

过短命的人生了“

4. 结论与致谢

经过日夜奋战、掉了无数头发之后,我终于写完了这篇论文。但是,本论文一经诞生,就遭遇了众多质疑,我办公室参与调查的4位样本分母同学,直接对我提出了令广大研究人员闻风丧胆的灵魂拷问:

“你这篇论文——有什么用?”

我认为,好的东西未必是会被大众立即接受的,因为人总是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可以等待。

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很不容易,我非常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以及包容我在上班期间写论文的老板狗哥。除了狗哥以外,还要感谢另外3位参与了我调查的同事,他们分别是:乌鸦上尉,卷卷和快爷。

在我做论文研究期间,为了进行研究,还喝了下列奶茶,在此一并感谢,它们分别是:奶沫鸳鸯奶茶、港式丝袜奶茶、伯爵奶茶、布丁三兄弟、奶盖红茶、波霸奶茶、抹茶奶绿、仙草奶茶 、乌龙珍珠奶茶、皇家奶茶、玫瑰香芋奶茶、奶茶养乐多 、蜜爽绿豆奶茶 、红豆椰果奶茶。

由于研究任务繁重,其中有1杯奶茶我未能喝完,为此我感到十分惭愧,我不应该浪费奶茶,更对不起每一位想喝奶茶却强忍着没有点的同好。

为了弥补我的过错,在此,我向大家倡议,发起公益活动:

光杯行动!

我倡议:

今后绝不浪费任何一滴奶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颗珍珠!

不能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奶茶,成为人类的眼泪!

六大茶类中红茶的咖啡因含量最高?

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跟茶树品种,产地和采摘时间和加工方法密切相关。鲜叶中的含量在2%-5%。咖啡因熔点较低易挥发,易溶于水,在杀青和高温烘烤过程会损失部分咖啡因,绿茶都要做杀青处理,总体来说红茶的咖啡因含量要高于绿茶。

茶叶的提神物质主要是咖啡因,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感觉绿茶比红茶更提神了。这是因为绿茶含有很多的茶多酚,相比于红茶更加苦涩刺激,这种刺激作用也是有提神效果的。如果你发困,喝点苦瓜汁也是能提神醒脑的。

绿茶中的茶多酚能与咖啡因结合,延缓咖啡因的吸收利用,有缓释作用。红茶提神效果短而强,绿茶提神效果较弱但持续时间长。

绿茶由于没有发酵茶氨酸含量高于红茶,茶氨酸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和提高多巴胺的活性,虽然不像咖啡因起到兴奋作用,但可以消除疲劳,让人保持长时间清醒。

茶叶总体来说是有一定兴奋作用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咖啡因和茶碱敏感人群,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的人群睡觉之前不宜喝茶。

茶叶里面的生物碱会促进胃酸分泌,胃溃疡患者不宜喝茶。咖啡因会引起神经兴奋,血压升高,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也不要喝茶。茶叶中含有单宁鞣酸等成分,会影响钙铁的元素的吸收,缺钙缺铁等人群也不宜喝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