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之敬茶,查麦的近音字

2023-02-25 126阅读 0评论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之敬茶,查麦的近音字?

查麦(cha mai)近音察迈(cha mai)

查声母ch韵母a,近音字:察(cha)组词:警察,察看,观察,监察,检察。茶(cha)组词:茶水,敬茶,品茶,茶道,茶杯,茶水。插(cha)组词:插画,插手。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之敬茶,查麦的近音字

麦声母m韵母ai,近音迈(mai)组词:迈步,豪迈。埋(mai)组词:埋怨,埋葬,埋伏。脉(mai)人脉,山脉,摸脉,脉搏,脉动

茶叶的第一泡水脏吗?

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一开水,二开茶,三开四开五开是精华,也就是说前5泡茶水是一壶茶泡下来的精华。

其中第一泡水就是茶叶界关于喝茶是否要洗茶的争论。茶友是这么说的,洗茶不洗茶,到底谁能说服谁,谁都说服不了谁。

那么投票论输赢,不行因为不管输赢还是不认可。论茶道那就按传统程序来,自己喝,那就随性。

所以要不要洗茶这个问题,我觉得就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难解的谜一样的意思,毕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我平常喝茶是会洗茶的,就是泡茶的时候把第一泡倒掉,主要是想洗去茶叶表面的灰尘和杂质。

这一习惯和广东福建等地流行的工夫茶有关。我刚好是福建人,从我有记忆开始,家人要是泡茶,都会把第一泡茶水给倒掉的。

至于有没有必要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洗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喜欢喝茶的茶友们一定会同意这句话: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前阵子肠胃有些不舒服,我也知道不该继续喝老枞水仙,也不能喝太浓。但是白开水确实喝不下去一点味道都没有,所以我还是会抓一点点茶叶,开水里有了茶叶的颜色和味道,喝下去觉得很满足了。

平常喝茶的时候,我会事先烧好一瓶开水,用开水把茶杯烫一下,除了茶道里有醒茶这一说法,杯子其实也是要温热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杯子。

开水烫完茶杯后,就立马放茶叶,再倒开水倒到大概是茶杯的三分之二,有的人说茶盖是不能盖严的,我倒是随意。

大约20秒左右就把第一泡水倒掉。再倒入开水,这次会放久一些,有的人会放十分钟,但是我一般盖1-2分钟就好。

打开茶盖,倒出第二泡水,我会先闻一下茶叶的香气,每次闻到水仙茶那特有的焦香,总是觉得心满意足,然后才开始喝茶。

还有不同人喜欢喝的茶的种类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正常的。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茶如同生活,有生活的味道,苦涩之后就会回甘,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那么,既然洗茶这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以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其实茶叶界对于洗茶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看法。

1、洗茶可以去除茶叶表面的杂质,其实也就是心理作用而已

茶叶也是农作物的一种,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茶农也会给茶叶打一些农药。很多爱喝茶的人就会觉得茶叶上有农药残留,所以他们就觉得泡茶的时候第一泡要倒掉。

其实茶叶上的农药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小,这样的农药也是水溶性非常低的,几乎很难溶于水中。

平常泡茶的时候茶叶的克数也是以5克10克为主,泡茶叶的水却是不少的。就算茶叶上有些许农药残留,也早就稀释掉了。

而且茶叶从茶树到达消费者手里经过了很多工序,那么具体是以下工序:茶青采摘、选装茶青的容器、茶青加工、收青、工厂加工、茶青凋零、茶青揉捻、茶叶发酵、茶叶烘干、评审包装。整个过程还有几回消毒环节,所以茶叶是非常干净的。

但是,也有茶友说以前自己不洗茶,但是我家隔壁是一家茶叶厂,自从我进去一看后,以后喝茶我必定会洗茶的。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茶叶并没有使用静电除尘设备,所以第一泡水可以去掉茶叶表面上的些许灰尘。

大家泡茶的时候,会发现有些茶在冲泡时会产生很多泡沫,其实那并不是杂质多,而是茶皂素引起的,这对人体并没有伤害,反而是有益物质。

也有的人说这个茶皂素非常刮油,不过口感是辛辣发涩而且观感不好,所以很多人泡茶的第一泡会倒掉。

其实在古代,也是有洗茶这一说法的。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记载:“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陆羽是唐代时期的茶学家,也就是说,早在唐宋时期,古人就有了洗茶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将茶煮沸之后第一泡的水沫是必须去掉的,不然茶的味道会不正。

而如今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洗茶的解释是这样的,洗茶是洗去了散茶表面的杂质,可以把茶香茶味激出来。

我突然想到平常准备葱莲蒜末放在碗里,用烧好的热油倒进去,可以激发出这些配料的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同个意思,这里有些扯远了。

不过洗茶的水温不宜太高,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茶汤的滋味。相信这点大家都能明白的。

2、和洗茶对应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醒茶和润茶了

醒茶从字面上看就是把茶从“沉睡中唤醒”,醒茶有什么好处呢?大家能想到的无非就是让茶重新活过来,口感更好,茶汤也会更加干净透亮。

因为很多茶叶刚加工完后火气较大,一般都得储存一段时间后才饮用。而且我们平常从超市或者茶叶店买来的,很多时候都不是刚加工好的。

这样的茶叶火气还在,又有冷气,有的茶叶放久了还有陈气。所以就需要醒茶了,其实醒茶主要是针对一些紧压茶,这样可以让茶叶舒展开,茶叶的状态和每泡茶的延续性更强,可以激发和保留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那就是以普洱为代表的老茶等陈化时间比较久的茶,必须要醒茶。

醒茶和润茶其实是紧接相连的步骤,润茶就是让干燥的茶叶受热吸水变得湿润,形成叶片舒展的状态,让茶内物质均匀渗透出来,使茶香更尽情散发,也就是能够让茶味快速出来。

3、不是所有的茶都需要洗茶的

茶叶因发酵程度不同而有各种分类,不同种类的茶,口感和颜色也各有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茶第一泡都要倒掉。

有的人认为有些原料等级高的茶就不需要洗,比如绿茶中的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还有名优绿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嫩度比较高的或者比较蓬松的茶,这类茶本身自带的茶味是比较清淡的,如果第一泡水还要倒掉,就是浪费了。

所以总的来说,陈化时间较久的茶第一泡水可以倒掉,比较名贵而且原料比较嫩的茶就不需要倒掉第一泡水。

作为一个外行的喜欢喝茶的人来说,泡茶的第一泡水我大多数时候是会倒掉的,有时候第一泡水也会喝,全看心情。

所以,泡茶时,第一泡水要不要倒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看你的心情了,没有说倒掉是错的,也没有说不倒就是对的。

各位茶友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你们泡茶习惯是怎样的,你们最喜欢喝哪种茶,欢迎一起讨论。

为什么茶不能倒满?

“七分茶,八分酒”是我国的一句俗语,也就是说斟酒斟茶不可斟满,茶斟七分,酒斟八分。

斟酒斟茶以七八分为宜,太多太少都是不可取的。倒太多让客人不好端,溢出来不但浪费,还会烫到客人的手或撒泼到他们的衣服上,不仅令人尴尬,同时也使主人失了礼数。

“斟茶七分满”这句话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是关于两个名人王安石和苏东坡的故事。

一日,王安石刚写下了一首咏菊的诗:“西风作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正巧有客人来了,他这才停下笔,去会客了。这时刚好苏东坡也来了。他平时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当看到这两句诗后,王安石真有点老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于秋霜斗,他说见到的菊花只有干枯在枝头,哪有被秋风吹落得满地皆是呢?“吹落黄花满地金”显然是大错特错了。于是他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在纸上接着写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就走了。

王安石回来之后,看到了纸上的那两句诗,心想着这个年轻人实在有些自负,不过也没有声张,只想用事实教训他一下,于是借故将苏东坡贬到湖北黄州。临行时,王安石又让他再回来时为自己带一些长江中峡的水回来。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许久,正巧赶上九九重阳节,就邀请朋友一同赏菊。可到了园中一看,见菊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像是铺了满地的金子,顿时明白了王安石那两句诗的含义,同时也为自己曾经续诗的事感到惭愧。

等苏东坡从黄州回来以后,由于在路途上只顾观赏两岸风景,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于是就想让船掉头。可三峡水流太急,小船怎么能轻易回头?没办法,他只能取些下峡的水带给王安石。

王安石看到他带来了水很高兴,于是取出皇上赐给他的蒙顶茶,又用这水冲泡。斟茶时,他只倒了七分满。苏东坡觉得她太过小气,一杯茶也不肯泡倒满。王安石品过茶之后,忽然问:“这水虽然是三峡水,可不是中峡的吧?”苏东坡一惊,连忙把事情的由来说了一遍。王安石听完这才说:“三峡水性甘醇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他见苏东坡恍然大悟一般,又说:“你见老夫斟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编排老夫的不是。这长江水来之不易,你自己知晓,不消老夫饶舌。这蒙顶茶进贡,一年正贡365叶,陪茶20斤,皇上钦赐,也只有论钱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叶的珍贵,也是表示对送礼人的尊敬;斟满杯让你驴饮,你能珍惜吗?好酒稍微宽裕,也就八分吧。”

由此,“七分茶,八分酒”的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现如今,“斟茶七分满”已成为人们倒茶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这不仅代表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什么很多茶叫工夫茶?

工夫茶是特指乌龙茶独特的泡饮程式,其重视茶叶、器具、水、火技艺,技法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既科学又讲究美感。乌龙茶又以其天然的花果香,甘醇的茶味,饮后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工夫茶作为现代茶艺,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生活,工夫茶深厚的艺术内蕴和文化内涵,使习工夫茶成为众多习茶者的最爱。下面将习工夫茶一些要点陈述,以飨习茶爱好者。

1 工夫茶的类型

十七世纪中后期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适于乌龙茶的品饮方式──工夫茶随之兴起,之后传入毗邻的广东潮汕地区和隔海相望的台湾省。从地域不同工夫茶可分为

闽式工夫茶;粤式工夫茶(即潮汕工夫茶);台式工夫茶。

2 工夫茶泡饮的特点

工夫茶茶多水少:工夫茶下茶量多于一般红绿茶,以茶水比1:22为参考,根据饮用者的习惯口感和茶叶特性(如品种、季节等因素)不同做相应调整。置茶量以约为茶壶壶身1/2~1/3,茶水比约1:18~20为宜。

工夫茶泡饮次数多:一般工夫茶均可冲泡3─5次,品质佳者,冲泡7─10次仍有余香。

工夫茶现泡现饮,泡时短:沸水冲入,即刻出茶。一般冲泡时间约为30″─1′,三泡后时间逐次增加。避免茶汤贮留于壶内,造成滋味过浓且苦涩。

工夫茶沸水冲泡:以现沸100℃水冲泡,便于乌龙茶天然花果香透发。

工夫茶讲究冲泡技法。

工夫茶品饮方式独特:品饮时先嗅其香、观其色,后品其味,采用小杯、小口啜饮。

3 工夫茶泡饮的器具及要求

3.1 紫砂壶(或盖瓯):选择容量50─150ml左右紫砂小茶壶。壶嘴出水要流畅,断水、禁水功能好;壶盖严密,不滴水;壶口、壶嘴、壶把顶“三平”。以宜兴产紫砂壶为佳,泡茶时具保温、保味、聚香的作用。

3.2 杯具:选4─8只容量10─15ml敞口白瓷小杯。质薄如纸、色洁如玉、上缀清雅蓝花细白瓷的若深杯,为首选。也可选择品茗对杯,其中闻香杯以直口为佳,杯身不宜过高,以免操作时不稳当。还可按季节不同选用,夏秋季节用白瓷小杯,而秋冬季用内上白釉的紫砂杯,便于观汤色,又保温。

3.3 茶盅:又称公道杯或茶海,与茶滤配合使用,用于过滤均匀茶汤,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汤色清澈透明。这是台式工夫茶泡饮必备用具,它使匀汤技法简单而便于操作。茶盅的选用,注意容量略大于茶壶,茶盅嘴的断水性能要好,避免分茶时余水沿盅壁滴入杯中。茶滤应选用不锈钢质地,网孔细密,不易变形为佳。也可选用内埋滤网的茶盅。

3.4 茶通:泡茶的辅助器具,一般包括茶滤、茶荷(则)、茶匙、茶针、茶夹等几件。茶漏──置茶时放置壶口,以免干茶外漏。茶荷──用于取茶量茶,避免用手直接抓取干茶;茶匙──辅助置干茶入壶;茶针──用于疏通壶嘴,以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畅;茶夹──用于烫洗杯具和夹取茶渣。

3.5 煮水用具:选用典雅、精致酒精炉具,配透明玻璃煮水壶,便于观察煮水过程气泡与水蒸气变化。3.6 茶盘:以双层可蓄水的茶盘为适用。质地可为瓷质、紫砂、原木,与壶具或杯具相协调配套。 另还有茶托、茶巾、茶洗、茶船、茶罐等用具。

4 习工夫茶的程序及基本要求

习工夫茶者要求心境平和,操作有条不紊。女士动作优雅、柔美、流畅,男士动作刚劲、稳当、利落。

4.1 备器:将茶壶、茶盅和茶杯置于茶盘适当位置,辅助用具茶通,茶罐和煮水用具分别于茶盘左右两侧,干湿用具分开,茶巾、茶托放于靠胸前桌上,便于取用。

4.2 煮水、温壶烫杯:将初沸水注入空壶,约壶身1/2──2/3,盖上壶盖,用单手提把点钮式(即拇指、中指握住壶把,食指点于盖钮气孔上),摇荡壶身2─3圈,使壶壁均匀受热,以提高壶温。而后将烫壶水烫盅和烫杯,使盅、杯温提高,又可起进一步清洁器具作用,还寓示对宾客的敬重。这是工夫茶必不可少程序之一。

4.3 置茶:先将茶漏置于壶口,然后用茶荷从茶罐中取适量乌龙茶,对于外形较粗大长者,用茶匙将茶导入壶中。不应将茶洒漏壶外,以保持泡茶台整洁。

4.4 温润泡:俗称“洗茶”,将现沸水沿壶口回转冲入,浸没茶叶表面,盖上壶盖,随即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盅或杯中。目的是浸润茶叶,以去除表面“火功气味”,便于茶叶香味更好发挥。

4.5 冲一泡、刮沫、淋壶:温润好的茶叶,用沸水沿壶口回转一圈,而后以“悬壶高冲”手法将沸水注满至壶口,随即用壶盖刮去壶口泡沫,并淋洗壶盖,再用沸水淋洗壶身,俗称“春风拂面”“重洗仙颜”,目的是使壶身表面清洁,并保持壶内外温度一致。悬壶高冲时水注要流畅,成圆滑流线型。淋壶时放低水壶嘴,回旋冲洗壶身,以免沸水四溅。“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三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4.6 温洗杯:将温壶、温润泡水合并沿杯壁回转分别注入闻香杯或品茗杯中,而后用茶夹逐个将杯中之水弃去。传统洗杯手法是将一杯侧置另一杯中,以中指抵扣杯底,拇指、食指握杯沿,并迅速转动杯身,依次清洗,使杯子清洁,杯身温热。洗杯动作连贯、流畅,时间长短以控制出茶浓度。

4.7 运壶、干壶:将茶壶底沿茶船或茶盘边缘迅速运行一圈,并用茶巾吸干壶底余水,以免余水滴入杯中,有不洁之感。

4.8 均汤、分茶:传统工夫茶均汤技法,是将蕴育好的茶汤,来回倾注于各杯,最后几滴精华点滴入杯,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一致。俗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取“关公”的公道、公平,韩信“点到为止”之意。台式工夫茶,直接将茶汤注入茶盅均匀,再分均于各杯中。斟茶时要求“低斟”,避免香气散发,茶汤飞溅,沫泡丛生。各杯茶量以七─八分为宜,忌满杯。

4.9 奉茶、品茗:将杯底余水用茶巾吸干,置于杯托中,双手奉于宾客,便于取用。使用对杯时,应先将品茗杯倒扣于闻香杯上,并翻转使茶水注入品茗杯中,再奉于客人。品茗持杯采用“三龙护鼎”的手法,中指托于杯底,拇指和食指端杯身。先嗅香,幽幽花果香泌人心脾,再观金黄透亮汤色,而后小口啜饮,细品其味,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茶文化如何博大精深?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雅俗共赏。从居家必备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商家在茶座谈生意,朋友们在茶室叙旧,直至文人雅士以茶为媒介,谈诗论画。

茶叶

茶叶种类非常多,不外乎两大类:绿茶与发酵茶。

绿茶有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以茶树的嫩芽为原料,并且采摘时节越早,质量越好,所以有“雨前茶”、“明前茶”等说法。茶树嫩芽采摘下来,迅速杀青,炒制,推向市场,喝绿茶讲究一个“当年新茶”。绿茶的保质期在一年左右,超过一年半,一般就不再饮用了。

发酵茶是茶叶制作工艺的一种,它是指茶树芽叶经过萎凋,揉切,发酵,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精制制成的茶,就是发酵茶.

发酵茶有铁观音、祁门红茶、黑茶类的普洱茶等等,发酵茶陈化质量会更好一些,一般保质期在10年一一20年。

茶具

沏茶的茶具,以陶制品、瓷制品、玻璃制品三种为最优。江西宜兴出产的紫砂壶为极品。

沏茶用水以泉水最好,无污染的江水、河水、井水次之,自来水最差。

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熟谙茶道的高手。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趣闻轶事。

《次韵黄夷仲茶磨》

北宋·苏轼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西江月 茶词

[宋] 苏轼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地许多茶事典故,传为美谈。

典故一: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典故二: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苏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典故三: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典故四: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典故五:东坡与茶联

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东坡茶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苏东坡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不仅以诗文名天下,而且还精于茶道。据史料记载,苏轼在黄州为官时,曾有一位名叫参寥的朋友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洽谈甚欢。一天,苏轼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二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过了七年,苏轼到钱塘去任职,参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流出,异常甘冷,适合烹茶。在寒食的翌日,苏轼与朋友从孤山出发,泛舟西湖,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去汲泉水,钻火,烹黄蘖茶,真是其乐融融,非常尽兴。在饮茶时,苏轼猛然想起上次梦见参寥的事,他就朗声吟诗给大家听。梦中的诗,竟然在今碰巧应验,在座的朋友无不称奇。

苏轼对品茶有他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对茶友和茶具他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他的《扬州石塔试茶》中有二句诗即体现了他的品味: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对茶的养生作用也十分注重,他在《物类相感志》一文中说: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不止如此,他还懂得茶的另一种与饮用无关的功用:驱蚊虫。每当夏季,他都会用陈茶点燃,然后再吹灭以烟驱蚊虫。

古人认为喝茶能治病,苏轼亦对此认同。他在杭州时,有一回一口气喝了七杯浓茶,感觉非常过瘾,还戏写了一首非常诙谐的诗,将茶的药用价值写入了诗中,其诗曰: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