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经,与茶经传播相关的人
陆羽与茶经,与茶经传播相关的人?
(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陆羽茶经为什么说不炙不熟不饮?
因为茶叶熟了,刺激性没了,大量的茶多糖、游离氨基酸被发酵释放出来,这就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只有喝得多的人才知道多喝有多舒畅通泰;
有一句关于茶的诗品余味闲对茶经忆故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改诗句出自宋代林逋的《茶》,原诗:注释:
(1)石碾:就是指用来碾茶饼的工具。
(2)瑟瑟尘:就是说碾出的茶粉像是尘雾一样轻轻的飞扬。
(4)乳香:指点茶中茶粉形成的乳状的泡沫,乳白色像是奶一样,仿佛可以闻到乳香。
(5)世间绝品,建溪春”皆指建茶,也就是产于福建的一样名茶。
(6)人难识:就是说建茶不被世人所赏识。
(7)茶经:就是指唐代的茶圣陆羽。赏析:
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普洱茶?
看了下回答,觉得还是可以有一些不一样的见解的。在初唐版图是有云南的,那就是剑南道的姚州云南郡:治姚城县(今云南省姚安县)辖姚城县、泸南县、长明县3县。这么说有点含糊,其实就是现今的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地区,找道理应该有记载这地方产茶才对。
所以我们至少了解《茶经》成书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清晰了解为何出处没有写姚州。
《茶经》撰写的年代。
陆羽在他自铸的煮茶风炉上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历史确定安史之乱为755—763年,此炉应为764年所铸,时年31岁,铸风炉是著茶经的准备工作之一。因此欧阳勋先生认为《茶经》付梓时间为780年。
《茶经》撰写时期的云南状况
按上述政治地理的变迁,从秦(前221)至唐天宝年间(770)陆羽著《茶经》时的991年中,整个云南不在中国版图的时间为51年,而主产茶区滇西南则为518年。而著茶经之前,即陆羽17岁时,南诏国已脱离中国版图,自成一国。755—763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起之前一年,即754年,南诏已大胜立国。在陆羽面前的事实是云南已不在他的圣唐之内,而成了外国。
显然这样的前提下要在茶经的出处里面出现云南产茶的文字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茶经》里的普洱茶
我看了下大家都没有说的,那就是茶经并不是没有记载,只是在七之事里面提到了两件,那就是“南中茶子”、“生益州山陵道旁”。
《传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茶。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即为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故吴普《本草、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显然云南所产之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云南大叶种为主的普洱茶原料。
显然由于当时的情况,陆羽对于云南的产茶属于风闻,由于交通不便外加战事,没机会去尝试这云南产的茶是什么味道,但是作为茶事记载还是显示出当时云南产茶还是比较有名的,从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的记载就可以看出了。
唐·樊绰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南诏国一节度府名,治位今云南景东县,辖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南部,是有关我国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业茶的最早记载。
从这段了解到当时的普洱茶采制还是属于很原始的做法,那就是直接鲜叶或者晒干之后直接煮或者烤了做茶喝,这样的茶在当时还入不了陆羽法眼也不足为奇了。
中国最早的茶叶文献是?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