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 选可爱雪,描写品茶的诗句

2023-08-14 115阅读 0评论

贡茶 选可爱雪,描写品茶的诗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夏日闲居 【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题山居 【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 郊居即事 【唐】贾岛 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 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 自然还往里,多是爱烟霞。 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访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雪中偶题 【唐】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茶烟》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蓝素轩遗茶谢之》 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武夷茶》 清·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 [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 《茶》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 玉鼎注漫流,金碾响丈竹。 侵寻发美鬯,猗狔生乳粟。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茶花二首》 [宋]苏辙 (之一) 黄蘖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 久疑残◇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 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鉏。 (之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 开落空山谁比数,烝烹来岁最先尝。 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磨二首》 [宋]梅尧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茶爽添诗句》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茶灶》 杨万里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 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山寺喜道者至》 佚名 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 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 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 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 《晚天雨霁横雌霓》 曹冠 晚天雨霁横雌霓,帘卷一轩月色。 纹簟坐苔茵,乘兴高歌饮琼液。 翠瓜冷浸冰壶碧,茶罢风生两腋。 四座沸欢声,喜我投壶全中的。 《夏日闲居》 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1125-1210)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北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回头诗》 【清】曹雪芹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莫分茶》 【北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竹枝词》【明】袁宏道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青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关于茶叶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

大家好,这么多年的喝茶经历中,总在圈子里被大家成为茶叶专家,不过,自己却从来不这样看待。毕竟,能喝好一杯茶也是清福。

贡茶 选可爱雪,描写品茶的诗句

茶叶中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这个所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因为,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茶文化就是单独的一支。不论是大家熟知的茶诗、茶具、茶器、茶俗、茶礼、茶对联、茶文、茶艺、茶道等等。茶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我们都是在已知的文化中,探索和学习着未知的内容。

就拿广州的饮茶文化而言,有着叹早茶的习惯。可以说,广州的早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体现。同样是广州的饮茶文化,当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都会用右手的是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叩三下,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当然,泡茶时,第一道茶也不会喝,不仅是为了醒茶,而且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倒茶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顺序,有老人的时候,也会先尊重老人。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要说起各地的茶俗、茶礼即便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从我喝茶的经历中,谈谈茶道文化,哪些约定俗成,且大家广泛知道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茶道文化起源于寺庙,而佛教修行的方法也决定了僧人与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方法主要是戒、定、慧。

所谓戒,主要是说僧人有着不饮酒,过午不食,戒吃荤菜等戒律。定与慧,其实就是要僧人静心打坐,参禅悟道。因为茶有着提升和生津止渴的作用,并且内涵丰富的营养成分,自然就成为寺庙的理想饮品。渐渐在寺庙行程了饮茶修行的习惯,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自茶叶进入寺院后,寺院非常讲究,并且讲饮茶作为寺院的制定拟定下来,成为寺院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叶在寺院里的传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时候,寺院里的僧人从民间汲取饮茶的方法,将茶叶、香料、桂圆、生姜等放在一起,采用煮茶的方式,那个时候叫做“茶苏”。

历史发展到宋代,喝茶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当时盛行的主要是“点茶法”。将茶叶研制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这样的方式,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寺院里的饮茶方式,对于民间的饮茶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仅作为寺院里的制度,而且还专门设置了“茶堂”,主要是僧人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茶香的地方。在当时,寺院里还设置了“茶鼓”,目的是为了着急僧人饮茶之用。不仅如此,寺院里还有“茶头”、“施茶僧”,一个掌管烧水煮茶,一个负责施慧茶水。

在佛教的寺院中,所有的茶叶统称为寺院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和自饮。在规定中,在佛祖面前或者灵前供奉的茶汤,通常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用的茶 ,统称为“戒腊茶”,所有僧人饮用的茶叶,叫做“普茶”,大家都知道僧人的化缘,每次化缘得来的茶叶,叫做“化茶”。每个僧人平日都会静坐打禅,每一阶段结束由专人负责“打茶”。在寺院中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客等,供自己和有人饮用,大家谈经论佛,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佛道茶艺》,其中关于“礼佛茶”礼仪,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工序,谓之功德圆满。世道程序依次分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与茶道在佛教中不可或缺,也是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泡茶、喝茶与佛教的“八正道”不谋而合。

我们在泡茶的时候,要有三正的态度,才能集中精力品得一杯茶的色香味。我们也要在喝茶的时候有这三修的态度,才能禅定心性,戒除内心的执念。我们在喝茶时,也要有着三稳的方式,才能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眼前的一杯茶。同样,我们也要有着三净的自觉,才能真正以茶洗心的修为。

勿将“禅茶一味”变成“禅茶一昧”这是我经常说的内容。我们做到了三正、三稳、三净,才有有着真正的三修。禅茶一味,才能真正心意相通,融贯心性。

茶叶有太多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认知。仅以我个人的角度谈一谈那些被人熟知的内容,也从我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茶道的认知。

以点带面,从茶道的角度谈了茶叶在 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内容,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对此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留言,让我们相互讨论。

我是芸品茶舍,专注一杯地道好茶,分享喝茶体验,传播茶叶文化。

还有哪些描写品茶的古诗词?

春水泡茶

安徽贡茶有哪些?

安徽:

六安瓜片、黄山云雾、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岳西翠兰

福建:

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岳铁观音、武夷肉桂、延祥茶、方山露芽

湖南:

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

蒙顶黄芽、巴岳绿茶

贵州:

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湄江翠片、朵贝贡茶、赵司贡茶、梵净翠峰、石阡苔茶、都濡茶、月兔茶等50多种

江西:

宁红、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林茶)

陆羽茶经里面的茶文化有没有差错?

说陆羽《茶经》有问题的,本人一定有问题,而不是陆羽有问题,更不是《茶经》有问题。

当然这个要辩证地看,分享三点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第一点,没有人比陆羽更懂茶

陆羽写茶经,可不是如今的一些写作者那样,闭门造车,想到哪写到哪,再不行就天下文章一大抄,或者干脆原封不动搬过来,照样发表,还能得奖什么的。

陆羽写的茶经,说起来像是大部头,三卷十章节,其实只有七千余字,相当于一篇专业短文。

就这篇短短的文章,能够成为举世经典,至今无人超越。甚至被日本人发扬光大,诞生了茶道。以致后来的普洱茶炒作团伙,也猫三狗四学着,搞出花式喝法,一时间蒙住多少人,照他那样喝茶成了有钱人的象征。

陆羽写这7000字,用了26年的功夫。期间走过8个道73个州,就是如今的14个省156个县、区。走遍了茶叶产地,遍访茶人,搜集和体验无数的经验。仅为煮茶的水,就尝遍所有的江河。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没谁了。所以只能说,陆羽无人超越。

第二点,《茶经》是基本理论,不是茶叶教程

说陆羽《茶经》有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错把原理当实务。这就好理解了,陆羽《茶经》里没有日本茶道,也没有十大名茶,更没有茶叶炒作。那么,就不能用现在的茶叶实务去对陆羽说三道四,因为挨不着。

就像我们指责北京猿人,你们为什么不像如今这样盖很多房子啊?把自己搞得居无定所多凄惨。要知道几十万年前,找个山洞呆着就很好了,不会想着盖房子。

这里反映个对待经典的态度,也是今人应该具有的价值观问题。这个态度就是:只可学习领会,不可指责批判。不是不可以批判,是你没有那个水平。譬如日本,从来不说陆羽有问题,一味的尊重和领会,于是有了茶道。对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也是一样,除了尊重和学习,还是尊重和学习,所以人家发展快。

第三点、古典理论与现实状况的关系

辛亥起,对传统文化一概否认,后来派生出个批判性吸收,让陆羽也跟着躺枪。加之如今有些商人故意造势,老拿古人说事。

茶叶行业盯着的终极目标,就是陆羽和他的《茶经》。商人们好像不对老先生划几道,就显不出自己能耐。于是,就不断有人指责,我的茶叶这么有名,你陆羽《茶经》怎么这样说的啊?

这做派其实古人也有。譬如唐朝很有名的“蒙山顶上茶”,陆羽没收录于《茶经》。按说在他写书的期间,这茶多有名啊,中国唯一的皇家茶园,完全应该写进去。可他就是没有收录,你咬我啊?搞得后人忿忿不平,明代黎阳王就写诗发牢骚:

“闻到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说你陆羽做事不公,不把这最好的茶叶收录。后来有人考证此事,原来不是他不写,是当时国内战乱,安史之乱让他去不成茶园,又不能凭想象写。

至于当今的商人拿《茶经》编自己产品故事,则又另当别论,也不值得评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