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怎么死的,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

2023-08-14 95阅读 0评论

曹仁怎么死的,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

襄樊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出名的战役之一。此战中,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打的曹操这批增援部队全军覆没,震惊华夏。不过也有很多人好奇了,关羽水淹七军,淹的到底是哪七军呢?究竟淹死了多少人呢,为何就能够震惊华夏?

曹仁怎么死的,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

水淹七军

襄樊之战是紧接着汉中之战的又一场大战,汉中之战时,刘备于正面击败曹操,沉重的打击的曹操势力。几个月后,关羽出兵襄樊,曹军抵挡不住,连名将曹仁都被关羽打得龟缩城内,不敢出战了。樊城是个战略要地,曹操不允许它丢失,因为一旦失去了樊城,被关羽掌握住了这个要地,那关羽随时可以威胁到许都。于是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迎战关羽。

关羽当时已经是包围了樊城,而于禁到来后,直接解了樊城的包围,因为据史书记载,于禁是驻扎在樊城旁边的,可见关羽士兵已经不在附近了。究竟是于禁打退了关羽,还是关羽主动撤退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接下来的战斗,倒是关羽主动进攻的。

在三国演义中,把水淹七军的责任都归罪给于禁了,说于禁不会选择扎营地点,最终被关羽掘开河堤,水淹七军。实际上在正史中,此战之罪根本就不在于禁,因为这完全是一场天灾。当时天降大雨,连续下了十多天,这么大的水量直接引起了洪水,周围水势暴涨,平地数丈,这对于北方士兵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于禁他们根本就没有大船,因为他们从北方而来,谁也没料到会碰到这种情况。

《三国志》: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于禁他们没有大船,但是关羽有啊,而关羽也是个军事大才,发现了这等良机后,当即率军进攻于禁,最终于禁军队走投无路,全部投降,庞德抵抗无效,后来也被抓获。关羽于禁这一仗,其实在当年已经给出了定论,并不是于禁的军事能力不行,而纯粹是因为天气原因,地势灾害,非人力可挡。于禁唯一的错,就是投降了关羽,偏偏他旁边还有一个宁死不降的庞德,这就更加衬托出于禁的贪生怕死,于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众人嫌弃,最终郁郁而终。

七军有多少人

关于双方的参战人数,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细节做出一些分析。先说关羽这边,当年孙权和关羽第一次闹矛盾时,刘备曾亲自带领数万军队前来荆州,和孙权作战,而当时关羽手下号称有五万军队,此战和襄樊之战相距时间不长,而且后来湘水划界后,关羽手下只有荆州三个郡了,所以推断关羽手中还是只有五万军队。

关羽北伐襄樊,并没有带走所有军队,因为他还留了不少的军队防备东吴,这也是为何之前东吴一直不敢偷袭荆州,直到关羽打败于禁后,兵力不足,抽调了用于防备东吴的士兵。这么一看的话,关羽打襄樊最多就带了三万多人,因为另外一两万人还需要驻防荆州城池,防备东吴。

那于禁这边是多少人呢?

按照推测来说,于禁带来的七军,应该是七支军队,但是史书并没有明言到底是哪七支军队。而说到这七军的人数,历来的争议也有很多。有的人按照古代军队的编制来算,那么一军就应该是一万多人。古代军队编制是五人为伍,十伍为队,一军共二百五十队。按照这种算法算下来的话,于禁的一军就有一万两千五百人,但这种军队编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了,到了东汉末年有没有改变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上面的这种算法,于禁七军估计有七八万人,算是一支特别庞大的军队了(古代军队有个三四万就已经算的上是大军了)。但是根据《三国志》的另一篇记载,关羽最终擒获的于禁军队总计差不多是三万人。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这样一对比,不可能关羽斩杀了于禁四五万人吧,这种数据太恐怖了,在古代,阵斩敌军四五万,那可是天大的战绩了,要知道当时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从记载上来看,当时大水来得太猛,于禁这边根本就没有进行大的抵抗,基本上很快就投降了,只有庞德那边抵抗得稍微激烈点,魏军战死的应该是不多,根本不可能达到四五万的量级。唯一的解释就是于禁带来的七军根本就没有七八万人,很可能就是三万多一点。

再根据另一份记载,我们就可以发现,于禁的七军确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华阳国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涨,皆为羽所获。

根据华阳国志的描述来看,当时于禁带来的七军就是三万多人,这倒是和三国志中所说的俘虏三万对得上号,因为这场仗,本来在人数上就损伤不大,于禁大部分士兵投降,死伤的基本是庞德那边,而且主要是庞德身边的小部分部曲,大部分人都是投降了的。这样综合来看的话,于禁的七军估计就是三万多人,最终被淹死、战死的估计只有个小千人。

结语

综合来看,于禁之所以败于关羽之手,很大原因是因为天灾,汉水暴涨,于禁部队大部分来自北方,没有大战船,而关羽有战船之利,所以最终才能有水淹七军之功。而当时于禁带来的七军应该是七支军队,至于到底是哪七支,史书中确实没有记载。水淹七军这一场仗本身不是硬仗,魏军并没有做激烈的抵抗,大部分都是投降了的,只有庞德手下的部下稍作抵抗,所以最终魏军淹死加战死的估计最多小千人,根本没有传闻中那么恐怖,淹死了魏军数万人。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刘备是如何死的?

刘备死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时年63岁,《三国志》说刘备是得病去世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从时间上看,刘备于章武二年(222年)“秋八月,收兵还巫”,在白帝城最少已经住了5个月,到次年春天前后发现自己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这说明,刘备的这场病与之前的夷陵大战关系不大,是后来得的。《三国志》先主传也记载说刘备“病笃”,但具体什么病没说。

在陈寿亲自编纂的《诸葛亮集》中保留着一份刘备临终前给后主刘禅的遗诏,其中说道:“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根据这份遗诏,刘备开始得的是“下痢”,后来又引发了其他并发症,以至于没能挺过来。“下痢”就是痢疾、拉肚子,本不是什么大毛病,为什么最后竟要了刘备的命呢?

刘备一生都在战斗,经常被人追着打,在战场上多次把妻儿都弄丢了,最困难的时候差点儿下海当渔民,但他被时人称为“雄才”、“人杰”、“命世英才”,由草根一步步到了皇帝,说明他的身上有一股能吃苦的精神和可以百折不挠的毅力,与袁绍、袁术等一帆风顺的公子哥比起来,他的抗打击能力强得多。

但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开始,3年时间里刘备竟然接连承蒙了至少5次沉重的打击:关羽被杀,痛杀义子刘封,张飞之死,夷陵惨败,马超、许靖、刘巴、黄忠、法正等先后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刘备的心情极为沉痛。

痢疾这种病除饮食不洁外,“外感时邪”也是重要诱因,《证治要诀》等医籍都说痢疾为“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之成痢”。当时是冬天,天气湿冷,刘备这个北方人大概不太习惯长江边上的这种气候,尽管饮食不会有问题,但由于心情过度沉郁,加上天气和年龄较大的原因,导致刘备的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倒就不奇怪了。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刘备比较爱喝酒,这大概是他消化系统首先出问题的原因,史书上有多次关于刘备喝酒的记载,不仅喝了,经常还喝得有些多,以至于说话都不大得体了。

酒量反映的是肝脏解毒能力的大小和消化功能的强弱,酒量不大的人最好少喝。从史书记载的上面这两件事情看,刘备是个酒量不怎么大但有点儿爱喝酒的同志,所以才会多次在酒场上失语失态。刘备的肠胃大概早就有些不对劲了,所以才在最后时刻先出了毛病。

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呢?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统一天下。在他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就一直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在他的有生之年,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可是纵观这些北伐战役,最让他接近成功的却是第一次北伐。可惜诸葛亮错用马谡,在街亭遭受了惨败。那么,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他遭受了多大的损失呢?

一、令人叹惋的街亭之败。

诸葛亮在接管蜀汉政权后,正是蜀汉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团结蜀汉君臣,力挽狂澜,在短时间中稳定了形势。他编练新军,并率领这支军队五月渡泸,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在稳定后方后,诸葛亮率军入驻汉中,对曹魏发动了讨伐。

在诸葛亮的所有北伐中,他的第一次北伐离成功最近。他的军队出祁山,兵锋直指陇上。在他的军队面前,曹魏守军闻风丧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诸葛亮。剩下的武都阴平两郡仅有数百守军,孤悬在诸葛亮的侧翼。而陇西郡虽然还在顽抗,也向蜀军明言,如果一个月内曹魏的援军不能到达,他们也束手投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曹魏方面没有准备。因为蜀汉在遭受夷陵战败后,军队精锐毁于一旦。再加上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内部稳定而操劳,多年对外没有动作。曹魏以为蜀汉已经失去了对外作战的能力,因此对蜀汉的讨伐根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没有准备。因此,在诸葛亮的进攻面前,曹魏在陇上才会发生一败涂地的状况。

曹魏君臣在得知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消息后,经过讨论,曹睿决定派张郃率领中央机动军团,共计五万多步骑兵救援陇西。张郃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闯过险峻的关陇道,在街亭与蜀军遭遇。张郃在打败守卫街亭的马谡所部后,转而去平定投降诸葛亮的那些郡县。诸葛亮则因为前无所据,被迫撤军回汉中。街亭的惨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黯然收场。

二、街亭之战失败的原因。

多年以来,对于街亭之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大家的统一看法就是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错用了马谡。不过,除此之外,诸葛亮在战略战术上是否有偏差呢?

在诸葛亮兵出祁山,取得了大好形势后,诸葛亮和曹魏双方都面临着选择。曹魏的问题是救不救陇右。如果要救陇右地区,就必须从关东派遣兵力。可是千里迢迢去救援,有着种种不利因素。一是长途跋涉,精疲力竭。二是时间紧迫,恐怕会贻误战机。三是客场作战,后勤供给困难。但是如果不救陇右,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巩固战果,为下一步进军关中做准备。

而诸葛亮的选择则是巩固战果或者扩张战果。如果巩固战果的话,他就需要抢占堵塞至关重要的关陇道。这样曹魏的援军就不可能在短期时间里进入陇右。诸葛亮就会有时间从容消化已经取得的成果,迫降陇西郡,拿下武都阴平两郡。这样,诸葛亮就拥有六个郡的巩固地盘,为下一步继续伐魏奠定基础。

如果诸葛亮选择扩张战果,他就率领蜀军与张郃决战。诸葛亮可以利用张郃军队的种种不利因素,将张郃部歼灭。张郃部是曹魏的中央机动军团,如果将张郃部歼灭,将给曹魏以沉重打击。诸葛亮下一步席卷关中,甚至威胁关东也不是不可能的。

曹魏最终选择了救援陇西,而诸葛亮选择了扩张战果。于是,诸葛亮放开关陇道,让张郃进入到街亭。他派前锋防守街亭,自己率领主力在西城一带。等到张郃攻不下街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后,诸葛亮再给张郃以歼灭性的攻击。诸葛亮选择的街亭守将就是马谡。

不过,让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他把所有的计划都谋划好了,可是他没有想到执行计划的将领和军队却承担不起这个任务。马谡这个人是担任谋士的人才,但是却缺乏担任主将的能力。刘备在去世前还专门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擅自修改诸葛亮的作战方案,结果铸成大错。

而诸葛亮率领北伐的军队战斗力也不强。这支军队虽然是诸葛亮亲手训练的,在出兵时表现得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可是,这支军队缺乏实战经验。因为过去的大部分的主力都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丧失了,这支军队里面大部分都是新兵。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大大减弱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这就使得战局出现了马谡意料不到的情况。本来张郃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也是困难重重。可是马谡将军队拉上南山,企图重现定军山的奇迹,来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是这支军队毫无在逆境中作战的勇气,一旦置之死地不是绝地反击,而是全军溃散了。只有王平率领的千余蜀军严阵以待,使得张郃不敢追击,减轻了蜀军的损失。

因此,蜀军的战斗力与诸葛亮赋予它的任务不匹配,是这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诸葛亮使用六万战斗力底下的蜀军,企图在街亭地区消灭五万多张郃率领的魏军精锐主力,这个战役企图是十分冒险的。因此,街亭失败也不能算是意外了。因此,在街亭之战后,有人劝说诸葛亮再多征发军队,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他把精力投入到加强训练,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方向上来。

三、令人惋惜的人员损失。

那么,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究竟遭受了多少损失呢?其实要是仔细研究历史记载,就会发现,损失并不会太大。这是因为,诸葛亮这次出兵只不过率领了六万人左右,其中还分出一部分由赵云率领,出斜谷作为疑兵。这样算来,诸葛亮出祁山的兵力也就是在五六万人。在这些兵力中,一部分被诸葛亮派去攻打陇右的各个郡县,主力被诸葛亮谨慎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又把手中的兵力分为前后两部分。马谡率领前部守卫街亭,而诸葛亮率领主力留守西城。他的本意是让马谡守住街亭的城寨,使张郃久攻不下。在挫伤张郃的锐气后,诸葛亮再率领主力去与马谡配合,围攻张郃。这样,就能够取得对张郃的歼灭性战果。从诸葛亮的这种思路出发,马谡率领的军队最多也就不超过两万人。

在战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谡的军队规模不会太大。因为街亭本身城镇规模就不大,即使拥有城寨也不会太大。而马谡舍弃了防守城寨,去防守孤立的南山。一座南山本身并不大,而马谡还不能保证山上蜀军的汲水之道。这足以看出,马谡的军队数量之少。马谡想要以这样的军队,取得定军山之战一样的战果,无异于痴人说梦。

张郃军队的行动,也侧面显示了马谡军队的数量。当时马谡的军队遭到惨败,史书上记载是“士卒离散”,“众尽星散”。可是王平率领一千人马,鸣鼓自持。这让张郃认为王平那里有伏兵,不敢追逼。张郃的疑心,正是因为马谡的兵力不足,对剩下的大部分蜀军的去向不明才产生的。

街亭之战中,由于有王平的出色表现,使得大部分蜀军得以脱险。王平逼退张郃后,收集失散的蜀军而回。王平因为此功,成为街亭之战中唯一得到嘉奖提拔的将领。在《诸葛亮传》的注释说,诸葛亮拔西城千余家百姓而归,还得到了部下的祝贺。这条记载遭到了注释者的批驳。

不过,从这个注释,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将此次北伐的收获,与街亭之战损失相抵,蜀军的损失并不算大。而且蜀军的主力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没有遭到损失。这也是张郃在取得街亭之战的胜利后,不敢乘胜追击,攻打位于西城诸葛亮大本营的原因。

但是,虽然蜀军的兵力损失不算很大,可是蜀军的将领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在《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诸葛亮对马谡和他的部下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在这里,仅仅被诸葛亮诛杀的高级将领就有马谡、张休和李盛三人。

当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损失的将领不会仅仅只有这三人。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我们知道,诸葛亮来到汉中是在发动第一次北伐之前,而《后出师表》则是在第一次北伐后写的。这里说的八名将领,除了赵云是在第一次北伐后病死的,其他的人员肯定有在第一次北伐中战死的人。仅仅从这七十多人的损失,我们就可以看到,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遭受的将领损失是何等惨重了。

在诸葛亮战后处罚马谡的问题上,曾经有过分歧。不但当时的蒋琬等人不同意处死马谡,连后人评价也说,本来蜀汉就人才匮乏,还诛杀马谡这样的智能之士,是诸葛亮的错误。但是,对于马谡,诸葛亮也是有苦难言。本来诸葛亮不听从大家的意见,派马谡去守街亭,就是有着让马谡建功的私心。

可是马谡擅自指挥,破坏诸葛亮的作战计划,让诸葛亮的北伐遭到了惨败。如果马谡能够堂堂正正的回来谢罪,诸葛亮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可是马谡却畏罪潜逃,跑回了蜀中。这就让诸葛亮失去了任何借口,留下他的性命。为此,诸葛亮将知情不报地向朗革职,不再任用。因为向朗的举动,等于把马谡送进了死路。

不过,也正是诸葛亮的奖罚分明,让蜀军很快就重振士气。诸葛亮经过这一次失败,对蜀军的缺陷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此后,他重用魏延、王平这些有才干的将领。并且为蜀军量身打造了八阵图,在掌握了八阵图之后,蜀军便立于不败之地,再也没有出现街亭之战那样的惨败了。

结语: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街亭之战是最关键的一战。在这一战中,由于马谡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使得蜀军遭受了惨败。诸葛亮由于前无所据,只能撤退汉中,他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收场。

在这一次战役中,蜀军遭受的损失,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惨重。这是因为诸葛亮本身只带了六万左右的蜀军,还分为前后两部分使用。而马谡的军队不会超过两万,在战败后又有王平的断后,阻止了张郃的追击。如果加上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所获,蜀军的人员损失不会是太大的。

而蜀军主要的损失是在将领方面。这里有战死沙场的人员,也有战后被诸葛亮惩处的人员。其中对街亭之战负有主要责任的马谡、张休、李盛等人被诛杀,而《后出师表》中记载的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将领中,除了赵云是战后病逝的,其他的人员中肯定有在第一次北伐中损失的。不过,由于诸葛亮的赏罚分明,很快使蜀军重振士气,走出了战败的阴影,不久之后就再次投入到了北伐中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刘备用计破曹仁概括?

当时刘备屯兵新野,曹仁,李典,还有吕旷、吕翔领兵三万驻扎樊城,窥视荆州,吕旷、吕翔二将是降将所以就请示曹仁,表示愿意带兵马五千取刘备首级,曹仁大喜,给了他们五千兵马,让他们去新野,结果这两个人,被刘备军斩杀,大部分兵马被擒获,曹仁知道后大怒,找李典商议对策,结果李典表示,二吕死的其所,应该按兵不动,等待曹操援军,曹仁不听,认为两位将领死了,而新野弹丸之地,根本不用曹操的大军,认为李典是胆怯,李典则认为因为没有百分之百战胜的可能性所以不应该去,就表示曹仁如果要兴兵攻打新野自己则驻守樊城,曹仁认为李典这个行为是有异心,要他一起前往新野,于是李典就只好跟曹仁一起,起兵两万五前往新野。

这个时候徐庶已经进了刘备军中,吕旷、吕翔的死就死徐庶出的主意,此后徐庶又对刘备出主意,表示吕旷、吕翔刚死,曹仁必然发兵来打,假如他倾兵而来,樊城必然空虚,到时候就取了樊城。

曹仁白天攻打新野没能成功,就布了一个八门金锁阵,结果也被徐庶破了,李典担忧樊城,曹仁则决定晚上偷袭刘备营寨,结果徐庶早有准备,曹仁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只得引兵返回樊城,然而此时樊城已经被关羽占领,曹仁又是损兵折将,连夜返回了许昌。

正史上的曹操大将徐晃的结局如何?

正史中徐晃病死,赐谥号“壮侯”。曹魏祖孙三代待其不错!

徐晃(?-227年),字公明,出生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和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并称曹操部下“五子良将”。

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董卓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吕布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城,杀王允等人,后又自相火併,在长安大肆屠杀。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皇帝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建议。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河内太守张杨、兴义将军杨奉等残余朝官的保护之下,渡过黄河到达安邑,徐晃因保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到洛阳后,韩暹、董承天天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徐晃便劝说杨奉归顺曹操,杨奉听从了他,不久又反悔了。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开封击败杨奉,徐晃便投奔了曹操。从此,他便成为曹操的—名忠实战将,跟随曹操转战于大河上下、江淮之间,为曹魏的立国建立了功勋。

曹操授予徐晃兵权,派他出击卷县、原武的贼寇,大获全胜,升任裨将军。随曹操征伐吕布,徐晃单独率军逼迫吕布的将领赵庶、李邹等人投降。又同史涣在河内郡斩了眭固,建安五年(200年),在徐州之战中,徐晃随曹操击败了投靠袁绍的刘备。又随曹操打败颜良,攻取白马城,进军到延津,大败文丑,徐晃被任命为偏将军。以后又同曹洪攻打贼寇祝臂,大破敌军;同史涣在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攻打袁绍的运粮车队和辎重,因功封为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争立后嗣的矛盾,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包围了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攻破了邯郸,易阳县令韩范佯装献城投降实负隅顽抗,曹操想灭掉易阳,命徐晃进攻。徐晃来到以后,把一封信缚在箭尾射入城中,为韩范陈说利害,韩范悔过投降。徐晃劝曹操说:“袁谭、袁尚尚未打败,那些没有攻取的城池都在看风使舵,今天要是灭了易阳,明天各城就要拼死守御,只怕河北就没有平定的日期。希望曹公您允许易阳投降为别的城做个榜样,那么各城就都会望风而降的”。曹操认为很对。徐晃单独率兵讨伐毛城(今河北涉县东南),设伏兵大败袁军,攻破了袁军三个驻地。跟随曹操在南皮击败袁谭,袁谭被曹军所杀。徐晃平定了平原郡的叛军。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随曹操北征乌桓袁尚,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张辽的指挥,杀了匈奴蹋顿以下10余人。曹操最终讨平乌桓,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徐晃因从征有功,而被为拜横野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徐晃跟随曹操讨伐荆州。赤壁之战后,徐晃单率一支军队屯扎樊城,平定中庐、临沮(湖北南漳)、宜城的贼寇。与满宠到汉津(今湖北当阳)征讨关羽,与曹仁在江陵攻击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随夏侯渊统兵讨伐太原郡叛军,包围大陵,拔取了城池,杀死敌将商曜。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发兵进取关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曹操赐他牛酒,让他为祖先上坟。曹操到潼关,担心不能渡过黄河,召徐晃询问。徐晃说:“主公大兵在此地,而敌人不另派兵驻守蒲阪,可见是失策。请给我一支精兵,从蒲阪津渡河,作为大军的先导,截断敌人的后路,就可以抓获敌人”。曹操同意了。徐晃率领骑兵、步兵四千人过河。徐晃领兵挖堑立栅迎接来敌,敌将梁兴率五千多骑、步兵来攻,被徐晃击退,曹操大军得以渡河,于是打败了马超的势力。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今陕西千阳县东)、汧县(今陕西千阳西北)的氐族部落。曹操回邺城,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鄜县(今陕西富县),打败夏阳的贼寇余党,斩了梁兴,迫使三千多户投降。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派徐晃去征剿椟、仇夷各处山上的氐族人,他们都投降了。解了曹军张顺之围,攻破了贼寇陈福等人的三十多个屯兵据点,徐晃晋升为平寇将军。曹操回到邺县,留夏侯渊、张郃、徐晃在阳平关防御刘备。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攻南郑(今陕西汉中)。四月,蜀军进至阳平关,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十余营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遭到徐晃从岔路的攻击,蜀军大败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听说后,非常高兴,让徐晃持节,发布通报说:“这一条阁道是汉中的咽喉险要之地,刘备想断绝内外联系,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关羽自率主力兴师北上,包围了曹魏的江北重镇樊城和襄阳。当时,徐晃率军驻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为襄、樊之地的后备军。曹操为了解救樊城,襄阳,前后增兵至12营,悉归徐晃指挥。关羽围军层层设垒,封锁严密,阵地十分坚固。徐晃率士卒到达前线,不顾矢石飞流,身先士卒,数次突入重围,与关羽的守将激战于樊城之外,同时,令其士卒掘地道通樊城,与城内曹军取得联系。经过数日苦斗,击破了关羽围军,解除了樊城,襄阳之围。这次战役对于巩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起了重大作用,敌军烧毁自己的营寨逃跑了。尽管徐晃和关羽是同乡,徐晃年龄稍长,私人关系很好。但各为其主,互不相让。徐晃声东击西,秘密进攻四冢,关羽看到四冢要被攻破,亲率五千步、骑兵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去,徐晃便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冲入敌围,大破敌军,很多人自投沔水(汉水)而死。

徐晃得胜班师,曹操亲自出城七里迎接,宴上亲自举杯向徐晃劝酒,慰劳他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是将军的功劳啊”!曹操巡视各营,士兵都离开队列观看曹操,只有徐晃的军营整齐,全体将士站在队列中不动。曹操叹息说:“徐将军可以说是有周亚夫的风度了”。 曹操曾在军令中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城、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司马穰苴”!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逯乡侯。十月曹丕称帝,又晋封徐晃为杨侯。跟随夏侯尚到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打败蜀将刘封。曹丕命徐晃镇守阳平关,转封他为阳平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徐晃在襄阳抵御吴将诸葛瑾,徐晃病危,遗嘱用平时穿的衣服收殓他。太和四年(230)去世。朝廷赐谥号“壮侯”。

徐晃为人谨慎小心、作风俭朴。统率军队无准备之仗,作战时穷追不舍,争取实利,经常顾不上吃饭。徐晃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次战斗,他勇于摧锋陷阵,攻击强敌。徐晃不仅勇猛过人,而且善于用兵,往往能够避敌强大,改其虚弱,以少胜多。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他的军容严整,上卒精神振奋。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饷,属徐晃”。 徐晃常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大意是:“古人忧虑遇不上英明的君主,今生有幸让我遇到了,应该建功效力,何必自己夸耀自己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