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图片,秦阿房宫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吗

2023-08-12 107阅读 0评论

瓦当图片,秦阿房宫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

一、首先我们来看下阿房宫到底多大?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瓦当图片,秦阿房宫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

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

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

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用现在度量换算下:占地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20个故宫那么大。逛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的占地面积已经很大了,阿房宫竟然是它的20倍,根据这个描述,大家足以想象它的大小。秦朝灭亡的时候只建成了前殿建筑群,在秦朝灭亡之后,阿房宫的建设就停止了。

所以,阿房宫从未真正建成过,充其量只是个“半成品”。但即使只建成了一部分,阿房宫留给后世可考的面积也有800亩之多,大约有90个足球场的面积。

二、那么阿房宫有多宏伟?

阿房宫建筑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殿建筑群和“上天台”建筑群

前殿建筑群刚介绍过了,现在重点说说上天台建筑群。

上天台是秦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古代先民认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赐和保佑。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国家物阜民丰,四海升平,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

重现的上天台,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8米×16.8米,高19.8米。

磁石门是秦阿房宫的北阙门。遗址在三桥镇武警部队工程学院内,约建于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因“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作用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重现的磁石门是根据有关史料和苑区地缘特征营造,高13.2米(从地平线到屋脊),东西长20.4米,南北跨度12.7米。

祭地坛秦阿房宫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场所,专供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国家;“稷”为谷神。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重现的祭地坛,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米×16米,高11米。

上林苑为古宫苑名。秦都咸阳时置,周围二百多里,包括长安、户县、周至等地。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营建朝宫于此。阿房,即其前殿。汉初苑内荒芜,武帝时复为宫苑,内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

司马相如作《上林赋》,言其极为宏伟、壮丽。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足见阿房宫之宏大!

如果留存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吗?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0.5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建国之后,再现阿房宫昔日盛景是所有考古学家及建筑学家的心愿。经过各方专家的认真论证和精心设计,总投资1.3亿多元的遗址重建工程终于重现了其昔日的辉煌:大宫门、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上天台、祭地坛、河流等12处景观如今已经相继建成。苑区兰池水占地百余亩,水清波翠,楼阁倒映,龙舟漫游。新建的阿房宫前殿,高32.85米,长107米,宽67.7米,十分巍峨壮观。其高度与原殿不相上下,但东西长107米,仅是原殿东西长的1/6。

所以秦阿房宫不仅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如果留存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总结:阿房宫始终是人们幻想中的宫殿,不管当初修建时规划地多么豪华,它始终是没有建成过,想象中的豪华也从未出现过,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宫殿,也只能通过书中的描写来想象。不过,专家们根据遗留的资料复原了部分阿房宫的建筑,可以供好奇的人们参考。

怎么分辩砚台的好坏?

砚台在收藏方面的“好坏特点”来说,相对比毛笔的涵盖面要广泛得多。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相应的“特点关键词”,窃以为,用【铭、质、形、种】可以大致概括出最为精彩的靓点。

砚台好铭谓之魂,质地优良砚之本,形正艺精砚之魅、品种经典砚之翼

一、砚台好铭谓之魂

一方收藏的砚台,如果有铭文,那便可以强势宣告自己的“身份传承”。

收藏界基本所有的藏品,有个最为“高贵的特点”,那就是传承有序。传承有序的收藏品,在好坏等级上,绝对是居于金字塔顶部的存在。

砚台的铭文还有个特点,基本都会留下作者的名字,这个“作者的水平地位”以及“铭文篆刻的水平高低”,都是对砚台的珍稀程度有着“跳高一层”的衬托作用。

君不见:业内一方好砚的拓片,都能卖好几百块钱么?而这些“可以卖钱的砚拓”无疑都是以“铭文居上”的哦!

二、质地优良是砚之本

砚台是以‘磨墨’这个实用功能为基础,一方砚台要成为“好砚”,质地优良是必须的成砚之本。

这个“优良”主要是指“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对磨墨的便利优秀之处”,

——可以是在用墨量大的时候让磨墨速度更快;

——也可以是在用墨需要更为优秀的画面效果的“发墨好”;

——甚至也可以是要用在特殊用途的时候更为方便适合;(比如暖砚等)

真实的藏品世界里,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样的道理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同样是端砚坑仔岩石头,质地纯净的整块石肉,价格万元的不算高,但却少见出售都被藏家束之高阁了,而普通有杂质的同样品种,大量几十元百元的无人问津……

三、形正艺精称“砚之魅”

形正艺精,对应于砚台身上,当属审美范畴了。

既然是收藏艺术品,当然是要同时“兼备美学艺术”的主要特点为上。

形正,不见得就是说“好砚一定要是方形的”,而是指一个砚应该给人一眼看上去就儒雅大气的感觉。

而市面上存在的实物收藏砚台来说,其形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有极个别设计制作者,以搞怪的另类、复杂的雕刻去展示“砚台之形”,然而,我尽管不喜欢却也是无可奈何的……

这就是后半句“艺精”的关键

制作精良是所有文玩艺术品的要求之一,所谓艺术精湛,不单纯指的是“你的制作技艺有多么的高级”,更要包含“你的作品能烘托多少的艺术氛围”。

比如上面那个大师砚,那文房四宝协会某主席话来说:是不是还得找找在哪磨墨。

那么,你这还是砚台吗?我看更是一个石雕展示品吧……

真正的艺精,不仅要你的制作手艺高超,更需要你的设计思想有魂!

比如上图,就是我经手过的“艺精砚台”之代表性很强砚台之一。

毕竟,审美是个“百家争鸣”的话题,站在这个角度,没有权威可言。

各个“流派”之观点,无论坚持着地位多高,也只能说明“他这类偏好之人群喜欢的价值”,因此,究竟你个人“喜欢的是哪一盘菜”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对于这个“形正艺精”藏砚价值点来说,我的观点是:

你的收藏为了啥,你便去追求这个艺术点。

交易者可追逐“别人的喜爱”,单纯的收藏者便能去找“自己的真爱”;但凡种种,都是好砚。

四、品种经典是砚之翼我始终认为,

包含砚台在内的一切收藏品当以“旧时经典”为重要线索,在收藏这个领域里,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站在绝大多数人的角度,藏砚,还是要以“经典品种”为首选,特别是“古时就很强,现在仍然牛”的那些品种。

比如四大名砚的大类,泛泛而言就强于其他的种类。

站在“经典”这个圈子里去选择,无疑就是“未来之希翼”——带翅膀的价值腾飞哦!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其他未列入四大名砚的砚其未来价值没希望,而是“概括地表达一种方向”,比如当前,在我看来,收集瓦当砚藏起来,其未来稀罕程度就极可能高于四大名砚中的洮河砚……

而对于近年个别圈子新推出的砚种,旧时代没有,那我的意见还是不要参与了,——那一类做法的目的我们不去揣测,但,如果我能想到他们的好只有“好看”,便和收藏没有几毛钱关系了吧。

综上所述

简单无针对地概括就是:

砚台好铭谓之魂,质地优良砚之本,形正艺精砚之魅、品种经典砚之翼

将这四个大观点牢记,无疑对自己“鉴赏藏砚”有着很积极的好处!

为什么古代有些书法是篆楷隶笔法合体的?

篆、隶、楷、行、草

应该这样细致区别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小篆 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的繁盛——汉隶

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三)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四)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俯(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分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2. 行草。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多。

(五)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

1.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2.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3.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俯、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洛阳周围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古镇?

以下这些洛阳的古村镇你都去过吗?

三月清风,温柔浅唱,新芽初露的青春

三月阳光,灿烂明媚,含苞待放的希望

三月花容,小镇绽放,油菜花开的山谷,共享延绵起伏的 初春美好...

爱和小镇位于洛宁县罗岭乡,占地面积约3000亩。一年前,这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农作物单一。村民居住在破旧的小平房里,靠天收成。但这儿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积淀。

以上图片来自@爱和小镇

导航:洛阳 洛宁县 罗玲 花树凹 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 爱和小镇

一座静谧祥和的村庄散落在座北面南的半山坡上,这里有豫西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官宦建筑群——红墙蓝瓦,满是木纹的窗棂;雕梁画栋,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精美的虎头瓦当,古意盎然的老槐。

这一切使其极像是座被时光遗忘的村子,徜徉其中,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

该遗址属豫西地区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民俗村落,加之紧邻洛阳、交通便利,是发展民俗村寨旅游的一个绝好景观。

①连霍高速洛阳出站口--北150米路西

②洛阳锦远汽车站--孟津县--卫坡村

新安县北冶镇的甘泉村(曾叫碗窑岭),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已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陶村”。

目前甘泉村保留了一大批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传统建筑,通过普查、测绘,现存明清民居455间,历代作坊103间,古窑遗址82处,传统老庙等10处。

图片来自@河图网

关注家乡的传统村落保护,缘起于挥之不去的乡愁,让即将消失的村落留下印象,告诉未来我们曾经的拥有。

①洛阳锦远汽车站--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镇东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汉刹云山”、“唐宫烟水”名震一方;中国的比萨斜塔——五花寺塔千年不倒,气势宏伟。

三乡镇美景

李贺故里

这里还是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故乡,韩愈、白居易等诸多才子曾在此把酒咏唱,其乐陶陶。

石场村由石头“堆砌而成”——保存完好的石头部落村落内石房石屋比邻而居,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槽石磙、石桌石凳随处可见。

踩着石头小路,向村庄巷子深处走去,伸手即可触及青石垒成的石墙、院落。路面沿山形自然弯曲起伏,晴天无尘,雨天无泥,甚是惬意!村子里随处可见各种家禽家畜,悠游自在。

这里还有万亩高山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原腹地独享具有西藏草原独有的奇石景色和草原风情,真是难得一见。

山村人烟稀少,荒芜的石头民居,恰若凝聚的时光,偶有一条家犬的吠声传遍山谷。

①伊川北下高速—洛栾快速通道—明皋—九店乡石场村

陶湾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称陶家湾,大清乾隆37年(1772年)立集,陶湾镇古称陶家湾,因陶姓居多而得名,历史悠久,又是伊河的发源地,因此,又有人称其为“伊源镇”。

这里山峻、林幽、潭奇、石怪、水秀、花艳。百合、苜蓿、虞美人、七彩石竹、山茱萸,争奇斗艳,姹紫千红。

石碑凹村位于孟津县常袋镇东南4公里处,据传,唐代时村西北的榆树岭曾为武则天的避暑花园。

村名原为“宣武”,北宋时开国元勋石守信看中这块风水宝地,此处逐渐形成石家墓群,多处立起高大的墓碑,村名遂改为石碑凹。

石碑凹古寨的防御设施堪称强大。据原村委会主任张元庆介绍,寨子以前有东西寨门,四周由寨墙包围,墙上分布着7个防御炮楼和寨垛,寨门由专人把守。

以前的寨子分为南北两个宅院,中间为街道,南北宅院各自通连。这些宅院由张氏族人从清雍正年间至民国时期陆续修建。

每年的11月这里金灿灿的银杏叶与古朴的山村相映成辉,美得让人心醉。这里的银杏树群是目前我国年纪最大的“种群”之一,仅在云岩寺遗址上的千年银杏树达67棵。

2007年这些古银杏树以“古寺庙内千年银杏树最多”列入吉尼斯纪录。

龙池曼景区

除此之外,龙池曼景区以古老原始、潭瀑幽美而闻名洛阳。春来山花烂漫,盛夏凉爽宜人,金秋漫 山红叶,冬季玉树琼山。

洛栾高速嵩县出口—洛栾快速通道—311国道—栗白路—白河—下寺村

寺坡山村位于新安县西北部的石井镇,是一个隐在大山中的小村落,因山中曾有古寺而得名。明清时期,王、马、张三姓先后迁来,依山建起石房,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如今,那些石头民居风貌依旧,仿佛数百年的时光已在这里凝固。

寺坡山村因山中曾有古寺而得名,但因古寺早已被毁,如今村里人已很难说清古寺的来历。

从新安县城到石井镇是45公里,从石井镇到寺坡山村,还有10公里的山路。汽车沿着山路蜿蜒前行,到了山顶,寺坡山村也就到了。

下峪镇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熊耳山腹地,豫西深山中的美丽乡村。

这个小镇南面层峦叠嶂、北面丘陵纵横,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下峪镇不仅有西施湖、全宝山、河洛大侠谷等自然风光。

而且有层层叠叠的人工梯田、凿山开辟的千年窑洞和古老的明清王家大院等人文景观。

国内的许多知名画家和高校师生都到这里来写生。

下峪梯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辟的,时代的产物。

层层叠叠的各种颜色的梯田想一条条玉带沿着山势蜿蜒缠绕。

黄澄澄的是油菜田,绿油油的是麦田,白茫茫的是烟田地膜。

黄绿白各色相间,像苗族少女的裙摆,五彩斑斓。

连霍高速行驶121.2公里-宁洛高速行驶12.9公里-五龙沟枢纽-郑卢高速-八官线-柳林东路-柳林西路-下峪镇

你收藏中有自己认为最大捡漏是哪件?

有祖传有捡漏!价钱入手,相对来说算大漏!我喜欢奇楠沉香!永垂不朽!万古流芳!仙家帝木![捂脸][捂脸][捂脸]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