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原,唐代哪些瓷器最少见
李三原,唐代哪些瓷器最少见?
【文藏来答】看到这个问题就大概知道大部分回答围绕“南青北白”展开。邢窑其他答案说的挺多。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寿州黄釉(可能价值没有那么高,但是没有那么出名,比较小众了)。
“南青北白”是古陶瓷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邢窑白瓷的大量烧造,形成了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庭抗礼的瓷业格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故有“南青北白”之称。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地处南北之间的寿州窑(今属安徽省淮南市)主烧黄釉瓷器,其中的精品釉面光润,色黄如蜡,闻名天下。寿州窑酱黄釉折沿大碗 安徽博物院藏 口径36.6厘米,是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寿州窑形制最大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寿州窑黄釉碗 安徽博物院藏
这段记载列举了当时各著名窑场所生产的茶碗,这些瓷碗的主要差别在于釉色不同:越窑、岳州窑为青釉瓷,邢窑为白釉瓷,寿州窑是黄釉瓷,洪州窑是褐釉瓷。又因釉色的不同,引起茶色的差异。这是出自唐代文献记载,因此对于研究唐代瓷业格局意义颇高,由此也可看出,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是紧随“南青北白”之后的第三类瓷釉品种。
寿州窑黄釉玉璧形足碗 淮南市博物馆藏
唐代寿州窑的产品主要有执壶、枕、罐、碗、钵、水盂等,以日常生活器具为主。它们的胎体一般比较厚重,为了提高釉色效果,施釉前会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用蘸釉、刷釉、荡釉等方法,对器物内外进行施釉。如前文所言,唐代寿州窑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釉料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黄釉瓷器,但在釉色的把控上有较高难度。
更多瓷器相关的精彩内容!欢迎来【文藏APP】!大多数寿州窑黄釉瓷并不美观,釉色要么浅淡泛青,要么有深褐色斑点、斑块。若想烧成釉色美观纯正的黄釉瓷,窑工们还需要使用一种窑具,那就是匣钵。匣钵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了窑灰对瓷器釉面的污染,另一方面保证了匣钵内温度和烧成气氛的相对稳定。使用匣钵烧造的这类黄釉瓷器属于寿州窑中的高端产品。
寿州窑黄釉执壶 安徽博物院藏
黄釉执壶也是唐代寿州窑的大宗商品,执壶又名注子,是唐代以后流行的酒具、茶具。这类改横柄为系(曲柄)的执壶大概出现于太和九年之后,是唐代中后期流行的器具。以纯正的蜡黄釉者为精品,较少采用装饰纹样,不过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黄釉葡萄纹执壶,以剪纸贴花的方法在执壶肩部装饰两组葡萄和葡萄叶纹样,非常精美。
寿州窑黄釉葡萄纹执壶 淮南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枕 安徽博物院藏
唐代寿州窑还有一类重要产品是黄釉瓷枕,它们造型多样,有箱式、委角式、腰圆形、船形(元宝形)、动物形(如象形、兔形)等,而瓷枕的装饰多采用剪纸贴花装饰于枕面或枕侧,剪纸贴花的纹样有花卉纹、蝴蝶纹、松针纹等。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贴花枕,釉面匀净,造型典雅,枕面中央饰剪纸贴花花卉纹样,图案秀丽,纹饰清晰,是寿州窑瓷枕中的珍品。
寿州窑黄釉贴花枕 安徽博物院藏
寿州窑黄釉瓷器的产量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大的,运销范围也是很广的,不仅在安徽省内各地区出土过数量众多的寿州窑黄釉瓷器,在省外的江苏扬州、南京,甚至远至广东省都曾出土过寿州窑黄釉瓷,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酱黄釉腰圆形枕,就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寿州窑产品。
寿州窑酱黄釉腰圆形枕 广东省博物馆藏
综观唐代寿州窑瓷器,与越窑、邢窑产品相比,总体上工艺显得较为粗糙。但寿州窑蜡黄釉瓷的创烧以及剪纸贴花装饰方法的运用,不仅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而且也为中国陶瓷工艺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不失为唐代重要窑场之一。
原文作者:刘东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7月刊《南青北白 寿州瓷黄 ——安徽寿州窑黄釉瓷器鉴赏》泾渭茯茶能改善睡眠吗?
泾渭茯茶,秦人创制。金花璀璨,香韵天成!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茶业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新中国茶事功勋企业”。苍山公司多年来致力于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茶产业发展,以卓越的茶叶经营业绩勇立潮头。新时期,苍山公司勇担产业重任,锐意进军大宗茶产品的生产研发,尤以成功恢复发掘在陕西濒临绝迹的泾渭茯茶为业界称道。
目前,公司集茶叶科研、茶园基地建设、茶叶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茶叶企业。现拥有资产总额2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经营规模稳居西北地区榜首。
陕西苍山公司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单位、国家有机茶重点示范单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产业化实施单位,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苍山公司聚集了一批敬业务实的茶叶专业和经营管理人才,现有员工330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7人,本科69人,茶学专业技术人员63余人,是一支极具发展潜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团队。 公司在中国最大的茉莉花产地广西横县设立有控股子公司,建有3000吨加工能力的茉莉花茶加工厂,生产的“春芽”牌系列茉莉花茶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公司在我国北缘茶区宁强设有子公司,建立了无公害优质茶园基地4000亩,取得国家有机茶在省内第一家认证并被确立为陕西省唯一的国家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宁强绿茶系列产品被评为陕西省茶业协会推荐饮品。 为了有效的解决陕南茶区优良的夏秋茶原料弃采问题,恢复陕西600年传统茶叶生产制作工艺,在陕西省供销社的直接领导下,2006年3月,陕西泾渭茯茶项目激情起步。
2008年10月,泾渭茯茶传统制作技艺恢复成功,尘封已久的泾渭茯茶产品重现关中。2009年4月,泾渭茯茶生产线破土动工。2011年6月,生产线投入试运行。2011年9月,泾渭茯茶生产线竣工投产。百年祈愿,梦圆泾渭茯茶。该项目占地33。5亩,投资1。
2亿元,是陕西第一个黑茶类产品,拥有国内黑茶行业第一个高标准清洁化生产体系,陕西唯一的规模化成品茶生产线,是我省茶叶行业唯一入选“国家星火计划”的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边销茶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全新生产模式的开启,为中国茶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格局跨越做出了卓越贡献。
“泾渭”,是我公司茯茶的独有品牌。茯砖茶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方式,拥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茯砖茶有“三不能制”之说,即“离开了泾河的水不能制,离开关中的气候不能制,离开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故取“泾渭”二字,代表咸阳,代表陕西,代表茯茶之源。
泾渭茯茶商标,取材于最早陕西旧时茶票上的“马背驮茶”的标志:“在炎炎烈日下,一匹健硕的骏马乘风破浪地,伏着神秘之茶—茯茶向西奔腾的画面”,生动地体现了丝绸之路上,茯茶的风靡。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最早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
因原料送到陕西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被誉为“中国官茶始祖,丝绸之路名茶。” 一直到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将公私合营后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关闭。
五十年后,在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陕西茶业协会会长李三原同志的带领下,我们肩负历史重任对这一项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进行了紧急保护性研究,反复实验并结合新的技术,开发出了传统工艺突出、品质优良卓绝的泾渭茯茶产品。泾渭茯茶主要产品有:陕西官茶、手筑400g经典茯茶、手筑500g经典茯茶、金茯细、手筑1kg泾渭茯茶、手筑3kg泾渭茯茶、6g袋泡泾渭茯茶、400g天地盖礼盒、500g天地盖礼盒、500g带杯礼盒、泾渭茯茶大礼包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