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网,怎样才能买到正宗的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网,怎样才能买到正宗的云南普洱茶?
买普洱茶大家可能经常都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儿,让人最头疼的就是面对玲琅满目的产品压根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到底买哪款茶好,哪个牌子的。总是经常担心出了钱又怕买到是假货或者是有问题的茶,这些都会困扰到买茶的人。不过不要紧,教大家两条常识,今后买茶就再也不担心啦!
(一)、从产品的信息下手
1、选产地:普洱茶在云南有三大产地:西双版纳、普洱市茶区(原思茅)、临沧等所产的普洱茶质量都较好。
2、选有优质产地生产的普洱茶:生茶各个山头都有特点,不一定哪个山头一定强,哪个山头的就一定弱小。熟茶以勐海产的最好,勐海县由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发酵的熟普洱茶质量最好。
3、选诚信企业:具有商业诚信的企业一般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明码标价,选择这些会更放心的。
(二)从产品的特征和属性下手
看完听完认知产品的外部信息,接下来就要对茶认真的鉴评了。最重要做好五个事项:看、闻、观、品、试。
看干茶
从茶种看,例如困鹿山、倚邦大小叶混生,制成品的条索就会显紧细。景迈、贺开、攸乐等茶山中有不少中叶型,条索也比较紧细。
条索的形成与茶种、制法有直接关系,品鉴时一定要对各茶区茶种、制作习惯有所认识才行,如果有标准样就更好。
闻茶香
看完条索色泽后,要闻茶香。不同茶山的茶香型、强弱有别,台地茶与老树茶区别明显。老树茶香闻之有沁人心脾的感觉,台地茶则有飘忽、轻浮的感觉。
观汤色
制作工艺正常的茶其汤色是透亮的,根据存放时间呈现黄色或金黄或黄红或栗红色。其正常汤色变化应该是1-5年汤色黄绿向金黄转变,5-10年金黄向黄中带红转变,10年后黄红向栗红转变。
品滋味
第一杯茶汤咽下之后,请集中注意力,感受口腔里的回甘、生津具体准确位置。判断好茶的标准包括:香、甜、滑、顺、回甘、生津。
一般而言,茶区越往南则茶气茶味越强,茶气茶味强的茶多在澜沧江外的勐海、澜沧。
闻杯底香(杯底留香)
杯底香主要用于鉴别是否老树茶。多数台地茶没有杯底香,有一些矮化老树茶如果周围生态环境较好也会有杯底香。杯底香分热香和冷香,其强度与持久度与老树茶的树龄和生态环境有关。
看叶底
正常的普洱茶叶底是色泽一致,不软烂,无杂色,10年内黄绿向黄栗转变,10年后黄栗向栗色转变。
如果叶底有焦糊边、焦片,是杀青锅温过高
如果有黑硬的梗、叶,是毛茶时受潮霉变
如果叶色正常但是软烂则是加水发酵过
如果叶底有红色、红边,是鲜叶时或揉捻后轻度闷到,酶的催化作用使其变红
试耐泡度
耐泡度与茶叶中的内含物的量有关,可能还与茶叶的物质结构有关。在实际冲泡中,台地茶耐泡度则明显低于老树茶。老树茶由于树龄、采撷量、根系与吸收养分的关系等因素,其内含物明显高于台地茶。
刚刚入了普洱茶的坑?
如果是入门,那一定是从大品牌的经典茶品开始,胃不好,可以喝熟茶或者是有点年份的生茶,新生茶对胃的刺激性确实大些。
下面,推荐几个品牌的经典熟茶,可以先了解,作为入门进阶茶品:
1.大益7572熟茶;
说起7572可能普洱茶圈当中无人不知,7572属于大益唛号茶,大益的老五样之一,大益老五样是指7542、7572、8582、8592、7262,属于拼配的,每一年都出,且有的年份批次比较多,属于大益熟茶当中出货量非常大的茶。
2.中茶7581熟茶;
7581和7572用的一样的75配方,属于中茶出品,目前中茶也是每一年都会出,多年延续。
3.下关普洱熟茶(销法沱);
很多人可能会说,下关生,大益熟,大益的经典熟茶确实很多,但也并不是说下关就没有,销法沱就是属于下关比较经典的熟茶,目前也是每年都出,且价格非常亲民。
4.大益8592熟茶;
8592属于大益老五样之一,8592相比较7572来说用料更粗,拼配较多的茶梗,陈化后更显木香味。
5.大益V93熟茶
大益沱茶是比较少的,V93属于大益熟沱。V93普洱沱茶产品,2005年初始创设计,是总结93年以来勐海茶厂沱茶产品配方而研发的新产品。
6.大益金针白莲熟茶
金针白莲,“金针白莲”者,其芽紧细似针,金亳凸 显,是为“金针”;色泽栗色泛灰白,透 荷香之气,具“莲韵”,是为“白莲”。 故名之“金针白莲”。
7.老同志7578熟茶
7578和7581还有7572一样,延续的75配方,只是现在属于不同的厂家生产,在后期的工艺上会有所不同,口感特产和茶友群不同。
8.老同志9978熟茶
老同志99系列产品是邹炳良先生在其传统经典75配方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出的适合现代人口感的新配方系列产品,99系列自产品研发上市至今,经受住了市场优胜劣汰的考验以及茶友大浪淘沙的筛选,已然成为了继75配方系列产品后的另一个老同志的经典款。
还有很多大家肯定耳熟能详的熟茶,如:
大益老茶头、中茶臻品黄印、澜沧古茶0085、澜沧古茶0083、八角亭7590、大益7262等等,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品牌或者能够接受的价格自由选择。
普洱茶树是什么样的?
云南省原始茶山真的非常多,茶山中的茶园当然也很多;不过大多数茶园,即使就称为茶山,也不过是山上有一些茶园,种着齐身高的茶树罢了。而走进云南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的景迈山上的芒景村里,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原始茶森林。漫山遍野的绿,望不到边际的森林丛山,经历恒久不变的温暖阳光同湿漉漉的盛夏雨所洗涤着它的历史的厚重感。
走进芒景村,大山与村落、茶树与房舍、森林与茶人相映生辉,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胜境。茶山内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低矮半驯养的小乔木同村落的民房相映成趣。虽历尽沧桑,却生机犹盛,其茶叶不施肥、不喷农药,落叶作肥全靠自然肥力生长,尽显自然之淳朴同原始。
澜沧县地处普洱市与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的交汇处,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国接壤。澜沧与西盟、孟连合称“边三县”。芒景村是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南边的一个布朗族村落,地处云南省澜沧县著名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笔者所在之地就是景迈芒景村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山上取景。芒景的海拔约1400米左右,又在北回归线一侧,自古以来就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最佳海拔和区域。这些已经生长了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茶林,本地的布朗族至今使用原始而的采摘方法、饮用着传统而优质的普洱茶。
现如今在古树茶的采摘上面。“大叶无芽”早已司空见惯,每到春季茶树发芽的时候,采一部分留一部分是常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古茶树到了春季整棵树都快被不良的茶商给撸秃了,毕竟那都是钱啊。不过在这里布朗族还是依然遵循着古训,按照早期普洱茶采摘的标准:“比如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讲究着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式。
从景迈到芒景20多公里山路,居然都是在古茶林中行进!不只是这两个村子,加上芒洪、翁居、翁洼等几个村子,全被2.8万多亩古茶树环绕着、遮蔽着。景迈村是傣族寨子,穿过寨子的公路上,一摊连一摊地凉晒着茶叶,路好像也变成茶叶铺了。属于这个村子的古茶林有8000多亩。
茶树一般有三四米高,脸盆粗细。枝杆在密密匝匝的树阴中,向着有阳光有雨露的缝隙四处突围。纵横交错的树干生长着岁月的沧桑,生命的力量。茶树满身佩戴着湿湿的苔藓和说不出名称的寄生兰……遍布白斑。其实不用介绍,人们一看就知道这里的茶树林很古老,因为这里的原始森林的生态非常原始,一眼望去便知是自然的力量,不是人为可仿造的天然生态环境。
在这古老、原始的茶林中,那些更高更粗的古茶树就被称为茶王了。村子里的人还记得,最大的两株茶树,分别于1956和1976年被砍烧。实在可惜,现有村里的茶树很多都已经59-61年的时候砍过来种植粮食,后期又重新种植才有现在的高度,唯一的几颗古茶树只有四五米高,这样高的茶树,如何采茶呢?两个傣族小姑娘特意穿上了漂亮的民族服装,采茶给我们看。在茶林里随便选了一株茶树,她们背着竹篮,就身手敏捷地爬了上去,立足的位置,已经高过我们的人头了,一棵树上,站得下四五个人采茶呢。
在景迈芒景,森林、茶林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里,连空气中都仿佛飘散着茶树的清香,让人分不清是先有茶树还是先有人家。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著名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曾经来这里考察,把“万亩古茶园”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珍贵的“茶树自然博物馆”,是中国的“国宝”。世博园“茶树区”里,曾展示过两棵巨大的千年古茶树,就是从景迈移植去的,世博会间令来自世界各地的茶界人士惊叹不已。后来,它们因水土不服枯死了。所以但在景迈、芒景万亩古茶林里,我们看到数不清的古茶树吐着新绿,生机勃勃,我们希望它能持续下去,继续为我们人类提供那大自然的馈赠之味。
梅江小青 - 老刘
为什么很多人不喝普洱茶?
很长时间以来,就想说说关于普洱茶这个问题,但又担心说了真话会惹些无端口舌,忍了很久,眼看有些偏离越来越远,终究是忍不住了。
作为一个热爱云南的云南人,理所当然地热爱云南的普洱茶;但是作为真正热爱云南的人,事实上没有多少人喝普洱茶的。其中原因不泛云南茶业乱象所至。
定位乱。云南是茶叶源头,山水环境本就是产好茶的地方,而且云南大部分的好东西都源于产地好,其次才是技术。普洱茶的技术源于故事,得相信一定是个真实的故事。故事说明普洱茶成茶的技术虽然很偶然却不太难;但最终成就的是一款皇帝老爷上得了口的茶。故事似乎让普洱茶攀上了高贵的血统。如今,人们想延期攀到的日见没落之高贵,便不遗余力地在故事上推陈出新,讲传说、讲山头、讲单株……让明朝就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茶又回到高高在上的从前。现在的人谈普洱茶,有几个在谈茶性,大部分都在谈炒得最虚幻的那几饼茶。明朝皇帝朱元璋把茶普及到老百姓家,才让茶业前所未有地兴旺,现在只讲茶与权贵的故事,那是倒行逆施。阿里争着卖菜,是因为菜是老百姓消费,市场巨大;本来就是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却要硬生生无限制往上拔,拔苗助长的思行,让茶业受到伤害。
普洱茶从开始就是因为有普通百姓消费,才有其巨大的市场也才形成巨大地贸易,才繁盛到形成茶马道路的程度。试想当年的善洱茶氛围像现在一样,肯定换不回一船一船的世界白银。如今云南的茶业要兴盛,就不能动"茶祖""茶后""茶王"的一叶一芽。那些用了农民血汉、花了国家资金、费了茶人智慧的台地茶、新种茶、普通茶才有着云南的山水原味、人文原味。
另外,所有茶都自觉遵属传统六大茶类,偏偏普洱茶想着越位的事。在技术达不到创新标准时,应该从传统中先去研判自我层界归位。只有搞懂历史,才能预判未来。
市场乱。普洱茶的价格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表面上看,谁都说了算,其实谁说了都不算,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市场说了算本来是好事,但现实中,它已经沦落成为了一个伪命题是个不争的事实;再说云南的茶叶市场在哪?应该说云南茶叶龙头企业到哪,那里就是云南茶叶的市场,但目前云南茶叶真正的龙头在吗?那些龙头恐怕是自身前途未料,根本来不及顾全真正的茶农和一直扶持发展的政府,平衡产业链,所以目前得势的云南古树茶换不来大量茶农应得收益和政府应得税収。从点上讲,普洱市一芽二叶鲜叶每公斤7元钱,除去采工,茶农种茶成本都没有,哪来利润。从面上讲,整个云南的茶叶面积,按理应该足够养得起茶区的劳动力;以正常的产量和价格计算,茶叶产业应该给云南的GDP做出巨大贡献,但事实上大部分茶区的劳动力还是靠外出打工挣钱,茶业给云南贡献的GDP还是捉襟见肘。这是明摆着事实,可谁也不愿意涚,无非就是怕得罪人,怕捅破一个大家都在编织的价格与价值之间逆势格局。
规划乱。"养古树,卖新茶"变成"榨古树,弃新茶"的趋势形成之日,云南茶产业基本就脱轨了。热区在拼着本钱、设置套路、看着几个各行业爆发户的钱袋权袋,让一棵棵古茶树上演着一个个唯利是图、唯钱尊享传奇的同时,也在冷落大片大片、一山一山的台地茶,相关茶农茶企茶人也只有“望古兴叹";冷区也只有翻箱倒柜、绞尽脑汁、学着热区上演古树传奇。在没有办法情况下,学着热区抬上祖宗的牌位,一厢情愿让人跪拜。这种狐假虎威的阵势必竟不是正道。打铁还是要靠本身硬,祖宗的荣耀不能用来干交换钱财实惠的事,而应该用来励志前行;对于普洱茶这块金字招牌,应该多研究学习当年兴盛时的生意怎么做、品牌怎么打,与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着眼长远,寻得技术突破,让云南的茶成为世界共享云南山水人文的载体。从古至今云南的优势就是山水地理,拼的也是山水地理。这也是现实云南三大定位要求中,云南是生态建设标兵的根基,所以要卖古茶树只能卖种,不能卖芽。
我想喝普洱茶,但贵的买不起,便宜的又怕假,所以还是喝点其它的罢了,什么都行!
为什么年舌尖上的谣言总会不绝于耳?
这个问题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希望您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解决。
“塑料做紫菜”“棉花做肉松”……这些“谣言”曾经一度在朋友圈刷屏。为了治理“舌尖上的谣言”,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昨天正式启动。
相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为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将关口前移,持续开展谣言动态监测;主动发声,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同时要创新科普,完善部门之间谣言治理会商机制。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数据中心指导的《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昨天同时发布。食品谣言中,重灾区是水果、肉及肉制品、水及水制品、米、面,约占七成左右。常见的谣言包括“西瓜与桃不能同吃”、“柿子不能与诸多水果同吃”等。从传播情况分布来看,季节性谣言最常见,时令果瓜蔬菜上市后,“时令谣言”步步跟随。食品一上市,谣言就登场;谣言一登场,公众就恐慌。此外,谣言还有个特点,就是“旧谣新传”。以前曾经出现过的谣言,改头换面之后,或者是经过信息模糊化处理,或者把时间、地点变更之后,再度传播。谣言的传播渠道中,微信成了主力,72%的食品谣言通过微信传播;如果再加上微博,两者占了90%多。
据悉,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食品药品谣言库,对谣言的自动识别准确度也在逐渐增强。“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将推动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织密食品安全谣言防控网,协同构建全链条、科学化、立体化的治理模式。
(北京晚报记者贾晓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