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圣是谁,我国古代十大圣人分别指的是哪十个人
古代茶圣是谁,我国古代十大圣人分别指的是哪十个人?
酒圣:杜康,夏朝帝王,传说为酒发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
草圣:张旭,唐代书法家,他擅长草书,对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
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武圣: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人,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尊其为“关圣”、“关帝”。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人,是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主要伤口有《黄庭经》、《兰亭序》等。
画圣: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茶文化哪个国家最早?
古代中国,茶就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中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茶文化从无到有,从萌生到发展,几经演变,这段历程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
茶文化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茶文化的确立是魏晋以后,随着文人饮茶日益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不断问世,茶不再是一种饮料,它开始作为文化形式和载体,起着一定的精神和社会作用。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当时门阀世族已经形成,他们把持朝政,富可敌国,争相炫富,不论是官员还是士子,都以浮夸斗富为荣。针对这种情况,陆纳、桓温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南齐武皇帝不喜奢侈浪费,他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准铺张浪费,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就可以了。武皇帝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不论是陆纳、桓温等人以茶倡导“养廉”、“节俭”,还是南齐武皇帝以“茶”作为祭品,都说明茶不再仅是一种清热解毒、提神解渴的饮料,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都已经进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思想。
随着佛教兴起,道教兴盛,饮茶又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达到长生不老;在佛家看来,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姑且不论茶是否真的有这些功效,佛道两家客观上确实促进了茶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
我是资深的茶文化爱好者,日日茶不离口,关于茶叶的起源,我知道其实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种:
一种是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传说茶叶被人类最早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也就是将近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里面说的“荼”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茶”。在这里茶主要是作为一种解毒的药,和我们说的中药差不多。还没有发展出作为日常饮品的功能。但是这种起源是大家最为认可,也是最能接受的。
一种是西周时代“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文字明确纪录了巴蜀等国以茶为贡品的茶事活动。那时候茶已经是贵重物品和奢侈品了,说明距离纣王时期,其已经经历一段不断的被发现和被使用和被重视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西周。这块的史料不那么多,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茶起源的童年时期。
一种是六朝时代中国饮茶起源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源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是王肃提倡茗饮开始。日本和印度则认为起源于达摩禅定,是他到了中国之后,发誓禅定九年,可是三年结束他就受不了睡着了,于是羞愤交加割下双眼皮,双眼皮变成了两棵茶树,三年之后达摩有坚持不住了,于是就采下树上叶子吃了,立刻神清气爽,终于完成了九年禅定的誓言。于是,这个传说就成了六朝饮茶起源于达摩的说法。
分析不过,我们综合研究和分析,你会发现三个传说一个比一个的时间后太多,前后都几乎相差了两千多年了。其中起源于六朝的说法是最不靠谱的,因我们之前史料已经在六朝之间就做了许多记载。到了六朝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饮茶已经很成熟了,也就成为一种文化风尚和传统,跳脱出了以药用为主要定义的时代。后来,时代不断发展,每一朝每一代其内涵和种类都在不断的扩充,所以才使得如现在这样蔚为大观。
所以,我个人判断,神农应该是茶叶的发现者之一,并且还是第一个书写者纪录者,西周应该是茶叶作为高端贡品的开端,六朝可以视作喝茶从皇家走向大众乃至普通百姓的开始。因为,早在东汉华佗的《食经》中就有关于茶作为药的明确记载。同一时代,巴蜀之地,多为疾病横行的“烟瘴之地”,这样的环境也很适合长茶,很多普通老百姓早在遥远的年代就开始用茶来解毒,所以将茶作为日常解毒饮品的可能性非常大,形成茶文化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当然,各地也有各自很多属于自己的茶叶起源传说,比如武夷山大红袍,还有云雾、乌龙、铁观音、普洱等等,这些传说其实都为茶文化增添了神秘和有趣的魅力,使得我们今天谈论起来还趣味无穷。
所有茶余饭后,没有传说和故事来佐茶也是无趣的,不过学术和传说应该是要分清楚的,不能混为一谈!
左壁观书右壁观史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我是“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欢迎关注我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是富大龙主演的吗?
不是
《茶经》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大家陆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成书于唐代中期。《典籍里的中国——茶经》节目根植于这部古籍的内容,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艺术化创作。
节目中,演员王劲松、卢勇、马文忠共同演绎了陆羽与茶相伴的传奇人生,巧妙地展示茶与民生经济休戚相关
茶道雅称?
荼
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茗
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竹里品茶并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古人视此为雅事。
不夜侯
茶的雅号,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龙芽凤草
除了采、蒸、捣、拍、焙、穿、封等环节,就是茶汤的烹煮了。宋代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有云:“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意为烹一杯香茗,要许多环节,尤其煮汤,更需一丝不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