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的作用,你有哪些坚持多年且证明有效的健康习惯

2023-08-04 117阅读 0评论

苦茶的作用,你有哪些坚持多年且证明有效的健康习惯?

我有个坚持十几年有效的健康习惯,就是在三伏天泡脚,一直坚持到现在有十七年了,大冬天的手脚都不那么怕冷了。

我是标准的七零后,今年52岁了,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夏天的时候手脚还怕冷,有次和同事一起去一家饭店吃饭,大热天的,房间空调开得足足的,刚坐下几分钟,我就觉得身上有点冷,然后就觉得膝盖骨有风吹得嗖嗖凉凉的感觉,大家开心地吃吃喝喝喝,说说笑笑,我却不知不觉就两只手紧紧的盖着膝盖上…

苦茶的作用,你有哪些坚持多年且证明有效的健康习惯

从那时候起,就不敢往有空调的地方凑了,在家也基本不用空调了,那时候才三十出头啊,还有个坏习惯,休息时喜欢抱着笔记本坐在床上刷剧,那时候迷上韩剧泰剧,一坐就是半天,坐着坐着就觉得肩膀这块凉,后来只要坐下来安静几分钟后,肩膀上那两肩眼就像那空调的冷风直接往里灌样,骨头缝都是酸疼难受,大夏天的我都要用厚衣服把肩膀护着,慢慢的胳膊肘,膝盖,脚背也怕冷,夏天晚上睡觉我都给脚穿上毛线织的袜子护住。

到了2005年过完端午节后上班,有次去小商品城给单位采购办公用品,看到有卖护膝用的,就想着这个是不是可以护胳膊呢,看我站着不动,同事过来就问,"相中这个了"?我说胳膊怕冷买这个怎么样?"大夏天的你怎么套胳膊上啊?我这次端午回老家,从我妈那得到个经验,简单还不费钱,你可以试试呢"!什么好经验快说说,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就是端午节家家门上插的那艾蒿,每天用两根的量熬一盆水泡脚,从端午节开始泡,泡完三伏天,也就是一年炎热的这段时间坚持每天泡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 ,我妈说,隔壁婶子大夏天很怕冷,就是用这个办法泡好了。你也试试看也没坏处,现在就是泡脚的好时候呢。

这么简单吗?艾蒿到处都是,那时我住的小区后面小山坡,都是野生的艾蒿,下班回家带上剪刀剪了一大捆回来,正好家里有个好久没怎么用的大电饭煲,就把它当煮锅了,新鲜的艾蒿拿两根,折成一把煮了,水开几分钟再调到保温状态闷几分钟,然后就可以泡了,说实在的,当时我也不是很相信,这个方法简单还不费钱也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泡的时候慢慢脸上脖子出汗,接着腿也出汗了,因为没有夏天泡脚的习惯,泡了大概二十分钟热的没泡了,用干毛巾把汗搽干净。

从那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泡艾水,渐渐地也适应了这热水,脖子上搭个干毛巾随时擦汗,水慢慢温了没什么热度就不泡了,想再泡再加点热水继续,就这样不知不觉我把那一大捆艾蒿就这样一天一根两根的全部泡完了,时间有一个多月没间断,也习惯了每天到点就烧水泡脚,当初只是抱着试试的心里,反正泡脚也没坏处,也没怎么去琢磨这艾蒿水对我有没有用,起不起变化。因为昨天跟今天也感觉不出什么的,后来还是同事一句话提醒我,才发现我泡脚前后变化很大。

有次我俩去单位仓库领东西,仓库在负一楼,夏天那仓库凉飕飕的,以前我去那仓库呆几分钟就想出来的,这次我俩一起一边找东西,一边闲唠嗑,同事是个有心人,她问我你有在家用艾蒿泡脚吗?我说上次你说了后我就天天在泡呢,这不才把那捆艾全部泡完了,等明年端午我再多搞点,她问:那你觉得你的问题有好些不,她这么一问,我就好好审查了自己一番:嗯,你不说我一天天也没觉得,现在这么一想,好像不是那么怕冷了,每天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没有像以前一样要拿衣服把自己关节裹上。她接过话说:你看在这仓库以前你是呆不住的,今天我俩也呆了半个小时了呢。嗯,是的呀,除了光线暗点,现在没觉得胳膊腿冷的感觉。

说完这,突然感觉就像后知后觉开悟了样,以前是不敢进空调房的,现在只要不站在空调风口没事,以前坐在电脑电视前,脖子胳膊腿那是要捂住的,现在穿正常衣服没关系。想想前后对比变化还真大了,身上寒气还真赶走不老少啊。我这人比较佛性,幸亏当初没有心大想立马解决问题,只是默默地坚持去做,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和艾蒿了,一天天悄悄的变化我也没发现。这只能说明当初真的只是去泡脚而已没想别的。

从那以后每年端午我都准备一大捆,三伏天泡一个月,有时会切几片姜,抓小把花椒一起煮,这个习惯坚持到现在,再也没有那种嗖嗖往骨头缝里钻冷风的感觉了,夏天再也不怕露胳膊露腿了。

2012年夏天穿着短袖短裤的我

沿泡脚前哪敢下河戏水啊,泡脚后也可以享受夏天的清凉了。

冬天手脚也不冰冷,大冷天的一般上身里面穿个羊绒衫外面大衣或薄棉袄,下面穿个保暖秋裤外面穿个牛仔裤就可以了,而且一年难得感冒一两次。

2022年疫情下冬天

翻翻照片巧的是刚好有这两张,42岁到52岁整整十年,一晃光阴似箭年轮增长,幸好有艾蒿相伴,健康好习惯也一直陪伴身旁。

从那起就多了解艾蒿,发现它还是一位好吃的食材呢,春天的刚长的新嫩叶可以做清明粑,以前老家都是用鼠曲草做的,知道艾叶也可以做的,每年春天都会摘些和面做清明粑或包子。

别人做的清明粑都是绿油油的,我这是用的黑米粉和白米粉,加上艾叶的绿色混合在一起,就有灰褐色的感觉,吃一口艾叶的香气散发出来,这是春天给调配的健康味道,美味又健康。

用艾泡脚这个习惯健康有益,不知不觉坚持到现在有十七年之久了,有次在头条串门聊天时,说到这泡脚,我把这个习惯告诉友友,当时还有几个人看到也在问我具体的方法,本想着哪天写篇文章把这经验分享分享呢,懒散的我一直也没动笔,今天正好借这个问答把这想法给实现了。

这个习惯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还要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它,喜欢它,用好它。

却又有很大药用价值的野菜野草?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赞],山川秀美[赞],人杰地灵[赞],遍地奇珍异宝[赞],各种野菜野草不胜枚举[赞]。

医典医注中对各种草药🌿的属性和药性有明确说明注释,例如:《本草纲目》《食疗本草》《神农本草经》等,更有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神农尝百草。

有些是不是小时候还吃过?[呲牙]

关于茶的俗语有哪些?

您好,关于茶的俗语有很多,涉及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树采摘、茶叶制造及茶叶饮用等诸多方面,这里仅选取部分内容供您参考。

茶树种植

千茶万桐,一世不穷

全句为“千山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

流行于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意为杉、松、桐(油桐)、茶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多种可以致富。

正月栽茶用手捺

全句为“正月栽茶用手捺, 二月栽茶用脚踏, 三月栽茶用锄夯(hang)也夯不活。”

流行于浙江瑞安等地。手捺是用手揪土,脚踏是用脚踩土,锄夯是用锄像夯一样把土砸实。目的均为使茶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以保证茶苗成活。由于正月栽苗容易成活,所以种苗时操作比较粗糙,只须用手捺几下即可。二月栽苗稍迟,种苗操作较细,故用脚踩土。三月栽苗更迟,故须用锄夯土。

槐树不开花,种茶不还家

流行于广西一带。意即槐树在夏季开花,趁着槐树尚未开花,赶紧种茶而不回家,也意味着槐花一开,种茶即迟。

茶园管理

七挖金,八挖银,九冬十月了人情

流行于浙江、福建等地。七、八、九、十均指农历月份。挖,即深耕兼除草;金、银比喻这次深耕的重要性。七挖八挖,即指伏耕,九月十月,即秋耕和冬耕。了人情。表示九冬十月的深耕效果已大不如伏耕。旧茶园一般不施肥,伏耕时将杂草埋入土中很快会腐烂,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且此时根系更新能力最强,伤口愈合、发展最快。中国成立后采用条栽密植方法,施肥量大、茶园杂草少,且根系密布行间,故不再采用伏天深耕。

茶叶采摘

小满熟了樱桃茶

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小满,农历节气,在每年的5月21日左右。小满节气樱桃和茶叶都成熟了。樱桃越熟越好吃,但茶叶太熟就成了老茶,没有采摘价值了。5月下旬是春茶结束阶段,此时所采之茶均为下档茶。

另有一句俗语“小满过后茶变草”也是这个意思。

茶叶制作

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茶叶杀青所用。流行于浙江等地。

杀青是把鲜叶中的水分杀掉。嫩叶的含水量较高,酶的催化作用较强,故应“老杀”,即多杀去一些水分,否则,酶的活化未彻底破坏,易产生红梗红叶;而且在揉捻时液汁易流失,加压时易成糊状,芽叶易断碎。低级粗老叶则相反,其含水量少,纤维素含量较高,叶质稍粗,故应“嫩杀”,即少杀去一些水分。如果水量失去过多,揉捻时难以成条,且加压时易断碎。

像老鼠屎一样的茶叶是什么茶?

黄山毛峰,清朝名茶,属绿茶烘青类。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

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历史上有哪些偶然事件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有一个皇帝,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说了四个字。

结果,这四个字,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喝茶方式,也让全世界人民爱上了喝茶,捎带手让中国赚了几亿两白银,也帮英国成为了世界霸主,更为中英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这个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1、劳模皇帝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正式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

元末时期,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明朝建立之初,百废俱兴,百姓贫苦。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是一个布衣皇帝,深知民间疾苦,更加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励精图治,与民休息,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可天下纷乱已久,民间疾贫太甚,明朝百废俱兴,恢复国力,改善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朱元璋处理政事,争分夺秒,宵衣旰食,勤政为民,化身为天字第一号劳模。

朱元璋对自己有多狠?

朱元璋全年只有三天假,冬至,春节和自己生日(农历九月十八日)。

除了这三天,朱元璋全年无休,每天必须上朝3次(早朝,午朝和晚朝)。

鸡一叫,他就开始上班,狗都睡了,他还没睡。

他写过一首打油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是他真实工作日常写照。

临终前,朱元璋曾说: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天时间为例。

朱元璋批阅了1660道折子,处理3391件国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这只是朱元璋皇帝生涯的一个真实缩影。

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是最勤奋的皇帝,没有之一。

这样一个老板,不仅自己不偷懒,也不能容许地下人偷懒!

2、朱元璋喝茶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正在批折子。

此时,他已经当了23年皇帝,23年如一日,从来都没有劳动节放假的概念,每天都忙个不停,累成了狗。

不过,毕竟年龄上来了,人到老年,有些犯困(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此时他已经63岁)。

可活还没忙完呢,他怎么能休息,去打瞌睡?

于是,朱元璋命人泡杯茶,提提神,继续拼命工作。

当时,朱元璋喝的茶是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产自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又称建安茶。

这茶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就成为北宋皇家贡茶,是一款精品良茶。

宋太宗赵光义剧照

龙凤团茶不仅深受宋朝皇家喜爱,王公大臣更是趋之如骛,王禹偁、欧阳修、苏轼、蔡京等众多名臣都视若珍宝。

自北宋开始,此茶就是皇家贡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故名“龙凤团茶”。

朱元璋身为大明皇帝,喝茶就得喝龙凤团茶,这样才够高档大气上档次。

可朱元璋等了一个多小时,茶都还没送上来。

朱元璋憋了一肚子火,好不容易才喝上一口。

发现茶没茶味,一嘴的添加剂,啥味都有。

朱元璋勃然大怒,你们糊弄谁呢?

3、中国茶历史

其实,底下人没糊弄他,当时喝口茶,真不是容易的事。

中国是世界上喝茶历史最早的国家。

神话时代,神农尝百草,他最喜欢的就是茶,可解百毒。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

一直到先秦时期,中国并没有茶叶种植迹象,甚至不知道有茶这么个东西。

只有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会咀嚼茶叶,或者是将茶叶剁碎,与葱、姜、山茱萸等混合,做成药饮。因此东汉时期编纂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茶的意思是‘苦茶’。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逐渐兴起,制茶技术开始发展,茶叶成为士大夫招待客人的极品。

一开始,古人喝茶方式是直接将新鲜茶叶用开水煮沸为茶。

晚唐《宫乐图》中的茶宴

到了唐朝时期,嗜茶如命,精于茶道的茶圣陆羽(约733年—约804年)横空出世。

陆羽在唐肃宗上元初年(760年)编写了《茶经》,这标志着在中国喝茶、制茶技术已经成熟。

当时唐朝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就是喝茶时从茶砖上切下一小块,磨成粉末,加入各种调料,然后煮沸。

宋代品茗图

宋朝时期,喝茶的主流方式依然是将茶饼或者散茶磨成粉末,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竹签调制茶汤,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和煎茶法都是碾末而饮,差别并不大,这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抹茶)

也就是在宋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巅峰,上到皇帝大臣,下到贩夫走卒,有事没事,都要来一口。

宋徽宗《文会图》,宋朝士大夫品茶

(正因为制茶技术的成熟,茶叶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战略物资,因为少数民族很少吃谷类和蔬菜,通常都是喝奶酒,吃羊肉,因此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他们需要通过喝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热,让人身体更加健康。因此,茶叶成为中原王朝输入给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物品,比如宋朝在和辽国、西夏、吐蕃等政权的贸易往来中,茶叶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4、废团兴散

基本上来说,当时茶叶有两种。

一种是老百姓喝的散茶,弄点茶叶,拿开水一泡,就能喝,简单、方便、快捷。

一种是贵族老爷们喝的团茶,这玩意儿就太麻烦了。

要喝上一口团茶,得经过这些步骤。

首先制茶,种茶——采茶——蒸茶——捣烂——压饼——烘干——穿串——包装。

一通操作,茶饼出现了。

想喝茶的时候就拿出茶饼,开始泡茶。

泡茶又有几个步骤:碎茶——草茶——萝茶——茶末置盒——撮盏——点茶——搅拌茶末——置茶托——拉花!

经过这几个步骤,才能喝到茶!

茶具

因为当时的贵族老爷们觉得喝茶是个文雅的事,制茶越复杂,越显得有档次有文化,至于散茶那都是草民喝的,咱文化人能干这事?

因此,朱元璋喝一口团茶,要花费几百个人工。

朱元璋怒了,大明王朝,百废俱兴,百姓嗷嗷待哺,你们这些官老爷喝口茶就这么浪费时间,简直就是在犯罪。

朱元璋对费时费力费成本、劳民伤财的团茶深恶痛绝。

团茶不好,喝什么?散茶!

和团茶相比,散茶多好,制作简单,方便快捷,而且功效一模一样。

为此,朱元璋决定从改变喝茶方式开始,扭转社会奢靡风气。

朱元璋下令,“废团兴散”,严厉禁止喝团茶,一律喝散茶!

“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

后来,在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的改进,明朝喝茶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

唐朝煎茶法和宋朝点饮法,被明朝瀹饮法(即用开水冲泡茶叶)所取代,明朝散茶开始蓬勃发展。

明朝初期,散茶品种只有三四种,后来出现了96种,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开始兴起、流行。

如此一来,喝茶成本大大降低,老百姓也能喝到便宜好茶。

从此中国人喝的基本都是散茶(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基本喝茶方式)。

古画中,普通老百姓喝茶

而且,朱元璋废团兴散四个字,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喝茶方式,更让中国散茶走向世界。

5、中英大战

155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知道了“茶”的存在。

由于欧洲人通常都是吃面包、奶酪、牛肉等油腻食品,非常需要通过喝茶解腻、降脂肪,因此茶叶成为欧洲人梦寐以求的高档品。

18世纪,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群体开始兴起。

当时欧洲人提神醒脑抗疲劳的饮料有两种,咖啡和红茶。

与咖啡相比,红茶又便宜又方便还能解腻助消化,因此欧洲普通百姓毫不犹豫地选择的红茶。

而且对于英国政府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欧洲茶叶市场,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咖啡市场。

为了打败荷兰,赚更多的钱,英国政府也大力提倡喝红茶。

问题在于,几千年来,独家制茶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中国手里。

欧洲人一没茶种子,二没制茶技术。

他们要想喝茶只有向中国买。

于是仅从1700年到1823年,欧美向中国输出了1.7亿两白银,大部分都是用来买茶叶(茶叶占当时中国出口的80%以上),中国人赚得盆满钵满。

以英国为例,英国人为了购买茶叶,每年向中国支付白银达到五百万两,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高达35%-40%。

清朝外贸港口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了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向中国输出鸦片。

当时,清政府为了继续赚取外贸收入,抵消鸦片带来的巨大白银输出,开始加大茶叶对欧洲的出口,提出了“茶叶制夷”的口号。

不过,“茶叶制夷”最终失败了。

1838年,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去广东销毁鸦片,并下令全国禁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进行了著名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鸦片哪来的?有很多是林则徐用茶叶换的。

林则徐以1箱鸦片换5斤茶叶的价格,从英国鸦片商换取了大量鸦片。

清政府的禁烟政策,让英国人恼羞成怒。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人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惨败,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由此而始。

然而,英国人还不满足于此,他们很快就来了招釜底抽薪。

英国人想出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偷学中国制茶技术。

英国派出一个叫罗伯特·福钧的间谍,先偷了上万株茶树和种子到印度种植园,然后又将中国制茶核心技术设备和工人带到印度茶园区。

最后成功培育出英国上等茶——大吉岭茶。

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首次超过了中国。

从此,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欧洲最大的茶茶区,英国彻底取代中国成为了世界茶贸易霸主!

结语、

历史就是这么无奈,朱元璋无心之举,让中国茶叶制霸天下;

道光皇帝画像

而英国人的无耻和清朝道光皇帝的不作为,让中国开始沉沦。

历史车轮无情碾过,弱肉强食,道光皇帝可以痛骂英国人无耻,却改变不了,中国被英国人任意欺辱的现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