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月光,李白诗月下独酌中对影成三人的那个影子指的是自己在酒杯中的影子还是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呢
独酌月光,李白诗月下独酌中对影成三人的那个影子指的是自己在酒杯中的影子还是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呢?
个人认为都可以,大可不必那么苛求。古诗追求的是意境,怎么理解都可以。这里三影可能是虚指,可能是人、影、月或是酒,看你怎么想。只要符合诗人的性格、当时环境和古诗意境都可以。
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确实如题主所说,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酒和月,其实,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大多数诗人喜欢喝酒。很多诗人都因为酒忘却了人间的苦恼,因为酒在自由的时空中飞翔,因为酒使人成就了传世佳作。
除了酒以外,诗人们也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佳作,其中当属李白和苏轼最为著名,之所以喜欢月这一题材,原因在于“月”赋予的意义是其他事物不能比拟的。
作为酒文化大国,中国算得上是最早用酒酿酒的国家之一,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其中不止李白,许多文人都是酒中带诗。1、李白,他被誉为诗仙,也自称为“酒中仙”诗与酒是李白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件事,而酒仙则是他一生的雅号。在李白的诗中有一首佳作既写了月,又喝了酒。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苏轼爱喝酒,又有豪气,每次喝酒时,都能说出豪气万丈的诗句。比如:
劳作时候要喝酒“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
心烦意乱要喝酒“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
有朋友来要喝酒“我醉方不啜,强啜忽复醒”
忘了烦恼更要喝酒“绮席才终,欢意犹浓”
3、喝酒并不是男人的专属,当然还有女性,比如李清照,虽然不如前面两位爱喝,但也会喝,并且也写出了不少佳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南渡词人李清照,一生风雨飘摇,经历过国破家亡,与夫君明诚生死离别。无论何时,当有一些伤感时,就会借酒浇愁,而忘了酒意。可是她忘了,借酒浇愁更愁,用酒忘情更幽。
除了上述人以外,还有很多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例如杜甫、陶渊明、白居易、范仲淹等等。
为什么诗人都爱酒呢?1、关于诗人为什么爱喝酒,还要从酒的发展史说起。
有关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就拿我们国家来说,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说法,所以我国酿酒的起源也就局限在大约5000年的历史上。
酒起源于汉代之说1981年,马承源先生在《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与实验》一文中,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罐,包括蒸馏槽和釜。这款青铜蒸馏器通高53.9 cm,凝露室容量7500 mL,储料室容量1900 mL;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 ml,在甑内壁下部有一个圆圆的斜隔板,可以储存蒸馏液,并有导流管向外排放。他也做过多次蒸馏试验,得到的酒度平均为20度左右。此件青铜器经鉴定,为东汉初年至汉中时期。
酒起源于唐代之说
唐开元年间,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器承取”的记载。另外,隋唐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15~20毫升大小的酒杯。不用烧葡萄酒,就做不出这么小的酒杯。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这一现象。
2、诗人喝酒不仅限于爱好,还有另外的含义
唐代盛行酒文化,并且从上到下的都是如此,唐太宗曾经亲自写诗鼓励饮酒,诗中说:“欢乐难再逢, 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 兰肴陈绮席。”为了随时喝到美味的葡萄酒,唐太宗不惜亲自酿酒。所以说诗人喝酒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大家都喝,但是诗人喝酒还和平常百姓不一样。
无论何时,小酌怡情,酒在任何休闲项目里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诗人也不例外,作诗需要灵感,而酒便赋予了诗人灵感,而诗又赋予了酒浪漫。不仅如此,得意时可以借酒助兴,失意时还可以借酒消愁。
所以说,诗人爱喝酒,爱写酒,一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致,二是因为酒的特性,曾经有广告语说下雨天与巧克力最配,到了唐代,就变成了大诗人与酒最配。
除了酒,诗人还喜欢月,正是因为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年共婵娟。”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他用月圆比喻重逢,用月缺比喻离别。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但也有一种对生命无助的意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大家都不陌生,李白的《静夜思》,简单明了,用月表达了思乡之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首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借月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和爱意。闻一多先生, 曾赞美此诗,“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不仅借助月可以表达感情,借助月还可以歌颂美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月不但有象征意义,还可以借月颂景,借月咏怀,能承载诗人心中所有的意象,恐怕这就是李白、苏轼等一大批诗人喜爱写月的原因吧。
当然月都是在晚上,有月光,有美景,再有美酒,诗人不由自主的会赋诗一首。在万千诗人中,李白是最有特点的,300多首诗都与酒或月有关,真不愧是写酒狂人,写月狂人。
有什么暧昧到极致的诗词?
要说诗词中的暧昧,能够点数的很多,从《诗经》到近代,这类的文字数不胜数。暧昧,说简单一些,就是郎有情妾有意,但是无论是郎,还是妾,都欲拒还休,欲迎还拒,把一个甜蜜的情愫用一种朦胧隐约的方式传达出来,让人咀嚼,让人回味。
这样的一种意蕴,看去有一种含蓄委婉之美,绝不是那种直接描写情爱的诗词所能够传达出来的。记得有人说,李煜背着大周后约会豆蔻年华的小姨子写的词最为暧昧。我们来看他的一首《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管簧的声音清脆响亮,看着窗外的竹子,都觉得有些寒凉。纤纤玉手来回拨弄着,演奏着新谱的乐曲。目光暗暗地注视着,眼睛里流淌着浓情蜜意。
在幽深的闺房里成就男欢女爱,琴瑟和弦,互诉衷肠。欢愉散了,心却觉得空了,神魂迷惘,还沉醉在那一宵春梦里。
上片写的是男女主人中借音乐调情,而下片写的是欢会之后的空虚和感伤。写的是偷欢的场景,尽管被评为乐而不淫,但是要说暧昧,恐怕有些勉强吧,因为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两情相悦偷欢的酣畅和失落。
要说,最能表现暧昧这样格调的,我以为当以北宋张先的《菩萨蛮》为最好。谁是张先,就是苏轼诗中那个“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主人公。一个年纪80的老头娶了一个18岁的大姑娘,还能让这个小妾给他生2子2女,这也没有谁了。而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就是他一生生活的写照。或许是一生流连花丛吧,他的诗词也多是描写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而词的题材多为男欢女爱,含蓄工巧,情味浓郁。而最能体现他写男女暧昧之情的就是《菩萨蛮》: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这首词写的是一对男女的生活剪影,刻画了一个少女娇憨天真的形象。词的上片首先来了一个特写镜头:暮春三月,牡丹花开,红艳艳的。阳光下,牡丹上还有一颗珍珠,映得牡丹更是娇艳欲滴。一名娇俏的美人折了一朵牡丹,欣欣然从院前经过。她满面含春,笑着问情郎,“是我漂亮,还是花儿漂亮?”
尽管诗词中没有一句写到少女的容貌和体态,但是从她的发问里,我们却能够读到她的自信——她对自己的是欣赏的,美过牡丹。尽管问的随意,但是亲昵里却有着三分娇气,七分骄气在。
在她的心目中,情郎的回答一定是自己美过牡丹的。尽管这是意料之中的回答,可是情郎却装聋作哑,佯作不知,还故意用言辞相激——“牡丹花儿胜你很多”。一句玩笑话,姑娘却不干了,她举起牡丹花儿就娇嗔着,赶上去用花追打他。两个人的暧昧怎样收尾的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尽管整首词用的都是白描,但是少女的纯真娇憨,少男的狡猾俏皮都跃然纸上,动感传神,有着生趣和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我认为这首词写暧昧最有情味,但是或许还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这是我的理解,希望你喜欢。
形容月色的诗句?
有关于月色的诗句有很多,如下: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唐·李白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唐·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5.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春夜别友人二首》唐·陈子昂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7.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唐·李白
8.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唐·李商隐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唐·李白
10.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和张仆射塞下曲》唐·卢纶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13.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赠孟浩然》唐·李白
1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唐·张九龄
月下独酌李白朗读背景?
李白的诗句“月下独酌”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清幽的夜晚中独饮,借助月光的照明,品味这段孤独的时光。而朗读李白的诗篇所需的背景可以是一处宁静的书房,也可以是一处户外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这样有利于更好地领略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并且可以更好地凸显这首诗篇中的情感内涵和意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