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藏茶,比较好的单一茶类品牌有哪些

2023-07-31 108阅读 0评论

新藏茶,比较好的单一茶类品牌有哪些?

我是强哥 我来回答

查了一下资料这是去年的数据名单,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藏茶,比较好的单一茶类品牌有哪些

2018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名单

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对预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部分企业未参与本年度企业信息调查。

序号

企业名称

1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天福(開曼)控股有限公司

3

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4

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5

浙江华茗园茶业有限公司

6

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

7

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8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9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

11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

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14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15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16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

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

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

21

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

22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23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24

益阳茶厂有限公司

25

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

26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27

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

28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29

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30

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31

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

32

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3

江西宁红集团有限公司

34

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

35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

36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37

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38

大不同集团有限公司

39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

40

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

41

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

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

43

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

44

安徽省抱儿钟秀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5

厦门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

46

河南新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7

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

48

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

49

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50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51

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

52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

53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54

闽榕茶业有限公司

55

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

56

福州福民茶叶有限公司

57

湖北三品源茶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58

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

59

江西省武夷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60

浙江诚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61

河南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

62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63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64

安徽舒绿茶业有限公司

65

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66

河南仰天雪绿茶叶有限公司

67

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

68

黄山紫霞茶业有限公司

69

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

70

广东省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71

湖南古洞春茶业有限公司

72

安徽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

73

湖北龙峡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74

信阳申林茶业开发有限公司

75

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

76

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

77

勐海合和昌茶业有限公司

78

福建福鼎东南白茶进出口有限公司

79

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

80

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

81

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

82

漳州天骏茗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83

安徽良奇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84

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85

福建省莲峰茶业有限公司

86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

87

上犹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

88

福建瑞达茶业有限公司

89

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0

济南博茗茶叶交易中心

91

霍山汉唐清茗茶叶有限公司

92

福建省广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93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94

浙江省武义茶业有限公司

95

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

96

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

97

云南中吉号茶业有限公司

98

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99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00

婺源县鄣公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关注强哥 感受茶叶的魅力提高生活的品质

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茶叶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

一,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类选择多元化。消费者不再单纯地购买一种茶类,而倾向于多样化的尝试。

二,消费者对于茶叶购买动机多元化。随着茶叶发展的不断高级化、品牌化,消费者购买茶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品饮,还有赠送于人作为礼物的功用。而平时作为接人待客的一种佳品,也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品位,营造一种高雅的氛围,这也成为消费者购买茶叶的动机之一。另外,对于那些拥有极高资本的藏茶家来说,藏茶自然是他们购进的首选。

三,而消费者对于茶食品、保健茶等茶叶相关消费需求也在多元化延伸。随着茶行业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相关产品也在发展。而一些比较养生的、有利于健康的茶食品、保健茶也随之成为人们热衷消费的对象。随着这种趋势,也会反过来带动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茶叶消费者认知逐渐改变

现代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对于茶叶的消费,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饮用需求了。

从“物质”到“精神”的消费变化逐渐明显,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越来越看重品质和品牌。相对应地,散装的、无品牌的茶叶市场份额正逐步缩小,消费者对茶叶从地域、品类的认识在逐渐过渡到对品牌的认识,更加注重包装档次、服务、店面风格、品牌管理等方面。这也促使茶行业不断进行新一轮的更新换代,经过一番番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从而筛选出更适合未来市场的经营者。

最关键的是,消费者结构升级

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是要看其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大势兴则事业兴。中国茶产业的衰荣在于未来的消费者市场,茶业消费的升级换代也不可避免。未来中国茶产业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而是转向“小康享受型”消费为主。而这,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消费潜力。茶消费发展至今,其地位不断升级,从小农型经济逐渐向高层消费发展,这种行业品位的不断提升,必将成就更为广大的市场。

茶行业的发展前景

1、生产更加专业细分

从茶类来说,各茶类的品种对环境都会有一定的要求,茶叶生长的区域特征决定了茶产区的细分,如安溪产铁观音、武夷山产岩茶、云南产普洱茶。

从加工产品来说,传统茶叶、茶饮料、速溶茶、袋泡茶等都会更专业。

2、产品更加注重质量

日前中国茶叶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超标的问题。部分品牌被抽检出不合格。

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消费者愿意出高价买好茶的前提下,茶叶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管理检测一定会越来越严。

3、品牌更加强调信誉

中国茶叶品牌很多,但真正值得信赖的品牌还比较少。有些品牌靠广告推广来做大名气,没有死心踏地做品质,以质取胜。

这也是目前茶叶市场乱象之一。形成想找好茶的人找不到好茶,真正好茶又卖不出去的恶性循环。

4、营销更加趋于便捷

目前茶叶品牌可信度低,许多人都习惯品后再买。这就导致了,茶叶的销售务必走店铺营销的路子。随着电商的广泛使用,茶叶也挤入其中,但真正高档茶还是比较难销得动。因为没喝过,不敢花大价钱买高档茶。品牌与品质相匹配,是改变营销方式的根本。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有何异同?

日本茶道文化实际上是中国茶艺的传承和演化,两者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茶文化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兼具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包括茶叶的品评技法,艺术化的泡茶手法,茶的鉴赏,对品茶过程里美好意境的感受。

茶叶的栽培和饮用,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在商朝时期,我国老百姓就开始喝茶了。

关于茶叶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

第一种说法记载在《神农食经》里,写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相传,神农氏(炎帝)有一天坐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烧水喝,一阵风刮来,把几片茶树叶子吹落,正好掉进开水锅里,锅内立马飘出阵阵清香。喜欢品尝百草滋味的神农氏并没有介意开水中有绿叶子,舀起水尝了尝,瞬间觉得神清气爽,满口生津。就这样,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生活习惯的茶叶,被偶然发现了。

第二种说法收录在《神农百草经》里,文字说: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氏在山上品尝百草时,不幸吃了一种毒草而中毒,倒在一棵茶树旁,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他顺手捋了一把茶树叶子塞进嘴里,经过咀嚼,竟然奇迹般地解了毒。随后,茶叶被当作能解百毒的神草,被人们皆知。

唐朝中期,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陆羽。陆羽自小在寺庙中长大,寺庙的禅师经常喝茶,受耳闻目染,陆羽自小对茶叶产生了浓厚兴趣。

长大后,陆羽发现,茶叶虽然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历史,但没有一本系统地介绍茶叶的书籍,因此,他立志要写一本关于茶叶的书籍,

从19岁起,陆羽开始游历和考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拜访当地的茶农和品茶高手,逐渐积累下丰富的茶叶知识,比如,不同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制作方式,储存方法,冲泡方法和所用器皿,品鉴方法,等等,了解这些知识为他以后撰写《茶经》打下坚实基础。

最终,陆羽在50岁左右时,写完了《茶经》,这本书被称作茶叶界的百科全书,对普及茶叶知识,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经》详细记载了泡茶时的程序,主要有:净手,洗茶壶,冲泡,盖上壶盖,给客人分杯,斟茶,奉茶,闻香,品茶。

当然,冲泡不同品种的茶叶时,所用的水温、茶具和手法也不尽相同。

把茶叶沫子加入铁壶进行煎煮,取得茶水的方法称作“抹茶法”,因为茶叶事先制作成茶饼,煎煮时用工具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碾碎,再放入茶壶中煎煮,茶水味道跟“煎茶法”大同小异。这种方法大约起源于东晋时期。

把茶叶和冷水放入铁壶中,再加入一些调味品(主要是盐)烧开来饮用,这种获取茶水的方法叫作“煎茶法”,起源于唐初。煎茶味道醇厚、浓郁,甚至还带一丝苦味,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调味品来改善味道,喝茶的过程要配以点心或干果搭配着吃,俗称“吃茶”。如今,很少有人再用“煎茶法”来获取茶水,一是不习惯茶水的味道,二是制作起来很麻烦。

以开水冲泡茶叶获取茶水的方法,被称作“冲泡法”,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在茶艺里边最具有观赏性。冲泡过程包括准备茶具、取水、烧水、候汤、品茶等环节,现在的工夫茶和壶泡茶都沿用这种方法。

“冲泡法”的过程看起来儒雅、悠然、和美,在喝茶过程中还能吟诗作对,品茶论道,符合慢生活的特质,可以修身养性,静心凝神,所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冲泡法”喝茶方式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很流行。

不论是抹茶法还是煎茶法,在唐宋时期都非常流行。

众所周知,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很强大,周边许多国家把唐朝看作是“宗主国”,他们以“藩属国”自居,这些藩属国里边就包括日本。

日本使者看到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很高级,很文雅,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中唐开始,凡是来唐朝学习的日本使者,都会学习一些先进技艺和文化带回日本,这些技艺里就包括茶艺,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作“茶道”。

历史上,晁衡、空海法师、荣西禅师等人,都在中国学习多年,深谙茶艺,是日本优秀的茶文化传播者。

如今,日本茶道细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它们实际上是中国唐宋时期的“抹茶法”和“煎茶法”在日本的翻版,同时又吸收了“冲泡法”的一些技艺,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

在饮茶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茶分六色:绿 白 黄 青 红 黑

绿茶

(图片源自网络)

特点:叶绿汤清,清香、醇美、鲜爽。

制作工艺:绿茶是采用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

主要产地:绿茶的生产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功效:是六大茶类之首,由于零发酵,所以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性微寒,微苦,回甘,有清热祛燥,提神醒脑的作用。肠胃较弱的人要谨慎饮用。

白茶

(图片源自网络)

特点: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清香甘美。

制作工艺: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主要产地: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功效:是茶中珍品。是轻度发酵,茶性清凉,滋味清淡、回甘。富含茶多糖,适合降糖需求人群。

黄茶

(图片源自网络)

特点: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

制作工艺:黄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黄”工序,这个“闷黄”过程,是黄茶制作主要的特点,也是同绿茶的区别,绿茶是不发酵茶,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主要产地:黄茶主要产区有,广东、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

功效:是中国独有的茶类。其汤色杏黄清澈,属轻微发酵茶,口感清爽香醇。黄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有提神醒脑,消食化滞的作用。

青茶

(图片源自网络)

特点:也叫乌龙茶,青绿金黄,清香醇厚。

制作工艺:青茶是半发酵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茶类。

主要产地: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

功效: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其除了提神醒脑外,还有分解脂肪、降血脂、胆固醇和减肥健美的作用,适合三高人群。但不宜空腹饮用。

红茶

(图片源自网络)

特点: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浓厚甘醇。

制作工艺: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

主要产地:主要有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的祁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的滇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的霍红;产于江苏宜兴的苏红;产于浙江绍兴一带的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的湖红;产于四川马边、宜宾、高县等地的川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的英红;产于广西昭平县的昭平红;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功效:是世界人民最爱的茶品种。红茶茶性温润,无刺激。可调节脾胃功能,适宜肠胃不好的人饮用。

黑茶

(图片源自网络)

特点:茶色粗大黑褐、口感陈香醇厚。

制作工艺: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制茶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主要产地: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广西、陕西等地。主要分类有湖南黑茶(茯茶、千两茶、黑砖茶、三尖等)、湖北青砖茶、四川藏茶(边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云南黑茶(普洱熟茶)、广西六堡茶及陕西黑茶(茯茶)。

功效:红茶属后发酵茶类,其香气独特,饮之能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脂肪代谢。

茶的冲泡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而且不是所有茶都适合100度的开水冲泡的。

茶的储存

茶叶储存的三大原则是干燥、避光、密封。

绿茶和黄茶,密封后,应放冰箱冷藏。白茶和乌龙茶,可常温密封保存,但长时间不喝,也应放冰箱冷藏。红茶可常温密封保存,切忌受潮黑茶可常温保存,应放在阴凉通风处,切忌日晒。

怎么样用手机摄影出好作品?

纽约摄影师Eric Van Nynatten的主业是时尚拍摄,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易用的今天,他尝试用手机来完成自己的专业拍摄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Eric Van Nynatten目前使用的手机是iPhone 6/8 plus,后期主力软件是VSCO和Snapseed。

分享一组他的作品:

再给大家分享一些既不难,又有效的手机摄影小技巧。看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

1.建筑·街道 — 读懂城市之美

无论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是直观的视觉符号,很容易转化成我们的摄影语言,建筑摄影,需要我们对建筑(Architecture)多些理解,而非仅仅对建筑(Building)的“样式”进行记录。

拍摄街道、环境和场景的美,是和拍摄其中的人物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这里要说的以“街道”为题材的摄影。建筑摄影可以归纳成五个字,其实这五个字的本质正是观察建筑之美的方式:

空——“表现空间比表现实体更重要”,寻找空间的美感、纵深感、层次感。

日本千本鸟居中的纵深空间

白——" 留白,主题集中 "

留白,表现建筑本身就具有的肌理

人“观察人与建筑的关系”,用人物衬托建筑。

用人物点缀建筑

形——“观察建筑的图案”,拍摄立面的门窗图案及其几何美。

用建筑的雕塑感表达形体美

光——“光影是建筑的灵魂”,拍摄建筑立面上的投影,空间中的光束。

建筑强烈的光影感

对于拍摄本身,则有这样一些建议:

首先,仍然要以“摆正、端平”为首要原则,建筑的几何感与空间感很容易被歪斜的构图破坏,这意味着无论是平拍、仰拍还是俯拍,最好让手机保持在正交的状态。

其次,是多角度,拍摄建筑时的多角度是最不应该吝啬的,手机建筑摄影中,最常出现的角度是在街道、地面上的平视拍摄。

2 人像·人物 — 人和环境之辨

人物和人像虽然都是拍人,但是截然不同。

手机拍人像,人物本身所占画面的比例通常会大一些,基本的技巧便是拍摄的时候“对焦在人眼”。

2-1 人像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小巷中的兄妹,调整拍摄角度,捕捉到了妹妹眼中的眼神光,照片就立刻有了神

人像背景的处理,通常是使其低调,成为衬托,基本原则是希望背景不杂,又能烘托出前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便是虚化背景,通过制造浅景深来弱化背景。

波兰华沙公交车上,利用 iPhone 7 Plus 的人像功能将原本有些杂乱的背景虚化掉

2-2 人物

人物摄影更多的是寻找人物形象和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许多人像摄影,即使换了背景,其本身还能大体成立,但是人物摄影却不是如此,拍摄对象和环境有着更多的因果关系。

葡萄牙里斯本音乐学院的黄墙,人物与背景是依存关系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老人与鸽子”,动静结合是这张照片的重点

3 风光·自然——光线、主心骨与前景

风光与自然题材,相对来说拍摄的对象较为固定,更多在于“择期”,另外后期也比较重要。

针对手机摄影,有几个小提示。

首先,依然是光线、光线和光线。在这种众人拍同个场景的地方,所能掌控的便是光线——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光线。尽管不想给出“黄金时间”这样的说法,但不可否认,清晨和傍晚有阳光的时候依然是捕捉有情绪、有戏剧性、动人光线的时候。平淡的阴天和烦人的雨天也不那么令人沮丧,笔者觉得管用的做法是,强化它们——强化湿漉漉,强化天上的云,这些本身也是风光的一部分。

黄昏时分的葡萄牙波尔图老城,阳光柔和地给红屋顶洒下一层金光

日本东京的密集街道,贯穿画面的主干道成为画面的中心

编辑:菜菜元 (图片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摄影知识,欢迎关注【色影无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