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誉为御茶的是什么茶,杭州7月特产
被乾隆誉为御茶的是什么茶,杭州7月特产?
1,杭州丝绸
杭州丝绸,浙江省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杭州丝绸,质轻柔软,色彩美丽,在中国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2,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3,径山茶
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
4,雪水云绿茶
雪水云绿茶产于浙江省桐庐县新合乡的天堂峰、雪水岭,属绿茶类。境内天堂峰、雪水岭一带山峰连绵,主峰龙涎顶、山桑尖,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故此茶有“深山奇葩”之喻。
5,临安山核桃
临安山核桃素以粒圆壳薄、果仁饱满、香脆可口的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中国山核桃主产于浙、皖交界的昌化山区。安徽宁国、临安是中国山核桃主要产地,山核桃的栽培利用已有500多年历史。
甄嬛传里有什么美食吗?
《甄嬛传》开播11年了,热度不降反升。除了隔三差五地上热搜,还在民间掀起一股“甄嬛学”,要不是“甄嬛传十级学者”,还差点在社交圈混不开了。
宫斗自有宫斗的妙处,但老艺术家很快发现了《甄嬛传》别的妙处:吃。△就这桌,谁能看了不动心啊友友们 / 剧照没错,年少不知“皇家饭”香,如今再重温《甄嬛传》,我是直接奔着紫禁城·大猪蹄子·美食纪录片去的。思路一打开,那千百样的宫廷美食便滔滔不绝地从屏幕里涌出来,曹贵人的足智多谋还不如一碟豌豆黄对我的吸引力大。自从看了《甄嬛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疫情厨房翻不出花样了。各宫娘娘们吃的,就是矫情众所周知,喊出“贱人就是矫情”的那一位,才是吃得最矫情的。左一碗东阿阿胶桂圆羹,右一盘蟹粉酥,西瓜还得吃超冰镇的,没错,说的就是你,华妃。华妃出身高贵,又有哥哥家人们的宠溺,在吃的方面她绝不会亏待自己。△吃不上蟹粉酥的华妃委屈巴巴 / 剧照在宫里,华妃可是少数拥有自己小厨房的那几位,看看台词怎么描述她的厨房:“连御膳房都比不上的”“在宫中是拔尖的”,再看看她厨房的出品,一整个把我震撼住了:鲍鱼烩珍珠、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鲜蘑菜心、珍珠海米煨鹌鹑、紫参鸡汤……我要是黄桑,我也爱往她宫里跑啊。这些菜不仅奢华,也极其考究火候,光是一道鲍鱼烩珍珠,就得泡发2天,焖足十几个时辰,难怪皇上也怜惜道:“这些菜都是最费工夫的,你一定是后半夜就起来盯着他们做的吧。”△对不起,我口水已经流一地了 / 剧照华妃起没起是不知道,但她吃的东西都又贵又耗时却是板上钉钉,从食物里就可以看出华妃娇憨又高傲的性格,怪不得皇后在第一集就拿出牡丹卷来暗戳戳地敲打华妃。皇后不喜奢华,向来立的是“贤惠节俭”人设,于是她的餐桌就比华妃的清淡许多,不过好不容易皇上要喝鸭子汤,称赞“炖得入味”,皇后连忙劝阻“食不过三”,气得大猪蹄子拂袖而去。△皇上最爱的鸭子汤 / 剧照△皇上走后演技超群的茄子 / 剧照嬛嬛和眉庄这对姐妹花,自然是有代表食物的,一个爱吃藕粉桂花糖糕,一个爱吃枣泥山药糕,这对cp糕点的出镜率之高,导致我看完《甄嬛传》很久脑子里还回放着嬛嬛那句:“快去拿眉姐姐最爱的枣泥山药糕来,茶要碧螺春的。”眉庄人淡如菊,在吃食上也十分清新,除了家乡的山楂糕和酸梅汤,藕粉桂花糖糕就是她最拿手的糕点,而枣泥山药糕则是自己的最爱。△枣泥山药糕和藕粉桂花糖糕的双向奔赴 / 剧照△莲叶羹+藕粉桂花糖糕 / 剧照这两样糕点据考究都出自《红楼梦》,秦可卿在病中就吃枣泥山药糕:“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倒像克化得动似的。”枣泥加上山药,清新却不甜腻,还养胃健脾。至于最初三人行中的安小鸟,剧中对她的食物并没有过多的着墨,只记得那盘洒落一地的苦杏仁,早已标好了命运。△早已预示命运的苦杏仁 / 剧照宫里的吃食来了又去,或多或少都存了各种手段或心思,唯有一人是真正在享受美食,半句离不得吃——淳儿。虽然她活不过全剧的三分之一,却撑起了宫廷美食界的半边天,嬛嬛对她的评价言犹在耳:“早膳是两碗米粥、三个糖包,午膳是肥鸡肥鸭,不到晚膳就用了点心,晚上要不是我拦着,恐怕整碗火腿炖肘子就全到你的肚子里去了,要是这样还嚷嚷着饿,又吃了宵夜。”△皇宫初代吃播 · 淳儿 / 剧照在安小鸟要用息肌丸减肥的后宫,淳儿的嘴巴永远是鼓着的,她不管受不受宠,“东西好吃我便高兴”。秉守着这样的人生信条,从入宫的第一顿糟鹅开始,她便开启了自己的吃货之路。从牛乳茶吃到牛乳菱粉香糕、豆沙卷、翠玉豆糕、糖包、糖饼、炸馓子、酥儿印、芙蓉饼,连趴在甄嬛肚子上,淳儿都是出口成吃,报出一连串的点心名:“宝贝宝贝,你要快快长大啊,等你长大,姨娘就把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让给你吃,什么桃花姬、糯米糕、豆沙卷,还有荔枝好郎君,绝对不和你抢。”△狂塞牛乳菱粉香糕的淳儿 / 剧照看着淳儿吃得香,便是碎玉轩的晴天。大猪蹄子吃的啥虽然在《甄嬛传》里,大猪蹄子悲惨兮兮地沦为宫斗背景板,但毕竟贵为皇上,在吃食上绝不糊弄。除了往各宫娘娘们的小厨房里跑,黄桑本身的御膳就极为丰富。在宴请年羹尧那一顿,四郎就大手笔地拿出鲜嫩炙羊肉、燕窝鸭子、什锦锅子来,还说:“这道炙羊肉,鲜嫩可口,朕素日里甚爱,你尝尝。”说完还给了个特写镜头,老艺术家的口水都快要憋不住了(请夹到我碗里来)。△啊快夹到我碗里来 / 剧照清廷贵族们爱吃炙羊肉可是有考究的,据《满族食俗清宫御膳》里提到,独具风味的满菜,尤以烧烤见长。在清宫御膳房,可是专门设置了挂炉局从事烧烤工作,每逢宫中宴席,就上挂炉猪和挂炉鸭“双烤”,食用时配以小菜、葱酱、荷叶饼等,这不就是“北京烤鸭”的雏形?△挂炉烤鸭还有华妃宫里的鲍鱼烩珍珠、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其实这三道菜均出自清代满汉全席中的御膳,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卷四有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第一分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满汉全席是清朝国力鼎盛的产物,集满汉名菜之大成,全席有冷荤热肴196道,点心茶食124种,共有320道菜肴,是真真的琳琅满目,吃三天三夜都吃不完。△满汉全席从东北地区入关的满族,向来都是吃肉大户。从《御膳茶房》的档案中,我们就可以得知清廷皇帝每天的肉食份例是:每日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鸡二,鸭三,当年鸡三。如此想来,选中肉肉胖胖的陈建斌来演皇帝,倒也在情理之中。△吃得圆滚滚的大猪蹄子 / 剧照肉食虽好,吃多了也是会腻。于是,皇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副食(娘娘们送的补品)、点心和粥类。皇后娘娘给皇上的是湘莲燕窝,华妃就直白许多,什么参汤、龟鹤延年汤都往皇上的嘴里送,心思自然不言而喻。△剧中让人目接不暇的补品 / 剧照除了补品,四郎也爱各类的汤汤水水,比如出镜率颇高的绿豆百合粥、糙米薏仁汤等等……太后就给皇上送过熬夜清火两件套——绿豆百合粥+扬州酱菜。绿豆百合粥寡淡,但佐以扬州酱菜就不同。剧中还特意提到,这扬州酱菜“比三必居的爽口”,其实在北京还真有个做了数百年酱菜的六必居。△皇上吃得嘎嘎香的“清火两件套” / 剧照满人爱吃点心粥类是出了名的,在真实历史中,清廷御膳房还有个点心局,能做400多样糕点,包括酥皮饽饽、酥盒子、萨其玛、什锦火烧、饭卷子、烧麦、炸三角等等,他们还喜欢用粥来配这些点心,在《皇帝节次照常膳底档》中就提到,皇帝每顿膳食里必有几样粥,比如梗米粥、小米粥、薏仁米粥、藕粥等等。看来大猪蹄子的膳食真的丰富多姿。喝杯茶,解解腻吧若是天天这样吃,很难不保证四郎和各宫娘娘得三高,这时,“逆风如解意”的嬛嬛便出手了。嬛嬛心思灵巧细腻,知道各种山珍佳肴皇上都吃腻了,还不如泡杯茶来得实际。一出手,便是难度极高的“岁寒三友”。△大猪蹄子品茶 / 剧照要泡这杯茶,得花多少心思?且听嬛嬛道来:“取松针、竹叶、梅花一起烹煮”,这倒还不至于稀奇,奇就奇在那烹茶的水,“那水是夏日日出前荷叶上的露珠,才能有如此清新。臣妾去岁收了两瓮舍不得喝,特意带了一瓮进宫,就埋在堂后的梨树下,前两日才启出来的。”看看这茶,“岁寒三友”指的就是松针、竹叶和梅花,还要用夏日荷花上露珠烹煮,怎的不沁人心脾?这等附庸风雅的才情,难怪大猪蹄子不得不叹一句:朕的莞贵人果然与众不同。△异常用心的“岁寒三友” / 剧照在剧中出现的珍贵茶饮还有雪顶含翠,它在《甄嬛传》里一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被烘托得无上高贵。“听说雪顶含翠,生长于极北苦寒之地的险峻山峰,极难采摘,世间所有不过十余株。因常年得雪水滋养,茶味清新冷冽,极是难得。”就连嬛嬛的母亲进宫,看到这雪顶含翠也连连摇头:“这样名贵的茶,我不敢喝。”△嬛嬛对“雪顶含翠”的描述 / 剧照然而雪顶含翠并不存于现实之中,我们能尝到的宫廷茶饮,唯有西湖龙井、普洱、六安茶、香片、碧螺春等等。西湖龙井在真实历史中可是被乾隆赞过的,还被封为“御茶”。龙井分八个等级,分别是:莲心、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采摘要求极高,有的只许采一个嫩芽,而乾隆帝认为用济南趵突泉泡的西湖龙井,便是人间极品。△茶香诱人的龙井剧里出现的还有淳贵人最爱的牛乳茶。其实奶茶在清代可是国俗,是被载入《大清会典》的。入关前,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喜爱肉吃,通常以茶解腻,便放牛乳一起烹煮,哪怕入关后,也把这个习惯一并带入宫中。每逢举行宫廷宴会,第一道便是奶茶,用青盐、黄茶、奶油,加上玉泉山的水一起熬煮,茶香四溢,甜而不腻。△牛乳茶,唾液疯狂分泌除了茶饮,宫里的酒也是极好的。甜蜜系数最高或许是四郎和嬛嬛同酿的桂花酒,用的正是碎玉轩那棵金桂的花蕊酿造。以桂花入酒,泉水酿造,色呈琥珀,饮之甘怡。皇上用与嬛嬛同酿的桂花酒宴请皇亲,可谓在大家面前秀了一大把狗粮。桂花酒虽不名贵,却风雅至极,连吃货苏轼也曾盛赞过它“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真的好甜啊 / 剧照△桂花佳酿 / 图虫类似的还有华妃赐给安小鸟的玫瑰甜酒,虽说华妃藏了坏心,故意让安陵容喝下刺激嗓子的玫瑰甜酒,可在平日里,玫瑰甜酒可以说是“妇女之友”了。取干净容器,将溶解的糖液、酒精、玫瑰花瓣、柠檬酸和甘油放入,充分搅拌,存放2-3个月,过滤取酒渣,便得到这色泽红润、清甜可口的玫瑰酒。△玫瑰甜酒 / 剧照有了这“甄嬛菜谱”,哭哭啼啼的宫斗只觉得聒噪,不说了,今晚就去做一个藕粉桂花糖糕。参考资料:《甄嬛传》电视剧《甄嬛传》,一部被宫斗耽误的美食大片 每日豆瓣《甄嬛传》里的“雪顶含翠”,原来是蒜蓉西兰花 凤凰网美食她用44年记录“舌尖上的故宫”,还原了真正的宫廷生活 一条《荟萃清代满族珍馐 展现清宫御膳原貌》 戴逸,吕英凡你看了第几遍《甄嬛传》?黄加宝龙井茶和碧螺春是一个茶树吗?
龙井茶和碧螺春不是一个茶树。
龙井茶属于绿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是浙江省的特产,正因为此地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降水丰沛,所以才成就了龙井茶“淡而远,香而清”的独特品质。
龙井茶和碧螺春的区别
一、产地区别
1、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根据产地又细分为狮、龙、云、虎,民国后梅家坞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人们按照五个产地的不同品质划分龙井茶的质量排名,分别是狮、龙、云、虎、梅,解放后龙井茶在浙江省内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品质参差不齐,当前统一分为西湖龙井、大佛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以西湖龙井品质最佳。
2、碧螺春: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
二、外形区别
1、龙井茶: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
2、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三、茶汤区别
1、龙井茶:龙井茶的茶汤具有兰花豆香,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嫩绿明亮。
2、碧螺春:碧螺春的茶汤香气大体分为花果香和板栗香两种,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四、来由区别
1、龙井茶:龙井茶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2、碧螺春:碧螺春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下嫁给和珅儿子的固伦公主结局如何?
嫁给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的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同岁,都是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丰绅殷德满语为Fengšenyinde,其意根据语言专家的意见可能就是『福禄兴旺』,而和孝公主曾经得到六世班禅奉旨赐给法名索朗班吉卓玛,意为『吉祥度母』,可以说这两个孩子的名字都寄托了父母的深切期望。
而实际上两人也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待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二十七日公主下嫁(两人结婚)之时,其所受宠爱被放大到了极致——她的嫁妆价值号称十倍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下嫁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次子福隆安的乾隆帝第四女和嘉公主,达到数百万两银子,乾隆帝还特为自己这个最钟爱的幼女特批帑银300000两——一句话,唯恐女儿受了委屈……
然而,待到和珅跌倒,虽然嘉庆帝看在妹妹的份上没有株连丰绅殷德,但是嘉庆帝对所有和珅的亲人,心中不免有芥蒂,按捺不住要敲打丰绅殷德。
于是,爵位一会儿削除一会儿赏还,一会儿又被派到乌里雅苏台(位于今蒙古国的扎布汗省)办事,和孝公主不免有很多独守空床的日子,再加上丰绅殷德在36岁郁郁而终,而和孝公主活到了49岁,4年的守活寡岁月,13年的守寡岁月,心情肯定是不咋的。
和孝公主去世的时候已经是道光年间,道光帝对自己这位姑姑一生的遭际备感哀伤,于是亲临她的墓前致奠。
和孝公主算是最后风光了一把,但是,这和幸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宁波的阿育王寺的由来是什么?
很多人听说阿育王寺,大概是因为那精致的舍利宝塔。因为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就在于此,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慕名而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阿育王寺本身也是挺有故事的。
宁波的阿育王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印度阿育王的名字命名的寺庙。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宁波的阿育王寺是唯一的幸存者。
传说在印度的阿育王统治的时期,举行过一次号称是规模最大的佛教集会。这一次集会的目的,就要将佛教更广泛得传播到世界各地,当时数以万计的佛教典籍,都踏上了前往异乡的道路。除了佛教典籍之外,阿育王还拿出了十九颗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赠送给了中国。
为了更好得保护这些真身舍利,当时在全国十九个地方都兴建了寺庙,阿育王寺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在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正式将这座寺庙命名为“阿育王寺”,从此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了这个寺庙近千年。
然而在唐代武宗的一场反佛教运动中,全国当时几乎所有的真身舍利所在的寺庙全部被迫荒废了,曾经的珍宝一瞬间变得一文不值。阿拉宁波的阿育王寺可能是因为运气比较好,当时只是被拿去充公了,被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
九年之后,新登基的唐宣宗宣布复兴佛教,阿育王寺又再度中兴,恢复了过去的样貌。可惜的是,当时的十九座寺庙,仅剩阿拉宁波的阿育王寺一家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