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鬼码诗,还没有毕业就特别害怕职场
笨人鬼码诗,还没有毕业就特别害怕职场?
我是语巷,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参考。
还没有毕业就特别害怕职场,如果想要改变,我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的分析如下:第一、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提升职场新人的书,做到心中有底。当一个人会觉得恐慌,是因为对未知的事情不了解,害怕无法应对才会如此。作为一个没毕业的学生,没有职场经验,恐慌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到不打无准备的战。我建议你每天正常上课之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看看与职场有关的书:比如职场新人要怎么做?入职有哪些准备?办公室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什么?如此之类的书会让你对职场了解的更全面一点,不至于入职后举手无措。
前面我们说了看书,但都是纸上谈兵,那真正的实践还得走出校园。此时的你没毕业无法全身心去体验,这个时候你就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去做临时工,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最好。通过这份临时工作了解职场生活,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不至于对职场一无所知。在临时工作中,如果发现自己不足要及时总结,最好能备上记事本,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便在下一份工作中重振旗鼓,越做越顺手。总之,找一份临时工做体验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最佳办法。
第三、充分利用实习机会走路公司,为入职做好充分准备。这个时候去公司实习就不要像临时工那么随意,要把自己当作正式入职的员工来看,只有这样才会有进步!一般比较大的公司都会有自己一套比较规范的公司守则,这个时候不能实习不能大意。如果在这么大的公司里面表现好,有可能被留用公司,这样为今后的找工作省去了一大麻烦。进入职场后,工作要积极,态度谦虚,给同事和。遇到疑惑时多向同事和前辈请教,切不可做事斤斤计较,手脚不勤。我相信只要在实习期间用心去做,一定会对今后的正式入职有很大收获的。
第四、正视自己,放平心态。你只要想着:每个新人进入职场害怕都是正常的,没什么小题大做,不要太在意害怕这件事情。毕竟是新人,如果在工作期间实在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领导和同事也不会把你当做公司老人去惩罚的,所以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越是害怕,自己在做事时反而会越显得唯唯诺诺。沉稳、落落大方才是一个新人最好的状态。
总结: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入职前多做好入职功课,相信你会在职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预祝你成功!我是语巷,关注我,希望能为你在工作上答疑解惑!
中医药大规模用于治疗新冠现象?
西医来自于科学的分类思维,是具有针对性解决。就像屠呦呦的青蒿素一样,其实也是来自于中医用青蒿治好了疟疾,他只是用来提纯研究更有效成分。
中医来自于经验医学,来自于天人合一。理论不一样。
像新冠是新型疾病没有统一治疗方案,都是尝试总结,不能用一个医学有经验就否定另外一个,这是不对的。就像冷兵器时代用刀杀了人就否认枪的厉害。殊不知人类疾病大规模减少就是因为西医的普及。
所以不能有偏见之见,除非那些想多赚钱,就会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你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
没有美好结果,只有努力的过程。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自信人生200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没有变化,只有进化,没有稳定,只有创新。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大就是小小就是大,智慧就这样叠来的。
人们的毅力是衡量决心的尺度。
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在跌到低谷的时候反弹的力度。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你的坚持多久。
发上等愿,接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自己的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的生存,这是恶。
人生三大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一个不纯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这个世界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这群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去如何去看它,如何去制造它。
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极简,顺其自然。
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算数。
你可不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没有人能让你输,除非你自己不想赢。
如果当你觉得累的时候,你正在走上坡路。
持久竞争的优势比你的对手更快的就是学习能力。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的舞步的人,未必可陪你到最后。
一定要卡位,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对这个世界上跟对人做对事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
下决定前检验的标准是要么有趣,要么有益,要么有利。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也是一种选择,梦想我们始终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是@言老七,用心打造你的成长
转发关注,让成长更多可能
看以前的,未来有更多可能
言老七:出路在哪里?关心着思考着,你背后的真相
言老七:明白的是局限,看懂的是未来,才是成年人的出路
言老七:思索的方式就是你进步的可能,探索都在这,你在哪
言老七:不能说的秘密,只可意会不可言,成长当中遇到多少这样?
现代人如何学国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旨在复兴国学。他认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这里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国学听起来唬人,使人避之犹恐不及正如对经典的描述:大多数人想看而没有看过的书。亲近国学,概因有二:其一、今人想过和没有想过的问题,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若不去找,自取其辱;其二、白话文读着不过瘾、不解渴、琢磨头少,不像经、史、子、集,常读常新,意韵无穷,营养丰富,能量充沛。一个人的阅读根系,一定要根往下扎,不必被奇花异果吸引,要从根部去找营养。奇花异果,美则美矣,一旦追根溯源,恍然大悟,不再吃惊羡叹。找到根了,则“不受惑”。胡适当年在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说,我要告诉年轻人的,就三个字,“不受惑”。
读书择其善者而从之。再追究,择其信者而从之。若不信,则不辩善恶。所以,书字头上一把刀,信。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没错。不是教你不信书,而是要“择而信之”。今人则矫枉过正,搞成了“怀疑主义”,怀疑一切。什么都不信。挑出一点小毛病,放大若干倍,唾弃之。这不是读书法。这是扔书法。真正读书种子,坏书也能看出好,好书看出知来,知书而达礼,达礼而笃行。非如此,则像俗话所说:“读书读到牛屁眼里去了”。所谓打通任督二脉,只是神通,是把戏。打通没打通,并不重要,打通了,也只是得些神通,此神通解决不了世间问题,也只是让别人赞叹一下而已。刀枪不入又如何?一颗子弹就把你干掉。所以,此等神通不重要。法力再大,也是一具肉身。肉身也是现世的象,此象能否“一叶而知秋,而知四季,而知八荒”,这就是学习,就是修行。
修行者心正其善!
李健的《故乡山川》我喜欢,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把故乡吟唱得很唯美。小城镇,小环境;大城市,大环境。要是大环境不好,只得去营造一个小环境了,是谓明哲保身。孔子说:不入危邦,不居乱邦;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老祖宗把答案都告诉你了,你还在想问题?可笑。是否回小镇隐居,我喜欢一句官腔:一切视情况而定。
在北京那样的大城市生活需要时刻绷紧一根弦,要有留点时间给自己的意识。这样才能在本职工作之外,拥有看书、写作、思考的独处时间,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人每时每刻都在起念头,但我们要做到只存一念。其实,在达到“只存一念”状态时,人是特别舒坦的,进入一种单纯的忘我境界。人要保存单纯的念头,杂念妄生则后患无穷。但我们也要克服自己,因为人一刹那间会闪现很多念头,我们要从这么多念头中提取一个出来,不被其他念头所干扰,并不容易做到。佛教金刚经说“善护念”,就强调了唯一的重要性。我们要护持好自己的念头,清楚明白哪一个是自己的念头。
以前觉得人人要为我,对我有帮助的人就交往,活在比较急功近利的状态中,后来慢慢醒悟过来了。因果规律很强大,如果没有看到果,是因还没有到。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因果循环屡试不爽。所以说要存善念存善心,因为因果循环会展现出来。永远不要有敌人,不要有事物的对立面。一定要化解,将对立面化开。
我们以前想过的和没有想过的,前人都给了我们答案。现代的我们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对答案视而不见。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把小环境营造好了,比如办公室和家里。现代人很喜欢装修,其实我们的心灵需要装修。将自己从内到外装修成一个整洁的状态,让自己随时可以容纳新鲜事物。现在很多人心里只容得下自己,心里装满七零八粹的杂物没有打扫干净,更不用别提装修了。
引用一些人的话:
提及国学,想之礼义廉耻。国学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已淡忘,在这个淡漠的社会之中我们该是要洗涤心灵的,而国学之中能给予我们的就是古人的那些最淳朴的东西。这是我们已经在这个烦躁不安的社会中失去的东西了。国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想上的东西,更是精神上的满足。
既然那么多的人知道这个社会充满了烦躁不安的情绪,为什么就不知道从自己做起呢?认识自己真的很困难啊!
越浮躁,越应该学学古人。
记得大一刚开学学校给每个新生限定的征文标题就叫“国学”,当时抓耳挠腮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确实不知道国学应该谈什么。而后院里的毕教授给大家开了堂关于国学的讲座,所到学生寥寥无几。现代人对于国学的淡漠恐怕也不是能通过硬抓和强迫才能使之提得起兴趣的,至于为什么学国学,如今惨淡的价值观和社会人普遍存在的世界观早已把老祖宗留下的的东西抛到脑后,国学,也是时候该提起了。
前几年中大成立了博雅学院,这个学院没有当前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学院学生学的知识也并不是专向某一个方向,学生四年不分专业,学生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我想博雅学院应该是全国最重视国学的学院并且教授的学生国学熟悉程度最高的,看似国学的实用性并不如其他学科,“钱”途貌似也远远不及金融类专业,但是我们国家不缺少亿万富翁,缺少的是那些智慧、道德都十分高,肯专注于研究学问的学问家,我们现在的教育过于浮躁,能不能赚大钱成为衡量一个学科的价值唯一标准,实在可悲。
国学如同中医,所对立的并不是西学,而是“现代文明”,正如中医对立的不是西医,而是“现代医学”。西医也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如“放血”一法。国学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我的个人体会,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扩宽知识面,起码能够增加谈资;二,古代文明特别是古代星相学占卜学和医学,有很多可以直接拿来用到生活中。三,培养生活情趣,因为国学是古代士族建立起来的,这种贵族文化较之现在流行的草根文明,更加关注生活本身的闲情逸致;四,形成世界观,国学的哲学底子很深,我的观点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哲学上能够超越中国。比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000多年前先贤对于宇宙和人类的认知,已经登峰造极了,现在都没有这么好的书可看。五,国学大部分都是历史,了解历史就是了解人性,预知未来,端正当下的心态,对很多的所谓不公正能够看得更开,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六,更加精通汉语言。
国学是遥远的昨天的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奇花。而今,土壤上的作物换了一季又一季,此时的土早已与彼时不同。把遥远的那朵奇花移植过来,是否能活呢?现在国学貌似兴盛,其实生命力很微弱。另外,书而为今,若不能在实践中践行,读来何用?在国学中刚刚读完礼义廉耻,再去投机钻营,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怀念,可以研究,但大可不必把过去当成如今的良药。时间会是最后的解药,那是因为时间封存一切,而后,一切都会变得如尘埃一般微不足道。我们的国学亦如是。在如今,我们想要解救自己的灵魂,不是要向过去去寻找,而是来如今寻找,是看着自己的心,而不是给自己满负的大脑填充进些新的负担。如今的灵魂,生活在现世,即使有千年前的良药,估计也是药效未知呀。何况国学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时代,解救过任何一个人。我们极度推崇的国学,反而处处显示着它的局限性。
国学是我们的财富,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任何一个其他民族无法比及的;我们时常感慨于古人的灵感与智商,惊叹于他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长河落日圆”每每提及国学,我都会想起这句诗,极其平常的词语,给出了一个奇迹,无法用其他词语形容的场景,无法超越。守护我们的宝贝并发扬。
国学,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对几千年来自己与生存环境交流的感悟总结,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的反思和顿悟,拥有了她就拥有了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资本!我们的先人靠他生存和开拓进取,今人更应该继承!
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们,当向“西方学习”已经无法证明自己“时尚”的时候,很多人当然就把目光转向了国学了,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学了国学容易发现古人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把所有的人生道理都做绝了,后辈只要照着做基本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了,那些精华或糟粕在各种变换的环境中都能找到适用的地方,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国学的原因吧。但是一味遵从书本容易使人丧失创造能力,看国学的时候能把书当书读而不是信条来读,可能就不会跳进古人的禁锢中了吧。
一国之学,传之于世,警醒世人。我们哀叹文明传承的流失,又在有意识的选择中刻意荒芜了国学学问的挖掘。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国学不过是个噱头,不知是在娱乐观众,还是在愚乐大众。单凭几个学者随口高呼几句重视不过是在国学这棵参天古木上挂上几缕嫩绿妆点妆点,不施肥,不除草,不过是渐成枯木一株。
国学或许是当代中国人在找不到信仰的迷茫中抓住的一把竹简。其实不论是今人书还是古人书,洋人书还是华人书,读书讲究的是方法。尽管古人可能已经在书中将许多话都说了,但如果你有心将它们对立地摆起来,那也是相当精彩的辩论――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一例。读自己的书,让别人说去吧。当代人学的“国学”究竟是真国学,还只是寂寞?
现代人多少有些迷茫,缺少信仰或者是正在寻找信仰。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找寻信仰者不是在怀古思今,就是“西学东渐”,西方的耶稣基督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表面信仰,可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从传统文化里找到归宿。加上国家也开始重视儒学,发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因而人们去粗取精,吸纳精华。
在经济与社会都处于转型期,中国人或出于自信而扬我中华传统,或出于现实迷茫而回归历史寻找答案,当然更多是亦步亦趋甘做狂热人群的一份子。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过热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对“国学热”要有冷思考。我们浮躁地功利性地读,或是形式上地崇拜,都不太可取。学问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循规蹈矩地做,书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来读。
虽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和自然界真理的探索仍然没有改变。阅读,哪管什么国学或传统、古今或中外,在一个片刻间营造的世界里,忘掉自我或直视自己,当掩卷回首,才觉那片蓦然灯火已变阑珊为灿烂。
首先让我怀疑的是,“国学”是否真的热?所谓的“国学热”,我看是商家为了盈利制造出来的虚假繁荣。背后真正热的还是对利益的追逐。看看人们对金钱、房子、美女、权力、美食、衣服、包包、汽车、移民等等事情的热切追求,你就会发现国学其实一点都不热。而且我也认为国学根本没有热起来的必要。现在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仅仅靠读几本古书是不足以找到生活的答案的。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逻辑,而严密的逻辑思维正是看清这个复杂世界的必需品。与其学国学,还不如读读西方的经典著作。文化为什么要分国界?
国学是很好的东西,宝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深入地理解,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到熟知本土文化,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在下想请教各位先贤:什么是中国的国学!大家讨论时,先考虑一下!为什么是国学?……个人认为,现在所提的“国学”似乎又是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学问”,是吧!我们的国学是不错,但当我们对自己国学沾沾自喜时,我们是不是也在贬低其他国家的自尊啊!尤其是我们几乎是最不被自己国家文化当回事的“少数家”。其实,最平凡地讲,中国的国学较多的是我们先祖通过各种方法为我们踏出的人生路,是从心理上使我们健全(不管是统治与被统治);而西方不管是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总较我们差些(当然指的是以前……)所以生理上偏重些。总的来说呢,当西方人夸奖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国家时,正是汗颜啊!――国学对我们来说只是“智慧的启迪”(每想起这点,心里总是笑着泛起西方的童话故事,智力那叫一个……,要知道中国儿童那时候可是准大人了,虽然现在我们相反)……
联系之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人应该反思,如何构建起能够诞生大师级人才的土壤。现在,国学在一些中国人的眼中是繁琐的、难懂的和无足重轻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对于国学,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之精华,学以致用,搞清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但那种“还不会爬就想走的想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精通国学,学以致用,将国学精粹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再者,要坚持内外双修,求真务实,只有这样,我们的气质和修养就自然能够得以彰显。
国学这个在如今沦为了茶余饭后的牙祭,其原因在于有的国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不珍惜,认为如今的社会经济飞速,国学好像就是那让自己落伍的病毒,其实国学才能真正的让你装备自己。学国学、品其气、善其身,做真正的“儒商”。
中国古代还是有逻辑学的(墨家,虽然粗糙,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也不能说精致)但都算不上大学问。中国人对道德的体悟是登峰造极的,而究其实,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世界所加的行动都源于道德。
为了让心灵重获宁静。
做回老人家,让我们的心灵返古归真。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古代饿死最多的是“读书人”还是其它?怎么我潜意识总是觉得读书人饿死的多啊!农民尚且团结和睦,读书人也不乏富贾啊。
可以扬弃地学国学,不可盲目地信古。二千年前的孟子就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与时俱进,正确对待老祖宗。
鲁智深为何只痛揍小霸王周通?
站在施耐庵的立场上,杀掉《水浒传》中任何一个人都是“为民除害”。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杀桃花山二大王周通。那么,鲁智深为何不直接打死这个小霸王,只是痛揍了他一顿呢?其原因,就在打虎将李忠身上。因为有李忠的存在,鲁智深只能将周通痛打一顿而不能杀他。周通之死,隐伏在后文故事之中,也与一位“打虎将”有关。
然而,文本中却说的是鲁智深痛打周通在前,重逢打虎将李忠在后,花和尚当时不可能是看在李忠的面上饶周通不死。这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呢?
小霸王周通为何让位给打虎将李忠鲁智深只是痛揍周通而没有杀他,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桃花山说起。桃花山是《水浒传》中的三山之一,而且,“三山”两次变动,桃花山都在其中。起先,青州境内的“三山”是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这三座山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三山半落青天外”的“三山”,说的是朱洪武移掉了三座无名小山,填平燕雀湖,以此为基,建立了南京皇城。
到“三山聚义打青州”时,三山又变成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这三座山就不在南京城,而隐写的是北京城,也就是朱棣所建的都城。《水浒传》中的紫府、禁城,说的就是这里。
本回答只讲鲁智深痛煸周通的事,不扯其他,所以,此时的桃花山还在南京城。
打虎将李忠曾经在渭州城街头耍枪棒卖膏药,与鲁达分手后,来到了青州,在桃花山下与周通交手得胜,周通便让出了头把交椅,李忠做了桃花山寨主。
李忠的这段故事看似很简单,但却隐藏了很深的寓意。我在解读“三山聚义打青州”时,曾经揭秘过“打虎将李忠”所隐藏的真实身份,此人就是大明开国第三功臣朱元璋的外甥朱文忠,也就是李文忠。隐写李文忠的目的,是要隐藏他的儿子李景隆。
李景隆小字“九江”,就是《水浒传》中的“江州”。“江州”写的也是南京城,“九江”则隐藏的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而结束了靖难之役。“李九江”就是“李应”、“欲保四”。
李忠绰号打虎将,其实他千真万确地打过虎,这只虎便是龙虎山上吓唬洪太尉的那只白额锦毛虎。锦毛虎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的绰号,他与王英、郑天寿合称为“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英武”这四个字,就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就是燕王朱棣。李九江曾经与燕王交战,岂不就是“打虎将”?
“打虎将”不是无能,而是他“欲保四”。老四,就是燕王朱棣。郁保四在梁山“专一把捧帅字旗”,隐喻的就是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帅字旗莫名其妙地折断。白沟河之战,朱棣反败为胜,一些史家认为是李景隆“欲保四”。史书中把李景隆写得很不堪,其实是朱棣夸耀自己的武功所为,白沟河之战,燕军被李景隆算计得几乎毫无胜机。
周通绰号是小霸王,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孙策。孙策死后,将第一把交椅传给了紫髯碧眼的弟弟孙权。燕王朱棣“王貌甚伟,美髭髯,重瞳龙准”,《水浒传》中有好几个人暗喻了燕王这一形象。历史真实中,朱棣确实是夺得了原本属于哥哥这一家的皇位。
周通,其实是“朱允熥”,读音是十分接近的。朱允熥原本是朱标的次子,正妃徐氏所生。都说朱洪武立朱允炆为皇帝,是重视嫡传,其实不然,要说孙子辈嫡传,朱允熥才是。因为朱允熥有蓝玉、常遇春这两家强劲的外戚,为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这才把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扶为正妃,朱允熥便“让位与”朱允炆。
然而,因为李景隆的背叛,建文逊位,朱允熥也跟着吃了挂落。这就是桃花山寨主易位所深藏的寓意,也是花和尚鲁智深痛打周通而没有杀他的隐喻所在。
鲁智深、武松、曹正隐喻了大明黑衣宰相打虎将李忠在渭州城使棒卖膏药,这件事在桃花寨中被再次提到。周通被打后,跑回桃花山,请大寨主李忠去收拾那个胖大和尚。
黑夜之中,李忠听出了鲁智深的声音,马上问讯之后,李忠滚鞍下马,撇了枪,扑翻身便拜。鲁智深借着火把光亮,看清了此人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教头打虎将李忠”。李忠卖的就是膏药,膏药就是狗皮膏药,而施耐庵为何在《水浒传》中省去了“狗皮”二字呢?
书中有几处提到李忠卖药的事,且都与鲁智深有关。对看鲁智深吃狗肉、武松被黄狗谩骂(狂吠)这两段故事,李忠所卖膏药省去“狗皮”二字,也是一种故意漏写的春秋笔法。李忠的故事中,“狗”隐藏的是一个时间概念,说的是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农历壬戌年一个重要人物“遇林而起”。这个人物就是大明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就是当年的道衍和尚。
道衍字独暗,号独庵,岂不就是“天孤星”?道衍和尚形如病虎,嗜杀如刘秉忠,正是武松的特征。鲁智深、武松亦佛亦道,道衍和尚身在佛门却通晓儒道佛三家,同样是一个“花和尚”、“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神秘头陀。
鲁智深、武松无一例外地身着皂布直裰,二龙山上的“操刀鬼曹正”隐含着“曹操”,是一张宰相的符号。这道符号贴在皂布直裰之上,岂不就是“黑衣宰相”?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壬戌狗年,因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道衍和尚奉诏侍奉诸王念经祈福。期间,道衍暗中投奔燕王朱棣,给他献了一顶白帽。朱棣是燕王,“王”字头上加个“白”字,就是皇帝的“皇”字。由此,道衍“遇林而起”——朱棣就是朱家“木字辈”的这一代人,《水浒传》中的“林”隐喻的就是朱棣及其朱家木字辈。
朱棣头上戴了顶白帽,所以,龙虎山上的虎就是“白额锦毛虎”。道衍是和尚,当然是“白额”,白额吊睛虎隐喻的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三角眼。
道衍和尚后来策动靖难之役,帮助燕王夺了皇位。朱棣进入南京后,朱标一脉都没得好下场,其中,朱允熥被削去王爵贬为庶人囚禁于凤阳。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允熥暴卒。据说,朱允熥之“暴卒”是朱棣所为。
靖难之役前后,朱允熥没有死。所以,鲁智深只是痛打了周通而没有杀他。
尾声:周通之死隐伏在武松夜走蜈蚣岭的故事中蜈蚣岭,其实说的是大明王朝的两代“吴王”。“武松夜走蜈蚣岭”的故事,隐藏了靖难之役后朱标几个儿子的下场,其中,就有朱允熥是如何没的。
这段故事,我解读过多次,此处,简要地说说与周通相关的隐喻。
王道人强占蜈蚣岭张家坟庵,说的是朱元璋从张士诚手中夺占南京城,被封为吴国公,后来又自称吴王。坟庵,又暗喻懿文陵,也就是朱标的陵墓。靖难之役后,朱标第五子朱允熙与母亲吕氏一道,被赶到懿文陵守陵。永乐四年(1406年),一把大火烧毁了懿文陵,朱允熙被大火烧死,吕氏则逃得性命。这就是武松催促被王道人霸占的张氏“快走快走”,然后一把火烧了坟庵的缘故。
永乐四年是农历丙戌年,所以,武松火烧蜈蚣岭之后,在孔家庄被一只黄狗狂吠。
在杀飞天蜈蚣之前,武松先以一个道童祭刀。这个道童其实是大明王朝的另一个吴王,也就是本回答要讲的主人公周通(朱允熥)。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熥被封为吴王,岂不就是一只小蜈蚣吗?
鲁智深只打周通而没有杀他,施耐庵暗示朱棣对待朱标的后人并非黑衣宰相的主意,只是因为靖难之役而累及了朱允熥等人。
花和尚痛打小霸王,有诸多符码暗示了这段故事说的就是朱家的事。比如,刘太公“打麦场”安排婚宴。“打麦场”在王进等多处故事中出现,暗藏的是朱洪武出世与打麦场有关。
李忠在“打麦场”知道了花和尚的来历,下马相拜。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解读李忠的行礼: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样。这句话,恐怕是后来续书作者修订时所加,但却加错了地方。这句话结束后,原著中才说:李忠当下剪拂了起来。
剪拂,《水浒传》中应读作jiān bá,原本不是行礼的意思。李善注《文选·广绝交论》:“湔拔、剪拂,音义同也”。“剪拂”与 “湔拔”同音同义,“湔拔”是荐抜的意思,也就是推荐提拔官员之意。因而,施耐庵此处写的“剪拂”,绝不是下拜行礼,而是隐写的黑衣宰相“遇林而起”,也就是上文说到的道衍和尚毛遂自荐投奔燕王朱棣这件事。
桃花村与史家村、东京大相国寺、玄女庙等地一样,柳树特别多——柳是《水浒传》中大明王朝灭亡预言的一大符码。
所以,鲁智深痛打小霸王周通,隐写的就是大明王朝的事,道衍和尚只是替朱家策划了一场大火并,而没有直接动手杀掉朱家人。
《水浒传》中,施耐庵不断借鲁智深、武松替道衍和尚洗白,把这两个人物写得气象万千,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