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少保,一品大员有哪些职位

2023-07-28 144阅读 0评论

太师少保,一品大员有哪些职位?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

太狮少保的意思?

瓷器常见的一种狮纹。

太师少保,一品大员有哪些职位

“太师少保”读音:tài shī shǎo bǎo

释义:

瓷器常见的狮纹,狮子有瑞兽之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龙生九子,狮居第五"的传说。一大狮子一小狮子,谐称"太师少师"或"太师少保"。

清代爵位官位等级排序?

一个官员的身份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即爵位、品级和实职。以清代为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封爵、品级代表的是该贵族或官员具有的等级以及朝廷按其等级应给予的俸禄、待遇的高低,不过最关键的还得看实职。

早在后金至清初时期,八旗官制中就有了较为固定的世职封爵,其建制分别为:公,一、二、三等固山额真,一、二、三等梅勒额真,一、二、三等甲喇额真,以及牛录额真、骁骑尉、拔什库等爵位。入关后,对世袭爵位和文武官员品级爵位予以确定,形成了固定的职官封爵和品级定制。

清代中期,朝廷定制的王公贵族和其他功臣、勋将爵位共分为十四等二十级,其品序依次为: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以上爵位均为世袭,所有封爵事宜,由宗人府所掌握。

在满族王公之外,清朝对优待的蒙古王公贵族也给予了爵位,共计七个等级,其品序分别为: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均世袭。蒙古封爵事宜,均有理藩院管理。

对满、蒙贵族以外的旗人、汉人,清朝同样设立有功勋封爵,其世爵分为五等十九级,计:公(一、二、三等),候(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伯(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子(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

以上五等世爵相对应的品级为:公、候、伯为超品,子为正一品,男为正二品。除了这些世爵外,清朝所设世职为四等九级,分别为:轻车都尉(一等兼云骑尉、一、二、三等),骑都尉(一、二、三等),云骑尉(一等),恩骑尉(一等)。这些世爵对应的品级为: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以上这些世爵和世职均可由下一代承袭,归吏部验封司掌管。

清代文、武官员品级承袭明制,分为九品十八级,虽然官员品级定的非常细致,但实际上却比较紊乱,品级高的官员有时反而是属官,品级低的官员有时反而是主官,这与官场定制和社会风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受皇帝加封的文武官员在九品封爵之外,还有固定的官阶称号: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正三品为通议大夫,从三品为中议大夫,正四品为中宪大夫,从四品为朝议大夫,正五品为奉政大夫,从五品为奉直大夫,正六品为承德郎,从六品为儒林郎,正七品为之林郎,从七品为征仕郎,正八品为修职郎,从八品为修职佐郎,正九品为登仕郎,从九品为登仕佐郎。

清朝九品官制的福祉也惠及到了家属及父母、先祖。封建社会盛行夫荣妻贵,清朝官制中有命妇之制,凡封赠文武官员时,公、候、伯爵及一品官员之妻均被封为一品夫人,二品官员之妻封为夫人,三、四、五、六、七品官员之妻分别封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八、九品官员则只封本人,不再封妻子。

对于文武官员的父母、祖先的封赠之制为:一品官员封赠其三代祖先,二、三品官员封赠两代祖先,四至七品官员只封赠其父母;所有封赠仅限于所封官员的直系亲属,旁枝侧宗不在封赠之列。

清朝还有一个封爵情况很有趣,它是沿袭了明制,设立了最高而又最虚的官衔“三公”和“三孤”。清朝入关后,凡文武大臣功勋特著者,由皇帝特旨加衔,有的作为官员死后的赠典,表示授予其一种特殊荣誉。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皆为正一品,清初偶有加衔太师官衔,以后最高加衔只到太傅为止;“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均为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皆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皆为正二品。

这些师、傅、保官,其实都是加衔和虚衔,既无职掌,也没有固定员额,只表示皇帝给予的恩宠,因此有清一代,被授予其衔的官员数量众多。

瓷碗上写有太师少保是什么意思?

瓷器常见的狮纹,狮子有瑞兽之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龙生九子,狮居第五”的传说。一大狮子一小狮子,谐称“太师少师”或“太师少保”。而太师少保, 均为古代官名,古三公中位最尊者为“太师”,“少师”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以“狮”“师”同音,以“太师少师”为高位的象征,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是官运亨通的意思,一大一小的狮子表示望子成龙,祝愿代代高官。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

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设置的官职名称,只是一个代名词,或者一种通用叫法。也就是说在法律中是没有“宰相”这一称呼的。那么我们俗称的宰相是什么呢?宰相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宰是主宰决断的意思,相有辅佐帮助的意思。也就是说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决断国家事务的人员(机构)。宰相的具体官职有很多,比如大司徒,尚书令,太宰,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其实都刻意理解为是宰相。

演变到唐朝,在行政方面的最高负责人由以下这几种人担任。比如唐朝的中书省的老大中书令,门下省的老大叫做侍中,或者其他可以受皇帝委派,能够参与政事商议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可以看做是宰相。也就是说凡是具体官职后面加缀以上诸如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平章政事等名称的都可以理解为是国家的宰相。按照唐朝的规定,比如中书令就是正三品的官阶,有的时候也会视情况给一些武将加上“侍郎”、“平章政事”的官衔,只不过这种官衔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作为一种官位象征,并没有任何的行政权力,也不负责参议政事。

那么,大家就会迷惑,宰相从来被认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才仅仅是三品的官阶。那么官居一品二品的又是什么官职呢?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唐朝的一品大员再次做出细分,分为从正两大块,地位略有不同。通常可以加授正一品衔的无外乎一些功劳太大,皇帝赏无可赏,或者不敢赏的大臣,比如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等等都是加授一品衔的官员。

但大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一品大员并不是有什么实际大权,这只是一种名誉上的加封而已。这些官职大概就是我们习惯上理解的三公。听着名头很吓人,其实在权力(权力的本质就是资源调配权)方面,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名声或者互相见面的时候,位居三公的要比其他的官员高一等。

其次,二品大员又是什么人呢?二品也是分正从两大面。权力略有不同,比如隋唐一贯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六部的长官或者负责人便是正二品。这就类似我们今天的国务院下属各部的部长级别,而从二品比正一品小一点,比如唐朝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个可以理解为副尚书令,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国家副部长一样。这样一来,官员的职能划分比较清晰,而且可以分权制衡,皇帝总览三省六部,大权独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