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四副头,溧阳同城游戏4副头升级

2023-07-27 116阅读 0评论

溧阳四副头,溧阳同城游戏4副头升级?

答:很明显是掉线了,退出房间再重进可以链接起来。但不能强退大厅。

溧阳四副头和常州四副升级有什么不同?

没有不一样。

溧阳四副头,溧阳同城游戏4副头升级

一样的。

溧阳升级就是很正规的玩法。

和网上的拖拉机,升级都是大同小异的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朱可夫元帅在关键时刻支持赫鲁晓夫,最后赫鲁晓夫担心朱可夫不受控制直接扳倒;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有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赫鲁晓夫(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等人组成了一个政治同盟。但是这里面的人各怀鬼胎,都想当老大。

此时克格勃主席贝利亚成了众人的绊脚石,于是众人一合计,联合朱可夫扳除掉贝利亚,并且判处贝利亚死刑,马上执行,于是贝利亚被除掉了。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当选苏联第一的领导人,朱可夫也平步青云。而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导致了东方集团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混乱,很快这种混乱又闹到苏联境内,导致了苏联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对赫鲁晓夫很不满,于是众人决定废了赫鲁晓夫。

1957年6月上旬,趁着赫鲁晓夫出访芬兰,以马林科夫为首,包括莫洛托夫等人在内的几个领导人制订了一个完整的“逼宫”计划。等到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召开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可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却率先开炮,批评赫鲁晓夫的内政外交政策。紧接着,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独断专行。当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他的第一书记职务进行表决时,赫鲁晓夫抗议:“中央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

当时苏共内部对赫鲁晓夫的也是两极分化,除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之外,其余的候补委员都支持赫鲁晓夫,特别是福尔采娃。福尔采娃是当时的主席团候补委员,苏共内部很多委员都是她提拔的,人脉广阔,不听命这些元老。

鉴于双方僵持不下,米高扬宣布休会来拖延时间。这时候,朱可夫走了进来。他对与会的主席团委员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要拉拢我!要我站在他那边!”原来在1957年6月19日早上,在赫鲁晓夫还在国外的时候,马林科夫将朱可夫请到克里姆林宫促膝谈心。朱可夫何等聪明,自然明白其用意。“站在哪一边呢?”他清楚每一个派别都位高权重,有强大的力量,不过,当时还无人能取代赫鲁晓夫领导,朱可夫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支持赫鲁晓夫。

两小时后,朱可夫又来到克里姆林宫,明确表态:“我要通过军队组织人员向党反映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其潜台词是“我要动用军队”。他拿起电话,向莫斯科卫成区下达命令:“部队进入临战状态!无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准开动!”与此同时,他以国防部长的名义,紧急调动空军的力量,通知全国的中央委员立即到首都开会。

包括歼击机在内的几百架军用飞机立即腾空而起,飞到各地,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各加盟共和国、各区、州的党政大员空运到莫斯科。这些人物与福尔采娃等人会合后,向元老派展开声势浩大的进攻。福尔采娃理直气壮地说:“主席团漠视中央全会的权力,竟敢越权罢免党的领袖,完全是践踏党章!”结果,主席团接受大家的要求,决定召开中央全会,苏斯洛夫担任执行主席。

在朱可夫的帮助下,于1957年6月22日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X集团分子”的帽子。会上,朱可夫很卖力,保证要把伏罗希洛夫元帅拉过来:“我们到底是亲成嘛!”当时,伏罗希洛夫元帅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孙子是朱可夫的女婿。

朱可夫以亲戚尚未聚会为由,试图在非正式场合与老头子交往。于是,伏罗希洛夫元帅倒戈,遣责莫洛托夫等人。布尔加宁察觉形势不妙,见风使舵,走到赫鲁晓夫面前,低眉顺眼,请求老朋友原谅。他虽两次检讨认错,委员们却仍叫喊:“不满意!马林科夫和卡网诺维奇性格儒弱,可怜巴巴地自我批判,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

最后对这些人进行了处理。1957年7月4日,莫洛托夫外放蒙古国当大使,其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国家监察部长之职被解除。马林科夫担任一个水电站的站长,其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电站部长之职被解除。卡诺维奇担任乌拉尔一家水泥厂的厂长,其部长会议副主席之职被解除其余人等也被进行了处理。赫鲁晓夫彻底巩固了权力。

可是很快,朱可夫竟然被罢免了国防部长的职位,这又是怎么回事。朱可夫和赫鲁晓夫在卫国战争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双方关系还非常不错。据说有一次朱可夫在追赶德军时候,对赫鲁晓夫说道以后如果抓到希特勒,将他放到笼子里面给你观赏观赏。攻占柏林后,朱可夫打电话给赫鲁晓夫说道希特勒自杀了,尸体也没了,不能放笼子里面。当然了,赫鲁晓夫不会计较这些事情。主要是在之前的会议上,朱可夫说无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准开动!

这话语固然霸气,也保住了赫鲁晓夫,同时也让赫鲁晓夫忌惮,这一次你帮了我不知道是为了情分还是友谊,下次呢,下下次呢。万一你支持别人,我不得比那些贬落的人更惨啊。而朱可夫这人过于刚强,对手下士兵过于严苛,这个投诉非常之多,赫鲁晓夫在权衡利弊之下,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力,只能朝着昔日的老战友老伙伴老朋友开刀了。

1957年9月底,朱可夫应南斯拉夫铁托元帅邀请,乘坐黑海舰队“古比雪夫”号巡洋舰访问南斯拉夫。为了保障安全,海面有6艘护卫舰护航,深海潜艇直保持无线电联络,天空有3架歼击机巡视。

朱可夫刚走,赫鲁晓夫就召集主席团开会,决定解除其职务。接着,召开军队中央机关和莫斯科卫戍区直属机关党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亲临会场。会上,苏军总政治部主任热尔托夫作报告,说朱可夫违反原则,搞个人崇拜,贬低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进行批判。于是,悬挂在军队礼堂墙壁的朱可夫肖像全部消失了。

10月25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决定加强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朱可夫得到通知,要他立即中断访问日程,回国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朱可夫感到困惑,打电话问总参谋部情报局长施捷缅科中将,后者暗示:“有人可能即将失去军权。”于是,泄露机密的施捷缅科中将后来丢了官帽。

10月26日,朱可夫回国,刚下飞机就被专车直接送克里姆林宫参加会议。苏斯洛夫在报告中列举朱可夫的错误,说不听意见,独断专心,标新立异巴拉巴拉一大堆不管真的假的一股脑给朱可夫戴上了。最后免去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1958年,朱可夫退休,靠着每月5500卢布养老金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中进行打猎钓鱼和写回忆录。1964年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朱可夫也没有被起用。在朱可夫元帅生命的最后几年,只有华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两人去探望他,而其他几乎都是远离他。1974年7月18日,朱可夫元帅在疾病交加中去世,享年78岁。

扬中有哪些名人?

施正荣,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2005中国大陆首富。

马伟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1978年毕业于扬中县中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包信和,1959年出生在扬中市油坊镇。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三人善终,三人死于非命,这就是明朝开国六公爵的最终结局。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大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在应昌(今属内蒙古赤峰市)驾崩,终年51岁,在位37年。妥懽帖睦尔死后,群臣为其上庙号为惠宗,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等人奉梓宫北葬。

不得不说这位元惠宗真是死得太及时了,因为仅仅半个月后,明军大将李文忠的铁骑就包围了应昌。一场激战下来,除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数十人以外,包括惠宗嫡孙买的里八剌在内的后宫妃嫔、宗室王公、达官贵族,象征皇权的玉玺、玉册等等全部落入明军手中。李文忠在给朝廷的表文之中,意气风发地描述了自己此役的赫赫战功:

臣文忠赋质庸愚,托属外戚。忝受副将之寄,惭无赞画之能。拜命阙庭,俾率熊罴之众。总戎行阵,誓空胡马之群。前茅度关,而兴和之将即降。后骑出塞,而驼山之兵旋衄。进开平而乘破竹之势,克应昌而奋覆巢之威。皇子、后妃,两宫之贵人俱获。玉玺、金册,历代之重器全收。皇风远被于遐荒,胡运竟终于此日。—《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朱元璋剧照

当年十一月初七日,北伐明军班师返回南京。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在皇宫奉天殿大封功臣。当时位列开国公爵之列的是以下六人: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郑国公常茂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那么这六位开国公爵的结局究竟如何?为何只有魏国公一爵传到了明末?其余或死于非命,或爵位削除,这里面又体现了大明皇帝怎么样的帝王心术呢?

韩国公:淮西勋贵与太子党斗争的牺牲品

韩国公李善长结局:自尽

李善长,濠州定远人(今属安徽省定远县)。很多人对李善长在开国六公爵之中名列第一感到不解,水平高一些的觉得于情于理不应该是徐达吗?水平低一些的会觉得怎么不是刘伯温?

《明史》对于李善长对其在明朝建国前的表现是这样记录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换句话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因此在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表示李善长虽无战功,但他“供给军食,未尝缺乏”。从明末崇祯皇帝发不出军饷的窘境,就能体会李善长的厉害之处。当然反过来我们也能领悟为何江南地主讨厌这位韩国公。

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开始,已经56岁的李善长就已经“以疾致仕(因病退休)”,此后朱元璋又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老太师的儿子李祺,君臣之间称得上是关系和谐。

李善长剧照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更是借机废除了丞相一职。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因此当时舆论汹汹,直指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淮西勋贵都和胡惟庸勾结,准备密谋造反。但是老朱只处置了胡惟庸,没有牵连老兄弟们。

问题是既然朱元璋这一次放过了李善长及淮西勋贵,为何又会在十年之后重新来算这笔帐呢?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这笔帐大概率要算在皇太子朱标和他背后的江南地主集团头上。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等人举报自家主人要造反,在三法司的追查下,斗争矛头直指李善长。那么这场斗争是不是朱元璋本人发起的呢?笔者以为不是。因为在发现矛盾升级之后,朱元璋一面让公侯还乡避风头,一面将包括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刑部尚书赵勉、左侍郎邵永善和大理寺卿张庭兰在内的三法司首脑人物全部调离原岗位,说明他是想将李善长等人给保下来。

然而就在本案渐趋降温之时,一封适时抛出的李善长手迹,彻底将这位老太师打倒。据说当年胡惟庸谋反之时,曾派前元旧臣封绩出使沙漠,打算将北元结为外援。胡惟庸一死,封绩就留在了漠北。两年前大将军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之时,顺手将封绩也一起抓了回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没有动静后,就在本案的关键时刻封绩交出了当年他和李善长之间的往来书信,一下子引爆了整个舆情。

今按得封绩往来沙漠私书,有善长手迹,大逆不道,罪状甚明。—《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五月二十日李善长入宫做最后的努力,朱元璋在右顺门亲自向群臣求情。但是皇太子朱标一言不发,心领神会的文官们一口咬定不可徇私,那李善长只有死了。从李善长临死前依然享有人身自由来看,此案绝非朱元璋主导。老朱一手操办的胡惟庸和蓝玉案,主犯都是第一时间打入大牢,然后迅速处决。而李善长案从四月底陆仲亨等人入狱,到五月下旬众人被赐死,历时近两个月(中间有一个闰四月),说明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结果。

魏国公:多亏有一个好女婿

魏国公徐达结局:善终

徐达,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徐达是实打实地开国第一武臣,独享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无论是在《明史》还是《明实录》之中,徐达的结局都是善终。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尽人皆知,所谓吃烧鹅而死的传说是哪里出来的呢?

明世宗嘉靖年间,明朝官场上的一个小官王文禄写了一本史料笔记《龙兴慈记》,里面内容大多是他年幼时从其母陆氏那边听来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写到朱元璋请一位名叫宗泐的高僧做法,结果大和尚说在天宫看到了徐太傅,然后提出徐达的死因是“疽发背崩”。

按理这也没什么,因为《明史》和《明实录》都是这种说法。但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中点名《龙兴慈记》是本胡说八道的野史,举的例子就是徐达之死,我们来看看赵翼是怎么说的:

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不知道赵大学者看的版本是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反正笔者是没在《龙兴慈记》中看到过这样的记载。问题在于赵翼的初衷是辟谣,可是大家伙一看有这么劲爆的八卦,谁还管是不是谣言。于是乎,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坚信朱元璋用赐鹅的方法逼死了徐达。

徐达剧照

从洪武十三年徐达的女婿燕王朱棣之国北平之后,这位魏国公基本都会在每年的十月返回南京,次年正月再前往北平镇守,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北元对于边境的侵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闰十月徐达回京之时背上有“疮疾”。这一病直到洪武十八年正月底才略有好转,但由于病体未愈,徐达并未如往年一样前往北平,而是继续留在南京养病。可惜到了二月份,魏国公的病情急转直下,终于在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54岁。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长子徐辉祖袭爵。徐辉祖在靖难中站队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破当天,还对姐夫朱棣率领的燕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看在王妃徐氏的份上,朱棣只是将徐辉祖软禁在魏国公府。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去世,不久之后其姐徐皇后崩。最终朱棣让徐辉祖之子徐钦袭封魏国公,而魏国公的爵位也一直传到了明末。

郑国公:自作孽不可活

郑国公常茂结局:夺爵贬死

常茂,定远人,常遇春之子。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在班师途中于柳河川暴卒(柳河川位于今河北省宣化县北盘常河),死因是“卸甲风”,也就是卸甲中风的意思。当时明军面对元军主力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因此常遇春的突然去世让朱元璋悲痛万分。不但追封他为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还亲自到龙江渡口迎接常遇春的灵柩,就连祭文也是出自老朱的自己的手笔。

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车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四》

常遇春画像

常遇春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是鄂国公,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于情于理都不能亏待常家。于是常遇春庶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食禄三千石。而且由于当时常茂尚无子嗣,朱元璋还特地强调如其无嗣,则由其弟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袭封爵位。

由于父亲早逝,自己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缺乏历练的常茂被《明史》评价为“骄稚不习事”。不过朱元璋还是对常茂寄予厚望,将宋国公冯胜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要知道冯胜的另一个女儿是皇第五子周王朱橚的王妃。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军对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所部发动了全面攻击,领军主帅正是常茂的岳父冯胜。作为重点培养的二代勋贵,常茂自然也跟着岳父一起随军出征。

在明军的压力之下,纳哈出本已投降,结果在把酒言欢之时发生误会,被二愣子习性发作的常茂一刀砍伤。纳哈出虽然最终忍了这口气,但是却造成了部分降军的哗变,使得殿后的都督濮英不幸被俘。濮英不甘受辱,自尽殉国,消息传到南京,引得洪武皇帝龙颜大怒。冯胜为了推卸责任,将所有罪名都扣在了常茂头上,并将其械赴南京领罪。

丁酉,郑国公常茂坐前惊溃虏众,罪当诛。上念其父开平王之功,绎之安置于广西之龙州。二十四年,卒于谪所。—《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最终常茂被革去爵位,贬黜至广西龙州居住,并最终死在了当地(也有野史说常茂当时是假死)。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忘记常遇春的功劳,他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

朱标剧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在犹豫许久之后舍弃了皇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而是册封皇太子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常氏即常遇春之女,常升之姐。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将兵权转移到戍边亲王手上做准备,防止在他死后出现主少国疑,权臣篡位的局面。但是这样一来,朱允熥的舅姥爷蓝玉、舅舅常升等人自然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常升的结局,《明实录》中未载,《明史》甚至认为其在靖难之役时战死于南京浦子口。但是在明初山西晋王府密档《太祖皇帝钦录》之中,明确记录了常升是蓝玉案的犯人,则其必然死于此案。

曹国公:不肖子孙让先人蒙羞

曹国公李文忠结局:善终

李文忠,泗州盱眙人(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其母朱佛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早逝,其父李贞带着李文忠四海流浪,直到打听到朱元璋的消息后赶去投奔,这才安生下来。同时由于老朱一向和二姐感情深厚,对李文忠这个外甥也是视如己出。

甲午冬,上驻兵滁阳,文忠父子来见。上喜甚,因养以为子,赐姓朱氏。—《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

李文忠天资出众,很早就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在朱元璋集团和张士诚集团在浙江的拉锯战中,李文忠扼守严州(府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为老舅安心和陈友谅争天下立下了大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旨随常遇春征迤北,一路进克元上都。常遇春暴卒于军中之后,诏文忠代领其众。回到本文最开头,李文忠在洪武三年更是差点将北元皇室一锅端掉,堪称盖世奇功。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特地向文武众臣强调李文忠封曹国公,是因为他自己的功劳,而非皇帝外甥的身份。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南京李文忠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年底李文忠患病,次年三月去世,享年46岁。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对于李文忠的死,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下的毒手。笔者真是很好奇,就算老朱不念和二姐的感情,不念外甥的功劳,坚持坚决一定要“狡兔死走狗烹”。可问题是李文忠包括徐达死的那年,北元这只兔子还活得好好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想不开杀猎犬呢?逻辑在哪里?

朱元璋在编写《皇明祖训》之时,针对如何处理皇亲国戚犯罪,除了谋逆之外,其余不论重罪轻罪,皇帝都要和在京诸亲商议。那么哪些人可以名列亲戚之家呢?老朱也做了明确规定:

今将亲戚之家指定名目,开列于后: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魏国公家、曹国公家、信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皇明祖训·首章》

可惜如此显赫的曹国公,爵位只传了两代便黯然退场。李文忠死后,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李景隆素来有建文第一内奸的“美誉”,因为他先是多次败在燕王朱棣手上,最后还在燕军包围南京之时开城投降,摇身一变成了靖难第一功臣。

李景隆剧照

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内奸,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仅仅提供一个信息,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李景隆的岳父袁洪,和朱棣是亲家。但是朱棣对李景隆的封赏和笼络,不过是权宜之计,众多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功臣心底下都愤恨不平。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阵第十四》

到了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根基已稳之后,立刻对李景隆下手,通过文武群臣的联合弹劾将其削爵圈禁。甚至当朱棣迁都北京之时,还不忘把李景隆带在身边。据《明史》记载李景隆死于永乐末年,李家子孙则直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才被解除禁足,恢复正常生活。

宋国公:惨遭两个女婿连累

宋国公冯胜结局:赐死

冯胜,定远人,李善长和常遇春的老乡。元末的时候,冯胜跟着兄长冯国用一起投奔朱元璋。冯国用深受信任,奉命掌管亲军。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四月,冯国用在军中暴卒。朱元璋在南京鸡笼山功臣庙为其塑像,开国之后又追封其为郢国公。

至于冯胜,则在兄长去世后接任亲军都指挥使,显示他也是深受朱元璋信任的人物。冯胜这个人打仗很厉害,但是军纪很糟糕,为此没少受到老朱的责骂。但是骂归骂,朱元璋毕竟还是舍不得处罚这位心腹爱将。

而在李文忠、徐达相继去世之后,冯胜在洪武二十年作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辽东。我们在上文提到,因为女婿常茂的冒失,让一场本来十足的大胜留下了遗憾。事后冯胜虽然把责任都推到了女婿头上,但是老朱岂是那么好糊弄的?最终冯胜被褫夺兵权,打发回凤阳过退休生活。

及降纳哈出而虏众惊溃,胜欲自解,故归咎于茂而奏之。茂既至,陈所以降纳哈出之故。上曰:“如尔所言,胜亦不得无罪。”命收其总兵官印,召胜还,而令永昌侯蓝玉行总兵官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周王画像

作为李善长的老乡,冯胜却没有在李善长案中受到连累,也没有在蓝玉案中受到牵连,朱元璋为何最终要赐死他呢?笔者不得不指出,冯胜能够逃过李善长案和蓝玉案,根本原因是他作为周王岳父的身份。但是当包括晋王在内的亲王们对于皇位虎视眈眈之时,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年底和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年初之时,连续将包括晋王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周王岳父冯胜,楚王岳父定远侯王弼在内的剩余勋贵全部削爵赐死。

冯胜先是因为女婿常茂丢掉了兵权,再是因为女婿周王丢掉了性命,悲哉。

卫国公:李善长案的牺牲品

卫国公邓愈结局:善终

邓愈,泗州虹县人(今属安徽泗县),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时候率领上万人的部队投奔朱元璋。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邓愈南征北战,期间最重要的功劳是协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住了洪都(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保卫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胜负关系的分水岭,其意义极其重大。

邓愈画像

在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中,邓愈最终挤掉了资历深、战功高、和皇帝关系好的汤和,成为开国六公爵中的最后一名,凭借的完全是他的忠心。朱元璋对邓愈有一个评价:“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而把汤和放在第一侯爵有两个好处,一是对他当年镇守常州之时怀有二心的敲打。二是可以震慑任何妄图争名夺利的功臣,毕竟没有哪个侯爵敢说自己功劳超过汤和。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讨平吐蕃的邓愈奉旨回京。然而当大军抵达寿春的时候,卫国公、征南将军邓愈突然去世,年仅41岁。作为第一个去世的开国公爵,朱元璋以最高规格办理了邓愈的身后事。

至寿春,以疾卒,年四十一。讣闻,上哭之恸,诏辍朝三日。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柩至三山门,车驾自临奠,亲为视葬地。而旧茔之在凤台乡者狭隘弗称,乃改择城南西山之原,敕有司营建墓兆。仍命迁愈母张夫人及弟冔之丧同葬焉。凡丧事所需,皆官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六》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邓愈之子邓镇袭爵。不过由于此前朱元璋已经册封自己第十五子朱植为卫王,因此邓镇改封申国公。笔者在上文指出,所谓的李善长案,就是太子党和淮西勋贵的最后摊牌。笔者也曾经不止一次指出皇太子朱标绝类其父,邓镇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吉安侯、延安侯、平凉侯等淮西勋贵纷纷下狱,舆论攻势集中在李善长身上之后,朱元璋紧急搞了一个公侯还乡运动。据笔者分析,老朱的目的自然是不希望斗争扩大化,这些还乡公侯理论上都是他老人家要力保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申国公邓镇就在这份名单之中。

可是为什么邓镇最终还是死了呢?首先他是李善长的孙女婿,其次他是秦王朱樉的大舅哥。太子党已经把淮西勋贵一网打尽了,又怎么可能留着李善长的孙女婿作为后患呢?而在其余诸王岳父都未受到株连的情况下,为何邓镇难逃一死?因为秦王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理论上是对太子之位威胁最大的亲王。

结语:大明开国六位公爵,很遗憾只有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传到了明末,这自然是要归功于他的那位好女儿:仁孝文皇后。至于李善长,既是淮西勋贵的主心骨,又是江南地主恨之入骨的人物,当太子党摊牌的时候,他不死谁死?而卫国公邓愈的儿子邓镇,不过是此案的小小牺牲品而已。蓝玉案的爆发,意味着皇帝彻底放弃了常家和蓝家。但是冯胜的死,则和当时那些存着觊觎之心的亲王们有着直接关系。徐达好在是死在了洪武十八年,如果他在洪武二十七年还活着,只怕也是难逃一死。可惜了李文忠一代英豪,后代竟出了李景隆这样一个虎父犬子的代表人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